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挫折的心理论文

2017-06-11

面对挫折,有的人悲观失望、沉沦颓丧,有的人则愈挫愈勇、积极应对,体现出截然不同的鲜明特色。然而我们该如何写有关应对挫折的心理论文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应对挫折的心理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应对挫折的心理论文篇一

《挫折心理及其应对策略探析》

摘 要:每个人在自己成长进步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面对挫折,有的人悲观失望、沉沦颓丧,有的人则愈挫愈勇、积极应对,体现出截然不同的鲜明特色。为此,我们要找准引起挫折的原因,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策略,方能不断提高我们的挫折承受力和调节力。

关键词:挫折心理;挫折反应;挫折承受力与调节力

俗语说:人生不如意之事常八九。作为个体的人,在各自的社会生活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烦心事,小的方面譬如考试考得不好、工作生活条件不够理想、收入待遇水平不高等,更不用说诸如亲人亡故、高考落榜、婚姻家庭不和、遭遇天灾人祸等大的方面,这些都会造成人心不平、气不顺,引起深深的痛苦和挫败感,导致挫折心理的产生。

一、挫折心理及其产生原因

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挫折,是指个人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干扰和障碍,致使目的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的情绪状态。这其中包含有挫折情境和挫折反应两层含义,前者是指阻碍目标实现的各种主、客观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其中社会环境因素对人行为动机的阻碍,较自然环境因素影响更大更深远;后者是指由于某种障碍和干扰使需要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愤怒、恐惧、焦虑不安等情绪反应。个人受到挫折时,挫折情境和挫折反应总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为了有效应对挫折心理,我们就必须认真查找导致挫折的原因。造成挫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总的来说,可以分为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两个方面。

第一,就客观原因来说,如环境条件差、饮食条件差、生活工作条件差等等,都可能使人产生挫折心理。环境条件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两类。一般而言,由自然条件导致的挫折反应较轻,由社会条件导致的挫折反应较严重。一个人来到新环境里,一旦发现所面对的现实条件和自己心中理想的情况有较大出入时,就会产生不平衡感和失落感,如果再加上人际关系不是很融洽、个人成长发展条件不是很理想,就更易导致挫折心理的产生。另一种容易导致挫折感的因素是个人的生理和心理素质。个人的身高、容貌、能力、经济状况、社会地位、疾病以及某些生理缺陷(如口吃、色盲)等所造成的限制,心理动机的种种冲突都可能使人产生挫折感。动机冲突比个体生理条件所造成的挫折要更为明显和强烈。我们常常会面对动机冲突,因为每个人都有多种多样的需要和动机,但并非都能得到,尤其是不可能同时得到。因此,就会遇到所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双趋冲突”;遇事前怕狼后怕虎的“双避冲突”,以及类似“鸡肋在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趋避冲突”等等。一般而言,在动机冲突中,个体的重要动机受到阻碍时,所感受到的挫折会强烈一些,而较为不重要的动机受到阻碍时,容易被克服或被别的动机满足所取代,只构成一种丧失的心理感受,形成的挫折要小得多。

第二,就主观原因而言,在影响挫折的各种主观因素中以个人的抱负水平、挫折承受力、个性特征、过去的经历与经验、受挫后所获得的社会支持最为重要。如果一个人的实际成就水平高于抱负水平,就会感到满足,产生成就感,实际成就水平愈是高于他的抱负水平,其成就感就愈强烈。相反,如果一个人的实际成就水平低于其抱负水平,就会产生挫折,感到焦虑,实际成就水平愈是低于他的抱负水平,其挫折感就愈强烈。因此抱负水平过高,自我估计过高,是产生挫折的一个重要主观因素。另外,个人的挫折承受力不同,对挫折的感受程度也会不同。有的人能容忍严重挫折而毫不灰心丧气,有的人则遇到轻微的挫折就会意志消沉。这种对挫折的承受力与一个人的生理条件,过去的挫折经验和对挫折的主观评价有关。一般来说,身体强壮的人比身体瘦弱的人更能忍受挫折,生活中历尽艰辛的人比一帆风顺的人更能忍受挫折。从个性特征来看,积极乐观的态度、豁达开朗的性格,对承受挫折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消除挫折心理的策略

一般来说,挫折本身的性质对于人来说越严重,挫折反应就越大;挫折本身的强度越大,挫折反应也就越明显。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同样的挫折事件或挫折情境,对于不同的人可能产生不同的影响和结果。

根据个体面对挫折时容易产生的种种反应,我们提出以下应对策略:

第一,积极适应,提高对挫折的调节能力。

我们在此提出的“挫折调节力”是指对挫折进行直接的、主动的调整、转变、改善的能力。具有积极意义的挫折调节力是心理健康的关键品质,是个性成熟的象征。它不仅表现于对待挫折,而且更广泛地表现于对不断变化的外在环境和内在环境的协调与完善。

挫折调节力与我们前面提到的挫折承受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都是对于挫折的适应能力。承受力是调节力的基础,无承受力,调节力就失去了依托,而调节力是承受力的发展,是适应的最高阶段。调节力的发展可增强承受力,调节力好,一般承受力也高;但承受力的发展并不一定会提高调节力,承受力强并不一定调节力就好,可以只表现为承受力,而不表现出调节力。这是两者的相互联系。

挫折调节力与承受力又是有区别的:①承受力是对挫折消极被动的适应,即忍受、接受、容忍,而调节力则是对挫折积极主动的适应,即调整、改善、克服、战胜;②承受力表现为对挫折负荷的抵抗力,调节力则表现为对挫折情境的改造能力;③承受力是接受现实,减少挫折的情绪,调节力则是改变现状,夺取事情本身的成功;④承受力表现出的典型性格特征是忍辱负重,调节力表现出的典型性格特征是拼搏进取。一般来说,积极主动的适应比消极被动的适应要好,应用挫折调节力比应用挫折承受力要好。

第二,树立自信心,适时调整个人抱负水平。

面对挫折,使我们能明智地运用挫折调节力的,是树立自信心。因为只有对自己能力有信心,才不会面对一时的失败而认为大祸临头,惊慌失措,一蹶不振。实际上,一个人的生活目标越高,越好强上进,就越容易敏锐地感受到挫折。例如在考试时甲和乙同样得到了80分,甲垂头丧气,认为自己面临的是重大失败,因为他的目标是90分以上,而乙则欢天喜地,认为自己取得了成功,因为他的目标是60分万岁,通过足矣。所以,我们给自己确定的抱负水平要和自己的实际情况接近,这样才不会总处于挫折的感受之中,自信心也不会屡次被打击。我们既要注意不要盲目自信,自我评价过高,即使在实际学习中遇到多次失败,仍固执己见,不承认实际的学习成绩和抱负水平之间差距过大;又要注意不能在经受较多失败经历之后,对学习丧失自信心,对成功不抱希望,自暴自弃,萎靡不振。而要客观地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接纳自己的现状,为自己制定切合实际的目标,设定适当的抱负水平,逐步去努力实现自己的远大目标。

第三,分析挫折原因,不断完善自我。

对由于挫折所产生的愤懑、仇恨、自责或悔恨等消极情绪,进行积极的调节,使自己较快地从挫折情绪中走出来,是处理挫折的一种积极的方式。但是,面对引起挫折的原因,尤其是对个体本身的缺憾来进行克服纠正,才是处理挫折的根本方法。例如,当大学生在学习上受到挫折后,把失败归因于运气不好,没能猜中题目,或埋怨教师的例题和评分,而不是把失败归于自身对知识的掌握不够全面,努力的程度不够,就是没能找到克服挫折的根本方法,下次面临考试时仍会遭遇同样的挫折,再次陷入消极的情绪之中。因此,在遇到挫折之后,除了通过提高自身来增加应对挫折和心理压力的能力之外,克服自身的缺憾,学习一些新的技能,使自己不断成长进步,才是更加重要的。

第四,在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中大力加强挫折教育。

一般来说,社会经验多、文化修养好是增强挫折容忍力的根本保障。饱经风霜,生活经历艰辛,社会经验丰富,文化知识渊博的人,一般能够正确地分析和认识挫折产生的原因,找到摆脱挫折的有效途经。相反,生活经历一帆风顺而又相对短暂,社会经验少,文化知识贫乏,往往在挫折面前感到束手无策,最后被挫折所征服。为此,应该在社会实践教育中增添挫折教育的内容,以提高人们的挫折承受力;应该在学校教育中大力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的挫折调节力,以适应未来工作的挑战。同时,还应将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中的挫折教育有机统一起来,通盘考虑,统筹规划,花大力气提高全体人民的挫折承受力和调节力,以培养适应新世纪、新时代要求的合格人才,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更多更好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史振磊.略论挫折的心理防卫机制[J].兰州学刊,1996,(2).

[2]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3]刘兆平.在大学生中加强挫折教育[J].南通工学院学报,2000,(3).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应对挫折的心理论文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