关于大学教育的毕业论文
学习发达国家大学教育成功的经验,将是我国大学教育国际化长期的主要内容。站在全球化的立场上,大学教育国际化是一种有待我们去实现的理念;站在大学发展的立场,大学教育国际化是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大学教育的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关于大学教育的毕业论文范文一:美国大学教育特点分析
[摘要]美国的大学教育堪称世界一流,这也决定了美国科技方面的领先地位。从美国大学的独立性、独特的招生录取、随时转换的专业、通识教育、国际化办学、健全的资助体系、严格的人才培养机制七个方面分析美国大学教育的独特之处,以期对国内高等教育有所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美国大学;独立性;通识教育;国际化;资助体系
一、美国大学的独立性
美国大学具有极大的独立性,来自校外的干扰甚少,这是美国大学自由发展的重要保障。美国的教育部主要发挥两方面的作用,一是为大学生提供贷款或赠款,二是监督学术标准的执行,对大学没有直接的管理权。联邦政府的任务是保护教育消费者的利益并为公众提供信息。大学和学院申请联邦政府贷款,必须达到一定的学术标准。教育部制定一些规则,比如反对种族和性别歧视,保证校门向所有人开放。美国私立大学的独立性更是毋庸置疑,“全国独立学院与大学协会”是代表美国954所私立大学和学院利益的全国性组织。这个私人机构的主要使命之一便是确保私立大学的独立性并使之得到政府的尊重。外语在美国大学可以选学,可选可不选,要求标准低,不会给美国学生带来额外的负担,这都给美国大学生节约了很多时间,可以按照自己的爱好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当然这也得益于英语已经成为世界常用语之一。
二、独特的招生录取工作
美国的名牌大学都对本科招生工作高度重视,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一般来说,大学里纯粹从事招生的工作人员多的有40-50人,少的也有20多人。这还不包括那些大量的为招生做义工的教授、校友等。美国大学录取的考核指标要丰富多样,如:学术标准,包括在校成绩、英语能力、推荐信、班级排名、论文、获奖成果等;非学术标准,包括品德、特长、面试、社会活动、工作经历等。哈佛大学喜欢录取有特长的学生,要么你很有组织领导才能,要么你在某一领域里出类拔萃,如在科学、艺术和体育方面。哈佛喜欢开放型的学生,早年的面试是一对一,近年来,由于对申请者的真实水平越来越不信任,变成了二对一。加州理工学院也是美国最好的大学之一。他们招收的学生不仅学分非常高,而且多数具有很好的音乐和艺术素养,在校学生中六成会弹奏乐器。美国大学录取新生不仅看学生的高中成绩,还要看学生课外阅读或独立研究成果,在艺术、音乐或体育等方面的爱好及成就,为社区无偿服务的情况,以及他们是否具有领导才能和团队精神。美国高校招生如普林斯顿大学,除了看成绩外,还要看学生的能力与潜能,对各种学术与非学术的兴趣,特殊技能与天资、经验、抱负和背景等因素都会纳入其考察范围。高校对学生的入学申请资料非常重视,对造假行为零容忍。哈佛大学规定:在录取过程中如发现申请材料中有虚假信息,该生会被拒绝录取;在入学后如发现申请材料有不诚信问题,已经完成的课程或学分将被取消,学生会被强制退学;如在学生毕业后才发现当年申请材料的不诚信问题,则入学资格、学分和已经获得的学位证书将全部吊销。达特茅斯大学也有大致同样的规定。
三、随时转换专业
美国大学生在刚进入大学时并无专业之分,而是按照一定的要求学习一些公共科目。这些科目一般涵盖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社会科学、数学、自然科学等几大领域。学生在经过比较广泛的教育后,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兴趣所在,然后才决定自己的专业。美国大学贯穿的教育主线是,不要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得太窄,越宽泛越好。本科阶段的学生什么样的课都可以选修,学理工的可以选择文学、舞蹈或音乐作为自己的另一个专业,不需要繁琐的审批程序。在美国大学里,学生转专业的现象很普遍。有不少学生读到大三或大四,还会换个自己更感兴趣的专业学习,有的学生甚至一年学一个专业。因为他们认为个人所学的专业,不一定就代表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有许多成功人士的职业与当初大学所学的专业毫不相干。美国大学也一向支持学生转专业,美国学生选择专业时,个人爱好、兴趣高于一切。
四、必修的通识教育
