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创业故事

2017-01-09

成熟不是不流泪,而是含泪奔跑;成熟并非不恐惧,而是尽管恐惧,仍有所行动,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草根创业故事。

草根创业故事1:从生活痛点中找到创业灵感

有些人,或许骨子里就流淌着不甘寂寞的血液。贾伟就是这样一个典型。

大学毕业后,贾伟曾在联想工作了几年,顺风顺水。但波澜不惊、毫无挑战的生活并非他想要的,创业成了他的第一选择。最初,他打算开一家麻辣烫馆,但有过创业经历的父亲一席话却点醒了他,“创业是从痛点开始,幸福是做一件一辈子都做不完的事,爱一个一辈子都爱不完的人。”

就这样,贾伟走上了设计这条路。

第一次创业起步于2004年,当初贾伟以500元/月的价格租了一个办公位,后来他注册洛可可公司时也仅有四个办公位。如今,这家公司12年来已经有接近1000位来自全球的设计师,也成了获得国际大奖最多的公司之一。

回忆起自己最初的创业之路,贾伟讲了一个小故事,“现在流行共享经济,早在12年前,我就玩了一把。我创业一段时间后,从一个办公位租到了四个,租办公位给我的老板开始留意我,他提出给我投2万元,还提供17个办公位。于是,我给了他20%的股份,可以说我是用共享的概念玩的第一家公司。最近我正在回收这些股份,前不久才买回来0.5%,差不多花了几千万元。”

但是不安分的贾伟已经在思考自己的二次创业。

第二次创业缘于海岛旅行,“我带着两个女儿去巴厘岛,女儿给我涂防晒霜。女儿说你太忙了,能不能带着我们出来工作呢?”贾伟灵光一闪,这是多么浪漫的事情呀。“跟一群朋友在外面做设计非常好,温情地创造!”

此后,贾伟就开始着手去做一个新的平台洛客。在他的设想中,这是一个产品设计任务平台,有需求的人可上来晒自己的需求,普通人可以来晒自己的想法和创意,全世界的设计师可来这里领任务,甚至他还设想了一个洛客岛,是所有设计师可以在这里自由奔跑嬉笑,在大自然中自由创意的“桃花岛”。

洛可可有一些比较有情怀的设计,比如巧克力式的分享式移动电源,世界上第一款分离式移动电源。

这几年,贾伟开始塑造洛可可自己的品牌——“上上”。他坚持用现代设计语义来表达中国传统文化。2008年,由他设计的“上上签”牙签盒获得了2008德国红点设计大奖,此后,他开发设计了包括品音茶盘、上上签、上风上水、上山虎……“上上”品牌作品,展示出了他心目中独具中国韵味的设计。

55℃杯子是贾伟的得意之作,但这个灵感的来源却是他心中最深的痛,来源于他不到两岁的女儿的眼泪。

几年前,贾伟不到两岁的小女儿喝水时,却被一杯开水严重烫伤。贾伟特别自责:自己号称专门设计神器的设计师,为什么就没想到要设计一个解决孩子不被烫伤的容器呢?于是,贾伟准备做一个降温杯,希望解决夏天开水要等15分钟才降温的问题。通过技术攻关,搞设计,最终55℃杯子面世了。这个疯狂的杯子创下卖了50亿的辉煌成绩。

贾伟介绍说,55℃杯子是洛可可的几百个设计师花了三个月做出来的,杯子面世后他才发现,原来不仅仅是儿童安全需要,女生生理痛也需要这么个温暖神器,还有老人早晚喝温水吃药也需要,于是这个杯子2014年一下子就火起来了。

在贾伟看来,好的设计和创意也是难以模仿的。“比如洛可可打造的百度筷搜,就是一双筷子,碰上地沟油了,接下来我们的数据就传到了互联网,百度就可以发布一个地沟油餐厅榜单,我们就知道哪些菜不能吃。”在贾伟看来,不一样的情怀和灵感就是洛可可的创造力。未来,他还准备打造各种55+的设计,比如55净水机等等。

