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王星为什么不再是行星
我们常常把太阳系的行星定义为,有九大行星,但是在近来新的行星定义中,已经将冥王星踢出了行星的范畴。那么在这之前人们为什么没发现冥王星列入了行星的行列?以下就是小编给你做的整理,希望对你有用。
行星的定义:
1、必须是围绕恒星运转的天体;
2、质量必须足够大,来克服固体应力以达到流体静力平衡的形状(近于球体);
3、必须清除轨道附近区域,公转轨道范围内不能有比它更大的天体。
冥王星为什么不是行星:
冥王星的行星身份本来就名不正言不顺,发现时是1930年,由于是海王星以外第一个被发现的天体,根据其轨道、亮度和估算的反照率(表面反射太阳光的比例)计算它大小的时候又因为低估了它的反照率(以为很暗,后来发现和金星表面相当,大部分光都被反射出来了),一度认为它大小和地球差不多,就给了它大行星的身份。
后来随着观测手段的进步,特别是光电测量等技术的引入,通过对掩恒星等事件的观测,确认了冥王星的直径只有2000多公里,比月球还要小不少,实在和其他外围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格格不入,但由于它和它的卫星仍是仅有的海王星外天体,也就维持原样了。
到了九十年代情况有了变化。在那之前,建于40年代的帕洛玛山天文台5米口径望远镜都是最强大的天文望远镜,发现新天体的手段也和发现冥王星时没什么区别,就是拍摄干板或底片,叠在一起放在显微镜下看,看有没有移动了位置的黑点(星点在底片上是黑的)。进入九十年代以后,由于技术上各种突破的积累,世界上新建了几座口径更大一个级别(8-10米)的巨镜,发射了哈勃太空望远镜,引入了数字技术进行拍摄和比对,大大提高了发现太阳系外围天体的能力。以1992年发现了天体1992QB1为开端,到目前为止在冥王星轨道外围被称为柯伊柏带的区域发现了超过1000个天体,其中和冥王星大小相当的也有不少,冥王星只是这一大群太阳系外围天体中最先被发现的那个,这也很好的说明了为什么冥王星的大小和性质相对于其他行星会是一个异类。
这样冥王星的大行星身份就重新成了一个问题,如果冥王星算大行星,和它轨道和大小都相似的这些凭什么不算呢?如果它们也算,那太阳系的大行星也太多了一点,而且这个名单在将来很明显还会越来越长。于是国际天文联合会就找了一种可行的方法来永久性地解决这个问题:大行星到海王星为止,冥王星、谷神星(小行星带最大天体)、阋神星(比冥王星更大一点的柯伊伯带天体)等等直径达到一两千公里,又围绕太阳而不是某个大行星运转的天体有了新的分类:矮行星。将来除非发现了真正的新大行星(可能性已经很小),其他新发现的太阳系天体也都可以进入自己更加科学合理的分类当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