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一点的励志名人事迹
对于同学们来说,无论是写作也好,做演讲也罢,适当的添加一些短一点的励志名人事迹还是很不错的,那么短一点的励志名人事迹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短一点的励志名人事迹:傅斯年的爱国心
傅斯年被誉为“国士”,被赞为“大炮”,并非没有来由。他富有民族气节,极具战斗精神,宁肯断头,决不屈膝。
当敌寇犹如蝗虫和黄蜂一般集结,准备疯狂入侵的时候,中国民间反抗者的表现方式各不相同,江湖豪杰断发文身,知识精英蓄须明志,冯友兰和闻一多就是在抗战时期成为了“美髯公”。傅斯年是五四斗士,也是历史学家,他的做法很特别,给儿子取名仁轨,可谓态度鲜明。很显然,这个名字有出处,有典故。刘仁轨是唐朝大将,驻守朝鲜,抗击日军,打过极其漂亮的歼灭战。
抗战期间,傅斯年为儿子傅仁轨书写文天祥的《正气歌》,嘱咐他“日习数行,期以成诵”,告诫他“做人之道,发轨于是,立基于是,若不能看破生死,则必为生死所困,所以异乎禽兽者几希矣”。
南宋灭亡后,文天祥被囚禁在大都(今北京)长达三年,元世祖忽必烈不想杀他,而想用他,于是让十二岁的宋恭帝去狱中劝降。文天祥见到宋恭帝赵隰的那副委琐熊样,仿佛万箭穿心,但他仍以“君降臣不降”五字断然峻拒。傅斯年是北人,文天祥是南人,北人素来轻视南人的骨气,然而悠悠数百载,毕竟会有例外。
1935年,神州大地风云变幻,形势危如累卵,日本人大肆鼓噪“华北五省自治”。畏敌如虎的人极其天真,主张将北平降格为“中立区”,为此发起建立北平文化城运动。一时间,人心惶惶,议论纷纷。值此敏感时期,胡适身为“低调俱乐部”成员,发表了附和政府妥协政策的软性言论———《保卫华北的重要》。傅斯年读罢此文,怒不可遏,大有冰炭不同炉、薰莸不同器的愤慨,他宣称要退出《独立评论》杂志社,与胡适割袍断义,割席断交,幸得丁文江居中斡旋,多方调停,傅斯年才与胡适言归于好。“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吾更爱祖国!”如此理解傅斯年与胡适的友谊,则庶几乎近之。胡适也是爱国的,但他一度被自己的那个“和比战难”的论调绊倒在地。
北平市长秦德纯上任伊始,设宴款待教育界名流,他板起面孔,虚声恫吓,要大家看清形势,知所进退,还公然为敌张目,大放厥词,“在日人面前要保持沉默”,以免惹祸,俨然出面为日本军国主义政府招降。当时,全场名流面面相觑,噤声无语,气氛固结而凝重,唯有傅斯年愤然作色,拍案而起,当面教训秦德纯不要忘记自己是中国人,是国民政府的官员,不要站错了民族立场。他宣称,当此国运悬于一线的危急时刻,身为学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种反抗的态度和不屈的精神,赢得了众多学者的敬重。嗣后,一二九学生运动发出示威的强音,使得北平浑浊的空气为之一清。当时,亲日派嚣张,日本特务猖獗,傅斯年严正表态,很可能招致血光之灾,但他大义凛然,毫不畏缩。
抗战伊始,名校南迁,然后西迁,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合并为西南联合大学,定址昆明(文学院和法学院在蒙自有三个月的过渡期),宝贵的师资和财力得以集中利用。因陋就简,办好一所战时的中国最高学府,这个奇妙的构想最初即源出于傅斯年的灵感。此举壮哉伟哉!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自可大书特书一笔。西南联大经受住战火的考验,培养了一大批栋梁之材,日后,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美籍华裔科学家李政道、杨振宁,均是西南联大的高材生。