美国的大学课程由核心课程、专业课程和自由选修课三部分组成,核心课程即所说的通识教育。美国的通识教育不是对某个技能的教育训练,而是让学生有广阔的视野。美国大学中人人必修的核心课程包含不少文史哲内容,所以美国的大学生大多能言善辩,校园集会上也不乏口若悬河的演讲家。美国的通识教育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是力求广博,在学科体系上强调覆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三大领域,在价值体系上重视各种不同文明和文化;其次,通识教育课程既重视知识内容,也重视掌握学科的方法,在知识爆炸时代,掌握学科方法是充分利用人类知识积累实现自我发展的捷径;最后,重视校园文化、师生关系等潜在课程的作用。美国大学本科的通识教育以人文社会科学为重心,这些人文社会科学的核心课程普遍采用深度经典阅读的方式。核心课程普遍采取教授讲课与学生讨论课并行的方式,讨论课严格实行小班制,一般不超过15人。哈佛大学核心课程的实施注重促使学生接受宽广的教育,培育其兼具知识取向、专业技能及思维习惯。哈佛大学要求本科生在入校后的头两年内完成核心课程的学习,第三年开始进入主修专业课程的学习。
五、国际化办学
在美国的大学和学院里,国际学生的比率占到10%—15%。在科学、工程和化工等领域,50%的研究生是国际学生。他们认为招收国际学生来大学读书,可以带来不同国家的文化,带来竞争,促使美国学生更加努力学习。同时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在一起,可以相互学习,互相启发。2011年,在美国高校70万国际留学生中,21.8%来自中国,目前中国留学生是人数最庞大的留学群体。中国留学生人数仍以每年超过20%的速度攀升。在学生的住宿安排上也体现了国际化。同一宿舍单元的学生来自不同专业和不同国家,新生和老生混合居住。专业交叉、年龄交叉、国别交叉,这样能促使学生接受不同文化的熏陶。还有不同的大学间学分互认问题,以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为例,学生可在该校认可的世界各国大学中选修课程,学校承认学分。该校的学生,可以在加拿大的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学习货币经济学、银行和金融市场,也可以同时参加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经济贸易研修班,甚至还可以去法国的高校学习人文艺术。学生能选择世界各大学的课程,更好地了解世界和认识世界。大学毕业后,许多国际学生留了下来,为美国的经济文化发展出力,使美国的科技保持了世界领先地位。
六、全面多样的资助体系
美国的大学生教育资助资金主要来源于联邦政府、州政府、高等院校和慈善团体。联邦政府是美国大学生获得资助的主要来源,占所有资助经费的60%左右,主要投向以下项目。
1.奖学金,既有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学校提供的,也有私人、企业、基金会和社会团体设立的。
2.助学金,由联邦政府和非联邦政府机构提供,主要包括佩尔助学金和联邦补助教育机会助学金。
3.勤工助学,也称校园工读,各类大学生都可以获得资格参加勤工助学。
4.助学贷款,包括联邦帕金斯贷款、联邦家庭教育贷款和联邦直接学生贷款。哈佛大学对学生非常慷慨,享受各种资助的大学生比例达到70%,研究生的资助比例是百分之百。年收入低于4万美元的美国家庭,其子女被哈佛大学录取就可以免除学费。校方提供资助的方式灵活多样,包括提供奖学金、助学贷款和有偿工作等。普林斯顿大学有专门的助学财政支持计划,主要针对经济上有困难的学生,学生享受助学金的比例在59%。2007年,受资助的学生的平均金额为2.9万美元,而当时学生每年的学费总支出是4.5万美元。哈佛、耶鲁、普林斯顿、麻省理工学院的奖学金和其他美国大学不同,奖学金的数额只看考生的家庭经济情况,不考虑学生的考试成绩。如果这个学生家庭很穷,那学校就会给他很多奖学金;如果学生家里很有钱,学校可能分文不给。美国的大学通常为国际学生提供大量奖学金,以吸引世界上优秀学生到美国学习。
七、严格的人才培养机制
美国顶尖大学对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监控非常严格。比如加州大学专门设置了院校研究处负责对本科生培养质量进行调研和分析,芝加哥大学在上世纪30年代建立了著名的“综合考试”制度,学生不仅要在入学时参加这一考试,通过后才能入学,而且在毕业前还要参加这一考试,通过后才能获得学士学位。最为人熟知的是美国顶尖大学在本科培养过程中的高淘汰率,加州理工学院的淘汰率达到了30%。私立大学79%的学生毕业能拿到学位,而公立大学只有49%的学生毕业能拿到学位。哈佛学生的学习压力主要也来自学校的淘汰机制。哈佛平均每年有大约20%的学生会因为考试不及格或者修不满学分而休学或退学,而且淘汰的20%的学生的考评并不是学期末才完成,每堂课都要记录发言成绩,平均占到总成绩的50%,这就要求学生均匀用力、不能放松。