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文化的历史职能、精神底蕴和重要使命

2016-11-11

摘要:龙文化经过了创生、发展、升华三个阶段,龙的历史职能为司水灵物、通天神兽、人杰喻体、皇权象征、吉祥瑞符、民族标志,其精神底蕴是容合、福生、谐天、奋进;龙文化的重要使命是为和谐社会提供动力、为百姓生活增添福乐、为民族团结举起徽帜、为世界和平昭彰公理、为人类文明奉献智慧。

关键词:龙文化:历史职能;精神底蕴;重要使命

龙是中国古人对自然界中的蛇、鳄、鱼、鲵、猪、马、牛、鹿、熊等动物,和雷电、云、虹、龙卷风等天象经过多元容合而创造的,具备长身,大口,大多有角、有足、有鳞、有尾等形象特征的神物,其实质是中华先民对自然力的神化。经过至少八千年的创造、演进和升华,龙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广义图腾、精神象征、文化标志和情感纽带。海内外华人都可谓人文意义上的龙的传人。

龙文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龙文化指的是有关龙这个神物的文化,包括龙的起源、发展、变衍、传播、文物、民俗、精神蕴涵、现实意义、与其他文化的交融互渗,等等。广义龙文化指的是古往今来的中华民族文化,即中国文化。通常人们讲的龙文化主要指狭义龙文化,但也涉及广义龙文化。

龙文化通过形象、民俗、观念三个体系传承、创新、发展。

龙文化既是根源文化,也是标志文化;既是民间文化,也是官方文化;既是传统文化,也是时尚文化;既是精神文化,也是物质文化;既是微观文化,也是宏观文化;既是中华文化,也是世界文化。

以上是总体上对龙文化的一个定位。

那么,龙文化在历史上有哪些职能?其精神底蕴是什么?在当下和未来,龙文化有哪些比较重要的使命?

一、龙文化的历史职能

综观龙的发展史,可以说大体上经过了三个阶段:1、创生阶段,即由自然物容合、升华为神物(司水灵物、通天神兽);2、发展阶段,即由神物发展至人杰喻体(喻比才俊、指代帝王)、皇权象征和吉祥瑞符;3、升华阶段,即进一步升华为民族标志(代表华人,象征中国)兼备吉祥瑞符。

这样看来,龙的历史职能至少有这么六项:司水灵物、通天神兽、人杰喻体、皇权象征、吉祥瑞符、民族标志。

(一)司水灵物

龙成为司水灵物,是因其容合对象,大多为“水物”和“水相”:鱼、鳄、鲵常年生活在水中;蛇、蜥蜴喜处水湿阴潮之地;猪、牛、马、鹿、熊等离开水也活不下去;而雷电、云、虹、龙卷风等自然天象,全都和雨、水关系密切。龙来自于“水物”和“水相”,是“水物”和“水相”的代表和领袖,于是很自然地就成为“水物”和“水相”的管理者和支配者,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司水灵物。

司水灵物就是水神,在中国,水神就是农业神,因为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而水利则是农业的命脉。

有关龙的民俗,大都与水相关。

(二)通天神兽

龙成为通天神兽,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龙的容合对象既有水中的蛇、鳄、鱼、鲵,也有地上的猪、马、牛、鹿、熊,还有天上的雷电、云、虹、星宿,及天地间的龙卷风,龙将这些动物和天象容合为一体,自然就具备了水中游、地上行、天上飞三种功能。另一个原因是,人类自从有了精神生活以后,就产生了超越自身局限、摆脱现世苦累,飞腾、翱翔到天上去的愿望,让龙通天,便是这种愿望的寄托和外化。

通天的功能,使龙很自然、很方便地成为一些神仙和远古帝王的乘御对象。

(三)人杰喻体

龙是先民对自然力神化的产物,其身上容合、集纳了诸多动物和天象的特性和力量,如果要对人间的杰出人物找喻体的话,龙当然是很理想而且不可多得的。

最早用龙来比喻人杰的是春秋末期的孔子。《庄子·天运》记载孔子曾去拜见老子,归后三日不语。弟子问他见老子时都说了一些什么话,孔子回答说:“你们知道我见到什么了吗?见到了龙!这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着云气在阴阳之间飞翔。我惊异得张开了口却忘记了合,又能说什么话呢!”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也有几乎相同的记述,末了,孔子还感叹道:“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耶!

