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网友企业的的血泪创业感悟
去年五月始网友与三个伙伴创立了一家小顾问公司,一年半时间里勤劳经营,人员分分合合,业绩上上下下,到目前为止赔了不少钱,而且不知往哪里去。从血泪家史中,与同学们分享一些心得,下面小编就给大家做简单介绍。
一个网友企业的的血泪创业感悟:mba可能是一种障碍
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这可能是几世纪的误导。知识不是力量,如同汽油不是动力。能否产生力量,关键看你是什么人,开的是什么车。在这方面,知识远 不如权力甚至美貌来得更为直接。糟糕的是,过多、过早的理论学习会成为一种本能天性的障碍,而潺弱的天性无法驾驭庞大的知识。就好比刚过了儿童期,便只会 戴着有色眼镜看世界一样。
以我本人的经历为明证:公司开业之初曾考虑过“客户开发模式”,后来决定在写字楼、车辆、CI等方面进行投资包装,树立专业公司的形象,同时雇佣十 余名销售人员进行“扫楼”,直接进入中高端市常(合伙人当中有两位具备多年的客户资源)。一年半之后,我们意识到了当初的决策有问题,或者说运行一段时间 后出现隐患未及时调整。再深入剖析,发现我们似乎违背了商人“量入为出”的基本原则,以及缺乏对市场反应的敏锐嗅觉,不能应时而变。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总之面对问题时,我们(至少我)倾向于用别人教给我们的理论框架分析问题,分析得越透澈越放心,结果可能离本象越远。
我现在相信,任何伟大的决策不会是分析调研的结果。调研再充分,最后的一刹那还是靠直觉。就好比1945年阴霾的日子里艾森豪威尔决定是否登陆,或 者李建军描述的孟良固(?)之战一样(真是一篇好文章)。让我担心的是,长年精于企管理论学习的我们,是否正逐步被戴上一幅眼镜,而逐步放弃自己的商业本 能,或喜欢总结理论,在抽象为理论的过程中忽略了事实的全貌。理论学家和实践学家本来就是两路人,我们读很多企业家的自传像韦尔,他们的概括逻辑能力都偏 弱,不是吗?
一个网友企业的的血泪创业感悟:学做一个农民
几年前的我,对农民企业家多少有些不屑一顾。现在倒觉得,在中国的 民营经济发展的萌芽阶段,先富起来的很可能是农民。有点夸张,不过至少农民种庄稼,懂得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办企业非常务实,少些浮躁,心态懂得知足,耐力 比较持久。而我们这些城里的“精英人士”呢?看看我们每天接触的那些传媒时尚,口口相传的故事,宣扬的英雄传奇,不是一夜入主董事会身价八亿的杨澜,就是 因与金正日私人关系良好成为新一州创办人的**,或者是那些比我们还小十岁的模特明星。没错,这些东西影响了我。当我去年创办公司时,曾预想通过两、三年 的经营走上壮大与致富。现在我明白了,这个时间表要大大延长,也许五年,也许十年。
我没有准备。我知道了,靠借贷、吸引投资、特殊的政府关系发家会很快,但只有少数人能够那样,不是我们,我们多数人只能像农民这样,一份耕耘,一份 收获,甚至要先学会,只耕耘,不收获。所以我在向农民学习,学习他们的老实、踏实、务实,无论将来是自己创业还是打工。农民播种时要深耕细作,搞经营也一 样。想想以前在企业做marketing的时候,方案虽然漂亮,但是否真的有效?至少我没有做过销售,去一线品尝一下建立关系的艰难,也就不能形成对客户 真实的体验,再漂亮的方案恐怕也经不起推敲。
这样个人发展会十分受限。我现在相信“实践出真知”。一个理财投资专家,假如他自己从未抄股,家庭帐目亦不十分清楚,那千万别相信他;一个社会心理 学家,假如他不能妥善处理自己与家人同事的关系,他的书也不要买。(可惜现在社会上这样的专家、作家、学家太多了)。如果我现在回到企业去做营销,我会认 真地补上销售这一课,至少要大大加强与客户的直接接触;如果我去做人力资源,我会把许多时间花在与人的交流上,真正去了解他们所思所想;如果我去做企业战 略……如果我不能对企业的内在情况、市场情况与竞争对手有直观体验,我还是不要做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