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会计毕业论文

2016-12-26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市场国际化的迅速发展,国际社会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世界各国正在加快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步伐,我国也在积极地朝着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方向努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际会计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国际会计毕业论文范文一:国际会计准则修改对商业银行的作用

一、国际会计准则修改的背景

国际会计核心准则修订主要源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顺周期效应助推经济危机的争论。公允价值计量属性采用的是盯市原则,即对会计要素中的某些项目采用市场价值反映其会计价值。反对方认为,公允价值的应用使得经济发展较好时,财务信息表现过于乐观,经济发展缓慢时,又表现过于低迷,因此,公允价值的这种顺周期效应对经济的上行和下行都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支持方认为,公允价值可以及时准确地反映金融工具的市场价值,符合会计信息质量中及时性和相关性的要求,满足投资者和监管者的信息需求,帮助他们快速做出决策,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针对这一争论,以及建立全球高质量会计准则的要求,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对国际会计准则中包括金融工具等准则在内的核心会计准则做出重大修订。国际会计核心准则修订主要涉及与金融机构相关的业务和事项。准则修订以金融工具准则为核心,改变了金融工具的分类方法,计量方法上也做了进一步改进,披露方式随之改变。二、国际会计准则改革和我国会计准则修订的趋势

(一)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趋势

1.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将在争议中继续使用

公允价值的使用范围有扩大化的趋势。从国际会计核心准则修订内容来看,公允价值的使用进一步扩大,这意味着之前对于公允价值加剧金融危机蔓延的讨论并没有使国际会计准则减少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限制,但同时也蕴藏着对其在经济周期中作用扩大化的潜在担忧。这也可以看成是国际会计准则对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支持公允价值态度的一种妥协和权衡,为了避免其他国家对此计量属性的担忧,国际会计准则在信息披露规定中做了大量工作,以降低公允价值估计的不确定性。

2.会计准则的计量基础仍将是一个多元化的计量属性系统

历史成本、公允价值、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金流现值等计量属性的应用,使会计准则的计量基础仍然是一个多元化的计量属性系统。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并不是两个完全割裂的概念,新修订的国际会计准则第9号也指出在某些限定情况下,成本可能是公允价值的一个恰当估值。虽然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一直致力推行公允价值在更大范围使用,但是对于会计准则制定者来说,正致力于寻求合理、易于接受、便于操作、有利于经济稳定的会计计量标准,而不是越先进越好,因此,多元化的计量属性系统将长期存在,这对新兴经济体的准则制定尤为重要。

3.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仍将继续

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为大势所趋。截至2011年6月,93个国家或地区要求其所有上市公司必须采用国际会计准则,6个国家或地区要求其部分上市公司必须采用国际会计准则,还有24个国家和地区允许其上市公司采用国际会计准则。其中,完全照搬国际会计准则的国家或地区有澳大利亚、新西兰、香港、菲律宾等,对国际会计准则修订之后采用的国家有中国大陆、欧盟、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从2007年初开始,我国2006版企业会计准则率先在中国上市公司中实施,同时从2008年初,各级国资委直属企业也陆续开始采用,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实质性趋同。

对核心问题的争论仍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一直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争夺在国际准则制定中的影响力,关于准则制定中的核心问题--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仍然存在重大分歧,从公允价值估计的程序和应用范围来看,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向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靠拢的迹象明显,某些具体准则与美国通用会计准则接近,这意味着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向国际会计准则推行公允价值理念的努力取得了有效进展,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准则制定中的影响力将逐步加大。

(二)我国会计准则修订的趋势

我国会计准则的修订与国际会计准则保持同步。2010年4月2日中国财政部发布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强调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将保持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趋同,其时间安排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进度保持同步,但坚持充分考虑国情和国际互动基础上的趋同。新兴经济体在国际会计准则制定中的话语权增加。2011年7月26日,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新兴经济体工作组在北京成立,并举行了第一次全体会议。会议就新兴经济体应用国际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为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制定公允价值计量准则教育材料提供了有益参考,体现了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对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关注,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将加强在国际准则制定中的话语权,充分考虑我国国情和金融机构的现实情况,合理审慎地使用公允价值,尽量减少会计准则对经济数据的影响。