哈佛大学要求学生有很强的独立学习能力,每一门课,学生都要读大量的东西。每星期至少读几本书,然后写大量的读书分析和体会。哈佛每年开设的核心课程有一百门左右,学生选修七至八门就可以满足必修要求。一般的学生应付四门课就已经忙得晕头转向了,因为在课堂上教授们讲的飞快,不管你听得懂听不懂,课下又留下一大堆阅读材料,读不完你就完成不了作业。每堂课都需要提前做大量准备,课前准备充分了,上课时才能在课堂上和别人交流,才能和大家一起学习,否则,无法融入到课堂的讨论中。在哈佛不仅学生有压力,老师一样有压力。老师每年讲课的内容都要跟随科学前沿的发展变化,老师必须处在科学前沿的研究阵地。即便是只有很少学生选修的冷门偏科,哈佛也要建成同行中最强的专业。美国的大学,特别是名牌大学,都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可以聘请世界上最称职的校长,从全球招聘最好的老师,再用高额奖学金吸引全球最聪明的学生来读书。当美国高校把许许多多的最好的要素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就必然会创造教育的奇迹。
参考文献:
[1]朱幸福.美国大学教育写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李亚江.走进美国“常青藤”[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3]Jean.M.Johnson.GraduateEducationReforminEurope,A-siaandtheAmericas[J].NationalSciegceFoundation,2000,(7).
关于大学教育的毕业论文范文二:当代大学教育困境与路径分析
摘要:在现代社会复杂的背景下,传统教育的功利性、片面性以及教育自身的矛盾和功能上的局限性逐渐显现出来,使教育乃至整个社会发展陷入困境。反思传统教育的缺失与不足,积极吸纳生态教育新理念,建构大学教育生态系统,形成新的大学教育生态,是我国当前大学教育新的要求和任务。
关键词:生态范式;大学教育;路径探索
一、生态教育理论研究
20世纪60年代,生态问题逐渐成为一个敏感而重要的社会问题,给人类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根本性问题带来了严峻挑战。在新的社会背景下,作为社会子系统的教育也出现了明显的生态学发展趋势,借鉴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教育现象和问题逐渐成为教育科学研究中的新兴学科。1966年,美国教育家阿什比最先在《英国、印度和非洲的大学:高等教育生态学研究》中提出“高等教育生态”的概念:大学构造必须适应不断变化的大学环境,并提出“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1]的著名论断。1968年,国际教育计划研究所所长菲利普•库姆斯在《世界教育危机:系统分析》中指出:世界性教育危机的实质是高等教育体制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各种形式的不平衡,根源在于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就业之间不相适应以及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教育不平等,课程内容和教育形式的陈旧落后与学生现实需求之间的冲突等,教育危机迫使人们最终认识到教育与社会、自然环境之间具有辩证的双重互动效应。1976年,美国的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劳伦斯•克雷明在《公共教育》中最早提出“教育生态学”的科学术语。他认为:教育生态学是应用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协同进化等生态学理论与机制,分析各种教育现象、问题及其成因,研究教育发展的规律、趋势和方向。1998年,在《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宏图》报告中美国教育促进基金会提出了“大学生态系统”的教育理念,认为现代大学教育是一个由各种要素构成的、具有综合整体效应的生态系统,应该在研究和教学、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校外和校内事物、国际化和民族化之间保持自然的平衡。与此同时,1973年,挪威哲学家阿伦•奈斯在题为《浅层生态运动和深层、长远的生态运动:一个概要》中提出深层生态学概念。后来,阿伦•奈斯、澳大利亚的福克斯、美国的塞欣斯和德韦尔等人在深层生态学基础上创立了一种新的生态哲学。