草根创业故事2:批发2元小食品,一年卖出5000万

楼俊平原是一家大企业的职员,几年前他因为看好食品行业的发展前景,在毫无食品经销经验的前提下,就毅然辞职下海,并且一投入就是十几万,直接从大品牌做起,代理了真心瓜子、旺旺等一线休闲食品。

当时的他认为大品牌就会有号召力,也盲目地听从厂家的建议去做商超、走形象。一年下来,由于不懂促销技巧、不懂特殊陈列的运用,只知道砸钱进去却不赚反赔,年底亏得只剩下6000 元。

热血如他,他仍然坚信食品行业是个极具潜力的大市场。这一次,他总结经验,避开一线品牌,转向省级知名产品。

楼俊平认为,省级知名产品的品质也有保障,而且不会给经销商设定高额的压货任务,相对轻松。而且小食品本身的客单价都比较低,产品单价都在几块钱左右,毛利率都不太高,流通产品利润在10% 左右,利润来源主要靠走量,楼俊平相信只要控制得好可以尽可能提升纯利率,这样比操作大品牌更稳妥。

至于渠道,楼俊平认为流通渠道不像商超,不需要大量地搞活动促销,也没有高昂的进场费、条码费,因此从高端商超转向了更适合小食品的流通批发和零售小卖部。

所幸,在第一年经商过程中,与旺旺的一位经理建立了非常好的关系,他主动提出带着楼俊平转市场、跑业务。

经过一段时间的踩点走访,楼俊平大致了解到义乌市哪些区域容易走销量、哪些区域发展潜力大。

总结了第一年失败的经验,楼俊平不再让业务员或者送货司机去配送货,因为他们不会留心观察市场,万一人员辞职,也容易导致客户的流失。

因此,楼俊平开始亲自做业务。

按照最寻常也最有效的方法,楼俊平挨家挨户去拜访、亲自培养自己的核心客户资源。也没有特别的技巧,只是楼俊平比别的经销商跑市场更勤快、送货更及时。

自那时起,楼俊平就已经给自己以及公司定下一个标准:“不论大小客户,对所有客户的服务都一视同仁。只要接到订单,12 小时之内无条件送货。并且只要有退换货,都可以无条件承担。”

但也因为送来的货又快又好,经商这么多年来几乎没有退货。

经过三年的耕耘,义乌的许多终端老板都与楼俊平成为很熟悉的朋友。但直到现在,楼俊平也坚持一个原则——所有刚开辟出来的新客户,第一批货品全部都由他亲自配送,并且无论对哪个经销商,都会在第一个月亲自去回访。对于那些要货量很大的,更是会在半个月之内就必须回访。

高频率的市场回访让许多老板与楼俊平都熟悉起来,到后来,他们即使有了新的业务员接洽也会直接给楼俊平本人打电话拿货。并且,细致的服务让大家都很乐意再给他推荐新客户,“义乌市一半以上终端零售店的老板几乎都是我朋友。”楼俊平认为自己最初三年打基础所付出的辛苦非常值得,公司的渠道已经越铺越顺。

如果要问楼俊平为何能将小食品卖得风生水起,原因在于其对渠道睿智的洞察能力。

据楼俊平介绍,在义乌,工厂店是绝对不可忽略的一个渠道。所谓工厂店,类似于校园内的小卖部,大多是工厂内部专属,但走量不可小觑。而在义乌市有大大小小上万家工厂,大多是经营服饰、袜业、饰品、包装、化妆品的工厂。这些相对封闭的渠道,无疑是最好的销售网络。

因此,楼俊平率先把自己的售点设在这类封闭渠道。第一家工厂店的入驻是机缘巧合,老板刚好是他之前就认识的朋友。一次楼俊平去他们商铺,发现货架上都是些知名品牌,楼俊平自己都是吃过一线品牌的苦头,他清楚一线品牌虽然好卖但是利润空间不高。于是试探性地问朋友,是否愿意尝试进点他的小食品。

