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电影论文_浅谈农村电影论文
中国农村电影的放映和农村题材电影的创作遭遇了市场化和城乡差异的困境,中国农村电影事业的发展是中国电影走向繁荣和富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农村、平衡城乡文化差异、提高农村精神文化水平的重要举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农村电影论文,供大家参考。
关于农村电影论文篇一
《 农村电影研究述评 》
农村电影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农村电影,通常是指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电影,这是从影片本身所涉猎的生活内容来界定的;广义的农村电影,相对于城市电影的影院制或院线制而言,通常是指以广大农民为主要消费群体、以广大农村为发行放映场地的“电影工程”;除了狭义农村电影的基本内涵外,还包括基础设施、制度建设、文化服务、从业队伍、消费市场等诸多方面。本文使用广义的农村电影概念。
农村电影的概念始于何时现已无从查考。从发生学意义上说,电影自诞生之日起就偏爱于城市,因为城市能够在人口集中、经济发达、娱乐需求等方面为电影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所以城市是电影生产和消费的天然土壤和乐园,而电影也是城市的宠儿。在世界范围内考查电影发展的百年历史,我们发现,在各个时期,全球电影资源的主体部分都是集中于大中城市,农村始终是次生的“二级电影市场”。但是,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却是个例外。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末的40多年里,由于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多、比重大、幅员辽阔等特殊国情以及社会主义宣传教育工作的具体需要,农村电影事业得到飞速发展:1957年,全国拥有农村放映队6 700个;1965年,增加到9 800多个;1978—1982年,农村放映单位激增了32 000多个。据统计,1982年有126部故事片、舞台艺术片和108部新闻、科教片到农村放映,达2 400万场,观众累计达194亿人次,平均每天有5 000万农民看电影。①此时中国农村电影的繁荣局面可谓空前绝后、世所仅有!可惜的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无论是创作生产、发行放映还是硬件设施、政策导向等方面,大中城市几乎吸纳了中国电影的所有资源,而广大农村甚至县级以下的城镇都成了‘被电影遗忘的角落’,20世纪80年代的辉煌成为永不再来的记忆。”②如今,虽然有“2131”工程(即在21世纪初,在广大农村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的政策性扶持,但农村电影依然冷冷清清。到2005年即“2131”工程提出长达7年之后,我们还看到以下令人痛心的局面:“农民想看电影,却没有人去农村放电影,事实上可放的电影也寥寥无几。在有些偏僻山区,八九岁的孩子甚至不知道电影为何物。这就是中国农村电影市场的现状。”③
中国农村电影从繁荣到萧条的巨幅下滑,成为中国文化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自1999年以来受到了电影管理部门、文化管理部门、专业研究机构、电影学者等的高度关注,但是目前的研究成果并不多,概括起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关于农村电影市场的调查分析。因为政府部门的决策需要一些数据作依据,所以常常委托一些职能部门或专家学者做专门的调查研究。这方面的成果带有官方性质,多半没有公开发表。据我们的初步了解,因为这些真实的数据有一部分与官方公布的数据有较大的出入,所以多数只是作为“内部资料”供决策部门使用,而不予向社会公布。通过CNKI数据库查询2007年以前的论文,仅能找到2篇这方面的文章,它们是:《关于安徽农村电影市场的调查报告》,刊发于《电影通讯》1999年第2期,作者是安徽省文化厅社会文化电影处;《发展与繁荣农村电影市场的调查与思考》,刊发于《理论与改革》2000年第2期,作者是中共成都市委副书记黄忠莹。这两篇文章反映的一个基本事实是,不管是东部(安徽)还是西部(四川),我国的农村电影市场极度萎缩,实现“2131”目标困难重重。要救活农村电影市场,必须进行政策扶持和资金扶持,同时建立健全适合农村电影发展的市场机制。另有2篇记者调查也反映了同样的情况,它们是:《农村电影:蛋糕巨大谁人识?》(原碧霞,《小康生活》2005年第12期)和《农村电影:直面生死抉择》(崔晓林,《时代潮》2005年第5期)。令人欣喜的是,2008年发表的3篇农村电影市场调查让我们看到了一些转机,这3篇文章是:《重庆农村电影生态调查》(黎光容,《电影艺术》2008年第3期)、《宁波市农村电影市场调查报告》(郭学勤、邹大鸣,《当代电影》2008年第5期)和《宁波市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实践与思考》(邹大鸣,《宁波通讯》2008年第5期)。三篇文章通过对当地农村电影的深入调查,反映出“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实施若干年后农村电影正在复苏和逐步兴盛的工作成绩。我们看到,“2131工程”的推进已初见成效,农村电影已然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既是各级党政高度重视和关怀的结果,也是农民文化消费意识觉醒和农村电影市场回暖的重要表征。