以生态哲学观为基础的生态教育以现代生态学理论的整体论思想和基本准则为科学依据,用生态系统整体性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认识世界,从而形成带有生态意识的价值观和发展能力。从教育与道德及社会的关系方面,主张把人培养成为积极主动、自觉、富有创新精神的批判者和建设者,积极融入社会、政治改革,能够承担起个性、社会发展的责任。综合上述各种观点来看,生态教育(亦称教育生态化、生态化教育、绿色教育等)是在新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新的教育背景下形成的一种新的教育思想,是以生态哲学整体论的思想和方法为指导,应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与机制思考和认识问题,从而树立生态整体观、和谐观、发展观,积极参与经济、政治、社会、教育等改革发展过程,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二、大学教育生态困境分析
传统教育是在工业文明形态下形成的一种以人类中心主义为指导,为工业生产提供合格的劳动者为目标,以此认识世界并开展各种教育活动。这种教育价值观过分张扬人类的主体性与社会性,却忽视了人类的自然性与客体性,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人类与自然、社会的矛盾,并威胁到人类的可持续性发展。在现代社会复杂的背景下,传统教育的功利性、片面性以及教育自身的矛盾和功能上的局限性逐渐显现出来,致使教育甚至整个社会发展陷入困境。人类面临的困境要求传统的“工业化”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必须改变,建立与现代工业文明发展相适应的教育文化,确立新的教育价值观,即生态教育价值观,促进传统教育文化向生态教育文化转变,把“单向度的人”塑造成社会性与自然性完美结合的全面发展的人,实现经济价值、精神价值与生态价值的统一。正如托马斯•贝里所说:“现代社会需要一种宗教和哲学范式的根本转变,即从人类中心主义的实在价值观转向生物中心主义或生态中心主义的实在观和价值观。”[2]大学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由人参与组建和科学管理的社会生态系统,既有人的要素也有物的要素,其中各种要素和各个环节在相互作用、相互促进过程中最终形成统一的教育生态链和生态整体,教育生态系统在有序、科学的运行中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但是,由于生态教育文化缺失以及观念、视角的局限,我国高等教育处于生态发展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一是教育生态意识淡漠。长期以来,由于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我国的教育理念发展迟缓。所谓现代教育,依然是承袭工业时代的价值观念和知识体系,而这种价值观念和知识体系,一般重视工具理性而忽略人文关怀,功利需求显著,生态意识淡漠。二是教育生态文化缺位。我国的教育文化往往忽略人的生态意识和发展能力,现行的教育体制没有打破传统教育理念和体制,传统的教育模式和内容、教育行为与规范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全程应试竞争教育使受教育者在残酷竞争中迷失自我,扭曲人格,而这种应试教育的残酷性和功利性忽略了人的本性和成长生态环境和规律,致使受教育者生态素养和发展能力缺失。三是教育生态结构不合理。我国高等教育是以工业时代的价值观念和知识体系作为主导范式,在办学格局上,以专科为主,综合为辅,形成宏观上割裂学科之间的联系,微观上的系、室建制抑制学科之间交叉渗透的局面。在目标取向上片面强调知识和技能,忽视能力与素养,其结果是学生因缺乏基本能力和基本素养而不能自觉主动地把自己掌握的知识、技能转化为行为和规范。四是教育生态实践缺失。教育生态是以真实情境中的直接接触和真实体验为基础的,在亲身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意识、情感与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及批判性思维。但目前大部分高校忽视教育生态实践环节,或实践内容、体制、模式的不合理,教育生态理念不能够有效地纳入到学生的常规管理中,甚至深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难以让学生将知识内化为思维,进而养成行为和习惯,做到知、情、意、行的统一,影响教育效果。总而言之,自然生态和精神生态的双重危机促使人的全面发展、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关系失衡,和谐人格的发展受到严重的挑战,人类原有的意识形态、思维方式、发展模式、伦理观、教育观等受到质疑,人类的价值观开始由工业文明主导向生态文明价值观转变。因此,反思大学传统教育的缺失与不足,积极吸纳生态教育新理念,构建大学教育生态系统,形成新的大学教育生态,成为我国当前大学教育新的要求和重要任务。
