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士创业案例
巴士在人们,尤其是上班族眼中,似乎是一个不太感冒的话题,留下的印象都是:拥挤、脏乱、不舒服等标签,时下渐渐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巴士创业,看看他们怎么做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巴士创业案例相关文章。
冬天里送温暖,定制巴士
2015年6月份的一天,何小姐断不会想到三个月后会诗意地这样开始回忆。“那是一个雨天的清晨,我们像往常一样等公交,车站出现了一辆中巴,招呼大家免费试坐——然后我们就告别公交了。”后来,这辆车身贴着“小龙巴士”的中巴换成了大巴,身边也渐渐出现了嗒嗒巴士等好几个品牌的车辆。
在上海浦东的张江地区,公开资料显示,2014年底,这里已经有着21万产业从业人员和15万常住居民。何小姐,就是这21万和15万人之一。
作为21万和15万人之一,何小姐说,每天最让她恐惧的事就是上下班,尤其是早高峰。据她描述,从她所住的“偏远的”玉兰香苑到她公司所在的“偏远的”浦东软件园,走路大约50分钟路程;地铁仅一站,但走到地铁站要30分钟;公交最方便,但这段路只有几趟公交,最常发生的事是“几十分钟过去了,七八趟车开过去,挤不上去”……上海冬天的风湿冷湿冷的,而夏天的太阳火辣辣的。
出行是个传统又充满痛点的领域,“互联网+”让所有人看到了需求和希望,却看不清赚钱的方向。寒冬来了,滴滴快的来了,“考拉班车”没了,在巴士班车这个细分领域,还有一众创业者在热火朝天地奔着,也有数以亿计的用户在翘首以盼。
谁在靠巴士创业
上海出现这种创业形式的时间并不算早。2014年10月,深圳的小猪巴士上线。而据公开信息,这时这个市场只有不到3家公司。如今,滴滴、嗒嗒、嘟嘟、小龙、小猪巴士、PP大巴、接我、嘀嗒巴士……数得上名字的公司就已经十多家,还不包括来了又走了的易到和考拉。
在出行领域,滴滴快的、Uber已经是这个行业的互联网标杆企业,如果说这些明星公司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人们独立出行的用车需求,那么巴士领域的创业则在致力于解决人们集体出行的用车需求。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在采访多家企业负责人时发现,“出行需求”是他们共同谈到的首要原因,而各个公司具体情况各有不同。
以何小姐提到的小龙巴士为例,据其CMO关骏磊介绍,小龙前身是个软件公司,后来根据租车行业趋势,开发出龙行租车,和供应商建立联系有了车辆资源,经过市场调研之后,才决定了今天的思路。
而嗒嗒巴士和小猪巴士都有创始人来自交通行业,曾在大型运输集团任高管,这让他们从一开始就了解这个传统行业,也有更为充足的线下资源。
滴滴是个超大体量的关注解决人们出行的平台,滴滴巴士事业部总经理李锦飞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说,滴滴做这件事是为了和专车、快车、顺风车业务协同,“从业务场景自然过渡,解决一部分早晚高峰的需求”。
此外,主创团队的人脉和背景无疑会为创业带来优势,BAT出身的团队依然受到投资者的青睐,嘟嘟巴士印证了这一点。
70%以上的上座率才赚钱
《2014年上海综合交通运行年报》显示,2014年上海交通供需矛盾进一步突出,交通高峰时段延长,拥堵呈常态化。李锦飞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滴滴平台数据显示,早晚高峰的用车需求比平时高50%。
虽然需求极大,巴士拼车出行却不是个容易赚钱的行当,这个领域的公司成长方式如出一辙。
技术开发与车辆找寻是第一步,然后就是吸引用户,对接用户的用车需求和汽车供应商之间的匹配。好在这个领域的用户是积极的,一般不出三个月,大家会主动在App或微信公众号上发布自己的需求,推动公司开出更多的线路。
在考察盈利上,线路多少只是一方面,上座率是这个行业的受访者提到最多的难点。上座率取决于很多因素,线路设置、流量等级、用户体验、当天的交通情况,它直接决定了某一班车是盈利还是亏损。
为了提高上座率,公司们想尽办法:安装WiFi提高用户体验、为了设计一条靠谱的线路多次反复踩点、花重金线上线下推广……即使这些都做到完美,单纯依靠上下班巴士业务并不容易赚到钱,要多高的上座率才能保证不亏损呢?