三、巴塞尔协议III框架下国际会计准则修订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巴塞尔协议III的特点

1.巴塞尔协议III的监管要点

巴塞尔协议III升级监管标准。在原有监管基础上,联合使用资本充足率、拨备率、杠杆率和流动性比率四大监管工具是此次监管改革的重点,并提出了更高标准要求,如表1所示。促使商业银行在保证资产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前提下,不得不考虑如何提高盈利性。

2.巴塞尔协议III升级扣除标准

账面上增加股东权益但在经济实质上并未实现的项目需从监管资本中扣除。为了避免虚增监管资本,保证监管资本是可以随时用来吸收损失的“实”资产,扩大未实现项目扣除范围是此次监管改革中非常突出的特点。针对资本的扣除项目包括:未实现损益、少数股东权益、商誉及其他无形资产、递延税资产、所持有自己银行的股票(库存股票)、对未纳入并表监管范围的其它金融机构的股本投资、预期损失准备金的缺口、现金流套期储备、由于自身信用风险变化造成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化带来的累积收益和损失、确定的养老金资产和负债等。

(二)会计核算方法对四大监管指标计算的影响

1.会计核算方法影响监管指标的原因

会计核算方法影响扣减项目计算,进而影响监管指标。资本充足率、杠杆率、流动性比率(净稳定资金比率)在计算时需要使用资本或资产经过扣减调整后的净值,权益资本尤其是普通股核心资本主要决定于融资主体的长期融资策略和经营状况,在短期内是无法改变的,可以选择的方法空间极其有限,而扣除项目则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方法发生改变,涉及的扣减金额就很可能发生变化,因此,对于扣除项目的关注需要特别引起会计核算人员的注意。

2.会计核算方法如何影响监管指标

资本充足率、杠杆率、流动性比率(净稳定资金比率)在计算时需要使用资本或资产经过扣减调整后的净值,因此扣减项目对这三项指标的影响方向是一致的,主要受具体会计方法如金融工具的分类和计量、减值、权益投资、合并会计报表、商誉、公允价值计量、套期会计等准则的影响,监管工具中的拨备率指标主要受减值准则修订的影响。

(1)金融工具的分类和计量

当金融资产需重分类时,选择重分类为以摊余成本计量较为有利,可以提高监管资本。国际会计准则第9号取消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之后,可以将其重分类为以公允价值计量或以摊余成本计量,如果重分类为以公允价值计量,则相应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需从监管资本中扣除。如果重分类为以摊余成本计量,所产生的收益无需从监管资本中扣除,并且可以较为均衡地分摊到每一持有期间,减少了监管资本的波动幅度,因此,对商业银行来说,选择采取摊余成本计量较为有利,可以提高资本充足率指标。

(2)权益工具投资

需要对合营或联营企业的股权投资做出合理安排。对未纳入并表监管范围的其它金融机构的股本投资需要做相应扣减。国际会计准则第9号规定,所有的权益工具投资应按公允价值计量。完全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后,会增加资产和收益的波动幅度,降低监管资本指标。由于此类股权投资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实质控制权,当发生财务困境时,不能拿来随时变现并担当吸收损失的任务,因此,商业银行需要谨慎对待对其他金融机构的股权投资,做出合理安排。

(3)套期会计

当同时满足现金流量套期和公允价值套期时,选择公允价值套期方法较为有利。巴塞尔协议III规定现金流量套期会计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从监管资本中扣除。对确定承诺的外汇风险进行的套期,企业可以作为现金流量套期或公允价值套期处理,因此对套期业务处理方法的选择权会影响监管资本金额的确定,当条件满足时,选择公允价值套期的处理方法会给银行调节盈余更大的自由度,当公允价值套期产生净收益时,会增加监管资本额度,从而提高相应监管指标。