结果一个月后,小食品的销量不错,利润空间也高,老板继续要货。接着给其他工厂店老板也推荐了楼俊平的产品。随着楼俊平供货网点的增多,又加上公司信誉度已经打响,大家都知道楼俊平这里“下单后12 小时内即可免费送货,而且产品好,卖不动可以无条件退货”,因此主动联系他的人也越来越多。

义乌的工厂店多达上万家,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楼俊平的团队却只有11 个业务经理。其中只有5 个人负责义乌当地的工厂店,分片区对工厂店的老板进行服务和接洽。

为了让最少的人办事达成最好的效果,员工的管控是首要关键。楼俊平说,他选择员工一定选当地人,因为对当地的风俗习惯以及地理位置都更熟悉,而且无论是申请什么岗位,全都必须从业务员做起,经过三年的历练才有机会往上升。在严苛的标准下,自然也给员工配备了不错的薪资。

无论针对大厂还是小厂,都是一样的服务。只是进货特别多的情况下,业务经理需要走访得更勤。在鼓励多进货的原则下,进货越多价格越便宜,只要进货满500件以上,就会底价供货。

让工厂店的老板们肯死心塌地跟楼俊平合作,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他“会算账,利润高”。

做小食品的人都清楚,一般小食品的毛利率空间在10% 左右,除去人工成本,纯利润几乎只剩下3 个点左右。但跟着楼俊平合作,却都能把纯利率空间维持在5 个点以上。

精明的楼俊平会挑选一款市场上常见的同类产品,定价相当低,比如一个饼干单品的进价为1.2 元,只把成本费和人工费核算添加上去,定价2 元,却比市面均价便宜得多,留给大众“价格亲民”的印象。

同时,再挑选一款品质较好、包装精致并且市面较少的产品,把价位调上去,比如按照厂家的建议终端定价为2 元,楼俊平就大胆地将产品调整为3 元,毛利率空间可以高达20%。并且放在货架最显眼的位置当做主推单品。而消费者在没有对比的情况下很容易产生消费。

在渠道网络如此成熟的情况下,再融入一些市场谋略,想赶超一线品牌都可以做到。

一般来说,做小食品的商家都不太注重产品陈列,想必大家都有体会,去校园店的话,那种售价一两元钱的小食品,比如花生、豆筋等都是摆在货架最底层,不去找很难发现。

但楼俊平却有胆识,愿意花钱买一整节货架的排面。而且,专门把那些竞品少却有高毛利空间的精选产品放到最好的货架位置上。消费者根据视觉习惯,往往会对最先看到的产品留下印象。特别是男生,很少像女生对比半天,直接就会购买。

工厂里的工人们大多也都是外来务工者,他们大部分的家境一般,对品牌意识也没有那么严苛的要求,小食品既能满足口味需求,又不会很贵,因此工厂里的小食品大多销量不错。

这就形成一个正循环,销量有了,利润也有了,终端店铺老板自然乐意卖他的产品。在这个渠道为王的市场,曾有一度,大家都只卖楼俊平的货,反倒是大品牌的产品卖不动了。

把义乌市场做透后,楼俊平把目光看向周边城市。采取分区管理的形式,让业务经理分管义乌周边的各个区县。比如一个经理负责跟金华8 个市的地区二批代理商接洽。

毕竟小食品还是要靠走量来支撑。因此在跟二批商接洽的时候,尽可能鼓励他们多进货。比如,一次性进货100 件以上的客户都会搭赠, 进500 件以上的客户则基本底价操作。而且只要一次性进货达到500 件以上,全部都有楼俊平自己的物流车直接发货。

为此楼俊平自备了7 米6 的大型货车直接送货。“这样算下来每跑一趟的成本会比找物流公司多出500 元左右,但我认为这钱花得很值得。因为,物流公司不会深入下沉市场,但我们每次都会派业务经理跟车过去,增进客户忠诚度的同时,市场反馈都很及时。”

