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经济时代我国特大城市发展与空间组织

2016-11-18

论文关键词:新经济 中国特大城市 特大城市的发展 空间组织

论文提要:新经济的发展将会全面提升我国特大城市的发展,影响城市的空间组织。本文认为,新经济对我国特大城市发展的主要影响有:促进城市的产业结构提升;促进新经济时代的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城市”的建设;促进城市创新环境——生产服务业发展。在新经济推动下,建立有效的知识通道将成为我国特大城市空间组织的一个重要原则,因此,知识源的选择、知识传导的路径及通道,知识使用地的吸引构造以及与软要素构成创新环境的规划、协调、共生将成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研究课题。

1前言

美国经济近十年的发展,成为世界经济中最引入注目的一道风景线,持续了108个月的繁荣,不仅打破了战后以来经济持续增长106个月的记录,而且创造了美国历史上经济发展的最佳时期,出现了高增长,低通胀、低待业的理想状态。人们由此反思经济理论,并认为目前美国经济增长的方式是一种完全不同于以往历史上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并称之为“新经济”。事实上,探讨美国经济增长就不难发现“新经济”的实质内容:新经济是一种以知识为基础,以创新为核心,以信息产业为支柱,以全球为市场,以网络为纽带的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

新经济与传统经济不同,是一种全新经济方式,是一场新的产业革命,正在全球迅速传播,它以一种历史性的力量使世界上的权力与财富的游戏规则突生变数,由有形的“资本”向无形知识转化,势必前所未有地影响世界经济社会整体结构。城市作为人类最主要的经济、社会活动之地,是全球活动的节点,新经济的知识化、信息化、网络化将全面改变传统经济所塑造的城市空间。

我国的特大城市是中国城市体系的主要节点,是中国城市群的骨干,新经济伴随“全球化”和全球化过程的发展,将必然对我国特大城市的发展和空间组织产生影响。我国的特大城市将在新经济的浪潮中迅速提升,发展为国际和国际性城市,中国新经济的主要区域,创新传播中心,在空间上表现出新的组织特点,并对全球城市体系产生影响,成为全球经济网络中的节点。因此,研究新经济对我国特大城市的发展及空间组织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2新经济对我国特大城市发展的影响

2.1新经济与我国特大城市产业的提升

新经济的出现和传播将导致世界经济结构的重新组合。也就是说新经济的出现将会产生大批的新兴产业如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国际金融、保险、电子商务等)同时将出现一批衰落产业,另外还将出现一批成熟产业。受新经济影响,我国特大城市产业也将发生变化。按经济发展过程的产业递变规律,按一、二、三产业顺序比重不断上升的规律,作为我国先进生产力代表的特大城市,产业发展必然向第三产业发展,第三产业在城市经济中的比重将迅速增加。因些,这些城市的产业将迅速提升,逐步高度化,农业、劳动密集型工业、资本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的比重将降低,而高科技产业以及信息咨询业和管理为主的服务业(智业)在经济中的比重会大幅度提高,成为带动城市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自t988年以来,先后批准建立了52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好的高新区有北京、上海、沈阳、天津、武汉、西安、石家庄7个区;具有发展潜力的有吉林、郑州、南京、中山、苏州、广州等6个区…。近年来,我国东部沿海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尤为突出。北京1997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增加值124.7亿元,比1996年增加l8.5亿元,增长17.4%,高于全市工业增加值9.9%的增长速度。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3.7%,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6.9%。高新技术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按可比价格计算达到43%。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是90年代才开始发展起来的,1998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到655.18亿,占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35.44%。这些高新技术开发区,成为全国重要的新的经济增长极核,吸引高层次的生产要素和服务要素,加速了城市的功能更新,提升了城市的产业层次与地位,将成为新经济时代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

2.2新经济时代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城市

数字城市是新经济时代的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城市即是空间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可视化的技术系统。数字城市是物质城市在信息世界的反映和升华,同时,数字城市的可视化的表现力和虚拟现实的能力,能够将人类历史上只能抽象思维的事物,以虚拟现实的方式可视化表现出来,在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之外构建出虚拟现实世界]。我国已将数字城市的核心技术一GIS平台软件的研制列入国家“九五”和“十五”的863计划的重中之重项目。各城市积极开展“数字城市”的建设。北京设计了“数字北京”并以中关村为试点大步推进;上海率先于全国提出了“信息港”概念,并在逐步明确和细化其外延与内涵;广州也提出了“数字广州”,杭州实施了“政府上网工程”,实现机关办公自动化,服务窗口电子化,信息技术已渗透到民意测验、选举、会议等领域。

