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各个器官系统特点 新生儿特点有哪些

2017-02-22

新生儿来到世界新爸新妈很开心,不太了解新生儿特点有哪些呢?各个器官系统特点有什么呢?本文是小编整理的新生儿各个器官系统特点,仅供参考。

新生儿各个器官系统特点

1、呼吸系统

新生儿在生后1分钟内就开始第一次呼吸。因肋间肌薄弱,主要依靠膈肌呼吸,因此,以腹式呼吸为主。呼吸运动较浅表,频率较快,正常约每分钟40次。

2、心血管系统

新生儿心率波动较大,安静睡眠时可降至90~100次/分,而哭闹时可达160~180次/分。新生儿血流多集中于躯干和内脏,而四肢较少,因此,有时肢体易发冷,手指和脚趾末端的颜色可稍稍发紫。有的新生儿于生后最初内天内可听到心脏杂音,可能与动脉导管暂时未闭有关,杂音一般在一周之内消失。如果心脏杂音持续存在,应该做进一步检查,以排除先天性心脏病。

3、泌尿系统

大多数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生后2小时内排尿,99%的新生儿于生后48小时内排尿。但由于肾小球和肾小管的功能还未发育完善,只能适应一般正常的代谢负担。当喂养不当时,如用较浓的乳方(奶伙加水的比例不对)喂养或输液不合理等,均可引起水和电解质平衡紊乱,应加以重视。

4、消化系统

出生后一般吞咽功能完善。因新生儿消化道的面积相对较大,能适应较大量流质食物的消化吸收。但食道下部的括约肌关闭不全,易发生溢乳(漾奶)。新生儿消化蛋白质和人乳脂肪的能力较好,但缺乏胰演粉酶,要到生后3~4个月才能达到成人水平,因此,不宜过早加淀粉类食物,如米粉、面糊等。婴儿生后10~12小时内开始排墨绿色胎便,绝大多数婴儿在生后24小时内排胎便,3~4天后转为正常新生儿大便。人乳喂养儿的大便为金黄色,糊状,每日排便1~4次。牛乳喂养儿的大便为淡黄色,呈均匀硬膏状,每日排便1~2次。如果生后24小时还未排胎便,应及时到医院检查以排除消化道畸形。

5、体温调节

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功能不完善,皮下脂肪薄而体表面积相对较大,容易散热,因此应注意保暖;室温过高或包裹过多时,又可引起新生儿发热、脱水,称“脱水热”。

6、肝脏的酶系统

新生儿肝脏功能不成熟,对多种药物的代谢率较慢,药物半衰期(血液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延长,易引起药物的蓄积中毒。因此,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给新生儿用药。此外肝脏对胆红素的代谢亦不完全,可发生生理性黄疸。

7、代谢

新生儿糖原储备不多,正常新生儿的血糖只有40~50mg/dl(成为为80~12mg/dl)。因此,应及早开奶,防止发生低血糖。

8、血液系统

新生儿血容量平均为每公斤体重85毫升,但如果结扎脐带延迟可引起新生儿血容量增加,导致红细胞增多症及血液粘稠。初生时的血红蛋白可达150~230克/升,生后一周内逐渐下降,至生后2~3个月时血红蛋白降至100~110克/升,称为生理性贫血。

新生儿特点

一、 第一次呼吸很重要。胎儿娩出后,种种刺激作用于小儿的呼吸中枢,使其张大口喘一口气,这是第一次呼吸,紧接着便啼哭。胎儿刚娩出尚未第一次呼吸前,应将婴儿倒提片刻,迅速清理口腔及咽部,避免吸气时粘液和羊水吸入引起吸入性肺炎。

二、 腹式呼吸且浅快不匀。新生儿的呼吸器官较小且呼吸肌肉较弱,要观察腹部才可察觉到其呼吸运动。新生儿靠加快呼吸来补偿每次吸入气量的不足,呼吸节律常常不规则,入睡时更为明显。新生儿以腹式呼吸为主,因此不要将小儿的腹部束缚过紧,以免妨碍呼吸。

三、 循环系统大变化。胎儿期右心大部的血经卵圆孔和动脉导管进入左心或主动脉,刚出生时这两个孔道虽然仍未闭合,但由于两侧压力的变化,血液不再经此流通,称功能性关闭。但在一些病理情况下,又可使这两个孔道开放,引起血循环的紊乱,并可使小儿出现青紫等症状,有的小儿能听到心脏杂音,不一定是先天性心脏病,庆重复检查后才能确认。

