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启民的事迹材料

2017-02-16

王启民是“双百”人物中的共产党员,被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党组授予“新时期铁人”荣誉称号。曾任大庆石油管理局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助理等。下面是小编跟大家分享的王启民事迹,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

王启民简介

王启民,1961年8月毕业于北京石油学院,大学文化。高级工程师。曾任松辽石油管理局地质指挥所开发室、动态室实习员、技术员。1964年5月后,任大庆石油管理局大庆油田开发研究院动态室、综合室、开发室技术员,大庆油田科学研究设计院开发室、开发所地质师、副主任。197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年2月后,任大庆石油管理勘探开发研究院副总地质师、副总工程师。1990年任黑龙江省石油学会油藏工程学会理事。1992年3月任大庆石油管理局勘探开发研究院副院长。1996年8月任大庆石油管理局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中共第十五届中央候补委员。

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37年9月出生,浙江湖州人。1961年8月毕业于北京石油学院,大学文化。1978年入党。曾任松辽石油管理局地质指挥所开发室、动态室实习员、技术员。1964年5月后,任大庆石油管理局大庆油田开发研究院动态室、综合室、开发室技术员,大庆油田科学研究设计院开发室、开发所地质师、副主任。197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年2月后,任大庆石油管理勘探开发研究院副总地质师、副总工程师。1990年任黑龙江省石油学会油藏工程学会理事。1992年3月任大庆石油管理局勘探开发研究院副院长。1996年8月任大庆石油管理局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中共第十五届中央候补委员。他先后主持参与了大庆油田实现稳产高产的八项重大开发试验项目,参加并组织了40多项科研攻关课题和大庆油田“七五”、“八五”、“九五”开发规划编制研究等工作,多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997年1月被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党组授予“新时期铁人”荣誉称号。

60年代,他提出的“高效注水开采方法”,打破了当时国内外普遍采用的“温和注水”开采方式,开创出中低含水阶段油田稳产的新路子。70年代,他主持进行的“分层开采、接替稳产”开发试验,使水驱采收率提高了10%至15%。90年代,他组织实施的“大庆油田高含水期稳油控水系统工程”结构调整技术,创立了油田高含水后期“控液稳产”的新模式。

王启民的辛勤工作,为大庆油田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仅“表外储层”开发研究成果,就相当于为大庆增加了一个地质储量7.4亿吨的大油田,按2亿吨的可采储量计算,价值2000多亿元。

王启民事迹

他为石油而来,他为石油而痴。他的一生与新中国的石油事业相伴。虽然已是古稀之年,他依然活跃在工作岗位上。

他就是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助理王启民。

1959年9月26日,诞生在祖国东北松辽平原上的大庆油田,为新中国石油工业翻开了新的一页。这一天,是王启民的22岁生日。1937年9月26日,王启民出生在浙江省湖州市。

1960年春,数万人马从全国各地挺进松辽草原,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石油大会战。王启民也在这支队伍中,他当时的身份是北京石油学院的实习生。

1961年,大学毕业的王启民毫不犹豫地选择来到了大庆油田安家落户。

这一年,中苏关系破裂,苏联专家撤离,西方国家加紧了对中国的技术封锁。中国的石油科技工作者和以王进喜为代表的石油工人发扬独立自主、奋发图强的精神,通过3年会战使大庆油田得到了成功开发。

“莫看毛头小伙子,敢笑天下第一流。”这是王启民当年写下的一副对联,横批是“闯将在此”。

“那个时候,外国人根本不相信我们能把大庆油田‘拿下来’,会战大军靠的一个是拼命的闯劲,一个是科学的态度。”王启民说。

上世纪60年代,“温和注水”是国内外油田普遍采用的开采方式,但是大庆油田的“温和注水”方法遇到了麻烦。注水仅3年,采收率就下降到5%,油田被“水淹”了一半。

王启民受命查找原因。那是1963年冬天,王启民把即将分娩的妻子陈宝玲送上回娘家的火车,自己一头扎到试验区。当列车行至锦州火车站时,陈宝玲生下了女儿。

与女儿一同来到这世界的,是王启民脑子里一个大胆的构想,他提出大庆油田地下油层厚薄不匀,应当采取“高效注水开采方法”——这是对“温和注水”理论的颠覆。

王启民在一口已经废弃的油井上开始一次次试验。终于,这口井日产量迅速回升。此后,应用“高效注水开采方法”使被判了“死刑”的一批油井转而成为百吨高产井。

连续两年的高强度野外作业、冰雪严寒,让王启民这个生龙活虎的汉子、曾经的国家三级运动员患上了严重的类风湿强直性脊椎炎。完成任务回到家中,妻子几乎认不出他了。

“路也走不动了,腿也迈不开了,坐那儿就起不来了。”王启民回忆说。但是人们没有想到的是,仅仅住院治疗一个多月之后,王启民就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与之前不同的是,他的脊背佝偻着,而且再也没有直起来。