我国特大城市“数字城市”目标是加快向信息城市发展的步伐,向国际信息中一ti’或国际信息节点城市迈进,成为我国信息中心或区域信息中心。我国的“数字城市”发展,可划分几个阶段:第一阶段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高速宽带传输网络,发展高速互联网;第二阶段政府与企业内部信息系统构建;第三阶段政府、企业上下游、相互之间借助互联网,实现互通互联;第四阶段进入网络社会。“数字城市”的建设将促进我国特大城市成为国际信息中心的重要节点,成为区域性的信息中心。

2.3新经济时代特大城市的重要创新环境——生产服务业在这里创新环境可以理解为:跨国企业、城市以及地方行为主体包括大学、科研院所、企业、地方政府及其个人之间长期正式或非正式的合作基础上所形成的稳定系统。跨国企业的投资对城市有很大的选择,构成这种选择的基础之一是这个城市的生产服务职能。因此跨国企业往往投资于生产服务职能比较完善的城市与地区。

最近大量的地理和区域科学文献表明服务业在大都市区经济重建的重要作用。服务业已经成为许多大都市区巩固新工业空间综合体以及带动收入和总就业增长的主导产业部门,其中生产服务业的扩展成为发达国家城市最近增长的主要特征。生产服务业“包括金融、法律、管理、创新、开发、设计、行政、个人服务、生产技术、保存、交通、通讯、批发、广告、信息服务、保密和储藏等。生产服务业的中心内容是商务和消费市场的结合。它们由保险、银行、金融服务、房地产、法律服务、会计和专业协会组成。在最近l0年,生产服务业已经成为大多数城市增长最快的部门。

伴随生产服务业的快速增长,主要城市的商务和金融服务的就业专门化的水平迅速增长。例如。纽约90%以上的金融、保险和房地产公司和85%的商务服务业务量都集中在曼哈顿地区。最近,全世界的主要城市都出现了金融和某些生产服务业向闹市区的高度集中趋势,原有的中央商务区正在演化为国际交易中心。从多伦多、悉尼到法兰克福、苏黎士都可以看到专门金融区的增长。即使在美国这样的多极城市体系中,纽约也表现了金融和商务服务的集中趋势。

广州近年生产性服务业获得了很大发展。2000年广州的生产性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1.99%,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22.8%,整体而言,生产性服务业在广州的国民经济中已占有一定地位。其中保险业的经济地位最为显著,与信息、技术应用联系的信息咨询服务业和计算机应用服务业的经济地位相对较低。从区位商看,广州的生产性服务业及其各行业的区位商都大于l,都属于广州的基本经济部门,都能为地区创造经济收入。对比广州第三产业的区位商(1.49),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的区位商都高于第三产业区位商的平均水平,由此说明生产性服务业属于广州市第三产业创汇能力较高的行业。但从就业人数的比重,广州生产性服务业的从业人数仅占全市总就业的2.77%。可见其发展规模较小,发展水平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的潜力是很大的。

世界及我国特大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是信息化的必然发展的产物,跨国公司要求中心城市提供集聚经济和有关的创新环境,服务业的专门化和综合化更有利于它自身的发展。同时,城市内部高新产业的发展同样也需要生产服务业作为创新环境的一部分作为支持。我国的特大城市需要积极促进生产服务业的发展。

3建立有效的知识通道——我国特大城市地域组织的重要原则

3.1新经济产业的区位选择

新经济产业发展的最大动力就是创造、利用和积蓄高质量的知识,所以新经济产业布局必须考虑知识源及易达程度,一般认为有如下几种知识源:大学和科研机构、政府的研究开发机构、工业综合体的研究与开发机构网络等等,这些知识源成为新经济产业区位的决定因素。知识的创新是新经济发展的关键,而知识的创新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作为后盾,而这种投入的效益难以预测,因此,风险资本的可获得性就成为新经济产业区位的必要因素。

由于在新经济产业中,知识不但是重要的生产要素,还是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知识的创新和创新的知识是新经济产业布局最重要条件,但知识的创新和加工业必须具备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因此社会文化环境成为新经济区位的重要因素。

新经济产业发展中,信息网和运网如传统经济的基础设施,同样作为新经济基础设施。这些基础设施是必需的。在新经济中,劳动力因素影响产业布局主要表现在劳动力质量上,因为知识的收集、加工、创新、存储必须依靠高质量的劳动力来完成。因此,新经济产业。尤其是以生产知识为产品的产业,其区位一般选择在具有高质量劳动力密集的地区,区位弹性较小。

3.2硅谷新经济产业的地域组织原则

硅谷(SiliconValley)为美国高科技产业的发源地。硅谷位于加州旧金山(SanFrancisco)与圣琼斯(SanJose)两个城市之间的狭长地带,从1951年斯坦福大学为增加学校财政收入创立斯坦福科技园区并批租第一块土地开始。到现在整个硅谷已聚集有约7000家科技公司,全球100大科技公司中,硅谷就占有20家。而加州一年的出口总量硅谷占四成左右。从1992年到现在硅谷的就业人口数共增加了20万个工作机会,全美国高科技产业的就业人口数约有10%是聚集在硅谷。硅谷的成功并非偶然,探究其成功的因素,可以归纳出下列几点:

