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心理成长历程论文
自尊是个体在社会比较过程中所获得的对自我价值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健康的自尊感与各种积极的心理品质相联系,在个体心理成长中发挥重要作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心理成长历程论文,供大家参考。
大学心理成长历程论文篇一
《 推进发展性心理辅导, 促进大学生和谐成长 》
摘 要: 大学生群体有心理辅导的需要,高校必须为大学生提供心理辅导的服务。发展性心理辅导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它的目的是协助个体成为健康、成熟而实现自我的人,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是发展性心理辅导的核心理念。要更好地推进发展性心理辅导,必须调整观念,科学认识心理辅导;培养团队,提高心理辅导能力;拓宽渠道,辅导形式多姿多彩;创建良好心理环境;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辅导 发展性心理辅导 提高实效性
高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如何培养出身心健康和谐的大学生,这是高校必须思考的问题。教育部在2011年2月发文中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举措,是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1]可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具有战略性意义的工作。
一、大学生心理辅导需要的现状
大学生群体有心理辅导的需要,这是各高校心理辅导工作运行和存在的根本理由。所谓心理辅导需要,是指人在活动中,遇到自身无法解决的心理问题时,渴求专业帮助的一种个性心理倾向性。这些问题,就是大学生在完成其社会角色和发展任务时所遇到的带有共性的、群体特征的困难,并且这些困难能够通过心理辅导的手段来圆满解决。[2]
了解大学生群体的心理需要情况,是高校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基础和前提。近些年来的大量研究表明,大学生群体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环境适应方面、学业方面(学习困难与挫折等)、人际关系方面、未来发展方面(包括就业、择业、深造等)、恋爱与性方面、性格与情绪方面等。韩阳根据文献分析和开放式问卷调查的结果,将大学生的心理辅导需要进行因素分析,并根据因素负载程度由高至低分为学业辅导需要、前途(职业)辅导需要、自我认知辅导需要、人际关系辅导需要、心理适应辅导需要、情绪调节辅导需要、婚恋辅导需要和人生观辅导需要八个维度。八个维度之间存在着年级和性别差异,女大学生在前途(职业)辅导和婚恋辅导两个方面较男生有更多需要,并达到显著水平。在需要强度方面,大一和大四年级高于大二和大三年级,其中大四与大二、大三年级差异显著。也就是说,大一和大四学生比大二、大三学生更关心更需要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辅导。[3]
综合韩阳的调查分析和其他资料文献,可以这样理解大学生的心理辅导需求:学业辅导主要指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心理困惑,开发自身的学习潜能,包括学习动机、学习情绪、学习行为和学习能力。前途(职业)辅导主要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调整好求职心态、职业选择及职场心理等。人际关系辅导主要是帮助建立同学、朋友、家人、师生等各种人际交往情境下积极的人际认知、人际沟通和人际适应,避免、缓解人际孤独、封闭、胆怯等不适应现象。自我认知辅导主要帮助大学生解决青少年时期积极自我的形成问题,包括对理想自我、生理自我和心理自我的客观而又积极地认识,以及理想我、现实我和本我之间的协调一致问题,帮助大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认识、客观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和悦纳自我和他人的心理状态;心理适应辅导需要是帮助大学生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适应人际关系的变化,适应自我认识的变化,以及确立新的学习和生活的目标。个性与情绪辅导主要帮助学生认识和把握自己的情绪,恰当地表达情绪以促进理解和交流,控制和疏导不良情绪,处理情绪困扰。恋爱与性心理辅导主要帮助处于青年前期的大学生理解恋爱、认识爱情与婚姻,处理恋爱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同时还包括性心理的成熟和发展问题,提高大学生的婚恋成熟度。人生观辅导主要是帮助大学生确立学习和生活、娱乐休闲等各个方面的价值观念,使得学生体验到积极的、有意义的人生感受。
二、发展性心理辅导的相关理论
布洛克尔(D.Blocker)曾指出:“发展性心理辅导关心的是正常个体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任务和应对策略,尤其重视智力、潜能的开发和各种经验的运用,以及各种心理冲突和危机的早期预防和干预,以便帮助个体顺利完成不同发展阶段的任务。”[4]国际心理学联合会在1984年曾指出:“心理辅导强调发展模式,所谓发展模式,是指心理辅导的目的在于努力帮助辅导对象扫除正常成长过程中的障碍,而得到充分的发展。”[5]
发展性心理辅导模式强调的对象是那些在应付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和任务方面需要帮助的正常人,辅导者的任务就是要使辅导对象学会应对的策略和有效的行为,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原来已经存在的能力,或形成更强的适应力。发展性心理辅导主张辅导的核心是成长问题而不是健康问题。他把青年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及人际关系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看成是个人成长道路上的问题。而不是个人心理上的变态与疾病。因此,发展性心理辅导是以青年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基础的,是顺应青年大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
