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产业发展对策的文章

2017-04-01

茶文化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茶文化产业发展对策的文章,一起来看看。

茶文化产业发展对策的文章1

泰山茶文化与泰山茶产业发展策略

文化的发扬光大无疑是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而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终究要上升到文化层面并得到文化的凝聚和引领才能进入良性循环。泰安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就务必要借助泰山文化的巨大凝聚力和吸引力来获得发展的后劲和潜力。茶文化将自然、社会和人文科学融为一体,泰山文化包含山水、帝王、宗教、民俗、风水、饮食、健康文化等,不仅自成体系更有其它山岳无法比拟的独特之处。泰山茶文化则渗透在这些文化之中,成为泰山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的传承离不开茶这一物质载体,泰山茶产业的发展必然要借助于泰山茶文化的强大精神动力来带动与促进。

一、泰山茶产业的发展瓶颈

当前泰山茶产业的经济效益还处在较低的层次上,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瓶颈。

(一)茶产业链各环节产能与效能不足

泰山茶产业链条的主要环节有种植、加工、茶产品与技术研发、产品销售、品牌塑造等,目前这些主要环节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产能与效能不足的问题。

1.茶叶种植环节

(1)泰山茶的种植存在着严重的产能不足问题。种植基地大体分为大津口、小津口、满庄、曹家庄等4个区域,目前种植面积和产量相对于快速提升的市场需求严重不足。

(2)种植面积扩大受限。泰山是中国最北的茶区,茶树自然品质形成好,香高味浓。但是茶树休眠期长,采摘期短,受自然、气候条件和泰山作为自然、文化、地质三世界遗产保护区对经济作物种植的诸多限制的影响,从未来泰山旅游产业发展的长远战略上看,种植面积提升空间是非常有限的。

(3)茶叶种植技术、茶叶鲜叶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泰山茶种植还缺乏成熟的系统技术,种植过程受自然条件限制较大,产量随气候变化有较大波动,茶叶鲜叶质量也较难保证。

2.茶叶加工环节

受上游种植环节的限制,成品茶叶总体产量有限,生产工艺相对国内其他知名茶叶独特性不强,水平有限,产品品种单一,生产过程缺乏统一、严格、标准化的控制,茶叶品质不齐,这些都使本来有限的产能空间进一步缩小。

3.产品研发、营销等其他环节效能较低,缺乏竞争力

产品研发、营销等多为各生产企业自我进行,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缺乏高端的产品研发人才,缺乏创新产品,尤其缺乏高附加值产品;营销手段缺乏创新,市场狭小,产品整体竞争力不足。

(二)缺乏自身产业链整体营销的理念

纵向经济联合与横向经济联合几乎没有,更谈不上与旅游产业链的整体融合,突出表现在已有品牌知名度不高。目前泰山女儿茶有“六和”、“碧霞”、“津口”等近20个注册品牌,品牌知名度都不高,各环节都呈现分散状态,环节多、成本高、损耗大,营销上各自为政,尚未建立合理

的、有特色的茶叶品类品牌体系。

(三)缺乏与泰山茶文化的有机融合

1.茶文化资源利用思路狭窄,层次肤浅,对于茶文化的应用仅仅停留在利用泰山女儿茶的民间传说和泡饮方法来吸引消费者注意的层面上。

2.茶文化品味有待提高,产品与营销形式有待进一步开发

未能充分挖掘泰山文化中的茶文化本身以及其与山岱宗学刊第13卷水、帝王、宗教、民俗、饮食、健康文化等的内在联系,文化品味还有待创立与提升,以进一步激发茶产业的发展潜能。

二、泰山茶产业的文化发展策略

情况表明,沿着产业链自然向下游延伸,茶产品研发、销售、品牌塑造环节将倍受上游产能的限制。面对市场需求增大,战略看长此以往必然会对品牌塑造与提升带来负面影响。因此,要想办法摆脱源头产能不足的限制,赢得更大、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就要在战略上通过茶文化与茶产业的融合,提高茶产业的价值创造能力,借助泰山茶文化,更借助泰山文化的巨大凝聚力和吸引力来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和潜力。

