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电商政策解读
相关话题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革新进步,电子商务发展的步伐日益加快,网络技术与传播策略的融合催生了电商购物节。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017电商政策解读,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
2017跨境电商新政策
将制定电子商务法修改证券法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听取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关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
张德江指出,新的一年,常委会要更好坚持上述行之有效的立法工作思路、原则和方式方法,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加强涉及改革的法律立改废释工作,着力提高立法质量,确保顺利完成立法工作目标任务。
一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决策部署,将行政监察法修改为国家监察法,为构建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国家监察体系提供法治保障。
二是围绕构建发展新体制完善法律制度。
在民法总则出台后,加快推进民法典各分编的编纂工作,强化对民事权利的保护,完善平等保护产权等法律制度;落实税收法定原则,制定烟叶税法、船舶吨税法等单行税法;制定电子商务法,修改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小企业促进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证券法、标准化法等,着力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三是加强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法律制度建设。
制定社区矫正法、基本医疗卫生法、公共图书馆法,完善社会治理体制,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保障人民文化权益;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法,修改水污染防治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制定核安全法、国家情报法、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法,修改测绘法;修改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
四是做好与改革试点授权决定相关的工作。
2017跨境电商产业政策动向
打破部门壁垒和数据孤岛需要加强顶层协调与统筹
杭州跨境电商综试区长期得到从中央到地方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但是在信息共享和数据交换方面,还存在部门壁垒的客观问题。
打破相关壁垒不仅是建设“六体系两平台”工作的需要,也是建设信息化政府的需要。
各部门的数据标准不一样,形成结构化差异的数据孤岛,需要通过人工补录和转换才能形成有效数据。
杭州跨境电商综试区“六体系两平台”建设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增强数据信息的统筹整合能力;电子商务发展是跨区域的,涉及到的部门和区域非常广泛,杭州“六体系两平台”需要协调的区域和部门超越了杭州的城市能力,杭州跨境电商综试区希望继续得到中央的高度重视,加快推进跨部门、跨区域的协调和统筹工作。
创新举措与旧规则和数据安全的冲突,需要通过立法加以明确
跨境电商是新生事物,创新的边界和行业的标准需要通过立法,在法律层面加以明确和规范。
跨境电商呈现出订单碎片化、移动化、高频次等特征,对传统一般贸易监管措施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如海关“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的标准需要进一步明确。
新技术的应用也在创新监管的模式,如电子标签可以代替传统纸质标签的作用,但由于区域化差异,如果没有相应的法规加以明确,跨境电商进口业态将很难实现阳光化运行。
在“六体系两平台”的构架中,政府各部门之间,政府与市场之间,市场主体之间,数据交互将变得更加频繁,如何确保数据安全将成为电子商务的重大挑战,希望在相关立法中加以明确。
杭州跨境电商综试区发挥“先行先试”作风,积极探索跨境电商监管模式。
2016年率先制定全国首个地方性的《跨境电商促进条例》,表明支持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信念和决心。
“六体系两平台”需要得到市场广泛应用,切实增强服务产业的实际获得感
“六体系两平台”不仅是政府监管的抓手,也是政府服务产业的平台。
如何充分激发市场主体的参与积极性,不仅关乎“六体系两平台”共建进展,也关系到服务产业的最终成效。
“六体系两平台”归根到底是以服务产业为目的,杭州跨境电商综试区一方面抓系统建设,另一方面抓市场推广,在测试中迭代,在迭代中推广。
杭州跨境电商综试区“六体系两平台”的下一步工作重点,是推广市场应用,增强服务产业的实际获得感,丰富完善功能和提升构建标准。
2017年电商预测发展趋势
1、环境:政策的鼓励和监管的收紧
