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心理学论文
教育心理学虽然即有教育学来源于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的一部分,属于应用心理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教育心理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关于教育心理学论文范文一: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趋向
【摘要】高等教育作为公共事业,在推进改革过程中,其教育的社会性最终将实现对人的社会化转变。因此,从当前高校宏观心理学的研究发展来看,无论是在心理学教学评估还是应对社会性教育实践,都需要进一步梳理心理学发展规律,如将传统的教师评价转向由学生自我评价为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模式,实现“中国梦”教育复兴目标。简言之,以构建高校教育心理学为契机,积极拓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路径,并从教育可持续发展中强化教育心理学的构建价值。
【关键词】高等教育;社会性;教育心理学;构建标准;中国梦
高等教育的公益性在担负社会职能过程中,将越来越倾向于人才培养的社会性,以“科教兴国”为战略主体的高等教育,无论在管理体制的深化上还是解决当前教育社会性问题中,都需要从高等教育的社会性评估机制中来推进教育秩序的稳步发展。高等院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对于每一位受教育者来说都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尤其是在构建自我人格、增强受教育者社会意识上,教育心理学的宏观引导功能将成为解决受教育者心理问题的主要依据。高等教育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复兴实践中,探讨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向,从高等教育社会性基础上来探讨未来发展路径,通过深入探析宏观心理学、微观心理学的时代精神和特点,从而为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理念,提供积极的改革环境。
一、宏观心理学向微观趋向的转变
随着高等院校教育心理学的不断发展,在宏观教育心理学研究的过程中,针对受教育者的智力、知识、能力发展需求,将趋向受教育者自身人格特征及素质的养成。也就是说,对于传统高等教育宏观心理学的深入研究,将更多地围绕大学生心理发展趋势和特点,进一步深入到受教育者的心理构成要素研究上,促进教育心理学的细化发展,以微观层面来探索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从而形成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新中心。我们从微观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发现,对于高校受教育者自身的心理变化,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通过构建受教育者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从影响受教育者心理变化的构成因素分析中,提升受教育者心理学教育的针对性,特别是将教育心理学与大学生社会意识形态同步,从而为高校教育心理学的时代性转变创造条件。同时,借助于教育心理学微观层面的研究,能够更好地拓宽教育心理学的宏观发展路径。人作为社会关系发展的总和,在心理学研究中是核心。高等院校教育心理学要围绕大学生的社会关系发展,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重点上来着力发现和总结符合受教育者心理特征的社会规律,从而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特别是对受教育者的性格养成进行全面指导和判定,提升受教育者的社会意识、性格和态度。可见,在深化教育心理学微观分析中,高校教育心理学能够从微观层面来获取大学生的性格、人格、能力、意识等形成性因素,进而改善对受教育者心理问题的宏观引导。
二、教师评价标准向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体的转变
心理学教育评估标准是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的重要内容,从当前高校教育心理学评价方式来看,以教师评价为主的评价机制和评价方式仍占主导地位。随着高等教育社会化的发展,人的社会性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最终目标,对于受教育者来说,在进行心理学评价实践中,将逐渐实现由学生自我评价为主体的新的评价机制建设。心理学自我评价机制,能够有效减少教师评价的“片面性”,从教育心理学的宏观发展上来改善受教育者的自我评价作用。因此,构建学生自我评估标准,主要内容包括两点:一是注重评价监督机制的构建,特别是对于自我评价主观能动性的监督;二是发挥自我评价中的参评、互评方式,并促使参评、互评成为受教育者认识自我、反思自我、客观全面评价自我的有效手段。高等院校教育心理学在评估体系建设上要以关注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为重点,特别是在高等教育社会性发展上要增强对大学生自我个体心理的研究。以“合理化”的评价标准来推进教育心理学评价主体的创新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心理学评估过程及评估方法要进行科学选择,特别是在反映广大学生内心意识状态,以及衡量大学生自我心理素质上,要能够结合当前教育改革实际,从政策引导上来推进教育心理学的评估。如在评估对象的选择上,要坚持高校大学生自我评价为主体,从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我反思中发挥评价主体的积极性,能够从评价实践中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在评价过程中,要从高校教育心理学评价实践入手,创新评价方法,转变教育心理学评价理念,结合当前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中的问题,从教育心理学创新评价中为广大学生积极开展自我评价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