上世纪70年代,由王启民主持进行的“分层开采、接替稳产”开发试验,使大庆油田水驱采收率整体提高了10%至15%。

上世纪90年代,王启民组织实施的“大庆油田高含水期稳油控水系统工程”结构调整技术,使大庆油田实现了3年含水上升不超过1%。与国家审定的开发指标相比,5年累计多产原油610多万吨,增收节支150亿元。

40多年来,王启民先后主持了大庆油田8项重大开发试验任务,参加了40项科研攻关课题和油田“七五”“八五”“九五”开发规划编制研究等工作。他的辛勤工作,为大庆油田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仅“表外储层”开发研究成果,就相当于为大庆增加了一个地质储量7.4亿吨的大油田。

2009年9月26日这一天,是大庆油田发现50周年纪念日,也是王启民72岁的生日。

王启民个人故事

一、长中国人志气,敢为天下先

王启民1961年,王启民怀着一腔献身祖国石油事业的热血,来到“荒原一片篝火红”的大庆油田会战工地,开始了攀登油田开发科技高峰的艰辛征程。当时,油田正处于极端艰难的创业时期。有外国专家断言:像大庆含蜡这么高的油田,中国人根本没能力开发。刚刚分到油田地质指挥所的王启民,内心受到极大震动。在铁人王进喜“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钢铁誓言激励下,他和所里几个同学写下了一副气势豪迈的对联:“莫看毛头小伙子,敢笑天下第一流”,横批为“闯将在此”。他们还特意将“闯”字中的“马”字写得大大的,突破了门框。王启民说:“我们就是要靠自己的力量,闯出中国自己的油田开发之路!”

为了解决这个重大难题,王启民决心在实践中找答案。他一头扎进井场,吃住在阴冷潮湿的帐蓬里,与现场工人。技术人员一起取资料,搞分析,进行实验。由于环境的恶劣,使他患了类风湿僵直性脊椎炎,疼提走路都直不起腰来。在这种情况下,他不顾同志们的劝阻,硬是咬紧牙关忍着疼痛,不离井场,以严细认真的态度,取全取准每份资料和每个数据。并认真进行室内实验和系统分析。通过他的艰苦努力,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在一次油田技术座谈会上,他对当时油田开发的主要理论——温和注水,提出了质疑。他胸有成竹地说:“这里每口井都有数十个油层,每个油层厚薄相差很大,各层吸水多少也不同,呈典型的非均质特点,要人为达到注入水都均衡推进是违反客观规律的”。他还形象地说,原油层就象大个子运动员,体力好,跑得快;薄油层、差油层就像体力差、跑得慢的小个子运动员。要想让他们齐头并进,必然事倍功半。应该能快则快,该曼则慢。这就是“因势利导,逐步强化,转移接替”的注采方法。他的科学分析受到油田领导的赞扬,并让他带个小组进行大胆试验。

试验小组在王启民的带领下,选择了一口含水已达60%的油井进行试验。奇迹出现了:该井日产量由原来的30多吨猛增到60多吨,而含水则下降了。油田推广他们的经验,培养出三百多口日产百吨以上的高产井。从而打破了国外“温和注水、均衡开采”的传统观念,创出了大庆油田中低含水阶段保持油田稳产的路子,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

二、为打开地下大门,不顾个人安危

王启民认为,要使油田持续高产稳产,必须有一整套油田开发方法及配套的工艺技术做保证。

为此,从1970年开始,他率队到中区西部进行长达10年的接替稳产试验。3000多个日夜,他和工人们一道施工作业,逐井取样化验,分析数据,经常一干就是一个通霄。夏夜,蚊虫成群,一巴掌打在身上,满身是血点。冬季,帐蓬里结满了冰,冻得人们筛糠般打冷战……王启民10年前在野外作业时落下的风湿病逐渐加重,发作时疼得额头直冒虚汗,虽然整天“罗锅”着腰,却连自己的鞋带都系不上。有一段时间,风湿病转移到眼睛上,引起虹膜炎,两只眼球血红血红的。大家劝他回去养病,他却说:“我是组长,最了解试验方案和进展情况,怎么能走呢?”他的妻子陈宝玲心疼他的身体,一次悄悄地协商好调他去北京工作,可他却在商调函上写上“本人不同意”。妻子气得要和他离婚,他却说:“那里有大油田吗?要走你走,我不走”。

1985年,大庆油田实现第一个10年稳产目标后,又提出一个更富挑战性的目标;再稳产10年,向世界油田开发高水平迈进。按一般规律,每个油田勘探开发都有上产、稳产、减产三个阶段。就世界同类油田而言,稳产期最长12年,短的只有3年至5年。让大庆再稳产10年,可以说是奇迹。难度不言而喻。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