三、大学教育生态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指导思想
教育生态观从生态系统论出发,认为教育本体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具有综合整体效应的生态系统,教育本体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不断地进行信息、资源的交流和转化,体现教育发展的生态属性、功能和价值。教育生态化不仅是教育内容的生态化,更是教育本体的生态化,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化成一种自然、开放、和谐的教育生态系统,自觉地实现教育生态综合效益的新型教育范式。因此,在教育生态观下,高等教育的目标任务是通过建立教育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环境之间的生态平衡和协调机制,使之与周围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生态环境和谐相处,从而将人置于教育生态系统中促进人的全面、协调的生态性发展,同时通过这种和谐机制促进高等教育的生态发展。
(二)建设原则
1.系统性原则。系统性是教育生态系统的本质属性。从系统的观点看,在教育发展演化进程中,与周围环境诸要素之间构成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系统网络,各要素各环节之间进行信息、资源交流,形成积极、健康的动态互动关系,并维持系统基本平衡。正是传统教育的功利化破坏了教育本身的生态平衡,才出现教育危机。因此,只有遵循系统的规律,综合考察对象,关注要素之间的相关性和动态效应,准确把握教育体系的生态结构及其发展规律,促进内外协调,避免或减少系统的冲突和矛盾,实现整体优化,从而保持其发展的整体平衡性和可持续性。
2.实践性原则。实践性是教育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生态运动是生态系统的实践本质,教育生态的最终目标和归宿不是单纯的理论探讨,而是教育生态的实践运动。教育生态观从生态内涵阐释教育价值理念,在理论上形成自身本体式建构,协调自身特有的生态系统。在实践中立足于现实的人的本质,从社会生态分析出发,阐释教育内在人文关怀和对生命的本真意义,构建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统一的价值理念,从深层生态理念去建构全新的教育生态系统,创造一种和谐、可持续的教育生态环境,从而实现人的自我价值和持续性发展,使教育真正成为具有理论与实践张力的现代科学。
3.开放性原则。开放性是教育生态系统的重要特征。在教育生态学视阈下,现代社会是动态的、发展的和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生态存在,教育系统本身即属于生态构造,在保证系统内部构成要素之间的互动和耦合的同时,使之与开放的社会信息系统、社会需求系统、社会实践系统和营造自我发展的绿色空间相协调,构成一种相互适应、相互依存的关系。教育系统的发展变化必然受到社会环境影响,制约着系统内部结构的变化,这决定着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都必须在现实生活、自然条件中进行,准确研究教育现象,掌握教育生态发展与变化规律,全面优化教育生态,增强系统的活力和功能。
(三)建设路径
教育生态,在本质上,按照生态理念进行教育制度体系重新组织和改革,全面优化教育环境,促进教育本体的生态化,在教育生态运动中逐渐形成一种自然、开放、和谐的教育生态系统,自觉地实现教育生态综合效益的新型教育范式。1.教育生态文化建设教育生态文化理论认为,人的需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不但有物质需求、精神需求,还有健康、安全、愉快、舒适的生态需求。教育生态文化目标是回归人格健全、有鲜明个性的“人”本身,关注人的生态发展,把每个学生都当作实在的生命存在,尊重生命个体的主体性或参与性,在社会实际、日常生活中扩展和丰富自我精神世界,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实现教育的经济价值、精神价值与生态价值的有机统一。在生态教育文化代替传统教育文化过程中必然引起教育功能的相应调整,从人的生态发展的角度对传统教育功能进行新的认识、发掘和整合,发挥更强、更好的作用。因此,教育生态文化建设应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教育,坚持生态价值取向,按照生态学的思维方式,改造传统教育文化,在教育观念、教育功能和教育任务等方面体现生态发展的要求,探索新的教育思想、方法、规律、内容和结构,建构新的教育生态文化。