三、社会性视角下高校教育心理学的价值构建
1.注重生活与知识的融合
从高等院校教育心理学的知识领域研究来看,教育心理学知识主要是涵盖学科的各相关理论,而教育心理学理论是构成学科知识的主体,也是推进高等院校教育心理学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当前高校教育心理学教学实践中,对于大学生的性格、人格构成以及知识、情感、能力、价值观的养成,都需要从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传递中来实现。在大学生的生活世界里,教育心理学要联系大学生的生活实践展开,迫切需要从理论知识的检验渗透到社会实践中,获得受教育者的性格、人格、思想意识等形态内容,从传统的学科教学中促进大学生对教育心理学的正确认知。也就是说,用社会性视角来审视高等院校教育心理学的应用价值,从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研究与创新思想中,实现对大学生生活世界与知识世界的融合,并从教育心理学的理论认知中正面启发学生的心理机制,以满足大学生知识教育与心理发展的紧密结合,增强大学生对未来社会的适应性。
2.注重教育心理学对传统教育模式的突破与创新
在传统教育心理学教学实践中,心理学研究的内容表现出较强的“滞后性”,特别是对于当前高等教育社会性发展,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所表现出的社会性,迫切需要从教育模式的转变中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高等教育的社会性转变,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所认可,而高等教育心理学教育反而停留在传统教育模式中,不利于当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心理教育方式的改善,这样必然需要从创新教育模式中来重新设定发展方向。针对当前高等院校开展的社会实践教育,将社会作为教育发展的基本前提,大学生在参与社会生活中不断了解和认识社会生活发展形式,并从社会实践中启发自身心理发展。因此,结合高等教育社会实践教学需要,教育心理学要从社会生活实践活动中,针对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特点,积极开展针对性的研究,从制约当前教育心理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中,提升教育心理学的“时代同步性”,并从创新教育模式实践中围绕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情感、态度、智力发展状况,来渗透教育实践和心理检验方法,促进高等院校教育心理学教学价值的发挥。
3.注重教学评价中的自由教育风格导向
从时代发展下来探讨高等院校的教育风格,高校社会性发展将贴近社会作为新时期教育风格的主体,特别是自由教育风格,广大受教育者在接受自由教育风格中,自身心理发展发生变化,教育心理学应该能够从心理变化中来优化教学评价体系,建立以受教育者自主评价为基础的自由教育风格,鼓励广大学生参与到自评、他评、互评中去,以突出“人本理念”为导向,从建构高校教育心理学自由风格实践中,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实践表明,在教育心理学评价实施中,对于受教育者自我评价的开展,更能激发受教育者的参与积极性,更能够促进受教育者自我意识、自我思想、知识技能等方面的不断改善。
4.注重教育心理学的“前瞻性”研究
当前高等院校教育心理学开展的实践,从微观层面来探究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并从受教育者的自我心理构成要素上,发挥内部心理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心理刺激关系,从而提升广大学生的心理教育水平。围绕外部环境的变化来探索教育心理学教育实践活动,从教育评价方式的转变,以及对教育心理学教学结构的优化上来适应当前教育发展的时代性特征,坚持人本理念,积极发挥大学生自我评价的有效作用,从当前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需求上满足受教育者心理发展的“广泛性”,增强高等院校教育心理学的“前瞻性”。
四、以社会性为发展契机来实现高等教育“中国梦”目标
高等院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必然需要从教学结构优化中提升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水平,而教学结构的优化需要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知识与技能的多维渗透中来实现。同时,高等院校教育心理学的教学实际,在课程构建及知识整合上结合大学生的性格发展特点,从受教育者的性格、人格、意识等方面进行科学引导,促进广大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形成。为此,高等院校教育心理学在与时代教育的统一中,要从教育体系的创新性上来强化时代特色,围绕“中国梦”发展目标,从构建高校心理学教育发展格局上,增强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适应性”。如在教育心理学学科内容设置上,要注重大学生知识、能力、思想、意识形态教学内容的合理设置,能够从教育心理学可持续发展目标上,构建多层次的学科发展体系,以满足构建“中国梦”所提出的新要求,增强高等院校教育心理学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另外,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发展阶段,从内因、外因作用中来探究外部环境的变化对受教育者心理发展的积极影响,尤其是营造有利的教育心理学教学环境,促进广大学生思想、意识、性格的健全和发展,并能够从各类外部环境因素分析中,提升教育心理学在构建完整人格中的积极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志专.教育心理学在我国发展的新趋势[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19):12-13.
[2]叶浩生,杨文登.教育心理学:历史、分歧与超越[J].教育研究,2012,(6):103-111.
[3]陈新.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发展走向[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5):33-35.