(4)合并

少数股东的超额资本会形成集团监管资本损失。对于少数股东在非全资子公司中按比例享有的超额资本份额,不计入集团层面的监管资本中。我国企业合并准则保留了中国特色经济制度的影响,将企业之间由于存在长期股权投资而需合并报表时,分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仅仅从少数股东的超额资本扣减来看,两种类型的企业合并成本不存在差别。

(5)商誉

商誉的扣减加大了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成本。巴塞尔协议III规定商誉需要从普通股中扣除。按照现行会计准则的规定,商誉是由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产生的。这一规定,不鼓励银行以超额资本的方式取得被并购方股权,以现金或再融资方式取得被并购方的资产,损害了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和原始股东的利益。银行可以考虑以换股并购的形式,其并购成本低,并且不损害普通股资本。

(6)预期损失准备金的缺口

预期损失准备使监管资本的顺周期效应降低。内部评级框架下,如果贷款损失准备金相对于预期损失存在缺口,缺口部分应从一级资本的普通股中全额扣除。“已发生损失模型”转为“预期损失模型”,对会计确认环节提出了更为审慎的要求。预期损失使准备计提的时间提前,预期损失可以渐进地分摊到贷款期限中,减少资本的顺周期效应,这将有助于银行建立更为严格的资本保证和管理体系。

(7)动态拨备率

预期损失模型影响动态拨备率的计算。出于会计谨慎性原则的考虑,会计在确认收入和损失时,采取了不同的态度,谨慎确认收入,提前确认损失。对于损失的确认标准是如果有确切证据表明资产存在减值迹象,就要确认相应的减值准备,由此可见,原有的对于损失的确认标准仍然是谨慎的,巴塞尔委员会提出了更为谨慎的损失确认方法,即预期损失。预期损失模型同时对会计确认方法和时点问题提出了新的课题,可能影响其他类型的资产在减值准备上实行更为严格和谨慎的计提标准。

(三)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

1.对银行运营的支持系统提出更高要求。国际会计准则的修订主要围绕金融机构的业务展开,与商业银行密切相关,如对金融资产的重新分类,以及预期损失模型等,需要对会计科目设置体系和核算规则做出重大调整,并最终影响商业银行财务状况的呈报,因此,需要对原有核算系统进行升级和转换;并且,公允价值计量的扩大,需要估值的准确性以及大量数据支持,要求商业银行对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核算基础更为全面和及时;对预期损失模型中“可收回账”和“呆账”的判断,要求全面和长期的预测数据,对核算系统的数据集成、传导和供给路径提出更为精确的要求。因此,国际会计准则的修订对商业银行的运营系统提出更为苛刻的要求,不仅仅涉及会计核算系统,还涉及估值、风险管理等子系统,有助于商业银行建立全面协调的支持系统。

2.融资渠道受到挤压,商业银行的融资工具创新需求强烈。新监管标准中流动性覆盖率、净稳定资金比率指标在期限结构上对债券类和同业拆借类融资有严格限制,外部融资尤其是股权融资成为一劳永逸的融资模式,2011年以来,上市银行掀起了新一轮的融资热潮,预计今年银行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将达到4000至5000亿元。如此大规模的再融资,使资本市场承受了巨大压力,银行股价再融资后出现了大幅下跌,加之受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资本市场市值大幅缩水,商业银行股价长期被低估的可能性增加,为商业银行通过资本市场继续融资埋下了隐患。并且,增资扩股对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每股净资产等财务指标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商业银行对融资工具的创新需求异常强烈。目前,一级资本中,除核心资本外,补充其他一级资本的融资工具存在空白,监管政策有可能放松对可转债等融资工具的管制,允许商业银行在资本补充上进行金融创新。