(1)高等学府的支持。临近此区的斯坦福大学与加州伯克利大学以其优秀的学术研究团队与研发成果大大的支撑整个区域的科技产业发展。其中尤以斯坦福大学于硅谷形成初期,在辅导学术研究成果转为商业用途与提供土地出租给大批民间科技公司继而形成簇群的高科技产业发展环境,有着相当大的贡献。

(2)科技领导人的远见。1920年代斯坦福大学为了提升学校的学术声望,特从MIT延揽知名的电子工程教授特曼(FredTerman)到校任教,由于他不断的鼓励学生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商业用途,再加上学校的支持,终于孕育出许多有名的大型科技公司,特曼教授也因此被尊称为硅谷之父。

(3)大批科技新人勇于创业的冲劲。硅谷成立以来,到处充满着机会与梦想,这种环境自然吸引了大批年轻且优秀的科技人员进驻,由于他们的勇于创新与勤奋的工作的精神,造就了不少硅谷的传奇。

(4)大量风险资金的涌入。美国健全的证券市场是高科技产业筹措资金的重要场所,通过股票的上市,有远景与成长性的公司,就有可能获得各类型基金经理人及投资银行的青睐,轻易的获取资金,藉以扩充产能,增强竞争力。

硅谷的成功,为美国及其它国家城市,带来很大的刺激与启示,纷纷起而效法,希望藉由硅谷的经验为自己的国家或城市带来经济的成长。现其考虑的因素不外乎下列数点引:

(1)地价便宜。高科技产业一般多是属于高风险的事业,初期的投资大多放在人力资源与设备上,因而地价是否便宜是其设置的主要考量。很幸运的是,许多国家或地方政府,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均以极为优越的地价(地租)条件来吸引高科技产业。

(2)大城市的高地价虽然不适合高科技产业设厂,但邻近大城市的好处在于公司与员工可以充分利用大城市的金融、教育、文化、购物、娱乐等各项小城市所不能提供的资源。

(3)邻近大学、政府或民间研穷机构。高科技产业是一种知识经济型产业,其生存的本钱即在于不断的研发与创新,因而除了增强公司自身的研发能力外,尚可籍由大学、政府或民间研究机构的交流与合作达成技术移转的目的。

(4)便捷的交通系统与完善的基础设施。在全球化的趋势下,高科技产业无论是资讯、制品或人员流动,在速度上都有较高程度的要求,又因其产业特性的关系,充足的水电及完善的信息网络设备亦是基本的要求。

上述4个要素均是“硬件”要素,事实上即使具备了上述“硬件”,也不会必然产生“硅谷现象”,还必须建设一套产学研结合及适合高新技术发展的市场条件、制度环境和社会文化上的创新体系。因此,产学研结合是硅谷成功的必要条件,而创新环境与体系等软件条件,则是硅谷成功的充分条件。因此学硅谷不仅是硅谷的物理模仿,更为重要的是要深入实质,软硬结合,这是硅谷新经济产业的地域组织的核心。

4新经济与广州城市空间组织的案例分析

面对全球的新技术革命的浪潮和经济的全球化,以及对广州城市发展的反思,2000年广州市政府组织编制了《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提出了“南拓、北优、东进、西联“的空间发展取向。随着番禺、花都撤市设区这一空间发展方案由概念发展为行动。由于广州南部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未来将布局大量基于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发展的新兴产业。而北起科学城、经国际会展中心、生物岛、大学城、广州新城,南至南沙临海城的城市“南拓轴”,将成为广州未来城市拓展的主轴向。这一区域也将成为广州新经济的主要区域。广州城市这一地域的组织与硅谷较为相似。以天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例,其以广州智力密集区为依托,以吸引高新技术和开发高新技术产品为目标,促进产、学、研相结合,促进科技教育和生产相结合,推动科技与经济社会协凋发展的综合基地。因而成为广州新经济增长点建设的核心。

天河区具有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多个有利的区位因素:

第一,技术创新源。大学与科研机构是最重要的创新源之一。天河区行政区划面积108.3,辖区内有21所大专院校,40多个研究所,20多家大中型企业(都具有一定的科技力量)。而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所规划的42.2kmz范围内,有华南理工大学等12所高校,中国科学院、部委、省、市所属研究所41所,国家级重点实验室3个,科研人员2.13万人。构成高水平的研究与开发能力的新型智力资源集中区,是珠江三角洲和广东省智力最密集的区域。这种高层次的智力资源与生产直接结合,作为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支撑条件,就能把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新产品,创造新的生产力。与此同时,还能为高技术产业提供共同实验室,开展教育培养、学术交流、组织培训等一系列具有发展前景性的活动,从而使创新源或智密区对高技术产业产生强烈的区位指向。

