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级下册政治知识点

2017-06-19

学习八年级政治知识上戒骄戒躁才能不断前进。为大家整理了8年级下册政治知识点,欢迎大家阅读!

8年级下册政治知识点(一)

拥有财产的权利

财产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保障。

1、财产所有的归属划分:

社会上的财产十分丰富,按照归属划分,有的属于个人所有,有的属于集体所有,有的属于国家所有。

2、不属于公民个人所有的财产:

在我国,施工发现的所有人不明的埋藏物、捡拾到的他人的遗失物、采用非法手段获得的财产,不属于个人所有。

3、公民个人所有的财产:

①只有公民的合法财产,才属于个人所有。

②公民合法财产的内容:根据法律规定,公民的人人财产包括:公民的合法收入、房屋、储蓄、生活用品、文物、图书资料、林木、牲畜和法律允许公民所有的生产资料以及其他合法财产。

4、财产所有权:

财产所有权是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它是财产归谁所有在法律上的表现,是一种直接与经济利益相联系的民事权利。

5、我国法律保护公民个人合法财产所有权的原因:

公民个人所有的合法财产,直接关系到公民本人及其家庭成员的衣、食、住、行,是实现公民其他权利的物质基础。切实保护公民个人所有的合法财产所有权,对于维护公民的正常生活,激励其积累财富、创造财富,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国法律明确作出国家保护公民合法财产所有权的规定。

6、我国保护公民个人合法财产所有权的法律依据:

①我国宪法第十三条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

②我国民法通则第七十五条规定,公民的合法财产受法律保护,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侵占、哄抢、破坏或者非法查封、扣押、冻结、没收。

7、我国法律是怎样保护公民合法财产所有权的?

①我国的民事法律,是保护公民合法财产及其所有权的重要武器。

国家审判机关依据民事法律,追究侵权人的民事责任,往往采用责令侵权人将毁坏的财物恢复原状、赔偿受害人经济损失等方式,保护公民合法财产的所有权。

我国民法通则规定的侵害财产所有权应该承担的民事责任有:停止侵害;排除妨碍;返还财产;恢复原状;赔偿损失等

②我国的刑事法律,是保护公民合法财产及其所有权的锐利武器。

国家审判机关依据刑法,追究犯罪分子的刑事责任,通常采用判处侵犯财产的罪犯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等刑罚手段,保护公民合法财产的所有权。

③我国制定、运用多种法律,采用各种不同方式,有效地保护着公民的合法财产所有权。

8、确认财产所有权的归属,极其重要。它是实施法律规定的其他各种保护合法财产所有权方式的前提。

9、侵犯财产所有权的方式及维权方法:

①当所有权归属发生争议时,我们应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确认其所有权

②当我们的财产被他人非法占有拒不返还时,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法院强令不示占有人返还原物。

③当人们的财产受到不法侵害已经毁坏或者灭失时,应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侵权人赔偿损失。

④当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施没收财产的行政处罚,违法对财产采取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时,当事人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依法撤销裁决,或予以行政赔偿,以维护自己的财产所有权。

注:其中①②③的法律依据是我国宪法第十三条规定;④的法律依据是我国民法通则第七十五条规定。

10、当我们的合法财产所有权受到侵犯时怎么办?

当我们的财产所有权受到侵犯时,应及时妹寻求法律救助,依靠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1、公民尚未死亡时,其财产能被继承吗?为什么?

不能。因为,公民在世时拥有的个人财产不是遗产,因而不产生继承的问题。只有当其死亡时遗留的合法财产,才可继承。

12、被继承人、继承人的含义、遗产的含义及其三个条件:

①法律上将遗留财产的死者称为被继承人,

②被继承人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称为遗产。

③作为遗产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其一,必须是公民死亡时遗留的财产;其二,必须是公民个人所有的财产;其三,必须是合法的财产。

④法律上将依法继承死者遗产的人,称为继承人。

13、继承权: 所谓继承权,指的是继承人依法取得被继承人遗产的权利。

14、法定继承、法定继承人范围及顺序、法定继承的继承顺序:

①所谓法定继承,是指既由法律直接规定继承人的范围和继承顺序,又由法律直接规定遗产份额分配原则的继承方式。

②我国继承法在第二章“法定继承”中规定,被继承人的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为法定继承人,享有继承权

继承法规定的法宝继承人的上述范围,是根据血缘关系、婚姻关系和扶养关系确立的。

③我国继承法规定,遗产要按照继承顺序继承。第一顺序继承人包括: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序继承人包括: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④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人不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或第一顺序继承人放弃继承权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

