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婚宴礼仪
民国是我国的一个时期,按摩你们知道民国的婚宴是怎样的吗?跟现代有什么不同?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民国婚宴礼仪,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民国婚宴礼仪
放鞭炮、召客
放鞭炮俗称“打爆仗”,打爆仗是专职的。
男方给女方送礼,一进村,便要鸣三下鞭炮,以告对方,我等来了;随后女方也对以三下,以示我已在迎候了。临门前,男方又会鸣三下,表示问候:您好!女方立即鸣三下予以回礼:欢迎,欢迎!
发嫁妆,接新娘都要以三下鞭炮声宣告启程。进入村口时又鸣三下通知对方我们将至;迎接方立即予以三声欢迎。临门时,双方鞭炮齐鸣,“打过爆仗,闻过大相”同表庆贺。
宴席上催客,须每隔一段时间鸣三下爆仗,这样共鸣3次,犹如发令员对运动员发令“各就位———预备———开始!”一样。召客是鞭炮与催客人员双管齐下,召客人员必须要赶在第三次鞭炮声前登门请召三次,以示礼遇。
桌席摆放及席次大小
解放前,宴席常设在堂屋里(俗称“堂前间”),宴席的桌子为方桌,坐8人,故也称“八仙桌”,倚堂屋的两侧从里向外依次排列,中间留出一条通道以便行堂上菜。凳为四尺长凳,每席4条。桌席的摆放一定要使桌板的缝道与堂前平行,即从堂屋里端伸向外端。(凡宴席的都得如此,祭祀则要将板缝横着)
席次有主次大小之分。朝向堂屋正面,左侧的一排为大,称大手(大首);右侧的一排为次,称小手(小首)。靠堂屋里端的为上,称“上横头”;靠外端的为下,称“下横头”。同是上横头的两席次,左侧为大,右侧次之;同是下横头的席次多不再分主次大小。
座次也有主次大小之分。大首的桌席左侧(倚板壁)的一方为大,称“大位”,其余座次按逆时针方向依次称上横头、小位、下横头;小首桌席右侧(倚板壁)的一方为大,称“大位”,其余称谓按顺时针方向依次为上横头、小位、下横头。凡下横头座次的职责,位于内侧的负责斟酒,外侧的负责端菜。
摆设在廊檐下的桌席非客人就座,没有大小之分。
最易出差错的是桌席摆放的朝向,对一般人来说入席时都不会注意这个问题,(只会对“大位”这一细节要作推让)只有一些精明的小伙子才会入座时特意把头伸向桌下审视桌板方向是否出错。若摆错了方向,便会故意径自坐到不该坐的位置上,让众人心里直犯嘀咕。若主人来劝其让位时,他便会请主人把头伸下桌底看一下是谁有错。这时众人才恍然大悟,忙把桌子“拨乱反正”,主人还得向这位客人赔上不是。
坐席安排
女方新娘出嫁前的那一晚与男方新娘进门后的这一中午的宴席称“正厨”,其他的都谓“闲厨”(时间上西乡与东乡稍有差别,文中指的是西乡)。“正厨”的礼节十分讲究,“闲厨”则一切随便。繁琐的礼节中,首当其冲的是宾客的坐席如何安排,这是个很大的学问。
入席时,除堂屋最里端的两“上横头”桌席外,其余都是由里及外依次入席,妇女、小孩多坐在靠外端的几桌席。为什么靠里端的两桌席要除外呢?因为这两席对一般客人来说是“禁区”,不能不请自便,得让位于特殊的客人。所谓“特殊”客人指的是左排上横头的桌席,不管是男方的还是女方的,都是供尊亲、长者就坐,常称“娘舅桌”,因为其中的舅父得坐大位,也可说这大位是娘舅的专座。右排上横头的桌席是供特定的客人就座,这特定客人指的是若在女方的宴席上是媒人、长接、短接、伴姑,也称“媒人桌”,因为此刻媒人得坐大位;若在男方的,则指的是新娘与双方伴姑,又称“新妇桌”,因为是新娘要坐大位。