2.教育生态内容建设现代大学教育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及其与外部环境之间不断进行信息、能量和物质交换,具有整体综合效应的生态系统。生态教育思想及其基本原则广泛地作用和影响着现代教育和社会的各个领域,各式各样的刺激因素之间的互动形成一种特殊的知识环境,发生健康的教育生态运动。因此,生态教育要从教育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出发,与时俱进,更新、完善教育内容体系,要把生态教育思想、原则渗透到整个教育理念和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之中,实现人生价值观念重建。目前,高校实施的素质教育是全面教育和终身教育,不仅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更要培养学生的教育生态观,使学生发展成为一个整体的人、和谐的人,从整体上认识自我及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自我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教育所形成的文化是更加广阔、更高层次的文化,根源于真实、完整的社会生活,是人与自然、社会彼此交融的有机整体,有利于激发教育主体的认知情感和参与实践的积极性,使之转化成为个人内在的一种教育行为,自觉承担起对民族、社会、国家的责任,最终实现对教育主体即大学生的思想、人格、能力等方面塑造和完善[3]。与此同时,实现高等教育的全面发展和内涵发展。
3.教育生态实践建设教育生态是一个多种要素组成、多元发展联结的网状系统,以全新的教育视阈和方法,构造一个相互联系、千变万化、丰富的知识环境,拓宽人们的知识面、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从而保持显性教育的系统性与完整性。教育生态的核心价值在于尊重教育主体的知识、能力与情感诉求,关注人文精神和生命质量。实践是生态教育的基本属性,它依赖于灵活多样的实践教育将显性教育转化为隐性教育,在生态运行中自觉树立生态观念,培养生态情感,引导、产生生态行为,全面充分锻炼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并形成良好的人格和精神世界。
4.教育生态制度建设根据生态系统理论,高等教育在生态演化过程中,与社会诸环境之间形成一定的生态性和生态关系,生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教育生态系统,通过不同路径进行信息和资源的交流和转化,维持系统基本平衡和良性运行,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整体综合效益。在高等教育生态运行管理中,遵循生态学的原则与方法进行动态管理,解决高等教育机体内出现的各种生态危机,如高等教育的类型、层次、专业、区域分布等结构矛盾,以及政策机制、科研机制、评价机制等各种问题,确保教育系统的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处于相对和谐、稳定的状态,从而为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合理的制度机制保障。
参考文献:
[1]赵秀芳,苏宝梅.生态文明视阈下的高校生态教育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1(4):67.
[2]陈雯兰,邢运凯.高等教育生态发展的路径分析与设计[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5):127.
[3]赵辉.基于素质教育的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3(33):67.
关于大学教育的毕业论文相关文章:
1.大学生生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参考
2.有关高校教育论文
3.大学生思想教育论文毕业论文
4.高校教育教学论文范文
5.大学生学前教育毕业论文
6.大学生新闻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