3.影响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巴塞尔协议III的四大监管工具中,资本充足率限制了资本损耗,杠杆率限制了资产规模,拨备率计提压低了盈利能力,流动性指标保护了资产安全,但很可能牺牲错配收益,因此,指标之间相互牵制,迫使商业银行不得不考虑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相互平衡。传统以消耗资本、扩大信贷规模为主的盈利模式不适于商业银行持续发展,并且在外部融资成本升高、融资难度加大的情况下,对内源性融资的依存程度增加。内部融资需要提高经营绩效,减少资本损耗,而中间业务成为满足这一需求的有效途径,还可以带动负债类业务发展,增加单位客户的综合收益,因此拓展中间业务成为商业银行实现战略转型的必要环节。

4.促使商业银行进行高盈利性金融产品创新。新监管规定进一步确立了资本的核心地位,进一步强化了商业银行“资本为王”的理念,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货币政策持续收紧,使商业银行的内外部融资成本增加,提高资本使用效率和单位资本的盈利能力成为商业银行亟待解决的问题,创新金融产品成为有效途径。目前,各家银行都加大了产品创新力度,品种层出不穷,但是某些商业银行强势推出的金融产品,其收益情况并不乐观,打击了投资者的积极性,这严重损害了资本的持续盈利能力。在物价水平持续走高,实际收益率下降的情况下,如何开发出高盈利性金融产品是摆在商业银行面前的重要课题。

国际会计毕业论文范文二:国际会计审计及监管思考

一、分享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经验,中国经验备受推崇

G20峰会明确要求制定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并希望其在全球范围内一致、有效地执行。可以预见,随着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国家或地区将加入到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或与之趋同的行列中,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步伐大大加快。已经实现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或者正在趋同过程中的国家或地区的经验,无疑对其他国家或地区有借鉴和启示意义。会议首先邀请欧盟、中国、加拿大和巴西四个已经实现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或者正在趋同的国家或地区介绍经验,以供全球分享,共同推进国际金融市场透明度的提高。欧盟自2005年1月1日起,已连续5年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编制上市公司合并财务报表。欧盟证券监管机构委员会(CESR)财务信息组主席费尔南多•雷斯托伊代表欧盟介绍了实施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经验和挑战。他在演讲中表示,5年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在欧盟各成员国的实施是平稳的、成功的,主要基于以下四方面的原因:一是有相对较长的过渡期;二是上市公司、注册会计师和监管机构之间建立了经常性的沟通机制;三是监管部门及时给予操作指引和专业指导;四是较高的透明度促使投资者及时做出调整,以适应新准则带来的变化。他同时也对如何确保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高质量提出了建议,他认为,成功实施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需要有科学的准则制定程序和合理的IASB治理结构,IASB应当充分遵守应循程序、会计准则应当有合理的稳定期、准则项目的立项和轻重缓急应当慎重决策等;新成立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监督理事会(MB)与受托人之间的职责需要明确区分,IASB的构成应当更加多元化,应吸收更多的国家或者地区(特别是欧洲市场监管者)的代表加入理事会。加拿大已于2008年宣布:所有公共受托企业(PubliclyAccountableEnterprises,PAEs)自2011年1月1日起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目前加拿大正在新旧准则转换过程中。

加拿大金融机构监督局(OSFI)会计政策部门负责人凯伦•斯通塞女士介绍了加拿大监管部门为促进准则平稳过渡所做的工作,包括比较加拿大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差异、建立优秀的技术团队和若干工作组以提供技术支撑、举办网上培训、印制有关培训材料、保持与上市公司等有关方面的及时沟通等,同时对于证券化和资产负债表外实体、金融工具、保险合同和贷款减值准备等会计政策变化比较大的方面予以特别关注和指导。斯通塞女士表示,加拿大对于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态度是积极的,而且相信能够做到全面实施。2010年1月28日,巴西联邦会计委员会(CFC)和巴西会计准则理事会(CPC)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签署备忘录,宣布巴西争取在2010年底前消除巴西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差异,并于2010年年报实现所有上市公司和金融机构采用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巴西会计准则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巴西证监会委员亚历克斯桑德罗•布洛德尔•洛佩斯博士就巴西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有关情况做了介绍。他在演讲中强调,巴西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一个长期过程。巴西于2007年修订公司法后单独成立了巴西会计准则理事会,近几年一直在制定并发布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会计准则,同时又针对一些特殊问题制定了巴西特有的会计准则(如增值表)。巴西推进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经验主要包括:一是及时修改相关法律以适应准则变化的需要;二是实现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分离;三是开展职业培训,尤其是针对那些习惯于按照税法进行会计记录的会计师进行系统培训;四是除上市公司外,也要求所有金融机构在2010年底前执行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趋同的会计准则。但是,巴西实现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完全趋同仍存在一定的法律障碍,比如按照现行法律,巴西企业个别报表仍然必须保留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权益法和递延资产核算项目,巴西的准则趋同工作尚需继续努力。