“大概只有坐满了才能收支平衡。”关骏磊说。小猪巴士联合创始人兼COO童勋果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透露的这一数据是,“上座率在80%收支可以平衡。”而嘟嘟巴士创始人刘逸洵的说法是,“10公里以下要补贴,老线路、中长线能盈利。”
事实上,巴士行业的从业者也没打算从公交系统本身赚多少钱。和滴滴、快的打车业务类似,他们希望以上下班班车这个高频需求的痛点作为入口吸引流量,在用户积累到一定阶段后,探索所有可能的盈利模式。
其中,周边游巴士是目前多家都在展开的业务。以嘟嘟巴士为例,6月他们已经开通了“大小梅沙、东西冲、海边游”等线路。刘逸洵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他们的做法是只做A-B点接送,价格比上下班高一些,“大约20元一张票,周末可以一天三趟,综合满座率能到70%以上”。
要想实现盈利,创业者的思维如出一辙:尽可能吸纳学校、公司等团体用车;在保证一定上座率的前提下,让巴士跑得再远一点。除了周边游,机场快线、城际客运也是公司正在涉足或者考虑涉足的方向。
此外,对于公共交通领域的创业公司来说,有政府部门的支持意味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关骏磊告诉记者,张江管委会的支持让张江地区上下班基本遍布了小龙巴士的车。
今年9月,小猪巴士宣布与闽运福州公交合作打造智能公交系统。
接我科技创始人兼CEO刘辉曾向记者表示,未来接我的竞争场景是美团而不是滴滴。相比单纯车票的收入,从业者们认为更值得期待的是车载广告,车上货品销售、客户端衍生服务等可能的盈利点。
除此之外,合作是另一个维度的想象空间。以小猪巴士旗下的梦幻巴士为例,将豪华大巴改造成休闲体验馆,让巴士承载主题派对、移动超市、地产沙盘、手机新品发布等功能。根据公开信息,这种新形式已经吸引了京东、3W咖啡等多个公司的加盟。今年8月,嗒嗒巴士也联合中国好声音,天天爱消除,电影《恋爱中的城市》、《烈日灼心》及上千家App产品共同造节营销。
童勋果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透露,每次活动之后,小猪巴士的百度指数平均会涨30%,微信粉丝量也会上涨10%
资本成最大制约因素
类似的成长方式、一哄而上的数个创业项目,让这个市场也难免出现了一些盲目的同质化竞争。
何小姐注意到,她所乘坐的小龙巴士身后,总是会有其他品牌的巴士尾随,“小龙开到哪它们跟到哪。”何小姐说,“除非小龙没买到票,我一般还是会坐小龙的车,因为有过别的巴士今天有这条线,明天就没了。”
在何小姐看来,比起WiFi、车厢舒适度等细节,稳定、准时才是他们最看重的——这需要绝对的本地化。
这意味着,这个行业的洗牌似乎已经开始。
在刚刚过去的9月,考拉班车开出末班车,业务被滴滴接手,公开的原因是资本寒冬、滴滴入局,融不到钱——考拉班车创始人在其公众号上留下的最后《致梦想赞助商的一封信》中写道:“坦诚地说,资本市场是最大影响因素,确切地说,是唯一影响因素。”
磐石资本执行合伙人白戈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受市场影响,无论是私募还是创业者的融资和五六月份比确实往下走,“因为不知道会不会继续,所以作为投资人会持谨慎态度。”
投中集团旗下金融数据产品CVSource统计显示,2015年三季度消费及服务业VC/PE融资案例数量34起,融资规模达2.93亿美元,融资均值达861.47万美元。与2015年二季度相较,融资案例数量与二季度持平,融资规模环比下降72.45%,融资均值下降71.64%;而同比2014年三季度,融资案例数量有所回落,融资规模不足2014年三季度的1/6,同比融资均值下降82.17%。行业融资交易骤冷。
不过,在寒冬中,也有公司在刚刚过去的9月,宣布完成了新一轮的融资。