第二,从文化学、社会学、传播学角度研究农村电影。这方面的研究建立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具有较强的学理性。代表性的论文有3篇:一是贾磊磊的《新中国农村电影的多维空间》,刊发于《当代电影》1999年第6期。此文认为,对农村田园景色的诗意般的描述,是中国电影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的美学倾向;新中国的电影银幕对“农村故事”的讲述,总是源于农村的“现实景色”,中国农村电影中的“城市景象”,在道德上始终是一个中间的灰色的边缘地带:向光明,它可以把人引向崇高的、理想的境界;向黑暗,它可以把人拖进罪恶的、阴森的深渊。基于城市的开放性、多重性的叙事空间,在中国的农村电影中历史地形成了一系列“出走”的叙事主题。中国农村历史语境的巨变决定了农村题材影片叙事成规和语言表述方式的变化。二是张新科的《文化掮者•社会徙者•政治佣者•生活使者——20世纪50~80年代中国农村电影放映员社会角色评判》,刊发于《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此文选择农村电影放映员作为特殊的研究角度,认为20世纪50~80年代的农村电影放映员是中国电影发展、普及和农村文化变革的开拓与躬行者,并尝试从文化传播、社会徙变、政治服务、文艺生活四个方面对其社会功用和社会角色进行分析评判。三是刘广宇的《新中国农村电影放映的实证分析》,刊发于《电影艺术》2006年第3期。此文选取重庆的江津市④为研究个案,通过田野调查,援引文化学和传播学的相关理论,对新中国农村电影放映的主要社会功能(政治动员与资本积累)作了比较细致的梳理和分析。
第三,对农村电影的文学/美学分析。主要从文本艺术性的角度对农村电影作深入分析。代表论文有4篇:一是皇甫一川的《女性的成长──新中国电影中新农村女性形象的演变》,刊发于《当代电影》1999年第6期。文章通过回顾1949年以来中国电影中新农村女性形象的变化,探讨了这些形象所反映出的时代意义;二是张浩月的《新时期农村题材儿童电影分析》,刊发于《电影艺术》2005年第3期。文章认为,农村题材儿童片的表述者是城市的成年人,影片蕴含的其实是城市人对城市和自己的想象以及城市人对农村和农村儿童的想象。基于城市人在影片中体现出的对这两个向度想象的流变以及年产量的走势,作者对农村题材儿童片的发展脉络进行科学的划分。三是胡黎红的《登绝顶览众山 忆辉煌细思量——回望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农村电影》,刊发于《电影》2006年第7期。文章认为,20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题材电影曾经蔚然成风,并一度占据了中国电影的主体位置,成为创作与批评话语的中心。农村题材电影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关注现实的激情抒写”“伦理视角和戏剧化的叙事策略”“鲜活明快的喜剧风格”等三个方面。但眼前是辉煌不再,农村电影已经被淹没于都市影像的喧哗之中;四是王向辉的《结尾影像的寓意——兼谈新时期以来农村题材电影主题的嬗变》,刊发于《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文章选取广义的农村电影作分析文本,从多种多样的结尾方式上,分析了新时期以来我国农村题材电影主题的嬗变轨迹。值得注意的是,《当代电影》2008年第8期上集中刊发了一组关于农村电影的很有分量的论文,除了国家广电总局赵实副局长的讲话《多出精品服务“三农”大力繁荣农村题材电影创作》带有较强的政策指导性外,其余几位资深电影学者的论文,或从主题学的视阈透视农村电影发展的精神轨迹,分析重点集中于电影的叙述主旨上(贾磊磊《中国农村电影中“出走主题”的嬗变》),或从题材的选择和风格的变迁中总结农村电影创作的得与失,研究的着眼点在于农村电影未来的发展战略和具体策略。 (。(李准《创新时代呼唤新的视野与激情——农村改革题材电影四题》、黄式宪《乡土•诗情:回响着时代变革的大潮新声》、饶曙光《改革开放三十年农村题材电影流变及其发展策略》)这组文章是“农村题材电影三十年及未来展望”主题论坛的理论成果,论坛的举办,对于促进农村电影及其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四,对农村电影的政策研究。针对农村电影事业的不景气,电影工作者、管理者、学者从多种角度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如湖南省娄底市电影公司罗金元认为,要开发我国农村电影市场,应在三个方面下工夫:首先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支持,这是开发农村电影市场的前提;其次要深化改革,积极探索,形式多样,寻求开发农村电影市场的新路;再次要积极引导,培育适应新形势下的农村电影市场。(见罗金元《从我市的探索看农村电影市场开发新路》,载《影视技术》2000年第8期)国家广电总局办公厅主任朱虹在“电影发展年”(2005年)提出了包括培育电影企业集团、深化院线制改革、大力实施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等在内的“十项重点任务”。