中国自2005年开始实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战略,2007年1月1日起先在上市公司和部分中央大型企业及金融企业实施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这一改革变化之大,影响之广,世人瞩目。财政部会计司刘玉廷司长应邀做了题为《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趋同、实施与等效的经验》的演讲,全面介绍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制定、实施、趋同、等效等方面的经验和实际做法。刘玉廷司长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与趋同的经验归纳为五个方面:一是有明确的趋同目标和原则;二是有周密的准则体系规划、严格的项目管理和开放的准则制定程序;三是有一支专业功底深厚、国际化程度较高和熟悉中国会计实务的准则制定队伍;四是有充分的企业实地模拟测试和前期准备;五是有有效的与IASB的专业技术合作机制。在此过程中,中国证监会、审计署、国资委、银监会、保监会以及人民银行等部门的积极配合与支持发挥了重要作用。刘玉廷司长介绍说,中国充分认识到企业会计准则建设与趋同工作的关键是执行,经过3年的跟踪分析,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实现了持续平稳有效实施,得到了包括IASB、世界银行等在内的国际组织的充分肯定,世界银行在其对中国会计准则实施情况的评估报告中认为,中国已经成为其他国家效仿的典范。刘玉廷司长向与会代表介绍了中国在确保会计准则实施方面的四点经验:一是采取多种形式对1000多万名会计从业人员开展了大规模的系统培训;二是建立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分析系统,采用“逐日盯市、逐户分析”的方式对准则实施情况进行持续跟踪和监控,并及时提供专业指导;三是财政部与有关监管部门协调一致,合力监管,保障准则实施,尤其是财政部门建立了包括监督检查局、各地专员办和地方财政部门在内的庞大的监管队伍监督准则的实施工作;四是稳步扩大准则实施范围,提高准则实施效果。刘玉廷司长还向与会代表介绍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等效和进一步推进企业会计准则持续全面国际趋同的情况。

一是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已经实现了与香港、欧盟会计准则的等效,为双边国际资本流动、国际贸易、技术转移和跨境服务扫除了会计上的障碍;二是开展多元化会计合作与交流,中美、中日韩会计合作持续深入,亚洲—大洋洲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组(AOSSG)在中国倡议下成立并成功运行;三是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全面参与IASB重大准则项目修订工作;四是发布《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全面趋同路线图》征求意见稿,明确中国完善会计准则的改革目标,根据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最新变化,于2010年启动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修订工作,争取2011年年底前完成,计划从2014年起逐步在所有大中型企业全面实施。同时建立与IASB的准则长期趋同机制,确保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实现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全面趋同。刘玉廷司长的演讲全面、系统、严谨、务实,内容翔实,经验宝贵,有理有据,针对性强。中国经验受到了与会代表的极大关注和充分肯定,赢得了会场阵阵掌声。IASB国际活动总监韦恩•奥普顿先生在评论中认为,中国在准则建设中进行实地测试和大规模培训等经验,非常值得其他国家和地区学习,认为中国能够做到,其他国家为什么不能,中国已经成为标杆。欧盟市场与服务总司副总司长大卫•怀特在最后做大会总结时,首先对刘玉廷司长的演讲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制定、实施、趋同与等效所取得的成就是非凡的、卓越的,中国对1000多万会计人员进行大规模的会计准则培训,甚至通过电视媒体和会计知识大赛来普及会计准则,说明中国实施会计准则是认真的、扎实的,中国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给其他国家树立了榜样,值得欧盟借鉴和学习。欧盟内部市场与服务总司资本流动、公司法和公司治理司司长皮埃尔•德尔索克斯在会后专门致信刘玉廷司长,对刘玉廷司长的精彩演讲和积极参会表示感谢,认为如果没有中国代表团的积极参与,大会就不可能如此成功。俄罗斯、土耳其等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会后纷纷和刘玉廷司长会谈,希望到中国取经。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中国模式,赢得了世界的瞩目、认可与肯定,中国会计改革为世界会计国际趋同事业做出了贡献!