其余桌席的大位均由本桌客人推让出二位辈分较高或年纪较大的尊长就座。若有空余桌席则留在靠最外端的几席。
关于娘舅坐大位问题,这里还有更深奥的学问。
一、若有好几位舅父时,该怎么办?有好几位,通常的做法是由年长者享有,但也有由他们自相推让的。
二、若是娘舅与外公同赴一宴时,孰小孰大?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外公要让位于娘舅,因为外公以前已做过了娘舅。
三、若是娘舅与外公是达官贵人,是随乡入俗呢,还是遵循封建社会的“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伦理道德?要解答这道题,不妨请听民间一则故事。说是旧时有对父子,儿子是金华府的知府,父亲是兰溪县的知县,兰溪县是在金华府管辖之下,故当时有“小小金华府,大大兰溪县”之说。一天,父子俩同赴一婚宴。他俩的到来引起满堂客人的极大兴趣,他们等着要看看这对父子怎么入座。这时,只见年轻的知府脱下身上的官服不慌不忙地走向左侧上横头的桌席,把官服挂在大位的椅背上,自己则坐到上横头的座位上,把大位让给了父亲。这一出乎意料的举动让满座皆惊,个个发出“啧啧”的称赞,从心底里佩服这位年轻知府的处事能力。正是有过这一高明的让座,故今之金华属地的东阳等地都以“上横头”这一座位为最大,而非倚板壁的“大位”为最大。
扛轿、吹唢呐的人不能坐入堂内桌席,只能在廊檐下就座。因为他们不是宾客,而是地位低微的佣人。这里再插一句,吹唢呐者多为剃头出身,所以,旧时剃头的人地位同样也是十分低微,被人瞧不起。据说当年城里有位某姓的剃头人,他的外甥做新郎了,他理所当然地去坐上了大位。谁知,座上的宾客都知道他的身份,看见他的到来都一一起身离开,最后只剩下他一人,让他十分难堪。
酒席中
先说上菜端盘的学问。上菜端盘者必须先将菜盘由下横头送到上横头,然后从上横头开始逐一向下横头“左右开弓”送上。
酒席上的菜肴以“八大碗”著称。“八大碗”又有“上四碗”、“下四碗”之分。“上四碗”是莲子、海参、鱼胶、猪肉;“下四碗”各地稍有差异,一般以泡鲞、大鱼、敲肉、豆腐为多;青菜绝筵。
“八大碗”的上菜顺序是第一、第二两碗必是莲子、海参。以“莲”与“连”、“参”与“孙”谐音寓意连子连孙;且莲子又必须是甜食,以示夫妻往后日子甜蜜。
有的家不甚富裕,为了节省也时有以扁豆代莲子,肉皮泡代鱼胶,香菇代敲肉,小鱼代大鱼等出现。
猪肉的用法是每人定量约今天的3两左右。这3两可切成3块,也可以连成一块。连成一块的称“翻碗肉”。凡酒席中舍不得吃的可用筷子拴上带回家。
泡鲞亦为定量,每人2块,多为煮着。
菜端上后不可随便开箸。同席中先由一人(多为较年长者)提起筷子向在座人发出邀请:“来!”其中特别要邀约坐在大位的老者,并请他先开箸。其时见到老者也将筷子伸向碗边请众人一起来,往往自己留待最后。这里要强调一点,小孩绝不可先开箸。
夹菜时,大家都得夹靠近自己一边的菜,不能将箸伸到别人的方位上,更不能在碗中上下不停翻动着东拣西挑。
夹上一箸吃后,又得将筷子放回桌上,不能老是拿着筷子瞪住碗里“虎视眈眈”。尔后,每夹一箸都得如此。
洗(斟)酒者须按大位、上横头、小位、下横头顺序,把自己留到最后。开饮时也由一人举杯向在座者提议同饮。
若与人碰杯,须将自己的酒杯置于对方酒杯之下。
待上了第四道菜,新郎新娘离席开始为宾客敬酒。敬酒时,新娘双手“把”着莲子壶在胸前上下挪动三下以示请客人喝酒,故也称“请酒”、“把酒”。
“下四碗”的吃法稍有随便。除了每碗的第一箸需同前面所说一样,往后几箸就不再需一齐同邀。
