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学下教学设计
七年级生物教师研制教学设计,是为了加强课堂教学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编的七年级生物学下教学设计,大家快来看看吧。
七年级生物下教学设计
血流的管道——血管
教学目标
1.以自主性学习形式学习设计实验方案。
2.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3.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4.尝试区分这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流动的特点。
教学重点
1.重点:观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现象。
分析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2.难点:理解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其功能是相适应的。
教学过程
1.导人新课
录像:医院外科诊室的几个不同出血状况的病人,医生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方法。
提问:你们看到了几种出血现象?医生为什么对不同出血症状的病人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方法?
2.讲授新课
2.1提出问题:
想知道人体有几种血管吗?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情况如何?
2.2实验题目: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情况。
仔细阅读课本P64—65,各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材料用具提出问题:为什么要用尾鳍色素少的小鱼?换成尾鳍色素深的行不行?
提示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要正确选择实验材料。
2.2.1方法步骤
操作过程中同组的同学要相互合作,针对小组讨论的问题,做出不同的尝试,会看到不同的实验效果。观察过程中,要不断往棉絮上滴水,以保持鱼鳃湿润。如果实验时间太长,要换小鱼,继续实验。
2.2.2提示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能满足于观察到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还要注意移动培养皿,尽可能观察到小鱼尾鳍末端,找到毛细血管,(识别出红细胞单行通过的血管),然后边观察边移动培养皿,根据血流情况,分别找到小动脉和小静脉。
2.2.3表达交流
各小组选代表交流本组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用什么方法解决,实验中看到了几种血管,血管内血流速度如何,并讨论课本P65的讨论题。
2.2.4总结: 观察到三种不同的血管: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2.2.4.1动脉
结构特点:管壁较厚,弹性大,管内血流速度快。
功能: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分。
2.2.4.2观察课本P66图Ⅳ—35,结合实验结果总结出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
思考:毛细血管有何功能?总结出毛细血管的功能。
提示:重点观察管壁、血流速度、管大小,红细胞单行通过、物质交换过程。
2.2.4.3静脉
结构特点:管壁较薄、弹性小、管内血流速度慢。
功能:将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心脏。
静脉瓣:防止血液倒流。
首先观看自己手的“青筋”,并用手触摸,比较与触摸动脉的感觉有何不同?
分析“静脉瓣”。思考课本P67第2题。
小组讨论后选代表回答。(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
3.归纳总结
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结构与功能的特点。
各小组讨沦,合作设计出一份归纳表格,哪个小组做得又快又准又全面。
小组评价。
指导和及时评价。
学生交流收集到的资料和信息
各小组选代表展示所收集到的有关血管疾病的资料和信息。
及时鼓励。引导学生健康地生活。
教学反思
初中生物思维导图策略优化
思维导图这一图式工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既激发起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还保证了生物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当前,思维导图策略已然成为提高课堂有效性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再加上思维导图策略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被广泛应用到教学中.
一、初中生物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的重要性
1.增强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开始运用思维导图策略来优化生物教学.思维导图策略的应用,让学生慢慢养成了自主学习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掌握了学习生物的方法.不管是在预习环节,还是复习环节,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长此发展下去,学生因为成绩的提高,对生物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学生而言,其要综合整理自身以前所学的知识,寻找知识点与知识点间的相同处,形成完整的、系统的知识框架体系.在系统的知识框架体系的影响下,学生很快形成了发散性思维.通过将思维导图运用到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会运用自身的发散性思维来将所学的知识衔接起来,此过程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效率
与其他学科相比较,生物这门学科有着属于自身的特征,即:每一章节内容都配有图解画面,由此可见,要想学好生物这门学科,学生自身既要具备识图能力,还要具备用图能力.现阶段,将思维导图运用到初中生物教学中,便于学生有方向、有目的的学习,也便于学生有规律的记忆生物知识.同时,思维导图的运用有助于学生掌握学习生物这门学科的诀窍,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的效率.当学生自身能够理清出每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之后,学生会有针对性的做练习题,这对提高学生的生物成绩大有裨益.
二、初中生物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的策略
1.预习环节中运用思维导图
在预习环节中,生物教师该如何运用思维导图策略呢?在上课之前,教师要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小组内的成员一起预习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找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并画出与课程内容相符合的导图.然而在实际制作导图的过程中,每个小组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此时他们要将问题一一记录下来,并且带着问题进入到本节课中.这样做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有目的地听讲.比如:在“生态系统”教学中,在上课之前,教师要给学生留出预习时间,让学生自主预习,掌握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在学生自主预习的过程中,他们发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1)生态系统的概念;(2)生态系统的四种组成成分的功能地位及及相互关系;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特点及两者的区别与联系.而教学难点则是:(1)生态系统的的概念;(2)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间的区别与联系;(3)食物链的书写.当学生明确了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之后,其要结合生态系统的特征正确书写出食物链,并分析食物链与食物网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但是在制作食物链导图的时候,每个小组都会遇到问题,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到课堂中,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
2.课堂讲解中运用思维导图
在课堂讲解中运用思维导图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思维导图的核心在于将某一个知识点作为主线,引发出与该知识点相关联的内容,帮助学生巩固之前所学的内容.比如:在“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教学中,教师要将动物体的结构层次这一知识点作为主线,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动物体的结构层次.在动物体的结构层次教学中,学生对组织、器官、系统等概念有了一定知识基础,对高等动物的结构层次有了初步的理解.因此,在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教学中,教师从动物体的结构层次教学出发,让学生学习相关的知识.通过这样做学生将动物体的结构层次与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相对比,形成了完整的知识体系,又加深了学生对以前所学知识的记忆.另一方面,根据知识构建思维导图,便于学生分清教学重点.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将讲解思维导图的建立作为第一教学任务,确保每位学生都掌握了思维导图的要点、思维导图的具体画法.当学生初步了解了思维导图之后,教师就可以将思维导图正式运用课堂讲解中,以此将知识点更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通过运用思维导图,既便于学生思考问题,又为学生学习指明了方向.在思维导图的引导下,学生会借助此方法来做好课堂笔记,并且养成记录的好习惯.在复习每章节知识点的时候,学生也会自主构建思维导图,以此来直观、清晰的了解每章节的知识点,了解章节与章节之间的联系.比如:在“生物圈”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将生物圈的思维导图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了解到生物圈的范围,便于学生理解生物圈这一概念.在本节课教学中,如果教师不运用思维导图,那么学生对该知识的认识较为混乱,最终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为此,教师要巧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每个知识点.
3.练习环节中运用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策略本身具有明显的优势,教师要抓住这一优势,以此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制作、完善导图的过程中,学生能有效衔接起每节课的知识点,也便于学生准确掌握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当老师讲解完新知识点之后,教师要给学生留出一定的练习时间,同时教师要为学生安排各种各样的练习题,让学生自主分析题目、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4.解答环节中运用思维导图
在设计课堂问题时,教师要将思维导图中的内容作为参考依据,设计不同的问题,引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只有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扩展,学生才可以发现知识与知识间所隐含的内在联系,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综上所述,为了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运用思维导图策略是非常有必要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思维导图的运用符合了新课程改革的相关要求,提高了初中生物课堂的质量.但是教师不能随意运用思维导图,而是要有针对、有目的地运用,发挥思维导图策略的优势,让思维导图策略日益完善起来.
作者:张亚林 单位:江苏省阜宁县硕集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