15、继承权实现的方式:

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遗嘱继承优于法定继承。我国现阶段,多数采用的继承方式是法定继承。

16、遗嘱继承的含义及优点:

①它是指继承人按照被继承人所立遗嘱,继承被继承人遗产的方式。

②遗嘱继承的最大优点在于被继承人能够充分按照自己的意愿处分财产。

17、遗赠:

①法定继承人以外的人获得遗嘱中指定的遗产,不属于遗嘱继承,而属于受遗赠人依据所遗赠人(立遗嘱人)的遗赠取得遗产。

②公民将自己的财产待死后不留给亲属,而赠给法定继承人以外的人,这是法律所允许的。

③受遗赠人获得的遗赠的遗产,受我国法律保护。

18、在处理继承问题时,家庭成员之间应本着什么样的精神?

注重情义、互谅互让、和睦团结的精神。

19、保护继承权的法律依据:

①我国宪法第十三条规定: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②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十二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继承案件,应当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继承权和受遗赠权。

20、当我们的财产继承权受到侵犯时怎么办?

当我们的财产继承权受到侵犯时,不要忍气吞声,要增强维权意识,要学会依靠社会力量,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21、智力成果及智力成果权的含义:

所谓智力成果,主要指依靠人类脑力劳动所创造的劳动成果,表现为科学技术成就、发明创造以及文学艺术作品等。

智力成果权,也称知识产权,通常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和商标权、以及反不正当竞争中的商业秘密等。

22、保护智力成果及智力成果权的原因

人类正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发明创造以及其他创造性智力成果,更加凸显其重要性。给予创新成果以智力成果权保护,是对创新精神的最有效的鼓励

23、保护智力成果权的作用:

给予创新成果以智力成果权保护,是对创新精神的最有效的鼓励。为了激励人们创造无形财产,各个国家先后通过立法保护智力成果所有人的权利。

24、保护未成年人智力成果权的法律依据:

公民创造智力成果没有年龄限制,享有知识产权当然也不受年龄限制。国家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智力成果权、荣誉权不受侵犯。而且,对有特殊天赋或有突出成就的未成年人,国家、社会、家庭和学校还应为他们的健康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25、当未成年人的智力成果权受到侵犯时怎么办?

如果未成年人的智力成果权遭到非法侵害,可以由父母或监护人要求有关机关予以法律保护,要求侵权人承担法律责任。

26、怎样保护公民的智力成果权?

①保护智力成果权,有赖于公众的维权意识。②作为一个公民,当自己的智力成果受到侵害时,要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③我们还要积极参与社会对智力成果的保护,尊重他人的脑力劳动,不做侵害他人智力成果的事情。

8年级下册政治知识点(二)

我们维护正义

1、什么是正义:

我们都愿意生活在正义中。被欺负了,有人斥责欺人者;受委屈了,有地方鸣冤申诉;被侵权了,有法律制裁侵权者;有困难了,有人伸出援助之手。

2、正义的意义: 如果没有正义,善良就会被践踏,邪恶就会肆虐,整个社会就会陷入黑暗和混乱之中。正义是人类良知的声音。

3、正义的要求: 正义要求我们尊重人的基本权利,尤其要尊重人的生命权,公正地对待他人和自己。

4、正义的行为和非正义的行为: ①在社会进程中,凡促进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维护公共利益和他人正当权益的行为,都是正义的行为;

②凡阻碍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正当权益的行为,都是非正义的行为。

5、正义制度的作用:

公平的对待,必须有正义的制度来保证。制度是以公开宣布的程序和规则组成的系统。制度的正义性在于,它的程序与规则不是为少数人的利益制定的,而是为维护所有社会成员的利益制定的。每个人既能从制度规则的正常运行中受益,也都受到制度和规则的约束。如果没有制度和规则的支持,就难以实现社会公平。

6、制度的正义性的表现:

制度的正义,有的表现为惩罚违法行为,对非正义进行矫正,即矫正的正义;有的表现为对资源和利益的恰当分配,保证社会公平,即分配的正义;有的则通过制定严格的程序,让大家都来遵守,以保证正义的实现,即程序的正义。

7、我国相关制度的规定体现了正义,正义因制度而有保证。

有了正义和正义制度,即使处在社会最底层的群体,也可以得到基本的生存保障,即使是处于社会最不利地位的群体,也能得到社会的关爱,而不会成为被遗忘的角落。正义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使人民得以生存和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

