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派观后感

2017-05-26

《青春派》击中人心的方式简单有效,它用收集我们很多人高三、高四、高考事迹的方式引发共鸣,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青春派观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青春派观后感篇一

2013年,与青春有关的国产电影纷至沓来,从“致青春”到“合伙人”再到“小时代1.0”、“小时代2.0”,电影里的“青春”已处在一种被过度消费的境地之中,因此“趟浑水”的《青春派》不免让人为它的片名捏一把汗。实际上,这部电影全片除标题以外,看起来都是规规矩矩毫无野心,它并未像“致青春”一般刻意编织负心薄幸生死离别;没有像“合伙人”那样纪念沦为成功之成本的青春岁月并记录几十年中国巨变;当然,它也更不会像“小时代”一样以“时代”之名致力搭建繁华富丽却凶机重重的空中楼阁。

准确地说,电影《青春派》虽以“青春”为名,却仅仅是将视线投向主人公的两次高考,这种乍看起来的“文不对题”很容易被人当作把柄说道一番,但是,当电影结束于侯孝贤先生在黑板上画的那个气定神闲的圆圈之时,我不得不承认,我确实被他打动了。

《青春派》击中人心的方式简单有效,它用收集我们很多人高三、高四、高考事迹的方式引发共鸣,努力证明自己才是与绝大多数人的“青春”有关的“青春”。

7月25日,在奔向点映这部电影的影城的路上,某些来自六七年前的旧事横冲直撞,直坠我心:比如在最后一科的试卷上小心翼翼写下当时自己偷偷喜欢的女生的名字的后两个字,勉励自己坚持熬过高考结束前最后半个小时。因此,我从看见电影里男主角在高考答题纸上写下“黄晶晶”三个字起,便终于开始忍不住托腮细看,再无轻慢之意。

男孩子对女孩子说“有什么不合适、我觉得挺合适”,窝在窗台打电话,在高考结束前冥思苦想该如何让自己暗恋的某人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高考一结束、各自奔天涯从此同学少年都不“见”……这些现在想来如梦如幻的场景很多人必定都曾真切经历,以至于《青春派》就成了几乎可以与追忆一一参照对应的日记本,用让人倍感亲切的方式打开闸门,唤醒记忆让它破冰而出。

与频繁但不免做作的“笑点”相比,电影对高考之年所有该出现的泪点的还原更加贴切动人。刘杰的《青春派》是像截取特洛伊战争第十年的《荷马史诗》一样截取我们所谓“青春”之中的重要年头:那一年,阿基琉斯刺死赫克托尔,诸神大战、木马陷城;那一年,名叫“居然”、擅长扮演策划人角色的男主角和他的同伴们(还有我们)冲冷水澡、试图初恋、高考、道别、准备从一段青春走向另一段青春……

青春派观后感篇二

当年是因为对一个女孩的承诺而支撑着我熬过了暗无天日的高补生活,后来也是因为那个女孩我选择了生活四年的那座城市和那所大学,尽管后来终究没在一起,但是每想起高中生涯,那段故事总是会占据很大的空间,所以,当看到《青春派》里居然在高补生活中被黄晶晶的一举一动所左右,看到居然为了对方一条若有似无的短信而欣喜若狂,为对方一个小小的谎言而坐立不安时,我认定,这里面讲述的才是我的青春故事。

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勇气像居然那样在拍毕业照的时候,站出来向心仪的女孩表白,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单纯到只为少年怀春而放弃高考,放弃那样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居然展现的是一个肆无忌惮的青春。看着座位前后无数次的传卷子的场景,仿佛把我带回到那个只会低头做题无暇抬头望远的年代。上大学遵循“及格万岁,多一分浪费”的宗旨,而高三却是永远在为自己没能多考一分而捶胸顿足。你身边的死党总有一个是老师常常拿来教育别人的反面教材“你想学XXX么?人家又不用高考,人家老爸是谁谁谁,人家将来又不愁饿死……你行么?你们行么”在那个既朴实却已经开始拼爹的年代,好像只有全身心备战高考才是唯一正经的事情。

一年以后,同样的毕业典礼,同样的居然喊停了正要准备拍照的全体师生,同样的泰戈尔,却讲出了不同的话。居然对撒老师说,我们不会忘记你,因为我们是真的恨你,我们不会忘记你,因为我们是真的爱你。相较一年前,居然和他的小伙伴们长大了,成熟了,如果说一年前的表白,是为自己无处安放的青春画了一个激动的感叹号,那么一年后的告白,则是为自己的高中生涯画上了一个平静的句号。句号没有感叹号那么感情强烈,可是那句歌词怎么唱来着:平平淡淡才是真。而且,一年后的泰戈尔名言,居然没有抄到手上,也在说明,或许,第二次的告白才是刻骨铭心的记忆。

刘杰导演很好的把握住了影片的节奏,既没有让高潮来得太早而让影片慢慢归于平庸,也没有刻意的设置煽情的台词和桥段赚取观众的眼泪。一切就那样自然而然的发生了,居然是每一个有过高中或者高四生活的男孩子的缩影,有那么一个暗恋着的清纯女孩,有几个总能一拍即合的狐朋狗友,有那么一个让人恨之入骨的班主任老师,有一间恨过也想念过的教室……然后很多年之后,当你怀念这段生活的时候,也许不会记得那个清纯女孩的样子,却能清晰的忆起当时心跳加速的感觉,狐朋狗友们不再常常联系,可是想起来却还是暖暖的感觉,也许忘记了班主任老师姓什么,可他(她)当时站在讲台上怒不可遏的情形却恍如昨日,那间让人恨之入骨的教室,却好像再回去看看,看看曾经坐过的位置如今是坐着学弟还是学妹?

这样的青春故事不靠意淫,而是切切实实,但却并不让人觉得满眼尽是苦楚。《青春派》让人感慨,感慨完之后还会潜藏在内心里久久不能释怀,因为这里讲述的正是这一代人的青春故事,试问,谁能轻易释怀自己切实经历过的青春?

青春派观后感篇三

上了电影专业的研究生后,写过了很多关于电影的文字,但那多是为了作业强加的论述或是为了考试无奈的描绘,已经好久没有像曾经那样在看过一部电影后马不停蹄,激动不已的在mtime写下一段段稚嫩但满含热情的话语。

过去的两年使我对电影研究者、电影制作者与单纯的电影欣赏者的区别有了深刻的体会,深入到电影这项庞杂工程内部的人往往因为忙碌与挣扎而忘记了电影最初带个自己的美好与感动,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的导演在学生作品或是毕业初期的作品中体现出的那种热情与才气在经过了几年十几年的电影职业创作后被洗刷的荡然无存,有的只是程式化与堆砌。看似每天在忙的还是电影,但是真正对于电影艺术与自己想要什么样的影片、有什么追求的思考越来越少,以至于感动越来越难,创造出感动的能力当然也随之越来越弱。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