席毕,尤其是左右两排上横头的桌席,不可随便散席,一定要等到靠外边的“女人桌”散席后才可以宣告起身离席。
长接接人
这次娶亲的组成人员有长接、短接、伴姑、媒人,不多不少正好一桌8人。
长接一双。长接这次是身穿长衫,肩负重任,是这次娶亲是否能顺利进行的关键人物。因为他既要面对新娘提出的什么“上轿银”、“落轿银”、“门槛银”、“过桥包”等纠缠,还要应对一群小伙子们闹着要爆仗的围困,能高高兴兴、不伤和气这就全仗长接的能耐了。
短接一双。短接只是身穿短衫,手提火篮,肩挎松明、爆仗,且一路还得不时将松明藏着以回来候取燃点照明。对于长接之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伴姑一双。伴姑即女傧相,她们更不用说不关长接的事了,她们只是提着纱灯,位于轿前;回来时将纱灯用甘蔗拴上在轿前背着陪伴新娘。到了家里就宣告任务完成,将拴在纱灯上的甘蔗拿下背到自己家里便是。
媒人一双。媒人这次完全是一次礼节性的随同,不具实质意义。她们的任务从历次的说媒、相亲、定亲、送日子、送菜金直到发嫁妆等一路走来可说已经完成,走得也非常辛苦,所以有民谚云:“媒人双脚走两断,得到三斤猪肉腩。”这次净是享受了,要坐大位,女方也称此次酒席为“媒人酒”。正因为是礼节性的,所以有些“八字”欠佳的媒人就成了“忌媒”不能前往,需请人替代,俗称“代媒”。
随同长接等前行的还有抬轿、吹唢呐等若干人,但他们不计入宾客之列。
再回过头来说长接。“媒人酒”席毕,“媒人桌”被移师到“娘舅桌”。接下来,长接需过三道关。
第一道关:行堂(跑堂人员)讨要“添菜包”。凡遇此关,有经验的长接,早已买通厨师,会满口答应:应当应当,你们这么辛苦,待会我统一交给你们的厨师。
第二道关:准新娘奉茶。说是奉茶不如说是讨要“上轿银”、“落轿银”、“门槛银”、“过桥银”,长接会义不容辞地在盘中放上铜钿银,但不能太多,得留一手,因为新娘接过后还要求“加升”,随之,长接又立即应以“好,再加子加孙!”又在盘中再添上些钱。
第三道关:小伙子们讨要爆仗。这是一道难以应付的关口。在与小伙子们的周旋过程中,要做到既不损己方的利益,又要顾及对方的面子,这就需要长接有高超的处事应变能力与技巧了。
点心、用茶
什么情况下要用点心、用茶?怎样用点心用茶?用上后又意味着什么?这种种都有学问。
男方家向女方家送“小定头”、送“日子”、发嫁妆及娶亲的客人,女方家都得先奉上一杯桂圆茶,然后再敬上点心。点心均为浇头面,面是米面,浇头是用绿豆芽、豆腐条、油泡丝、猪肉丝、肉皮泡、冬笋丝等做成,每人一份。这是为远道而来的客人接风洗尘,客人不必还礼。
此外,无论是男方家,还是女方家,在正厨前对客人都要用上一餐点心。对本村的客人因为他们礼已到而人未在,就要专程送上门;而且必须是每户两份,以示夫妻双全,即使是单身一人,也得如此。受礼这餐点心,也不需还礼,因为早已有礼在先了。
若男方或女方本人出面用上点心或茶,则另当别论了。
如娶亲时,新娘给长接等客人奉茶,长接必须代表男方家向新娘报以“上轿银”、“落轿银”、“门槛银”、“过桥包”等。
新娘给双方尊长、至亲奉茶,对方用毕须在盘内放上“茶钱”,也称“见面钱”。
娘家为女儿送来的“满月顿”(何谓“满月顿”待后面另谈),其中的猪肉、米面、肉圆就是专为女儿给至亲烧点心而备的。这是以新娘的名义送的,所以受礼的一方需在将来新娘坐月子时必须要还以一碗“月里米面”。
由此可见,凡新娘送上的点心或茶,必须要回上一礼,除此之外只吃无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