(见朱虹《建立农村服务体系 大力发展电影产业——解读“农村服务年”和“电影发展年”》,载《电视研究》2005年第3期)到2006年,关于农村电影的政策研究出现了一个新的现象,就是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高度,认识农村电影事业的重要意义。如山西省电影学会的杨志刚,在分析了农村电影市场的主要问题之后,根据具体情况提出了9项具体可行的对策建议,诸如发行放映单位要进一步更新观念、成立专门面向农村供片的电影服务机构、积极与企业联姻、大力推广数字放映技术、建立奖励机制,等等。(见杨志刚《加大支持农村电影力度 促进新农村建设》,载《山西农经》2006年第3期)固原市原州区文管所的夏华认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农村电影仍然具有很强的公益性,政府的主导作用和政府扶持与资金投入不可缺少;另一方面,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培育和开放农村电影市场,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允许农民开展个体放映活动,实行有偿服务,也是迫在眉睫。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农村电影事业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从而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和市场经济新形势要求的农村电影发展之路。(夏华《在新农村建设中做好农村电影工作》,载《共产党人》2006年第16期)重庆市电影家协会主席、西南大学影视艺术系余纪教授带领他的研究团队,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认为县级电影公司才是目前农村电影事业发展的瓶颈,是“一个绕不开的关口”。县级电影公司的属性定位及其改制中的博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生产息息相关,是新一轮文化改制的关键链环之一。(余纪《县级电影公司的属性定位与改革路径选择》、刘帆《区县电影公司改制中的博弈——以重庆市为例》,载《电影艺术》2008年第3期)
第五,对农村电影的产业研究。这方面的研究最为薄弱,只是散见于市场调查分析和政策研究之中,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篇文章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农村电影产业做完整的分析。这种现象不是偶然的。究其原因,主要是由我国电影产业的现实基础决定的。众所周知,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特殊性,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城乡差别在经济、文化领域表现得越来越突出。而当电影的政治教化功能逐渐弱化、娱乐消费功能逐渐强化之后,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广大农村的电影消费能力。久而久之,农村电影市场几乎成了“被遗忘的角落”。中国电影产业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是“城市电影”产业,而没有了“农村电影”产业的哪怕一点点份额。这样的现实基础使得人们根本就没有“农村电影产业”的基本概念,当然也就不可能有这方面的理论成果。这是导致农村电影产业研究十分薄弱的根本原因。只有当城乡差异所引发的社会矛盾凸显到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和社会整体发展的时候,国家出台了“西新工程”“村村通工程”“2131工程”等一系列的举措,农村电影这块曾经辉煌又逐渐衰落的土地,才又以其政治意义的特殊性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巨大的商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当然,这里还有一个重要的背景,就是中国电影产业在城市的不景气、在资源及发展空间上的受限,使得国产电影业不得不走“农村包围城市”的老路。这其实是一次无可奈何的转向,并非主动出击。山西电影制片厂厂长李水合的所谓“二级市场”的成功操作,就是一次典型的突围。(见《“农村包围城市”——访山西电影制片厂厂长李水合》,载《大众电影》2006年第15期)我们认为,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对农村电影的产业研究必将成为一个新的理论热点。
以上五个方面的研究有时相互交织,很难截然分开。