对龙之所以能成为人杰喻体,《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也讲得挺好:“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

于是,一些杰出人才就有了龙的称谓,如三国时的诸葛亮、魏晋时的嵇康。直到今天,“望子成龙”说依然在民间流行。

(四)皇权象征

皇权之前是王权。

龙与王权的结合,最早可以上溯到传说时期,伏羲、炎帝、黄帝、唐尧、夏禹等远古帝王都有龙之比、龙之名、龙之誉。

龙与现实王权的结合,最早见于文献者,是春秋时的晋文公。《吕氏春秋》、《史记·晋世家》等记载,晋国发生内乱,公子重耳出逃,介子推等五臣随之流亡。后来,重耳返国即位,是为晋文公。晋文公在遍赏群臣之时,竟忘了介子推。于是,介子推带着老母亲上了绵山。晋文公派人去找、去请,甚至放火烧山,介子推都没有下山。于是便有了“龙欲上天,五蛇为辅。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独怨,终不见处所之说。此说将介子推等臣僚比作蛇,而将晋文公比作龙。

龙与现实皇权的结合,始于秦始皇。《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王政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一使者赶往咸阳,路经华山脚下,有人奉璧留言,称“今年祖龙死。其璧原是秦始皇八年前南巡时的沉江祭神之璧,而“祖龙”,显然指的是秦始皇,因为“祖”是“始”的意思,“龙”乃“人君之象”。

接下来,在汉高祖刘邦取代秦始皇的时候,出现了“真龙天子”的神话。《史记·高祖本纪》载:刘邦的母亲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对这段话的理解,一说是刘媪与龙交合而孕生刘邦,一说是两条龙在刘媪身上交合,刘媪有感而孕生刘邦。不管哪种说法,都把龙与刘邦联系在一起。

从此,大凡想做帝王的人,都效法刘邦这位“开国皇帝”,编造出了各式各样的“帝王龙”神话。

公元前49年,汉宣帝刘询以“黄龙”为年号,这是龙与皇权正式结合,即龙文化成为制度文化、官方文化的起始标志。

帝王们之所以要以龙相比,根本原因是龙容合了诸多动物和天象,具备了多样的神性和超强的神力,尤其是通天的神性,和充当天地间桥梁和信使的能力,与帝王们自诩的“君权神授”、“代天牧民”的说法相契合。

帝王与皇权是一回事,龙喻比了帝王,也就象征了皇权。在古代中国,皇权与专制是一回事,而专制又与现代文明不是一回事,这样,一些人在批判专制皇权的时候,就主张“弃龙”。对这个问题,态度很明确:在中国几千年的阶级社会中,龙的确曾是专制皇权的象征,这当然是需要认真分析、清理、批判的。然而,必须指出以下事实:

第一,龙起源于距今八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是原始先民对身外自然力神化的产物,也就是说在阶级社会到来之前,劳动人民就把龙创造出来了。专制皇权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的产物,龙的出现比专制皇权要早得多。

第二,进入阶级社会之后,由于龙身上具备着通天、善变、显灵、征瑞、示威等神性,遂被帝王们看中,拿去做了自己的比附象征物。随着帝王从历史舞台渐次退出,龙也就失去了象征专制皇权的意义。

第三,

即使在阶级社会,龙在象征专制皇权的同时,也没有和劳动人民断绝关系。事实是宫廷有宫廷的龙,民间有民间的龙;帝王贵胄戴龙冠,穿龙袍,坐龙椅,乘龙辇,平民百姓属龙相,喝龙茶,玩龙灯,划龙船:两种龙同时并行了数千年。

第四,皇权对龙的垄断,仅限于元、明、清三朝,之前的岁月里,帝王可以称龙、用龙,有才能的人,甚至一般老百姓也都可以称龙、用龙,如三国时的诸葛亮、魏晋时的嵇康比称“卧龙”,宋时的李公麟别号“龙眠居士”,江南胡某将自己的儿子依次取名为“元龙”、“跃龙”、“虬龙”、“见龙”等。所以,将龙说成是皇家专有是不符合事实的。

第五,元、明、清三朝对龙纹做了垄断,但这样的垄断:1、只垄断了五爪龙纹,其他四爪、三爪龙纹则没有垄断;2、即就是对五爪龙纹的垄断,执行得也并不严格,民间照样有五爪龙流行;3、真正因龙纹而冒犯帝王,从而被杀头者只是个别现象,并不普遍。

第六,龙作为帝王皇权的象征,对龙的地位的提升、影响力的扩大、世界各国对龙的了解和认识有正面作用,并非一无是处。一些帝王做了许多促进民族融合、维护国家统一、推动社会进步的大事好事,不能一概否定。如有“祖龙”之称的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分裂,应“赤龙”之兆的汉武帝的开通丝绸之路,有“龙风之姿”的唐太宗的和蕃之举,对龙文化情有独钟的康熙皇帝奠定了广阔的中国版图,等等。

总之,在这个问题上,正确的态度应当是历史地客观地具体地分析,有扬有弃,既不能简单、粗率、偏激地揪住已经认识清楚的负面的内容不放,也不能将与皇权沾边的事物不分青红皂白地一概抛弃。