正因为有业务经理跟车去,他们清楚每家店什么产品卖得好,什么产品急需处理。假如看到哪个店有产品销量一般,业务经理当即就有权自主决断,去判定是应该降价促销还是直接买赠处理掉。

市场信息判断准确、操作及时,这也是楼俊平这么多年了从来不会有退货的一大原因。

当然,楼俊平也给业务员充分授权,每人每月有1 万元的临期产品处理权,只要最终月度销量任务能达标,楼俊平很少过问过程。“这也是对业务经理的培养、锻炼,给他们更多的自主权,也让他们培养出全局规划的好习惯。”

谈到这里,楼俊平还透露了他一个管理业务经理的绝招——老带新。也就是每个老业务经理去市场都必须带着一至两个新业务员。

一方面,新业务员可以尽快熟悉环境和操作流程规划;

另一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对老业务员的监督作用;

再者,假设在某个区域有员工离职,候选者也可以及时地顶替,不会导致人员离职带走客户、渠道断层等情况的发生。

发展至今,楼俊平的公司已经代理了400 多个小食品品种,今年他又把目光聚焦到膨化食品上,在楼俊平看来,小食品仍是大有可为的一块领域。

草根创业故事3:父子两代人坚守蜂蜜这个甜蜜事业

一次下乡 儿子接了父亲的班

黄潮的父亲黄和明,16岁开始从事跟蜂蜜有关的产业,从养蜂人到蜂蜜收购商,后来创办企业,一路走来充满艰辛。

其实黄潮一开始是不愿意和父亲一起做企业的。大学毕业后,他选择了出去闯一闯。在一家肥料生产企业从事销售工作,一步步从销售员做到了大区经理。

没想到一次下乡经历,让黄潮有了新决定。

那是他第一次和父亲下乡收蜜。两个人东奔西走,时常连续工作24小时,累了就在蜂农家里睡一会。他不能理解,年过六旬的父亲为何会对这么辛苦的工作恋恋不舍。“一天,父亲拿出一块刚刚从蜂巢里取出的天然蜜块递给我,轻咬一口,那种自然纯粹、香甜芬芳的感觉扑面而来,这就是大自然的馈赠,那一刻我终于明白父亲为什么能一生只坚持这个事业了。”黄潮说,苦尽甘来可能就是这种感觉吧。

这次下乡回来以后,黄潮有了决定:和父亲一道把企业做大。

一次试用 打开蜂蜜出口市场

2014年底,黄潮接手父亲的公司后,注册成立了一家新公司——武汉华明达蜂业有限公司,主营蜜蜂养殖、蜂蜜销售,农产品批发、零售和货物进出口业务。黄潮任总经理,全面管理公司各项工作。“在我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教导我一句话:不精不诚,不能动人。”黄潮说,父亲多年前的经历就是活生生的案例。那时候父亲的企业很小,每天为了生存四处奔波寻找客户。有一次,一个知名的出口中间商决定试用他的产品,黄和明当即在没有收取定金的情况下把货给对方发过去。

这批蜂蜜产品被销往日本加藤美蜂园,这是日本一家著名的食品企业,以严苛的检测标准闻名。通过检测,很多企业的出口蜂蜜蔗糖含量达到5%(按照日本标准,含量超过5%即为不合格),而黄和明的蜂蜜蔗糖含量只有2%。很快,父亲就和这家企业签署了长期战略合作协议。“这件往事一直深深地激励着我,任何时候都要把质量和诚信当做企业的生命。”黄潮对公司的管理有一套严格的质量追溯体系,公司所有产品都要进行5项质量检验,包括:原材料进货时检验,生产过程中检验,做成成品后进行内部实验室理化检验,将成品送往国内外权威的检测机构如江苏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江苏中谱检测有限公司、欧洲Intertek公司等进行第三方检验,最后再由客户检验。

黄潮说,公司正准备大力进军国内市场。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