关于教育心理学论文范文二:家庭教育心理健康影响分析
【摘要】人的教育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部分构成。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点,亦是教育的基础,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结合社会实践就家庭教育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予以综述,对家长实施家庭教育行为和未来一代人的心理和意志品质的发展方向给予引领,以期用良好的家庭教育促进孩子心理健康良性发展,培养出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家庭教育;心理健康;影响
教育是一种永恒的社会现象,这里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每时每刻都在不断地接受教育,每天都在感受着对新生事物的认知。每一个人在接受教育的同时又时常在教育别人,影响着别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的家庭都更加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教育是一项十分复杂的事业,学校教育担负着学生从基础教育到高级教育的漫长过程,成为每个国家的人才培养,社会进步的关键性教育。但是,学校教育又不是万能的,需要家庭的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父母所从事的应该是最基础最根本的教育,要想使自己的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并达到预期的目标,就需要家长深入研究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对孩子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做到循循善诱、身先示范、以身作则,这样才能把孩子培养成心理健康,成绩优异,身体强健的有用的人。
从《卡尔•威特的教育》这本书中,我聆听到了一位慈父娓娓道来的育儿故事,找到了一个非常成功的教育孩子的方法。父母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关键影响人物,家庭教育是系统教育的基础阶段,依次抓住孩子的心理特点,使他们在进入人生系统学习的开始就有健康的心理,对今后的成长起着关键作用。如何当好初级教育阶段学生的良师益友,首先作为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对孩子平时生活中的不当行为及时予以指正。与孩子平等的沟通交流,配合老师进行教育,培养孩子具有高尚的品格。家长不仅是孩子最初的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孩子的监护者,更是孩子思想品德、行为动作的引领者,在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还应是智慧潜能的开发者。在学校、社会、家庭三者之间还应起到协调作用。作为优秀的父母,必须要懂得孩子的心理,光有一颗爱孩子的心还不够,过度的爱会成为溺爱,反而会害了孩子,有些家长一定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素质,就会取得全面的收获。
(1)家长需要不断的学习新知识,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在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遭到孩子提出的各类问题让你解答,不论是浅显的还是深奥的,如果家长对此不是深入了解,就不能给出正确合理解答,几次问题之后会在孩子的心理产生不良印象,影响父母在孩子心中的高大形象,经常回答不上孩子的提问,不能给出正确的解答,孩子就不会有问题也不问父母了,给孩子造成心理障碍。
(2)家长是学生的楷模,一言一行都将会给孩子留下深刻印象,特别是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须做到。哪怕是细小之处都应注意,如:衣着整洁,言谈举止,讲究卫生,遵守时间等方面,否则潜移默化的影响也会使孩子产生心理障碍。
(3)家长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不要过分溺爱,对孩子所犯的错误要及时指出并马上改正。过分溺爱害孩子、害家庭、害自己的事例不胜枚举。中国古时候,有一个从小被母亲溺爱娇惯的少年,临刑前要求再喝一口母亲的奶,他妈妈解开衣襟喂他,这少年一口把母亲的奶头咬下。无独有偶,著名的伊索寓言里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偷窃的少年犯被当场捉住,犯缚了双手,被牵到刽子手那里。疼爱孩子的母亲跟在后面,捶胸恸哭。儿子回转身来,说要对她说句心里话。母亲走近去,想不到却被儿子一口把耳朵咬了下来。那少年犯说:“假如我初次犯偷了同学的写字板拿去给你的时候,你打了我,那我何至于胆子越来越大,被牵去处死呢!”孩子需要家长的帮助和保护。他们遇到了委屈会找家长诉说,遇到了虐待和威胁会找家长求助,遇到困难会找家长帮助,如果家长不是耐心倾听,热情关怀,合理解决,也势必会给学生造成心理障碍。
(4)每个家长在培养孩子时,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没等孩子出生时就有了自己的愿望和规划。希望自己家里能出个“音乐家、美术家、舞蹈家、书法家、科学家”等,除了在校学习的课程以外,每天的放学后的时间、周六、周日的休息时间都给孩子安排得满满的,孩子没有一点儿自己的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出现厌学、悲观、对社会和现实不满等,轻者成绩适得其反,重者会造成心理障碍、轻生等情况。所以,家长不仅要让孩子学到更多的文化知识,还应创造条件让有特长的学生得到发挥,注重孩子的特点,发挥自己特长的机会,如配合班主任老师在班级举行演讲比赛、舞蹈表演、墙板设计、书法展示等活动。在锻炼、培育学生特长的同时,也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沟通,也是减少师生间心理障碍的方法。
(5)家长要经常和老师保持联系,沟通才能对学生的自然情况了解、沟通,便于根据学生各自特点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和关怀,如:有的学生父母离异,双发相互推诿,生活上得不到家庭照顾,学习上得不到关心,必须的学习费用无着落;有的学生喜欢网络游戏,甚至着了迷不想学习;有的学生性格非常内向,不想和别人沟通。当然,家长与老师的经常联系,是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教育学生使其将来成为有用之人。绝不应发现孩子的毛病听之任之,不和老师沟通、不采取措施;也不能简单粗暴对孩子加以训斥、打骂,这样不但起不到教育的目的,还会给学生造成抵触情绪,心理产生障碍,增加了今后的教育难度。
总之,作为家长必须要经常不断的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要懂得教育心理学的内涵,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思路,不断的总结经验,多与孩子沟通,了解他们,懂得他们,掌握他们的心理,才能根据个人的特点进行教育和培养,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发挥特长,激发兴趣来避免和减少学习中的心理障碍,克服逆反心理,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
关于教育心理学论文相关文章:
1.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
2.浅论心理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论文
3.心理学类论文
4.浅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5.浅谈小学生教育心理健康论文
6.心理学论文范文心理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