抗战胜利的消息传到重庆,傅斯年欣喜若狂,他从住所里寻出一瓶烈酒,跑到街上,手舞足蹈,犹如醉八仙,脱略于形骸之外。他用手杖挑起帽子,又像一位变戏法的魔术师。那晚,他在街头与民众笑闹了许久,直到酩酊大醉,手杖和帽子全都不翼而飞。国家出了头,老百姓有了活路,这是傅斯年最感畅怀、惬意的喜事。
短一点的励志名人事迹:朱元璋换椅树威信
朱元璋曾是郭子兴帐下的一名亲兵,屡立战功,屡献良策,深得郭子兴器重,不但将自己的干女儿嫁给他,还升他做了统率兵马的总兵官。
从一个要饭的穷小子、普通的兵蛋子,一下子成了军中的第二号人物,很多人心里都不服气,特别是那些战功赫赫的老将,他们年龄比朱元璋长,功劳比朱元璋大,名声比朱元璋响,如今,每次开会,朱元璋坐在头一把交椅上,他们却屈居其后,怎么想都心有不甘。
这种情况让朱元璋心里很不是滋味,工作也很难顺利开展,不过,他并没有利用职权,杀一儆百来终止流言,而是让小兵把会议室单独摆放的椅子撤了,换成两排长凳。没有了位置的束缚,大家可以随便就坐。
第二天开会时,朱元璋故意迟到,进会场一看,果然如他所料,诸将都抢前面的位置坐,留给他的,只有左边一个末位。
会议开始了,讨论军事问题时,需要各个将领发言,右边为大,坐在那边的人需要先发言,可是,这些人都是农民出身,大字不识几个,通顺话说不了几句,更别提有什么见解了,都是吭吭哧哧老半天,说不出一句管用的话。最后,轮到朱元璋了,他侃侃而谈,分析得入情入理,既有大方向,又有小细节,说得每个人都频频点头。孰高孰下,一目了然。
这样的情况出现几次后,大家从开始的不服,到对朱元璋佩服得五体投地,再开会时,都自觉地把右手第一的位置留给他,那些诋毁他的话也慢慢消失,朱元璋的威信树立了起来。
短一点的励志名人事迹:胡雪岩两次跳槽改变命运
胡雪岩是清末最有名的红顶商人,富可敌国的大清首富。然而,胡雪岩在未发迹前,曾经跳过两次槽。可就是这两次跳槽,最终改变了他的命运。
胡雪岩第一次跳槽,是在大阜杂粮行当学徒的时侯。那时,他才15岁。一天,一位从金华来的客商到杂粮行谈生意,不巧的是,客商刚到大阜就病倒了,由于他在大阜举目无亲,无人照顾,拖着病体又回不了金华,心里十分着急,一时急火攻心,病情更加严重了。心地善良的胡雪岩知道后,就主动赶到客商的病榻前,给他端药送饭,忙前跑后,照顾得十分周到。在胡雪岩的精心照料下,客商很快就康复了。康复后,客商十分感动,主动对胡雪岩说:“我是金华火腿行的老板,我的店铺的规模比你所在的这个小杂粮行大,也更有发展前途,这样吧,你跟我走,到我那边去上班,如何?”面对客商抛来的橄榄枝,胡雪岩却出人意料地拒绝道:“这个可不行,我得先问一下我的老板。老板同意了,我才可以答应你。如果老板需要我留在这里,即使我想去,也不能跟你走。”后来,当他去征询原来老板的意见时,老板见他如此懂事,就欣然答应了。胡雪岩于是就从杂粮行跳槽到了金华火腿行。
到了金华后,因为金华火腿行的规模比较大,很多业务都要与杭州的钱庄打交道。和钱庄打交道的时间一长,向来善于观察和思考的胡雪岩发现,开钱庄很赚钱。从此,他开始暗下决心,一定要到钱庄去当学徒。
可是,怎么去呢?对此,一般人可能就会直截了当地去问:你们那里需要学徒吗?我能不能去呀?或者暗地里偷偷地递上简历、找关系等等。但胡雪岩没有这样做,而是首先详细了解当钱庄学徒所需的条件。当得知做钱庄学徒要算钱算得快、算盘打得熟、字写得漂亮时。他马上开始每天暗自苦练书法和珠心算。由于他刻苦用心,很快就掌握了这些技能。之后,在与钱庄掌柜核对账目时,胡雪岩就故意不用算盘,全靠心算报账,且算得又快又准,这引起了钱庄掌柜的注意。后来,钱庄掌柜发现胡雪岩的算盘也打得快,还勤快好学,于是主动跟胡雪岩的老板说:“我们钱庄非常需要像胡雪岩这样的人,你愿不愿意把他让给我呢?”看到胡雪岩有更好的发展前途,同时又能进一步加强自己与钱庄的联系,老板自然是高兴地答应了。就这样,胡雪岩不用自己开口,也不用求人,便如愿以偿地进入了钱庄,不动声色地顺利实现了第二次跳槽。从此,胡雪岩通过钱庄,最终成就了他人生事业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