正如美国《哲学百科全书》认为的,现代心理辅导具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特征:“着重于正常人,对人的一生提供有效的帮助,强调个人的力量与价值,强调认知因素,尤其是理性在选择和决定中的作用,研究在明确目标,制订计划,以及扮演社会角色方面的个性差异,充分考虑情境和环境的因素,强调人对于环境资源的利用以及必要时改变环境。这些尤其表现在学校心理咨询中,也就是说,发展性心理咨询模式的特征特别适合于学校的环境和学校的要求。”[6]
由上可见,发展性心理辅导与以往的预防性心理辅导和治疗性心理辅导不同,除了对象、目标不同之外,更多的是理念上的不同――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正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说:“辅导的终极目的是在协助个体发展成为一个健康、成熟而能够自我实现的人。”[7]
三、如何提高发展性心理辅导的实效
1.调整观念,科学认识心理辅导。
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大学生对心理辅导存在误解和偏见,这是首先需要调整的问题,只有在观念和认识上正确了,才能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
绝大多数大学生已树立了科学的心理健康观,意识到一个人的健康除了身体健康之外,还有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但时常把心理问题、心理健康及心理不健康、心理正常及心理异常这些概念弄混淆,甚至一提到心理问题,马上就与精神疾病联系起来。也有的学生认为心理辅导就是帮助那些有心理问题或疾病的人恢复正常,心理辅导就是帮人出主意、解决实际问题的,或者就是一起聊聊天,做做思想工作,等等。这些误解导致一些大学生有了心理问题自己却不知道,即使知道了也不愿意承认,更不愿主动寻求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帮助。
对于心理辅导的内容方面,大学生了解也不全面,对自己的需求往往局限于情绪困扰、人际矛盾等适应性或障碍性问题上,对发展性问题却了解甚少。而且,在现实中,虽然有的学生对心理辅导的认识和态度都比较积极,但当自己遇到心理问题时,却常常在知与行上出现矛盾,犹豫不决,对自己的态度和对他人的态度之间也存在差异。
因此,有必要通过各种途径,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教育,对心理辅导的内容和作用进行大力宣传。大学生对心理辅导的认识更加科学、客观、系统,知道得越多越准确,越有利于开展心理辅导工作,越能提高心理辅导的效率。
2.培养团队,提高心理辅导能力。
心理辅导是一项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工作,它对从业者的品德、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都有严格的要求。而目前我国无论在专业人员的培养还是在职人员的资格认证方面都没有进入正常发展轨道。甚至有专家提出不知道应该由什么样的人来从事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更好。
由于许多高校条件有限,并不能按要求配备工作人员,大学生心理辅导的师资队伍主要由辅导员及咨询中心教师等组成。不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难以满足大学生心理辅导的发展要求。因此,培养心理辅导团队,提高所有辅导员的心理辅导能力势在必行。
关于辅导员的心理辅导能力,彭文涛(2010)在其硕士论文中提出了十种能力,包括心理学的知识与理论、心理咨询方法、心理辅导的角色意识、沟通能力、敏锐的洞察能力、甄别问题的能力、辅导关系建立的能力、解决问题方案的制订和实施能力、辅导效果的评估和巩固能力、心理承受和自我调适能力。[8]他把这十种能力统一起来,构成一个能力结构模型,并比喻为一栋房子,其中心理学知识和理论及心理辅导的方法是房子的地基,心理辅导的角色意识是房子的屋顶,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适的能力是房子的骨架,其他六种能力是这栋建筑成为房子的核心因素。
通过对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的分析,可以看出,虽然绝大多数辅导员没有心理学、教育学或医学等学科背景,但入职后,根据需要,可以对其辅导能力进行培养,同样能胜任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当然,在具体心理辅导的层次和程度上还可以具体细分,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资源的作用。在培养策略上,可以选择“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也可以大力发展“校本培训”的模式。
3.拓宽渠道,辅导形式多姿多彩。
由于发展性心理辅导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因此,在心理辅导形式上要尽量多样化。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是发展性心理辅导不可或缺的重要形式。心理辅导要求因人而辅,个别化对待正是心理辅导的精髓之处,这是区别于其他教育活动的最具专业特色的内容。因此,个别辅导是一种不可替代的心理辅导方式和途径。而团体辅导因其效率高,容易达成发展目标,它的作用也不可忽视。除了这两种形式外,还可以选择电话、网络、书信等心理辅导途径。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无疑是惠及全体学生的有效方法,通过课程教学,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有了科学全面的认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变被动为主动地参与学校的心理辅导工作,这将从理念和认识上为心理辅导工作奠定基础。