农村电影工作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加强农村电影的理论研究,振兴农村电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繁荣农村文化事业,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但是,目前看来,农村电影工作事实上是困难重重,举步维艰,我国西部地区尤为严重。1998年以来,由文化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联合提出的“2131”工程,事实上并不像一些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结的那么乐观。显然,如何解决农民看电影难的问题,如何推进和落实“2131”工程,从而使电影作为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还有待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好在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的整体复苏已经让我们看到了希望的未来:2008年的国产电影总票房已经突破43亿元,取得了斐然佳绩,尽管这43亿元主要是通过城市影院的4 100块银幕实现的⑤;2009年中国电影综合效益10665亿元,同比增幅达2647%,电影消费已经和教育消费、新媒体消费、旅游消费和演出市场成为2009年中国居民文化消费四大热点。⑥随着新农村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大力推进,我们有理由相信,下一步,中国电影的春风一定能吹拂广阔的农村天地!
注释:
① 夏虹:《一天有五千万农民看电影》,《了望》,1983年第10期。
② 黎光容:《重庆农村电影生态调查》,《电影艺术》,2008年第3期。
③ 魏运亨:《“农村电影市场真是到了谷底!”——一位农村电影经纪人的实话实说》,《了望》,2005年第33期。
④ 江津原为重庆直辖市的地级市,2006年撤市设区。
⑤ 《2008年国产电影票房突破43亿》,央视网消息(午夜新闻),CCTV.com,2009-01-10。
⑥ 《中国电影票房增长全球最快》,《香港文汇报》,2010年5月7日。
[作者简介] 田义贵(1967— ),男,重庆人,文化与传媒博士,西南大学文学院影视艺术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影视产业与文化传播;黎光容,女,重庆人,电影学硕士,西南大学文学院影视艺术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电影营销。
来源:《电影文学》 2011年05期
关于农村电影论文篇二
《 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概况 》
摘 要: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是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的延伸和发展,是一件惠及老百姓的实事、好事,是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但是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仍然暴露出来了一些问题,如部分农村偏远地区看电影难、资金投入不足、放映内容陈旧等,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以促进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顺利进行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村 电影放映工程 措施
中图分类号:J9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6(b)-0236-01
目前,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正在由胶片放映向数字电影放映的转变时期,这极大地提高了放映质量,得到了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以“政府买单、群众看电影”的形式,让农民在农闲的时候通过丰富的影视文化作品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丰富业余文化生活。这一举措对实现和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存在的问题
(1)部分农民群众看电影难。边远乡村居住零散,只有居住在村委会和交通相对较好的村落老百姓才能看上电影。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对交通工具是一个极大的考验。现在的数字放映设备多而笨重,如果没有车,基本是寸步难行;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现在放映人员下乡基本是要自己去租车放映,这在时间的把握、安全的考虑上等各方面都难以保证。个别偏远地区由于交通不畅,交通工具难以开进村里,这部分农民很难看到电影。
(2)资金投入不足,放映员工资待遇偏低,放映积极性不高,工作难以做到让农民群众满意。在场次补助标准上,财政补贴拨款远远不够,如运输距离远近不一,放映员工资、下乡补助、机器拆旧、供电、协调等都需要较大的开支。数字电影放映要求购入大量的数字投影仪以及设备的后期养护维修,对于大部分数字电影院线公司都是一笔巨大的费用,需要各级财政的大力支持。另外,电影公司一直在从事代理发行,功能单一,没有雄厚的资金积累,人员队伍庞大,机构臃肿,养老、医疗保险等压力沉重;电影公司放映人员的年龄以45岁到55岁年龄段的占绝大多数,而且有相对一部分是体弱多病者,能熟练掌握技术且愿意为农村服务的年轻人很少这主要是因为给放映员的工资待遇不高,严重挫伤了放映员的积极性。