四、 消化道功能弱。新生儿肠道的长度是他的身高的七、八倍,消化、吸收和面积相对较大,但肠壁的通透性也较高,部分食物的蛋白质分子能被吸收到体内,因此,哺母乳的新生儿能改善免疫力,而喂牛奶的新生儿因异体蛋白质的吸收,日后发展过敏性疾病较多。新生儿期淀粉酶活性低,此时不宜喂奶糕、米糊等食品,否则容易发生消化不良。

五、 吸吮吞咽协调差。新生儿的胃呈横位,它的入口处(贲门)的括约肌不发达而出口部(幽门)括约肌很发达,这些特点使新生儿较易漾奶或呕吐。早产儿贲门肌肉更弱,尤其容易漾奶,早产儿消化道肌肉不发达还容易腹胀。

六、 胎粪按时排。胎粪是由胎儿期的肠道分泌物、胆汁及咽下羊水中所含的胎儿皮脂等形成,糊状较调,呈墨绿色,绝大多数在生后不久即排第一次胎粪,所有胎粪于生后四十八小时内排清,如胎粪排出延迟会使黄疸加重。如小儿生后没有胎粪排出,应及时就医检查。

七、 肾脏能力有限。新生儿肾脏浓缩能力低,为了排出过多的溶质,就需要较多的水分。除给新生儿哺乳外,应喂些水,用牛奶喂养的新生儿更应补充水分。新生儿的肾脏,对某些药物的排泄较慢,用药必须掌握剂量,防止毒性反应的发生。绝大多数新生儿在生后第一天排尿,少数在第二天才排尿,如果生后四十八小时未见有尿排出,就需要检查原因。

八、 水分蒸发要补水。新生儿体内水分所占比例高,而他们体表面积较大,呼吸次数多,使水分蒸发量也较多,且肾脏为排泄代谢产物需要的液量也较多,所以养育小儿除了喂奶还要记得喂水。

九、 体温下降保好温。新生儿出生后,往往会处于温度比了宫较低的环境中,使其体温明显下降,而且他们的体表面积较大、皮下脂肪层薄,更易失热,如温度较低,小儿体内的生理状态就会发生紊乱,因此要特别注意新生儿的保暖。

了解新生儿的这些生理特点,就可能进行适当的护理,否则容易会造成种种不良后果。 新生儿是指刚生下来到满月这段时间的孩子。新生儿在生理方面,有许多与成年人不同的特点,了解这些特点是很有必要的。

a)一般状态:健康的新生儿,生后会大声啼哭,但没有眼泪,有各种无意识的动作,吸吮能力强,充满活力。

b)体格特点:头相对较大,占身长的1/4,头围33~44厘米,前囟2x2~2.5x2.5厘米,后囟已闭合或尚在开放,可辨识骨缝,头发或多或少(但并不代表今后头发的密度)。初生时两眼紧闭或定视,很少睁开。

口腔粘膜干燥,舌短而宽,两颊内侧有隆起的脂肪垫,俗称“螳螂子”,有助于哺乳时含住奶头,不可割掉。耳骨软,胸呈圆桶型,比头围小1-2厘米。乳房稍突起有结节。腹膨隆,脐带脱落后形成脐窝;因为血液多集中于躯干部及内脏,肝脏可以在肋缘下2厘米以内。脊柱呈直形,尚无前凸和后凸的正常弯曲。骶尾略凹,四肢短小,呈外伸和屈曲姿势。

手紧握,小腿略内弯,膝向外,足底扁平,指(趾)甲细长。男婴阴囊大小不等,往往有轻度鞘膜积液;睾丸多降至阴囊内,使阴囊呈悬垂状,可有生理性包皮或前列腺肥大,这均属正常。女婴小阴唇相对的大,大阴唇不能遮住小阴唇,常有外阴水肿。全身皮肤娇嫩坚韧而有弹性,初生时皮肤为浅紫色,手足掌面呈青紫,等到血液含氧浓度增加后青紫消退,逐渐转为玫瑰色。骶尾部和臀部常有青色色素斑,指压不退色,这是由于皮肤深层堆积色素细胞形成的,一般5-6岁后可自行消失。皮肤表面有多少不等的胎脂和胎毛。

c)生理特征: 新生儿各器官发育还不够完善,初生时呼吸较弱而快浅,常有节律不,每分钟达40-80次,一般2周后逐渐稳定,每分钟维持在40次左右。新生儿的循环系统与成人不同,其血液大多集中在躯干和内脏,而皮肤和四肢较少。四肢温度较低,易出现青紫现象,这是正常的。心跳每分钟120-140次。体温调节机能尚不健全,体表面积大,皮下脂肪少,容易散热,因此体温波动较大。