同时,以“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和“10.10世界精神卫生日”为契机,在5月和10月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心理剧、心理讲座、心理刊物等都是很好的宣传载体和途径,让大学生们亲自参与进来。
4.全员参与,创建良好心理环境。
要做好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尤其是发展性心理辅导,必须重视校园心理环境的创建。加大对大学生心理辅导的专项资金投入,创设优良条件,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增添校园学术气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逐步形成文化层次多样的校园文化体系,构建文化育人的氛围。
同时,全体教职工也要树立全员育人的意识,大学生心理辅导不仅仅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辅导员的事情,而是每个教书育人的教职工的责任。因此,对大学生的发展性心理辅导,要融会贯通到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情景中。课堂、职能部门、图书馆、饭堂、宿舍、运动场,处处都可以是对大学生发展性心理辅导的场所,任课老师、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图书馆工作人员、宿舍管理员,人人都可以是对大学生进行发展性心理辅导的人员。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全体教职工进行适当的培训,掌握现代心理辅导的理念和基本技术,至少要首先保证教职员工们自身的素质与能力,尤其是自我心理素质一定要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服务,才能协助、配合心理咨询中心老师和辅导员做好心理辅导工作,才能形成合力,推动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开展。
5.助人自助,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助人自助”是心理辅导的最基本原则,心理辅导期望通过其帮助,使来访者增强其独立性,而非增强其依赖性,以能够在日后遇到类似的生活挫折和困难时,可以独立自主地加以解决。这与“授人以鱼,只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同理。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必须牢记“助人自助”的原则,不管是心理辅导老师还是辅导员,都不是“救世主”,绝不可对学生大包大揽,过度指导,更不可越俎代庖,因为心理辅导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获得心灵成长,人格完善,使他们能够越来越独立,能够对自己负责,善于处理人生的各种命题,这是他们成长的机会。尤其是发展性心理辅导,它的重要目标就是促进个体成长、学习和发展,使青年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发展自我、协调自我,使他们成为会生活、会学习、会思考、会创造、会关心和会自我管理、适应性良好、心理健康、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发展性心理辅导时,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正如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真正的教育只有学生有自我教育要求时,才能实现。”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主动发展和完善自我,当他们意识到发展性心理辅导对他们自己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时,他们就会主动把外力转化为内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EB/OL].[2011-11-10].//www.moe.省略/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619/201103/xxgk_ 115721.html..
[2]胡悟.建立大学生心理辅导系统的紧迫性和途径探讨[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2(2).
[3]韩阳.大学生心理辅导需要的调查与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05.
[4]郑日昌,陈永胜.学校心理咨询[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Raymond J.Corsini,Encyclopedia of psychology[M].NewYork:Wiler&Sons.Inc,1984.转引自:赵冰洁等.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2).
[6]张人俊.咨询心理学[M].北京:知识出版社,1987.
[7]岳晓东,祝新华.中小学心理辅导实用理论与技巧[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8]彭文涛.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结构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0.