二、美俄等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进展缓慢,受到质疑

众所周知,美国公认会计原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之间仍然存在较大差异,而美国又是当今世界第一大经济大国和本次金融危机的发源地,其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方向与进展一直令世界关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曾经于2006年就推出了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项目计划;2008年11月又发布了趋同路线图征求意见稿,符合一定条件的美国上市公司将在2009年12月15日之后开始的会计年度财务报告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2011年决定是否强制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如果强制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再根据上市公司类型分步实施。但是,该征求意见稿发布后实际行动缓慢。在本次大会上,美国SEC副首席会计师茱莉•俄哈德特介绍了美国有关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程序和存在的实质性问题,并表示最终决定需要政治决策。她介绍说,由于美国政府的换届,美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路线图有所迟延,但是美国SEC的委员们都表示了对美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支持。从实际工作情况看,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和IASB的准则趋同项目一直在进行,尤其是2009年11月两个准则制定机构再次重申双方准则趋同的目标。但是茱莉•俄哈德特的发言始终没有明确美国何时正式发布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路线图,也没有提出美国实现其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或者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具体时间表。这表明,美国尽管一再声称要求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也倡导其他国家或者地区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但是在自身行动上依然我行我素,踌躇不前①。

俄罗斯财政部公共财务控制、审计和会计司司长列昂尼德•斯尼德曼应邀参会,并就俄罗斯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方面的进展作了介绍。根据介绍,俄罗斯高层尽管有拟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或者与之趋同的长期规划,但是俄罗斯现行会计准则仍然是传统经济体制下遗留下来的、主要服务于税收目的的会计制度,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差距甚远。俄罗斯目前还没有明确的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或者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时间安排。斯尼德曼先生介绍,俄罗斯要实现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或者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存在许多挑战:一是必须修改现行的法律和监管框架;二是缺乏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应用经验;三是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培训和职业判断能力薄弱;四是监管相对滞后。要确保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在俄罗斯得到一致、有效实施存在困难。美俄是当今世界两个举足轻重的国家,但是在G20峰会一再呼吁建立和实施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的背景下,美国和俄罗斯推进本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态度不明和行动迟缓,无疑对G20峰会的呼吁和承诺提出了严峻挑战,也引起了大会代表的质疑,四大国际会计公司的代表和欧盟有关国家的代表均要求美国和俄罗斯尽快出台有关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或者采用国际准则的路线图,为提高全球金融市场的透明度和促进金融稳定做出贡献。欧盟内部市场与服务总司副总司长大卫•怀特在大会总结时特别呼吁:“我们作为欧方,殷切希望美国和俄罗斯能够尽快加入到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行列中”。