9月9日,巴士拼车平台“接我”宣布获得阿里巴巴领投的Pre-A轮投资,刘辉称,接我还会与阿里旗下的高德地图等进行合作。
9月15日,嘟嘟巴士宣布完成5200万元A和A+轮融资。嘟嘟巴士目前已在深圳、广州、北京等一线城市开通线路,巴士场景覆盖上下班通勤班车、周边游巴士直通车、机场快线、城际客运等,平台关注用户数近50万。
9月29日,嗒嗒巴士完成近2亿元B轮融资,投资方为北极光、京桥资本等。根据公开资料,嗒嗒巴士目前有150多万用户,已开通巴士线路2000多条,覆盖以北上广深为首的13座城市,预计年底将扩展一二线城市至30座。
刘逸洵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资本寒冬和滴滴入局确实对他们融资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不大。“本来7月有3个机构要投资,8月初就发了意向书要签约,但后来有机构反悔,晚了一个多月完成融资。”
嗨梦巴士:让巴士有趣起来
还在发愁乘坐通勤班车、长途客运、旅游大巴的时间冗长难熬?10月19日,“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武汉分会场”开幕,在“互联网+汽车·青桐汇”活动现场,享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战略总监赵延峰带来的“嗨梦巴士”项目,帮你赶走乘坐大巴途中的烦闷无聊。
“嗨梦巴士”借助最新的第五代车载WIFI技术,致力于打造服务于智慧出行的互联网大巴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的运营,为乘客提供免费WIFI、出行信息、影音娱乐、本地生物、O2O增值服务,为乘客创造出2至3个小时的优质出行时间。”赵延峰说,让冷冰冰的巴士变身为富有人文关怀的在途伴侣,一路嗨翻的娱乐中心,吸引更多人乘坐大巴,绿色出行。
据了解,享途科技成立于2015年7月,是一家专注于提供巴士智能出行方案,致力于提升用户在途体验的移动互联网公司。目前团队成员将近20人,有来自成功O2O企业的合伙人,有政府的交通规划负责人,也有上海世博会的建筑设计师,以及世界一流车企的品牌和交互设计师。
“大家背景各异却怀揣同样的梦想,就是通过提升巴士出行体验,来提高公众对这种集约化的绿色出行方式的依赖。”赵延峰说,集约化的智能交通方式成为降低城市交通压力和保护环境的唯一出路,新能源巴士以及定制巴士的出现,将推动巴士出行进一步增长。
今年7月,原本在国家发改委城市中心综合交通研究院工作的赵延峰,却毅然放弃了他人眼中的“铁饭碗”,开始了创业之路。赵延峰有着丰富的交通规划经验,但从体制内转型,对于身份的转换和新的工作环境,他仍有些不适应。
“当初家里人也是不太理解,现在也很支持我。”赵延峰说,自己更想做的是贴近老百姓生活,能对老百姓生活发挥作用的事。
赵延峰表示,“嗨梦巴士”最终目标是想构建大巴出行生态链,重构人和大巴之间的关系。“原来人们坐大巴是单纯的交通出行,人和大巴没有关系。但之后,人们坐大巴还可以完成早餐、物流,打造大巴多元生活场景中心。”
目前,“嗨梦巴士”在武汉已和地方租赁企业、客运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完成300条线路上线准备。预计在2016年年初覆盖北京、重庆、南京等重点城市的5000条线路。
嗒嗒巴士:不设站位
5月份,嗒嗒巴士宣布成立40多天获得4000多万融资,并宣布在6月份进入广州等城市,计划一个月内在广州偏远地区开设100条线路班次。无独有偶,有滴滴内部人士告诉记者,目前他们已专门成立新团队秘密开发巴士项目,预计8月份在北京率先上线。继出租车、专车、快车、顺风车后,互联网又准备颠覆新的出行业态。专车大巴的横空出世,又将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而比起小轿车,巴士的运作模式又有什么不同呢?