(一)品牌提升战略

当泰山茶产业链自身已经具备了一定综合竞争能力时,首当其冲的将是提升品牌影响力,建立合理的有特色的茶叶品类品牌体系。这就必须依托泰山茶文化,实行品牌提升的差异化战略。

1.借助泰山文化大背景,依托泰山茶文化,消除与其他名茶的差距

虽然经过多年的品牌塑造,仅“泰山女儿茶”在绿茶品类中与西湖龙井、黄山毛峰等传统名茶相比还太“年轻”,目前的知名度还有很大差距。要想尽可能地消除差距,可以从自身的独特性上寻找突破口,泰山茶文化具有的独特性与其他传统名茶的相应茶文化相比毫不逊色,有泰山文化这一更加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使以“泰山女儿茶”为代表的泰山茶与山水、帝王、宗教(神)、民俗、饮食、健康文化等都相关联,为品牌提升的策划、实施与实现都提供了无限的空间与力量。在泰山文化这一平台之上,借泰山举世闻名之高知名度来推介泰山茶,必然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1)缩小泰山茶与其他名茶的“年龄”差距

说起茶的“年龄”,其他各名茶无不是借助于历史文献和神化传说等,来追溯与塑造茶的“年龄”。泰山茶最早的正式记载见于明代文学家李日华所著《紫桃轩杂缀》。泰山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秦始皇时期,传说当年秦始皇灭六国后,派人到全国各地寻找长生药,一个叫卢生的人在泰山上发现了这种能够饮用的植物。泰山松叶茶与泰山“五大夫松”封号一起产生,秦始皇封禅泰山登山途中染病,在松树下梦见泰山神送上松叶,醒后煎饮得以病愈,将那棵树封为“五大夫”。今后可以借助各种适当的宣传媒体,大力宣传泰山茶的历史渊源,提升泰山茶的历史厚度,从而缩小与其他名茶的“年龄”差距。

(2)挖掘、提升泰山茶的文化内涵

挖掘、提升泰山茶文化的内涵,绝不能仅仅局限在“泰山女儿茶”的范围内。泰山是一座植物物种的宝库,在民间有更多的泰山植物被作为茶的原料,为泰山茶的产品研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如:赤灵芝茶、松叶茶、青桐女儿茶、菊花茶等。各种泰山茶原料的背后都有一段或数段美丽的传说,或与山水本身相联,或与帝王、宗教(神)文化相联,形成泰山茶文化独特的文化内涵,有待于我们深入地挖掘与利用,以提升泰山茶的文化内涵。

2.加强以泰山女儿茶为龙头的注册品牌的体系化

“泰山女儿茶”已有了较高的茶类品牌知名度,可在此之上进行各种注册品牌的有机组合。①以种植地名命名。如:津口、满庄、天颐等。②以泰山景点名称命名。如:岱宗、天烛峰等。③以泰山神名号命名。如:碧霞、万仙等。④以其他文化内涵命名。如:六和、全福等。各种主线共同形成品牌系列,摆脱狭小地方市场上的恶性竞争,共同在全国市场及至国际市场上进行良性竞争,实现泰山茶产业的共赢。

3.建立省级品牌体系

借助于齐鲁文化,进一步使泰山女儿茶和日照雪青茶、崂山茶、济南灵岩茶一起成为山东的四大茶叶品牌。让泰山茶从本地市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二)产业素质提升战略

1.进行产业系统整合,提升茶产业的整体素质

一方面要从过去的数量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高转化;另一方面要从过去产业内部相互竞争向联合对外竞争转化。通过产业内企业间的横向与纵向联合,逐步进行产业系统整合,统一生产、统一加工、统一运作、统一策划、统一营销、统一人才调配,实现产业资源整合,减少产业内耗,形成产业规模优势,提高泰山茶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2.融合茶文化,超越茶产业边界,促进茶产品研发与营销。