三、审计准则国际趋同和独立审计公共监管成效显著,跨境审计监管成为争论焦点

在健康、健全的金融体系中,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必须有高质量的审计作保证,高质量的审计又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质量的审计准则和有效的审计公共监管。会计、审计、监管三者之间密不可分,相互依赖,构成金融市场的几大基础支柱。在会议上,IAASB主席阿诺德•希尔德教授代表国际审计准则制定机构介绍了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情况。他发言说,迄今为止,全球已经有125个国家或地区采用了国际审计准则,世界银行、证监会国际组织、巴塞尔委员会、联合国贸发会议、世界交易所联合会等国际组织均对国际审计准则表示了认可和支持。从国际审计准则全球执行情况来看,前期的规划和准备工作十分重要。IAASB为了确保国际审计准则的执行做了大量工作:一是成立国际审计准则实施监管项目,收集早期实施者的经验和教训,评估准则执行效果;二是提供准则翻译支持;三是建立准则指导中心,提供准则讲解视频、有关操作指引和问题解答等;四是保持与监管部门的沟通与协调。独立审计公共监管及其国际合作是本次大会讨论的另一热点问题。自2001年美国安然事件发生和安达信国际会计公司倒闭后,美国通过了《萨班斯法案》,独立审计的监管模式开始由注册会计师行业自律管理转向公共监管,美国为此成立了公众公司会计监管理事会(PCAOB),单独行使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管职能,世界许多国家或地区也纷纷跟进,进入了强化独立审计公共监管的时代。

本次会议邀请了克罗地亚、南非、韩国介绍本国建立独立审计公共监管体系的经验。从介绍情况来看,克罗地亚、南非专门成立了独立审计公共监管机构,即克罗地亚审计公共监管委员会(APOC)和南非审计师独立监管理事会(IRBA),韩国没有专门成立独立审计公共监管机构,而是由韩国金融监管服务局(FSS)行使,FSS是韩国金融服务委员会(FSC)下设的证券与期货委员会(SFC)的下属机构,属于准政府机构。从介绍的监管经验来讲,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法律保障先行,克罗地亚于2005年通过了审计法(2008年12月又作了修订),南非也于2005年制定了审计职业法,依法建立独立的审计公共监管机构,履行监管职责;二是对监管者的构成、人员素质和任命程序有严格要求,以确保监管的独立性。克罗地亚审计公共监管委员会由7名委员组成,所有委员均由财政部负责任命,委员必须具备较高的教育背景和职业道德水平,具有较丰富的工作经历等,绝大多数委员必须是非审计职业界人士,南非也做出了类似的要求,韩国规定会计职业界人士一律不允许担任FSS、SFC、FSC的高级职位;三是强化对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公共监管,并对违法或者违规行为及时进行处罚。会议还邀请了独立审计监管机构国际论坛(IFIAR)主席斯蒂夫•梅杰和PCAOB国际部主任朗达•施奈尔介绍有关独立审计公共监管国际合作问题。IFIAR梅杰主席认为在当今世界全球化的背景下,审计服务日益国际化,大的审计公司网络遍布全球各地,加上与独立审计相关的会计审计准则等日益趋同或者相同,推动独立审计监管国际合作日显重要。在审计监管国际合作过程中,各国或地区之间相互交换信息、交流经验、相互倚重的要求已经越来越迫切,IFIAR作为由各国独立审计公共监管机构组成的国际非政府组织,可以作为一个国际平台来实现这一目标。PCAOB国际部主任朗达•施奈尔就独立审计跨境监管问题作了大会演讲。

按照美国萨班斯法案,美国对于在PCAOB注册的、非美国本土会计师事务所有权进行跨境监管。这一条款已经在全世界引起了较大的争议。施奈尔女士介绍说,关于美国独立审计跨境监管政策问题,美国至今没有放松。美国正在探索和其他国家或地区监管机构联合监管的方式,比如美国和韩国已经实施了联合监管。根据美国PCAOB的统计,截止2009年12月31日,美国PCAOB已经对33个国家或者地区的会计师事务所实施了跨境监管,但是在2009年年初PCAOB拟定的27个受检国家或者地区中,中国、芬兰、法国、德国、希腊、爱尔兰、荷兰、挪威、葡萄牙、瑞士、瑞典和英国则明确不同意美国PCAOB的跨境监管。尽管如此,施奈尔女士仍然表示,美国独立审计跨境监管的政策将延续。美国的强硬姿态引起了与会代表们的质疑。财政部会计司刘玉廷司长利用提问的机会,明确阐述了中国政府不同意美国入境检查中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基本立场。刘玉廷司长指出,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资本流动客观上需要加强国家之间的审计跨境监管合作,但跨境监管合作不等于一个国家直接进入另一个国家对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监督检查,在相互尊重主权和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双方可以对对方的审计公共监管体系进行评估,按照完全依赖的原则实现国际监管合作。中国的审计行政监管体系是健全、有效的,希望美国充分尊重他国主权和法律规定,通过完全依赖的原则实现独立审计公共监管国际合作。