2016年1月27日政府发布**一号文件中提出要推进国内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同时,一带一路政策和自贸区的建立有力促进跨境生鲜电商业务。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和市场建设,以及边境口岸通关手续的简化和效率的提高,将有力破除国内生鲜电商发展中存在的短板并起到直接推动作用。
另一方面售后服务标准不统一(无理由退货比例低,因质量问题退换货举证难)、无针对性法律规定、互相交叉的监管体系(工商、质检、食药监等多个职能部门的交叉监管反而造成盲区),已是生鲜电商行业不得不面对的三大难题。加强以生鲜电商为代表的农产品电商已势在必行,《电子商务法》等法律规范即将出台,各部门也会逐渐协调避免出现政出多门的交叉监管空白,共同实现对生鲜电商的网络监管。
2、主流:线下仍为主力,但线上增长迅速
据波士顿咨询和阿里研究院的最新报告,中国的生鲜消费市场仍将以线下为主,占据75%-85%的市场份额,生鲜品类在线上的起步较晚但增长势头迅猛。上层中产和富裕消费者、新世代消费者、经验丰富的网购者为促进生鲜线上业务增长的三大消费力量。根据市场不同的消费动力以及供给面的可能发展,预计线上生鲜消费到2020年将占城镇生鲜总消费的15%-25%。
3、四化: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专业化
品控是生鲜电商的生存根本。产品在上架销售之前需制定一整套标准流程的审核机制,这些标准早于消费行为建立,存在于消费者不会涉及到的领域,即上游生产端和中游仓储物流环节。实行标准化是加强生鲜产品质量安全过程控制的根本举措。通过标准化生产缩小产品的差异性,扩大产品的相似性,打造一定量级的可复制性产品,才能实现电子商务的货源稳定。通过标准化仓储和冷链运输减小产品的损耗率。规模化对于生鲜产品的高速流转、成本均摊意义重大。
品牌化是实现高回购率和高溢价的重要手段。“褚橙”的成功发掘出了“情怀”对于生鲜产品的商业化价值。但是“情怀”捧场可以,长期消费是行不通的。但是品牌和IP的建立意味着品质保证和知名度的建立,是提高客户消费粘性和高溢价的最有效手段。目前国内水果叫得响的品牌寥寥无几,品牌化的发展趋势是必然也是必要的。专业化则多体现在商业行为,售前沟通、送货速度、售后及时性等等,提高客户的消费体验,专业化是品牌建立最重要的一步。
4、多元:模式差异化,各有生存空间
天猫延续平台整合风格,京东坚持自营直购道路,顺丰发挥自身的物流优势,中粮我买网背靠中粮集团……不得不说,生鲜电商们根据自身特长对模式的探索是多样化的,传统的直购,拼团、社交、定制、有机、智能终端、定期宅配等等,起点差不多,体量规模也差不多。但接下来几年的市场格局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模式的差异将越来越大。
由于企业之间在供应链和客户资源端的竞争加剧,价格战的恶性搅局,物流水平的限制,生鲜电商短期内还是区域化发展,几年内整个行业仍将处于投入期,不会出现垄断性企业。当然,并非所有模式都可行,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筛选后,其中某一些会找到生存空间,各有特色,解决消费者不同痛点,成为行业“巨头”。
5、冷静:资本和创业者会更加趋于理性
融资不畅、资金链断裂是生鲜电商倒闭的最大原因。某些生鲜电商拿到融资后便开始进行疯狂的扩张圈地,企图通过市场占有率方面的优势挤垮对手,或取得资本认可,但企业并未在商业模式上有过人之处,也最终被资本所抛弃,同时对资本环境也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直接引发了资本寒冬。
经历死亡倒闭潮之后,资本和创业者会更加趋于理性。参考目前出行、外卖等行业的现状,接下来烧钱的程度将会进一步减小。资金紧张的企业可能通过收编合并的方式,抱团取暖过冬,完成融资的企业发展战略将更加谨慎,商业模式上小心试错会成为资金的最大流向之一。
6、变数:巨头会持续介入
事实上,巨头早就介入了生鲜电商领域。百度和中粮集团投资中粮我买网,联想建立佳沃集团合并鑫荣懋,旗下君联资本也投资了优食管家等生鲜电商,腾讯投资每日优鲜,阿里巴巴投资易果生鲜和盒马鲜生,京东成立自营生鲜事业部,投资天天果园,1号店,永辉超市,与沃尔玛合作;苏宁、国美等3C巨头跃跃欲试,三元、新发地等传统生鲜食品企业也正在布局……
巨头可以靠着强大的实力、渠道和资源,压缩成本,但是巨头之间的竞争也趋于白热化。例如今年,巨头们围绕大闸蟹的疯狂血拼也成为焦点。9月23日,京东、天猫、苏宁易购等电商平台齐聚阳澄湖,亲自见证正宗阳澄湖大闸蟹的“第一捞”。生鲜作为电商最后一块大蛋糕必然引发巨头们的哄抢,目前胜负未知。夹在巨头中间的垂直生鲜电商凭借特色也存有生机。
7、新潮:营销方式的多元化、娱乐化
随着直播、VR、智能终端等等的走红,电商消费将越来越休闲化、娱乐化、体验化。目前,VR、直播等技术并不完全成熟,但作为流行趋势和技术变革,如大数据、云计算,必将有更多电商企业涉足。智能冰箱让生鲜产品直接触达大众的厨房,美食App菜谱导流食材的购买,启用网红直播引发舆论热议……可以说,现下电商的营销方式已经越来越多,合理利用将对品牌和知名度的扩大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总而言之,生鲜电商前景依然广阔,但经过资本寒冬的洗礼,生鲜电商已经由资本热捧走向理性的过渡期。O2O泡沫破裂和行业监管的收紧叫醒了一大批“做梦”的创业投机者,一些定位清晰的垂直电商已崭露头角,巨头的介入也加速着产业的融合和发展。同时,伴随着VR、智能终端、视频直播等新技术的走红,生鲜电商在技术变革方面也会有新的思考。
但究其根本,保证供应链的高效运转才是生鲜电商们的核心。妥善利用资本力量,对整个供应链上每个环节准确控制,建立生鲜产品快速流转机制,生鲜电商们才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