开拓丰富多彩的茶文化内容,包括茶的历史发展、茶区人文环境、茶业科技、千姿百态的茶类和茶具、饮茶习俗和茶道茶艺、茶书茶画茶诗词等文化艺术形式,以及茶道精神与茶德、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等诸多方面,使得茶产业与市场竞争中的多个产业和系统有着内在的文化联系,这就为泰山茶产业从品牌提升到产品研发到市场营销,都开拓了超越茶产业边界的更多价值空间和利润的输入渠道。

(1)产品研发

借助茶文化,研发高附加值的产品,甚至突破茶叶这一实体产品形式,开拓与创造泰山茶产业链各环节的价值空间。

①从原料上进行开发。泰山茶原料的丰富多彩为茶叶产品研发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②从茶叶产品形式和包装上开发。茶叶产品还有散条茶、饼状茶、茶饮料、茶点等多种形式,包装业已经是十分成熟的产业,尤其在实现文化内涵与产品包装的有机结合上提供了较高的设计平台。

③突破茶这一实体产品的局限。与茶的历史发展、茶区人文环境、茶业科技等文化形式相结合,可以开发茶产业链上各环节基础资源的更多应用形式,同时文化的内涵也给予产品更多的附加价值。

融合茶文化,摆脱种植与加工环节的产能不足限制的产品开发策略:

第一,结合生态文化,以泰山茶的历史发展和茶业技术为主线,将茶叶种植与加工流程及技术作为产品,以旅游为媒介推向市场。

具体做法可以有:将茶园辟为生态园,游客可以参观泰山茶文化与泰山茶产业发展策略参与茶叶采摘;向顾客展示茶叶的炒制过程和加工技法,顾客也可参与等。实例:泰山樱桃园有鲁氏老宅,极富文化内涵,可以开发此类景点。鲁氏先人在清代辞官归隐,专事茶业,宅后即有茶园,宅右有旧时炒茶作坊,宅中有鉴我泉,泉水清沏,均为鲁氏后人所有,宅左为峡谷深涧,宅前有百年白玉兰树两棵,花开时节香气四溢、声名远播。第二,与茶具、饮茶习俗和茶道茶艺、茶书茶画茶诗词等文化艺术形式相结合,在茶叶种植与加工地以茶社、茶馆、文化馆等服务的形式,将茶叶这一产品以更为复杂的组合产品形式,直接推向消费者。同时还可以结合其他产业(如茶具制造业)的产品优势,给原本产能有限的这两个环节,开拓更多价值和利润的输入渠道。

因为茶文化本身内涵丰富,表现形式多样,从而可以使茶产品有更多的营销化形式。而经营的主体可以是单一主体,也可以是多种主体共存在同一空间当中。

(2)营销环节

①利用大型节庆活动、宗教、民俗活动等多种综合活动,提升品牌、促进营销。

②利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进行茶文化创意,提升品牌知名度。

泰山茶文化的文化形象具体化艺术设计、音乐创作、电影电视剧创作、动漫游戏创作等,从更广阔的空间进行品牌知名度的提升。

③立足本土市场,开拓更大市场。

目前泰山茶产业受产能限制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盲目地向全省乃至全国推广,只能进一步加剧产能不足带来的负面影响。品牌提升和产业素质的提升也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所以应当重视本土市场的巩固与开发。在本土市场上赢得消费者的由衷喜爱,才能真正成为本土文化中的一部分,才能具有文化独特的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三、提升泰山茶产业链各环节基本产能与效能

立足茶产业自身的产业链,这是泰山茶产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1.提升种植环节产能和效能

(1)研发茶叶种植技术

在有限的种植面积上,从种植产量上要产能。在政府的大力扶持取得的可喜成果基础上,还应当加速研发适合泰山茶种植的系统技术,突破自然条件的限制,获得更高的产量。但是从长期的效益上看,这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