8、社会发展需要正义

正义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使人民得以生存和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没有正义的制度就没有真正的公平;正义通过制度的调节以避免严重的社会分化,以利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造福每一个社会成员;正义有利于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理解,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9、正义与公平的关系:

当我们参与社会合作竞争的时候,正义的制度给予人们公平合作的支持和保障;当我们遇到不公平的事情时,公平的获得也需要正义的制度作为支撑。从这个角度来说,没有正义的制度就没有真正的公平。

10、正义对社会制度和人际关系的重要价值(作用)。

公平为人们提供了发展的权利和机会,正义通过制度的调节以避免严重的社会分化,以利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造福每一个社会成员。

正义有利于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理解,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如果失去了正义的支撑,那么,社会的大厦就会土崩瓦解。

11、正义和正义制度是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它要求每一个人都必须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没有人可以例外。

①正义和正义制度是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它要求每一个人都必须遵守制度,没有人可以例外。规则和程序反对歧视,不允许特权。作为社会成员,我们要遵守社会规则和程序,就是在维护正义。

②我们要从小树立以自觉遵守各项社会制度和规则为荣的意识,养成自觉遵守各项社会制度和规则的良好习惯,以实际行动维护正义。

12、非正义行为:

①非正义的行为,会损害别人的权利和机会,进而危害整个社会。

②面对非正义的行为,选择消极的态度,无疑会助长非正义行为的扩散,最终损害的将不仅是一个人的利益。

13、正义感的具体内容:

一个有正义感的人,会对正义行为表现出赞赏和崇敬之情,对正义充满向往和追求,会乐于把对正义的崇尚之情付诸行动。而面对非正义的行为,则会产生不安、不满、愤怒等情绪,乃至采取行动来维护正义。

14、社会发展需要有正义感的人:

我们都希望生活在一个充满正义的社会中,而非正义行为的盛行则会彻底毁掉我们的社会,只有有正义感的人、正直的人越来越多,我们的社会才会更稳定、更和谐。

15、有正义感的人具有的品德:

有正义感的人为人正直,做人堂堂正正、立得正行得稳、爱憎分明、正气凛然、正大光明、无私无畏。

16、如何做有正义感的人:

①有正义感的人,应该做到:如果非正义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自己能够采取方式,奋起抗争;如果看到非正义的事情发生在他人身上,能够见义勇为、匡扶正义,及时对受害者给予声援和救助。

②做有正义感的人,不仅要求我们明辨什么是正义行为,什么是非正义行为,更重要的是去感悟,以升华道德境界;去践行,以伸张正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会为自身、为他人的正义去努力,更会为集体的正义去奔走,为国家的正义而奋斗。

③我们是未成年人,既要有见义勇为的精神,又要做到见义巧为,要尽量在不伤害自己的前提下,维护正义。

8年级下册政治知识点(三)

我们应尽的义务

1、公民义务的来源:

我们在社会生活国,不仅享有宪法规定的各项基本权利,还要对他人、对社会履行相应的义务。

这些义务来自亲情、道德、纪律、法律等各个方面。

法定义务是宪法和法律规定公民必须履行的。

2、我国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在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我们每个人既是享受权利的主体,又是履行义务的主体。因此,我们不仅要增强权利观念,依法行使权利、维护权利,而且要增强义务观念,依法履行义务。我们每个人都要以主人翁的责任感,自觉履行应尽的义务。

3、我国公民基本义务的含义、内容:

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义务是公民的基本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物,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依法纳税;等等,

4、公民履行法定义务的意义:

自觉履行这些义务,是我国法律向公民提出来的爱国的具体要求。是我们的“天职”,也是爱国的重要表现。我们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履行法定义务的实际行动,表达我们的爱国之情。

5、广义的义务,既包括法定义务,又包括道德义务

6、道德义务的含义、意义:

所谓道德义务,是指社会成员依据社会道德规范,自觉自愿地承担对他人、对社会的道德责任。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广大社会成员自觉自愿地履行道德义务,既利于形成温馨、和谐的人际关系,又能够促进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

7、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的关系:

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密切联系。诸如爱护公共财物、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等道德义务被国家认可为法律规范,即成为法定义务。

二者也有区别。法定义务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道德义务是在社会生活中自发形成的;法定义务以国家强制力作后盾确保履行,道德义务靠舆论、习惯和社会成员自觉自愿来履行。

8、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9、如何忠实履行义务:

法律鼓励做的,我们积极去做;法律要求做的,我们必须好去做。

法律禁止做的,我们坚决不做。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