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期中语文a卷答案
相关话题
不知不觉一学期时间过去了一半,即将迎来期中测试,教师们要如何准备期中试题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关于初一期中语文a卷试题的内容,希望会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一期中语文a卷试题:
一、基础知识(20分)
1、指出下列加点字注音有错误的两项是( )(2分)
A、 一绺(liǔ) 桑椹(shèn) 牌坊(fāng) 贝聿铭(yù)
B、 马鬃(zōng) 倏忽(shū) 摒弃(bìng) 嗫嚅(niè rú)
C、 窘迫(jiǒng) 剔透(tì) 静谧(mì) 琉璃(liú lí)
D、颓唐 (tuí) 殷红(yīn) 宿儒(sù) 参错(cēn cuò)
2、下列词语书写有错误的两项是( )(2分)
A、 异曲同工 不约而同 人迹罕至 心清如水
B、 得意洋洋 鲜为人知 断垣残碧 当之无愧
B、 不堪设想 相依相偎 变幻莫测 叱咤风云
D、 灰心丧气 络译不绝 别巨匠心 人声鼎沸
3、下列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恣情:放纵感情。
B、轩然大波:比喻大的纠纷或风潮。
C、蹑手蹑脚:形容走路的时候脚步放得很轻。
D、孰为汝多知乎:谁说你知道的多呢?
4、选择修改病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我每天写完作业后,就阅读文学作品、小说、诗歌。
修改:我每天写完作业后,就阅读文学作品,小说、诗歌、剧本。
B、 我们研究和听取了同学的建议。
修改:我们听取和研究了同学的建议。
C、 过了一会,汽车忽然逐渐放慢了速度。
修改:过了一会,汽车渐渐忽然放慢了速度。
D、通过学习讨论,同学们都端正了学习的态度和目的。
修改:通过学习讨论,同学们都端正了学习的目的。
5、当你遇到下列情况时,你认为说法比较委婉得体的一项是( )(2分)
A、当有朋友到你家串门的时候,你说:“令兄这次光临寒舍,不知有何高见?”
B、当你的朋友下棋输给你时,你说:“承让,承让。”
C、当你考试得了第一名,同学们祝贺你时,你说:“这算什么?小菜一碟。”
D、当你的好同学小明因急病住院时,你给他妈妈打电话时说:“阿姨,不好了,小明生病住院了!”
6、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方法(4分)
A、她微笑的时候,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的光芒。( )
B、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 )
C、在一个小孩子的眼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 )
D、多亏了那些树叶,吃光了一茬,长出来一茬,再吃光了一茬,再长出来一茬……( )
7、根据你的观察和对生活的感悟,仿照下面启示内容的句子再写一个句子。(2分)
大自然能给我们许多启示:滴水穿石,是在告诉我们做事应该持之以恒;大地能载万物,是在告诉我们求学要广读博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课文默写及填空( 4分)
(1)单是周围短短的泥墙跟一带,就有无限趣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3)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二、阅读(40分)
(一) 古文阅读(8分)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_______________,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按原文填空(1分)
2、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1分)
①寡: ②竟日:
3、文段中有一个沿用至今的成语是__________它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体现赵普专心致志地读书的一个细节描写的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现他读书的效果以及学以致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2分)
5、翻译(2分)
(1) 普少习吏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家人发箧视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现代文阅读(18分)