(2)注重茶叶鲜叶的内在质量

实施茶叶标准化生产,加强鲜叶产品质量管理,从源头上保证泰山茶的高质量,为提高市场知名度,为高附加值产品研发奠定坚实基础。

2.提升茶叶加工环节产能

研发更高的加工技术,提升工艺水平和成品质量,争取有限产量上的高效能。从成品茶叶内在品质上给高附加值产品研发打好坚实基础。

3.提升茶产品研发、茶产品销售、品牌塑造环节的效能

在前两个环节的基础上,做好这三个环节,打造泰山茶产业链在一定范围内的综合竞争力。

今天,泰山茶产业仅着眼于产业链自身已经不能适应日趋激烈与复杂的竞争环境,必须要融合茶文化,使得茶产业的发展摆脱产业链的束缚,越出茶产业的边界,成为文化产业中的一个相关产业链,同时也成为旅游产业中的一个相关产业链;以价值为纽带,成为更多产业的相关产业链,开拓更多价值和利润的输入渠道,赢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茶文化产业发展对策的文章2

我国茶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研究分析

(一)国内茶文化旅游发展初露端倪。

国内虽然茶文化旅游发展迅速,但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这主要表现为:产业规模较小,知名度不高,旅游产品稀少。目前,我国开展茶文化旅游的地区主要是较大的产茶区,这些茶叶产区虽然茶产业的规模较大,但是与茶相关旅游产业的规模却相对较小,没有形成专门开展茶文化旅游的大型旅游景区和旅游公司,这样就不能适应当今旅游业飞速发展的速度。我国茶文化的知名度举世闻名,但是与此相关的茶文化旅游知名度却不高,如很多旅游者只知道杭州的西湖龙井很有名,却很少有人知道与龙井相关的旅游产品。纵观国内的茶文化旅游市场,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十分不足,产品不但稀少而且形式太单一,没有形成一条与茶有关的旅游产业链条。

以上几点说明我国茶文化旅游开发十分不足,还处于水平较低的初级阶段,要想发展我国茶文化旅游,必须扩大产业规模,提升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大力开发适合我国茶文化旅游的产品。

(二)茶文化旅游重“茶”轻“旅”。

我国茶文化旅游产业普遍存在重视茶产业发展轻视旅游产业发展的现象。由于我国茶文化旅游是在茶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又加之以茶为主的旅游收入没有茶产业收入高,导致在开展茶文化旅游的过程中旅游一直处于从属地位。再者,我国的茶产业发展和旅游产业发展都是政府导向性,以政府为主导的产业模式中,政府在开发的过程中只重视茶产业发展,轻视与茶有关的旅游发展,有的地方政府之所以发展茶文化旅游无非是为了丰富茶产业的内容,这种发展模式势必影响茶文化旅游的健康发展。

(三)节会旅游带动茶文化旅游发展。

近年来,节会旅游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特别是我国的一些茶叶产区开展的茶文化节,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加。鉴于此,这些地方政府改变了过去“茶叶搭台,经贸唱戏”的老传统,纷纷在茶文化节时把旅游要素也整合进去,这样达到了“以茶促旅,以旅促茶”的良性循环,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茶文化旅游的发展。如,上海市把以前的茶文化节名称就改成了“茶文化旅游节”,旅游元素的加入丰富了茶文化节的内涵。但是,这些节会旅游还是以“茶”为主,以“旅”为辅,不能使二者有机地结合。

结语:茶文化旅游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在行业发展态势上都处于起始阶段。要促进茶文化旅游的发展,就要加大对其的理论研究,提高理论研究水平,从理论高度上指导行业的良性发展。