大学心理成长历程论文篇二
《 浅析大学生社会化成长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
摘要:大学是大学生从学生阶段过渡到社会阶段的重要时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大学生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在促进大学生心理社会化,完善人格,解决大学生的社会意识问题和行为规范问题,以及培养正确社会角色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阐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和大学生社会化成长障碍的主要表现,最后着重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社会化成长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关键词:社会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0引言
马克思曾说过:“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这就是说,是人组成了整个社会关系,人不是单独存在的,它是社会中的人。大学生社会化的顺利实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永盛不衰的必要条件。当前国际间交往不断增强,社会情况复杂多变,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域,思想观念、对待社会思潮的太对都不尽相同。大学生社会化深受此影响,社会化社会“印痕”复杂[2]。大学生社会化是指大学生个体在与他人及社会的接触和互动中形成自己的个性,并学习社会经验,遵守社会规范,扮演社会角色,适应社会生活,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它包括的内容很广泛,心理社会化是其相当重要的一个方面,影响着大学生社会化的进程和方向。因此,从当代大学校园教育的维度观察,研究大学生社会化成长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所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学校以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为主线,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为目的,以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为内容组织教育,力求通过通俗易懂的理论阐述,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性,最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在生理和心理等各个方面迅速发展变化的过渡阶段,他们的生理发展已经基本成熟,但是其心理发展却尚未真正成熟。大学作为以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社会机构,解决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仅是学校教育目标实现的基础条件,而且也正是大学生社会化健康成长的需要。
2、大学生社会化成长障碍的主要表现
2.1个体主观方面
(1)自我期望值过高,践行能力弱
大学生都是高考独木桥中的佼佼者,受到“天之骄子”传统思想的深刻影响,对自身本着浓厚的优越感,再加上当前的校园教育存在某些脱离实际的情况,使得不少学生不能客观地看待自己,对客观形势估计过于乐观,一般都认为自己有足够的能力来回馈社会,自我期望值过高,践行能力弱。
(2)交际能力差与需要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矛盾
大学生普遍存在较强的独立意识、自主意识,再加上他们正处于关注自己内心世界的年龄阶段,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老师和同学,感到很难适应,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他们自身交际能力差的特征与其内心渴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一对矛盾。
2.2客观现实方面
(1)学校教育自身问题
大学生的社会化成长与学校教育有着莫大的关系。虽然近几年来许多学校的校园教育增添了除专业知识外的德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这些“助长”教育在成效上似乎仅存于表面或形式,没有对学生产生实质的教育效果。根据这个现实来分析,除了学生自身的学习态度外,学校自身也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有些专业性质强的学校,往往忽视“助长”教育,缺乏制度上的保障;还有些综合性质的学校,对“助长”教育管理较为分散,不能起到教育本身的作用,在学生培养目标上成效不足。
(2)社会环境影响
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社会化成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社会对大学生较高期望值上。随着就业竞争日益激烈,毕业生持续的增多,大学生找到一份相对理想的工作也越来越难。然而,社会大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思想和对大学生的高期望值给大学生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使之感到焦虑、无助,许多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
3、当代大学生社会化成长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针对大学生社会化成长障碍的主要表现,高校应当积极重视起来,改进教育的方式方法,努力提高教师队伍建设,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程度,以达到教育本身的目标。
第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与大学生社会化发展的特点相吻合。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大学生社会化成长的重要方式之一,必须与其发展的特点相适应,否则极容易出现社会化问题甚至导致社会化的失败。从实践情况来看,除了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之外,还必须充分发挥家庭、社会的特殊教育作用,使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学校教育协调起来。
第二、引进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社会化的主要内容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掌握社会生活必需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完善人格,促进大学生心理社会化;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培养恰当的社会角色[3]。首先,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当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应当加强对学生心理状况的研究。其次,去粗取精。我们要根据不同时代的大学生社会化成长的特点及时调整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去粗取精,选择最适合当代大学生社会化成长特点的教育内容。最后,课堂群体教学和心理个体咨询相结合。课堂教学只能给学生传授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并且授课时间有限,授课对象是整个班级的学生,只能起到普遍性的宣传作用。较为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把课堂群体教学和心理个体咨询结合起来,这样不仅容易达到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教育目标,而且学校可以通过二者的结合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在特殊时期作出正确的决策。
第三、增加相关社会实践活动教学计划。这里所说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指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关于了解自我、了解社会的实践活动等。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一个大前提就是学校应该为此设立相应的教学计划,否则一切都是空谈。高校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要把社会实践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结合学校已有资源和优势,建立一整套实用的促进大学生社会化健康成长机制。
第四、强大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当代大学生社会化成长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一个最重要的新要求就是,高校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特别是要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课堂教学也应该融合多种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讲授法、心理游戏、心理测试、心理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多种方法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运用理解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主动性。
4、结语综上所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社会化发展的特点相吻合,引进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加相关社会实践活动教学计划,强大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既是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的方法,也是为适应当代大学生社会化顺利成长的要求,作为教育主体的高校,应该为此重视起来。当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加强和改进不仅需要高校的努力,还需要大学生自身加强修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始终保持身心健康,这才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作者单位:重庆交通大学)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王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32.
有关大学心理成长历程论文推荐:
1.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论文1500字
2.大学生心理成长报告
3.成长经历心理论文
4.大学生心理自我分析论文
5.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1500字
6.1500字大学心理健康论文
7.大学生心理健康学年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