第二,天河区信息密集服务业的发展速度很快,发展水平较高,工业和信息产业的基础都较好,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对高新技术产业产生了较强的吸引力。

第三,比较发达的运输网和通信网。天河区具有比较发达的交通和通信设施。广州天河火车站经过改建,成为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国际火车站;以天河为起点的全国第一条准高速铁路已经投入使用;天河是广深、广汕、广从和环城高速公路及广深珠高速公路的进出口;珠江天河段有口岸线7公里多长;广州市的地铁一号线始发站建于天河;天河至黄埔的轻轨铁路也在规划筹建中。很明显,天河区的交通条件得天独厚,加之比较发达的通信网,成为吸引高技术产业集聚的因素之一。

第四,适宜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发展高技术产业密不可分的创新源或智密区,多分布在生活环境较舒适地区,既有利于科学创造,又可吸引科技人员长期定居。天河区地处亚热带,位于广州市老城区东部,作为新区开发的重点,天河区的规划体现了跨世纪高标准,以营造适宜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吸引高技术产业,并使之成为现代研究活动和生产活动的一种地域组织形式。

天河高新区的发展已经考虑了在原有城市物质空间基础上的知识通道建设问题,考虑作为城市知识源(大学、研究机构、企业)、知识加工区(开发区、孵化器)及知识的传输通道及其相关的硬件、软件、空间网络上的相关联系。从近年来的实施效果来看,产学研的结合不尽人意,这与我国的教育体制有关系,也与高新区的创新环境建设及其产学研的配套体制与政策,即“软环境”有很大关系,软环境建设不足,即使“硬件”接近,也由于缺乏“软通路”,也难以形成有效的的知识通道。因此如何有效的形成“知识通路”,促进知识在城市的有效传播将成为城市空间组织的重要原则。

5讨论与结论

5.1新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对我国城市产业及其空间将产生革命性的影响,我国的特大城市必须顺应新经济发展的潮流,充分注重我国特大城市知识生产、加工与传播、创新功能及生产服务功能;重视发挥信息流所塑造“流动的空间”的作用;加速新产业空间的开发,使我国特大城市成为知识城市、科技城市、信息城市,成为全球城市的重要节点,推动我国“新城市化”的发展。

5.2新经济下城市的空间重组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硅谷是城市空间组织的一个典型的案例。“仿制”硅谷是必然的。但硅谷的成功不仅是物理上、物质方面的与知识源的接近,更重要的是创新机制与创新文化的建设,就是说更重要的是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建设创新环境。最新国际研究证明¨:智力密集、风险资本、基础设施、信息服务等因素并不与创新过程发生必然联系。所谓创新,是很多行为主体通过相互协同作用而创造(生产)技术的过程。因此要高度重视创新环境(innovativemilieu)的建构。发达的区域存在着新的产业文化——一创新主体相互依存的“集体学习环境”。越来越复杂的高技术产品需要产业融合和交叉繁殖。只有当相关学科进行交叉、相关产业进行融合、相关的科教机构和人员进行合作,以及产一供一销相关的企业发挥协同效应时,才能发展知识经济,发展真正的高技术产业,建立新的精神文明。

要使知识源做到有效的扩散,一方面在高新区建设方面,要强化硬件与软件建设,构造“创新吸引“,另一方面要加强知识源本身的扩散与传导知识的机制建立。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存在的产学研究脱节,重理论的体制必须改变;大学要拆掉围墙,走向社会,加强实践环节,与“工”,农”结合,为社会服务,建设社会并在社会发展中成长;还要加强国民素质教育,加强社区教育与文化建设,构建学习型社会。

5.3未来的城市作为知识生产、加工和使用的主要阵地,尤其是中国的特大城市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城市规划必然要考虑体现知识经济时代的城市功能。因些,知识源的选择、知识传导的路径及通道,知识使用地的吸引构造以及与软要素构成创新环境的规划、协调、共生是城市规划要考虑的重要研究课题。

体现以人为本的观念,创造人为关怀的气氛及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实现的理念,核心还是知识生产与使用的效率以及知识在城市内部各阶层的公平分配,以人为本就要考虑人的各种需求,而在已基本实现小康的社会首先需要的还是知识,知识体系的建设可以解决城市的社会极化及分层激化的问题,所以城市规划体系以及城市规划内部节点的功能体系,要考虑知识的有效配置及辐射问题。城市规划要像重视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环境那样重视创新环境,形成知识共享的环境与通道。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