茶文化产业发展对策的文章3

陕西茶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一、茶文化及其产业的兴起

1、茶文化的内涵

(1)茶文化的概念。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的原产地,无论是最早发现茶、饮茶、种茶都是从中国开始。从古至今,茶根植于悠久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在千年的历史长河的涤荡之下,茶已经由物质文化上升到了精神文化,是融多种科学于一体的文化体系。在实际生活中,以以下几种形态构筑成为茶文化,即分为物质形态文化、心理势态文化、行为艺术文化以及相关法律制度文化。物质形态文化主要是从研究茶产业的基本品种栽培、相关产品制造、专业加工技术、运输过程保存、品种化学成分及成品疗效价值等有关方面出发,专指人们进行茶叶生产的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当然也涵盖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品和建筑,如:品茶时所用的茶叶、水、茶具以及桌椅、茶室等;心理势态形成了茶德,造就了茶道,充分体现了人们在应用茶叶的同时从中提炼出超越茶叶本身意义的价值观念;行为艺术文化将端茶待客之礼表现的淋漓尽致,使茶叶在其生产过程和消费环节中,形成了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相关法律制度文化则在法律法规方面为茶叶的生产和消费提供了有力地保障。

(2)茶文化的典型特征。茶文化是典型的以物质文明为基础,着重渲染精神层面文化上的产物,是高雅与通俗的结合。从陆羽的茶经开始,就不难看出,他不仅从自然现象方面讲茶之源、之出、之造、之具,而且在谈茶的生长、烹煮时又融进了辩证思维,提出哲理。茶造型千姿百态,命名丰富多彩,其滋味、色泽、香气各具特色,人们又可通过品茶、饮茶来达到雅志、修身、交友等的一些高层次追求,成为精神的象征。茶文化是实用与娱乐的结合。茶,可解人烦渴消人处暑,可养人性情怡人情操,可医人病症可入人药方,可娱人以乐进而放松身心。在茶叶文化之旅中,可品味茶的芬芳,享受茶的内涵,更可以体会大自然的美丽,拥抱久违的乡土气息。

(3)茶文化的功能。发扬传统文化,提升人文素养。茶文化隶属于传统文化,儒、释、道的哲学思想都介入茶文化。儒家的饮茶之人在品茶的过程中将茶叶与人们的道德修养结合起来,认为饮茶能够修身平气护心元、陶智养德增心智、修品炼行广心胸。道家的饮茶之人认为茶的自然本性中含有“静、虚、清、淡”的一面符合道家的核心思想 “虚静自然”、“无为而治”,以及“道法自然”。佛家的饮茶之人认为,饮茶之后能涤烦去燥,内心宁静,这是参禅悟道最佳的状态,因此,茶事也就成为了佛家禅事活动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的传统文化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有着深刻而积极的作用,做为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之一的茶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容纳包涵了譬如坚忍谦虚、节俭奉献等等的传统美德,推广茶文化,必能使现代精神文明建设,蕴含“最中国”的别样美丽!

整合社会关系,加强社会交往。礼俗生活与茶紧密联系。在百姓生活中,以茶待客是一种基本的礼节。在婚姻礼俗中,茶也被当做媒介物和吉祥如意之灵物。文成公主远嫁吐蕃就带去了茶,也将汉族饮茶习惯带到了边疆。茶也用于丧葬礼仪和祭祀礼仪中,在产茶区,丧者要枕茶枕,手中要拿茶包等。茶也具有良好的交际功能,一杯清茶饮下去,能使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思维清晰;待人以茶常被视为高雅之举,也表示友善与尊敬他人之意,在现代的一些外事活动、招商引资、亲友聚会等活动中都能够借助茶来增强会晤交往时和睦融洽气氛。

提倡清廉俭德,倡导社会风气的好转。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提倡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因素,一些人在精神层面和心态层面出现了用功力去衡量一切现象、去评判一切事物。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奉为人生信条。而茶文化中清廉俭德的教化功能,就显得尤为重要。茶圣陆羽在其著作《茶经》的第一章中就写明饮茶对自重操行和崇尚清廉俭德之人最为适宜。在当代,中国、日本、韩国的茶文化都体现出“重义轻利”、“德治教化”等价值观。以茶为伴,在飘渺的茶香中使人忘却名利之争,在微涩的口感中发现人生的真正意义所在。