市场针对公交车痛点如果说专车解决“打车难”,顺风车解决“打车贵”,那么专车大巴解决了什么问题?据目前来看,专车大巴主要针对公交市场。“公交最大的痛点是拥挤,所以我们坚持一人一座,不设站位。”嗒嗒巴士CEO周瑞金告诉南都记者,目前嗒嗒巴士在深圳开通500条线路班次,车上49座,上座率在70%左右。其次公交车慢,嗒嗒巴士每条线路不超过三个站台,消费者提前预约,准点发车。“目前我们集中在上下班高峰期两个主要时间段,解决上下班车上拥堵的问题。”
PP大巴、接我云班车等巴士同样把目光聚焦在上下班高频时间段。此外,“我们还有10%左右的班次是机场接驳、亲子巴士等特殊场景。”接我副总裁崔睿说。因为要提前预约,设置路线成为大巴的核心问题。目前,PP大巴、嗒嗒巴士及接我云班车路线设置类似:一方面根据上班族密集区域主动设定路线;另一方面则交给消费者发起路线。“消费者可以输入自己出发地与目的地发起路线设定,然后集合其他用户‘求开通’,集齐25名用户就可以定制路线。”周瑞金说,目前嗒嗒巴士500多个班次有70%是用户发起设立的。不过由于主要围绕上班密集地,偏远地段的班次就较少。比如说记者输入罗湖地铁站发现有多个求开通路线,但每条路线人数仅有3-5人。
“乘客需求多,但分散,线路聚合算法仍有待提升。”周瑞金坦言现在嗒嗒巴士这方面还需要改进。“另外,全城拥堵造成的晚点也是现在无法克服的。”
政策环境:包车or班车?“嗒嗒在深圳发展得益于政府的支持。”周瑞金透露,深圳是唯一一个允许非公交企业经营“定制包车”项目的城市。“只要是市内获得旅游包车经营资质的客运企业都可以进入这个市场。目前嗒嗒已与十余家客运企业合作,包括最大的民营客运集团新国线。”
此外,不同于专车司机需要挂靠第三方人才市场,嗒嗒巴士与接我班车的司机都是由客运企业直接聘任,与嗒嗒巴士不存在雇佣关系。“我们会设定金牌服务奖对司机进行奖励补贴。”周瑞金表示。
据2012年出台的《修改道路旅客运输及客运站管理规定的决定》介绍,大巴运输包括班车与包车两种形式,目前的管理方式主要围绕长途客运,并没有过多涉及市内交通,而班车客运在设定路线前亦需要向交通部门提出申请。
此外,比起专车的运力不足,大巴目前的车辆空间相对足够。“现在全国总共有250万辆巴士,平均每天出行1.5个频次,上座率70%左右。按照巴士的49个座位看,每天有1000多万个座位的闲置,多增加一个频次就是4000万的车载量。”崔睿说,这些闲置车辆恰恰是在大城市周边。“比如说企业班车闲置率其实很高,同时,城际高铁开通也是长途客运集团空出大量车辆。”据崔睿介绍,目前接我班车除了汽车租赁公司车辆,还有30%的车辆是闲置企业班车座位,而与长途客运集团的合作正在进行。
商业模式:暂不考虑盈利截至目前,专车、快车、顺风车等都是轻资产平台,其成本结构主要来自补贴。爱拼车内部人士曾告诉记者,其补贴成本占据了总成本的70%,而最终宣告关闭服务也主要是资金链断裂的原因。
同样,嗒嗒巴士目前的主要成本也是补贴。“每个注册新用户赠送100元的优惠券。我们现在20万注册用户,相当于2000万的成本投入,60多人的团队人力成本比起这个不算什么。”周瑞金如是表示。至于车辆产生费用,周瑞金说,目前嗒嗒巴士与汽车租赁公司以包月或包年形式合作,司机工资与油费由客运公司承担。“而车辆租赁费大概与乘客收入相当。”按其平均每个路线5元算,50座公车70%上座率产生170元收入,一台车每天两个班次一个月总收入1万块左右。所以其正式服务的200多台大巴即是产生200多万的租赁费用。这与崔睿透露的内容相近。“汽车租赁公司的大巴一般以融资租赁的形式使用,一台巴士50万,折旧期5年,每年租赁费用十多万。”
不过,针对投入,周瑞金坦言,目前并不考虑盈利问题。“这点用户量没什么商业化必要,未来达到一定基数我们可以引入电商或广告。”而崔睿则表示,把平台的用户量做大以后,增值服务将成为商业模式更具有想象力的地方,比如提供早餐、物流等服务。
巴士创业案例相关文章:
1.52岁创业案例分享
2.创业成功的故事
3.小吃创业成功案例
4.教人“追女孩”创业成功案例
5.小吃创业成功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