美国PCAOB应当改变工作思路和合作方式,否则,与中国或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监管合作很难推进。这一立场得到了与会代表的高度认同。欧盟、俄罗斯等纷纷对刘玉廷司长的观点表示支持。欧盟内部市场与服务总司副总司长大卫•怀特在大会总结中特别提到:“在我们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之时,必须承认各国存在文化差异,只有相互尊重文化和法律差异,我们在独立审计公共监管国际合作方面才能取得成功,尤其是对于各国监管部门来说,相互尊重主权和法律差异至关重要。欧盟认为,在独立审计公共监管上,最佳出路是相互依赖对方的监管,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双重监管和浪费宝贵的公共资源。欧盟内部的审计监管就是这样做的,而且言必行,行必果,效果良好,希望全球审计监管也采用这种相互依赖的模式”。怀特先生的总结很好地呼应了刘玉廷司长的观点,说明中方的立场顺应了历史潮流,代表了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立场。2010年2月9日,中国代表团就中欧审计公共监管等效问题,与欧盟内部市场与服务总司进行了卓有成效的会谈。会谈由财政部会计司刘玉廷司长主持,财政部监督检查局郜进兴副局长向欧方系统介绍了中国以财政部为主导、各有关部门联动的会计审计行政监管体系,全面阐述了中国会计审计监管有关法律法规、中国会计审计政府监管的机构及其职责、中国会计审计政府监管的具体做法和中国会计审计政府监管的主要成效等内容。

中国证监会周忠惠首席会计师就证券市场监管相关问题进行了补充和介绍。欧方对中国独立审计公共监管体系予以高度评价,认为在一定程度上中国比欧盟的监管还要严格、全面、细致。欧方同时承诺,基于中国目前的审计监管现状和成就,将尽最大努力争取在今年6月底前将中国纳入第一批审计公共监管等效名单,从而实现中欧双方审计公共监管相互依赖的目标。会议期间,财政部会计司刘玉廷司长还就中欧双方开展会计专业技术合作问题,与欧盟内部市场与服务总司德尔索克斯司长进行了交流,双方同意签署有关专业合作备忘录,以建立双边交流与合作长效机制,共同推进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应用。总之,中国代表团此次赴欧盟参加国际会计审计发展大会取得了圆满成功,起到了相互交流、扩大影响、维护国家利益的目的,成效显著,成果丰硕。这是针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新形势新格局,中国会计审计全方位参与国际事务、提升国际地位、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有力举措,对今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审计及其监管各项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是中国在会计审计标准建设、国际趋同、实施与等效以及会计审计公共监管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就,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典型经验和做法,可以认真总结,广为宣传,多做交流,切实提升中国会计审计和监管的国际影响力。二是要充分利用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经济格局重构、国际金融监管框架重大改革的有利时机,借势发力,顺势而为,全面参与国际会计、审计和监管规则的修改与制定,维护、保护和争取对中国有利的新局面。三是要以开放、务实、主动、互信的姿态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要与主要的会计、审计和监管国际组织保持密切联系和沟通,要与欧盟、美国等国家或地区保持经常性的沟通渠道,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协调立场,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和参与全球竞争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为维护全球金融稳定和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四是要顺应我国经济发展和融入世界经济的大势,继续扎扎实实、谦虚谨慎、积极稳妥地做好我国会计审计准则建设和国际趋同工作,继续强化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行政监管,积极做好会计信息质量监督检查工作,全面提升我国会计审计质量,为我国资本市场和国民经济长期平稳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国际会计毕业论文相关文章:

1.本科会计毕业论文

2.毕业论文会计

3.财务会计毕业论文范文

4.2016会计专业论文范文3篇

5.2016年会计本科毕业论文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