以茶为媒,扩大对外交流。茶文化具有国际性,不光是在亚洲范围内流传,也传到世界各地,融入本地的生活方式,让当地的风土人情更具典雅之气,从而发展成为风情各异的饮茶风俗。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就是茶叶。18世纪,我国茶叶的出口贸易就在世界茶叶贸易中占主导地位,是当时中西贸易的核心商品。茶叶也是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世界各国的茶叶爱好者聚在一起,共同探讨茶文化的历史与现状,茶文化的交流已经超越了国界、种族、流派,必将为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茶文化产业的兴起及特点

茶文化产业,它是一种文化活动,更是一种有效的经济活动,它开发了茶文化所蕴含的商品价值,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生产领域,创立了一个广阔的经济领域。茶文化产业的发展,必然是以具体的茶文化产品和有形的茶文化服务为依托,体现了精神性和商品性相结合的双重属性,茶文化产业是介于茶文化元素的概念和茶叶经济产业的概念两者之间,其着眼点在于产业的建设、侧重点在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注重点在于取得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

茶文化产业是一种休闲文化产业,人们可以从茶文化产品和服务中获得身心的舒适自由和物质生活的享受。茶文化产业是一种审美文化产业,由于文化的参与和渲染,茶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日常品茶、包装、茶具,以及茶叶的选购、冲泡,乃至整个过程,无不体现出中国美的创造和鉴赏,品茶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做到尽善尽美、无可指责,臻于极致。显而易见,茶文化产业体现了一种中国式的养生文化产业。伴随着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程度的进一步提高,老百姓普遍追求健康的自然的生活方式,茶的自然品质也符合当代社会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的风气。

二、陕西茶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1、陕西茶文化产业发展优势

(1)生态条件优越,无污染。陕西是秦巴茶文化的发祥地,是黑茶的发源地。陕茶始于西周,明清时期,曾为贡品。据有关材料表明,目前仅全陕西省就有21个县、区种植、生产多品种的茶叶。各地茶园总面积已经达到62942公顷,年茶叶总产量高达12827吨。茶叶生产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益,该产业已成为当地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成为农民致富的主渠道。

陕茶的自然生态条件优越。茶园全部在秦巴山区,属江北高纬度茶区,湿度大,阳光照射率高,常有水雾笼罩,绿植覆盖率为50%左右,特别符合茶树生长特性。受当地的生态环境气候温度的影响,茶芽生长缓慢,嫩度非常好。又因为生长周期长,微量元素涵盖率高,茶叶中有效成分的含量较多,茶多酚含量甚至可以达到28%以上,咖啡碱含量达到4.5%以上,氨基酸含量达到3%以上,水津出物达到43%;而江南茶区的上述各值分别平均为23%、2.5%、1.8%和37%。

(2)产量增多、品质提高。有资料表明,2003年陕西产茶量为7952吨,2006年陕西产茶量为12827吨,而到了2013年陕西省茶园面积达到162万亩,茶产量为4.3万吨,产值55.9亿元,陕西的茶产业处于良性循环发展阶段,目前,省级标准化茶园24个,其中国家级茶叶标准化示范园9个。这为茶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企业势头强劲、品牌建设稳步推进。陕西省近年来茶叶行业资源整合已经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涌现出了相当数量的省级龙头茶业,创建了“茶叶基地+龙头茶企+养茶农户”的新型特色产业链发展的规模经济。已经重点打造了“午子仙毫”、“宁强雀舌”、“紫阳毛尖”、“秦岭泉茗”等大品牌。

2、陕西茶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茶树品种老化、技术落后、设备陈旧。陕西茶园整体品种混杂,退化严重,茶园鲜芽萌发时间不同,叶片颜色不一致,芽叶大小不等,种植技术落后,广种薄收,单产低。茶叶加工设备陈旧,加工技术落后。受地理条件限制,茶叶初加工还依赖于半手工操作,现代机械化利用率不高,据调查,大多数茶农还都使用的是传统机械加工茶叶,产能严重偏低。