①从碑身东面起,按着历史顺序瞻仰。②第一幅浮雕是“销毁鸦片烟”,描述了鸦片战争前夕,1839年6月3日,群众在虎门销毁鸦片的事迹。③浮雕上愤怒的群众正在把一箱箱毒害中国人民的鸦片运到海边,倾倒在放有石灰的窑坑里销毁,一股股浓烟从石灰池上升起。④人群后面,有炮台和千百只待发的战船,准备随时还击英帝国主义的挑衅。⑤画面上人物的形象,表现出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的坚定决心。⑥东面的第二幅浮雕,描写1851年太平天国的“金田起义”。⑦太平天国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它提出政治、经济、民族、男女四大平等的口号,严重地动摇了清朝封建统治的基础。⑧在这幅浮雕上,一群拿着大刀、梭镖、锄头,扛着土炮起义的汉族壮族人民的儿女,正从山坡冲下来,革命的旌旗在迎风飘扬。
……①接下来的一幅是“五四爱国运动”。……②浮雕的画面显示出学生们齐聚于天安门前举行爱国示威游行的情景。③一群男女青年学生,举着“废除卖国密约”的旗帜,慷慨激昂地来到天安门前。④梳着髻子,系着长裙的女学生,在向市民们散发传单。⑤人群高处,一个男学生正在向围着他的群众演说。⑥愤激的青年演说者,怒行于色的人群,使整个浮雕充满了痛恨卖国贼、激动人心的气氛。
1、从全文看,文中第一段里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是( )(1分)
A、第①句 B、第②句 C、第⑥句 D、第②③句
2、第一段说明的对象是( )(2分)
A、革命斗争的浮雕 B、雄伟庄严的浮雕
C、碑身东面的浮雕 D、虎门销烟的事迹
3、第一段层次划分正确的是( )(1分)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4、第一段中两个揭示画面历史意义的句子是( )(2分)
A、③句和④句 B、⑦句和⑧句 C、⑤句和⑦句 D、③句和⑦句
5、第二段中漏掉了“这是中国民主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一句,这句应加在( )(2分)
A、①句与②之间 B、③句与④句之间
C、④句和⑤句之间 D、⑤句与⑥句之间
6、第二段漏掉的这一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2分)
A、说明了“五四”运动这一事件 B、揭示了“五四”运动的意义
C、说明了“五四”运动所处的时代 D、说明了“五四”运动起讫的时间
7、第二段文字依次使用的表达方式是( )(2分)
A、 说明 描写 议论 B、记叙 描写 抒情
C、说明 记叙 描写 D、记叙 议论 抒情
8、第二段分三步说明浮雕的内容:先介绍____________,再介绍__________,最后说明________________。(3分)
9、第二段重点突出了( )(2分)
A、散发传单的女学生 B、演讲的男生
C、人物的愤怒与激情 D、激动人心的气氛
10、“从碑身东面起,按着历史的顺序瞻仰”一句介绍了浮雕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1分)
(三) 课外阅读(14分)
体 会 爱 心
有这样一位特别的母亲。
为了体验没有水的感觉,这位母亲带着上幼儿园的女儿从北京千里迢迢来到甘肃的定西。在汽车上,母亲告诉孩子她们马上就要到一个没有水的地方了。女儿便打算向骆驼学习,赶紧灌下一瓶牛奶。
在定西的老乡家里,母女俩从一口看似干涸的井中打起一桶水,那还是去年积下的雨水。村民告诉她们,因用水紧张,这水得循环着使用:先用来洗脸,然后用来洗衣服,最后又用这盆脏水去喂猪。
女儿说:“猪怎么能喝这样的水呢?”
妈妈反问:“那你觉得应该给它们喝什么呢?”
“我给它们喝柠檬汁,给它们喝牛奶。”女儿一脸稚气歪着头回答。
后来妈妈问她刚从井里打上来的水能不能喝,女儿立刻回答:“不能喝,不干净。”
“如果你很渴了呢?如果你两天没有喝水了呢?也不喝吗?”
“不喝。”
不过那晚小女孩哭了,不是因为她太渴、这儿太苦,而是因为妈妈训斥了她。这户老乡家数月来仅有的蔬菜便是土豆,为了招待远方来的客人,特地买来了韭菜。但当小女孩看到他们如何用水洗菜、揉面时,她拒绝吃饭。
对她来说,毕竟再大的挑剔也敌不过口渴的难耐,于是她终于喝了两天来的第一口水。
每天早晨天气都有些阴沉,似乎一场雨即在眼前,给太久没有下雨的土地及这两位远道而来的客人带来希望,可最终都破灭了。土地已干得裂出了道道缝,农民面临的将是颗粒无收的命运。
母女俩要回北京了。女孩已和这儿的孩子结下了友谊,此刻的离去竟有些难舍。虽然那些孩子灰头土脸,衣着破旧,因为他们从未尝到过水的畅快淋漓,但可贵的是他们纯真的童心和从单纯的眼中流出的晶莹的泪。
挥手告别黄土地,把那里的贫穷落后留在身后,却会把一种体会留在心里。年轻的母亲要让女儿体验的,我想应该不只是水的珍贵。什么是爱心?那不只是打电话到新闻媒体去告诉他们“我要献爱心啦”,也不是在镁光灯的闪烁下向某慈善机构捐款,而是不漠视、不鄙夷不如我们生活条件的生命的存在,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帮助别人,同时自己也怀着一颗感激之心去生活。
1、本文记叙的事件是什么?(2分)
2、为什么说本文写的这位母亲很“特别”?结合现实生活来谈。(2分)
3、本文主要运用哪种描写手法写小女孩?表现小姑娘怎样的性格特点?(4分)
4、“爱心”的含义是什么?(2分)
5、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2分)
6、读了这篇文章,你最深的体会是什么?(2分)
三、作文(60分)
题目: 《榜 样》
要求:1、字数600字以上。
2、写现在所在班级(或年级)里的一个人,可以是同学,也可以是老师。
3、要突出人物性格的一个方面,选材要典型、精当。
4、记叙中要有适当的议论、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