新生儿的皮肤柔嫩,局部防御功能差,易因皮肤轻微损伤而造成细菌感染,甚至发生危及生命的败血症,所以保护好皮肤非常重要。

新生儿的胃呈水平位,贲门括约肌松弛,幽门发育较好,故易出现溢奶现象。生后一、两天内常呕吐浅黄色或咖啡色粘液,这是因胎儿消化道的分泌物和通过产道吞咽的羊水、粘液及血液所致。在排泄方面,一般生后10小时左右即开始排出胎粪,呈黑绿色或棕褐色,而第2天或第3天排出黑黄混杂的过渡性粪便,第4天始应变为正常新生儿的黄色粪便;出生后1-6天,每天排尿一般4-5次,一星期后每天可达10次左右。在神经系统方面,由于大脑功能发育尚不完善,故会出现不自主的运动;新生儿具觅食、吸吮、吞咽、伸舌头等非条件反射;味觉发育良好,嗅觉较弱;痛觉较迟钝,触觉和温觉灵敏,温暖能引起兴奋,寒冷引起不安;对光有反应,但视觉不清楚;出生3-7天后听觉逐步加强。

刚做了新爸爸和新妈妈,面对一个小生命,有很多困惑的地方,我们下面就来告诉各位新生儿的几大生理特点!

呼吸特点

新生儿以腹式呼吸为主,每分钟40~45次。

睡眠特点

在新生儿期,新生儿除哺乳时间外,几乎全处于睡眠状态,新生儿每天约需睡眠20小时以上。睡眠的数量和质量某种程度上决定这一时期他的发育良好与否。因此,做好新生儿睡眠护理工作也很重要。

整个新生儿期睡眠时间不一样

早期新生儿睡眠时间相对长一些,每天可达20小时以上;晚期新生儿睡眠时间有所减少,每天在16~18小时。随着日龄增加,睡眠时间会逐渐减少。早期新生儿睡眠时间大多不分昼夜,而晚期新生儿如果妈妈有意在后半夜推迟喂奶,一次睡眠时间可延长到五六个小时。但新生儿糖源储备少,延长喂奶间隔,容易导致低血糖,所以新生儿期,喂奶间隔最好不要超过4小时。

泌尿特点

新生儿一般在生后12小时开始排胎便,胎便呈深、黑绿色或黑色黏稠糊状,这是胎儿在母体子宫内吞入羊水中胎毛、胎脂、肠道分泌物而形成的大便。3~4天胎便可排尽,吃奶之后,大便逐渐呈黄色。吃配方奶的宝宝每天1~2次大便,吃母奶的宝宝大便次数稍多些,每天4~5次。若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尚未见排胎便,则应立即请医生检查,看是否存在肛门等器官畸形。平常在新生儿大便后应洗阴部,并拭干。新生儿第一天的尿量为10~30毫升。在生后36小时之内排尿都属正常。随着哺乳摄入水分,新生儿的尿量逐渐增加,每天可达10次以上,日总量可达100~300毫升,满月前后可达250~450毫升。

新生儿尿的次数多,这是正常现象,不要因为新生儿老尿,就减少给水量。尤其是夏季,如果喂水少,室温又高,新生儿会出现脱水热。尿布湿了应及时更换,会阴部要勤洗。并且要注意,每天早上,新生儿醒来,便给端大便。每次新生儿睡醒来,给端小便,在月子里便养成端大小便的习惯。这样,以后就更容易护理。

体温特点

新生儿不能妥善地调节体温,因为他们的体温中枢尚未成熟,皮下脂肪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而易于散热,体温会很容易随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所以针对新生儿,一定要定期测体温。每隔2~6小时测一次,作好记录(每日正常体温应波动在36℃~37℃),出生后常有一过渡性体温下降,经8~12小时渐趋正常。

新生儿一出生便立即要采取保暖措施,可防止体温下降,尤以冬寒时更为重要。室内温度应保持在24℃~26℃,新生儿保温可采用热水袋或用装热水的密封瓶,将其放在两被之间,以婴儿手足暖和为适宜,在换尿布时,注意先将尿布用暖水袋加温。无上述条件者,可将新生儿直接贴近成人身体保温。

体态特点

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是泛化的,缺乏定位性。妈妈们会发现,新生儿的身体某个部位受到刺激时,全身都会发出动作。清醒状态下,新生儿总是双拳紧握,四肢屈曲,显出警觉的样子;受到声响刺激,四肢会突然由屈变直,出现抖动。妈妈会认为新生儿受了惊吓,其实这是新生儿对刺激的泛化反应,不必紧张。

新生儿颈、肩、胸、背部肌肉尚不发达,不能支撑脊柱和头部,所以新手爸爸妈妈不能竖着抱新生儿,必须用手把新生儿的头、背、臀部几点固定好,否则会造成脊柱损伤。这也是减少新生儿溢乳的有效方法。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