(3)放映内容陈旧,质量不高,不能满足农民群众的需求。影片的内容不吸引农民群众,与它们的需求差距太远;好的精品影片太少。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不是很高,喜欢看具有爱国主义教育意义的影片,现代军事题材片,反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人新事的故事片,以及能够帮助农民进行科学种植、养殖、引导农民致富的科教片和科幻片等。一些所谓国外的大片与农民群众的需求不相适应。
(4)部分地区领导重视不够,监督管理不严,使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成为形象工程,难以持续发展。由于农村工作千差万别,确实比较难抓,而且公益电影放映又是对地方没有经济收益的事情,因而难免一些地方的领导干部未能引起足够重视。建议将这些工作也纳入干部全年工作考核范围之列,对于一些组织得当,措施得力的干部,上级部门应该给予奖励,而对那些马虎行事,甚至不作为的干部应该给予严肃的批评甚至处分。个别主管领导和部门的认识仍然不到位,存在领导不力、工作不实的现象。
2 解决农村电影放映工程问题的措施
(1)各级财政加强资金支持的力度,加强对农村电影放映场次补贴的监督管理。各地要严格执行国家的相关规定,明确场次补贴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以及发放渠道。场次补贴专项资金作为国家财政投入,不是按人来进行的拨款,而是按照电影放映事业进行的拨款,是为了保证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顺利实施,不是为了养活某些人的专款,用于直接补助农村电影的放映活动,要确保费用是用于支付放映员的工资。要建立农村电影放映场次补贴专项资金监督检查制度,定期对资金使用、发放、成效等方面进行检查,并将检查结果进行公示,接受全社会的监督。
(2)加强放映员队伍建设,使之满足数字电影放映的需要。各地要想办法吸收一批高素质的年轻人加入到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中来,为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顺利进行增加活力。放映员要更新观念、加强学习,能够熟练操作数字放映设备,播放出高质量的数字电影,提高放映质量。
(3)针对交通不畅的问题,建议政府免费为电影公司配备几部专门用于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专用车,以保证边远地区的农民群众能够享受到电影放映工程带来的实惠。
(4)推出高质量电影题材的作品,激发农民群众看电影的积极性。创作人员应该了解新时期农村电影工作的特点,创作出有血有肉受农民群众欢迎的优秀作品。我国农村有着深厚的农业文明历史、民风淳朴、自然风光秀丽等,只要创作人员深入到农村中去,就可以发现许多可以开发利用的素材。缩短优秀国产作品在农村放映的时间,让优秀国产作品尽快进入农村,提高农民群众看电影的积极性。
(5)建立科学规范化的管理体制,加强对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组织领导。广电部门加强对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组织领导,建立灵活、高效的农村电影管理体制,对农村电影实行统筹规划,制定正确的政策进行引导,加强组织协调和检查监督,促使农村电影健康有序地发展。建立健全监管平台,加强对农村电影放映情况的监督,确保电影放映数据真实有效。
3 结语
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给广大的农民群众带来了精神食粮,丰富了农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针对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中出现的问题,各级部门要加强认识和监督,以促进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持续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丽萍,罗金元.抓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建设的一点建议[J].中国电影市场,2008(6).
[2] 邹大鸣.宁波市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实践与思考[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8(4).
[3] 刘汉文.农村电影放映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之路[J].当代电影,2010(12).
[4] 董洁.加强农村电影的发行放映工作促进农村电影市场的繁荣发展[J].吉林农业,2009(10).
有关关于农村电影论文推荐:
1.有关于电影论文
2.有关微电影论文范文
3.有关电影文化论文
4.浅谈农村发展的论文
5.关于农村发展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