由于曾经象征皇权,龙便有了象征权威、尊贵、富足等衍生义。

(五)吉祥瑞符

人们造神、敬神的目的之一,是相信神能给自己带来好处。龙是古人容合了众多的动物和天象,从而创造出来的神物,如果这个神物不能给人间带来福祉和祥瑞,古人就不会创造它。所以,龙的另一个重要职能,便是‘‘征瑞”,即以吉祥瑞符的身份出现。《史记·封禅书》上载的“黄帝得土德,黄龙地蚓见。夏得木德,青龙止于郊,草木畅茂……昔秦文公出猎,获黑龙,此其水德之瑞”,等等,以至于今天在建筑装饰、工艺美术品上看到的龙,也多是撷取和突出了龙的这种职能。

龙能够成为吉祥瑞符,与人们的求吉心理有关。

何谓吉?善也,顺也,平安也,健康也,通达也。总之是天下好事滚滚来,人间祸害速速去,便是吉。

龙的出现,为求吉心理的满足,提供了一个形象化的兼有艺术审美功能的对象。民间普遍相信,生活中如果能发生些与龙有关的事情,如敬龙神、剃龙头、穿龙衣、佩龙饰、雕龙像、贴龙画、写龙字、喝龙茶、舞龙灯、赛龙舟,等等,都会给自己、给家庭、给族众,带来所盼望的或意想不到的好处。

于是,农历兔年的秋冬和龙年的新春,举办婚礼者就特别多,为什么呢?为的是赶在龙年生一个“龙子”;在结婚喜庆的场合,一般也都会有“龙凤呈祥”的图案。

(六)民族标志

如今,对龙的中华民族标志的职能,绝大多数人是认同的。龙的这个职能的形成和凸显,至少有以下几个因素:

第一,龙参与、见证、标志了中华民族的起源。众所周知,中华民族的主体是汉族,汉族的前身是华夏族,华夏族的前身是炎黄部落联盟。新石器时代是炎黄部落联盟形成并向华夏族发展的时代,因而是中华民族的起源期。在这个时期的各个考古类型文化中,几乎都发现有原始的龙,如东北区系的查海文化石块堆砌龙,赵宝沟文化陶纹龙,红山文化玉雕龙;西北、中原区系的仰韶文化陶纹龙、蚌砌龙,马家窑文化陶纹龙,龙山文化陶纹龙,二里头文化松石龙;山东区系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陶纹龙;东南区系河姆渡文化牙雕龙,凌家滩文化玉雕龙;西南区系大溪文化河石摆砌龙,等等。这些原龙的出现,使有理由做出龙是中华民族起源的参与者、见证者和标志者的判断。

第二,龙渗入了中华民族的祖先崇拜。伏羲、女娲、炎帝、黄帝、唐尧、夏禹等远古帝王是公认的中华民族的人文先祖。这些人文先祖大都有龙之名、龙之功、龙之誉。这说明龙崇拜与祖先崇拜很早就结合在一起了。这样的结合,文献和考古都提供了证据,这便是汉代典籍的记述和汉代画像石的显示。那么,说中华儿女是龙的传人,和说龙是中华民族的标志就具有同样的意义,因为人文先祖是民族的缔造者,缔造者们称龙、比龙,这个民族自然可以称龙、比龙;而作为民族的成员、祖先的后代,也自然就是“龙的传人”了。歌曲《龙的传人》之所以能获得世界各地华人的广泛认同,其原因就在这里。

第三,清政府以龙为国旗意义重大。19世纪60年代,三角形的黄龙旗,成为中国官船的旗号。1868年春天,清政府派出的第一个外交使团打着黄龙旗走向西方。从此,作为古老中国的象征、作为中华民族的标志,龙,开始引起西方人的广泛注意。到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最终确定以长方形黄龙旗为国旗。晚清政府是腐败无能的,做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事情,但以龙为国旗却是很有意义且影响深远的。它意味着龙的中华民族标志的身份已堂而皇之地展示在世界各国、各民族面前。这样的展示没有因清朝的灭亡而消失,倒因文化发展的需要而得以延续。

第四,龙标志得到了中华民族大多数成员的认同。中华民族的大家庭有五十六个成员。作为主体民族的汉族以龙为标志无容置疑。五十五个少数民族,崇龙、敬龙者有壮、苗、彝、土家、布依、侗、瑶、白、哈尼、黎、傣、畲、僳僳、仡佬、拉祜、佤、水、纳西、羌、么佬、景颇、布朗、毛南、普米、阿昌、怒、京、基诺、德昂、门巴、独龙、珞巴、蒙古、藏、朝鲜、锡伯、满、土、鄂伦春、鄂温克、赫哲、回等四十二个民族,其他十三个民族从成为中华民族成员的那一天起,就程度不同地对龙文化持理解、尊重、欣赏、认同的态度。如果以人数论,接受、认同龙作为中华民族标志者,至少在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对少数不接受、不认同者,他们的意见当然有保留和表达的权利,但不妨碍大局,这里通行的是“多数决”的原则。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