(2)经营分散、管理混乱。长期以来,陕西省内的茶叶从生产到经营,始终都是各自为阵,分散经营,并没有稳扎稳打的形成以强有力的龙头企业为链接,将销售市场和产茶基地连接起来的生产经营销售的一体化模式。并且大多数经营者没有接受过专门管理经营培训,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往往难以招架,从而使茶企业的优势潜力难以发挥。茶叶经营的营销网络不健全,产业链不完善,注重基地建设,从源头上抓起的人少。而且,茶叶品牌多但是没有名牌产品,对茶叶的副产品开发不足。

(3)投入不足、产业化程度低。茶叶生产商的资金投入与产业开发的实际需求差距很大,在茶园建设上,新建和改造茶园步伐比较缓慢,企业规模小,虽然引进了一些名茶加工机械,但也是杯水车薪,在更新设备和扩大生产规模上缓慢,影响着茶叶开发步伐。

(4)专业人才缺乏,宣传不够致市场占有率低。从一定程度来讲,相关茶叶技术推广人员的从业率极低,并且在这一群体中,受过正规茶文化教育的人员更加稀少,所以茶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相关技术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陕西虽然有着久远的茶叶历史,但是,对茶文化的提炼不够,只能通过整理民间传说,来作为佐证茶文化的历史资料,使得拓展陕西茶历史工作难度较大,以至于陕西茶文化提炼和宣传滞后于全国其他省份。

三、陕西茶文化产业发展对策

1、提升低产茶园产能,打造茶园优质生态环境

对于低产茶园,最有效的改造方式就是提升其产能,加大推广先进茶叶技术,不断引进新茶品种,全面有效提升低产茶园产能,建立健全无性系良种繁育基地,并增加专项研制多花色品种的茶叶门类,将乌龙茶、花茶、和特种保健茶不断推向市场,促进茶叶的产品多样化,从而提高产值。加快茶叶加工体系升级换代,延长产业链,淘汰落后的设备,有效增强精细加工的技术工艺能力,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不断减轻劳动强度,继续严抓茶叶产品质量,以期做到劳动效率和经济效益双提高。

2、深入研究茶文化,加大茶文化的宣传与拓展,进一步丰富茶文化内涵

陕西省做为十三朝古都,历史文化厚重广博,具体在南宋时期,中央政府专设茶马司于汉中,负责该区域茶事。应进一步加大陕西茶文化素材的挖掘工作,加快推进茶产业与茶文化的融合,走茶产品与禅文化一体化的经营道路,要认真提炼和宣扬茶文化,以茶文化为载体,开发茶旅游产业。可以根据茶文化的特点,推出茶园生态游,努力打造以茶产地为主的休闲游;茶叶节庆游,依托茶叶节,展开“茶与文化;茶与健康;茶与城市;茶与旅游”为主题的活动,以提升陕西茶叶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其他如茶文化旅游,各地根据自身所具备的条件,如人文环境、历史渊源、独有特色等等,再结合游客的需求偏好,如探秘心理、增广见闻需求、爱茶成痴状态等等,创建和组合出别具特色、市场竞争力强的旅游线路和产品,如:茶乡夏令营,茶乡健康游等等。

3、加强从业人员生态文化技术培训,提升生态化生产水平

茶农是茶产业文化中组织化程度低的单一个体,他们主要凭借的是传统经验对茶树进行栽培,以及对茶叶进行进一步加工,要加强对企业员工和茶农的培训,将茶农的传统制茶经验与现代化生态科技相结合,培养茶文化产业专门人才,调整目前茶文化行业内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和引导,调整其知识结构,尽快发挥这些人才在茶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4、完善产业政策,实施系统工程

产业政策是茶产业文化的有效保障。基于我国茶叶品种多样化,地域之间的竞争激烈,同行业和各部门壁垒难以打破等原因,在茶产业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寻求政府的支持,寻求政策方面的支持。从而使茶产业文化体系中的各方参与者准确定位自身属性,明确产业主题,兼顾产业交叉,推动产业辐射,坚持走国家、集体、社团、个人一起兴办茶文化产业之路,制定投融资政策,运用经济调节手段,将多种所有制成份引导进来,丰富茶文化产业建设的经济多样性,打造茶文化产业的规模化。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