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互联网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互联网为公众更广泛地参与民主政治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工具,增强了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然而我们该如何写有关互联网的形势与政策论文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关于互联网的形势与政策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互联网的形势与政策论文篇一
《关于互联网与我国民主构建问题的思考》
摘 要:互联网为公众更广泛地参与民主政治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工具,增强了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迅猛发展,网络民主这一概念应运而生。网络民主对民主政治既有积极推动的一面,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和负面影响。对此,政府应当采取有效对策,使网络民主良性发展,以推进我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关键词:互联网;网络民主;政治;发展;参与
中图分类号:D0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6-0052-02
美国学者马克・斯劳卡在1995年提出了“网络民主”一词,它可以被理解为以网络为媒介的民主,或者是在民主中渗入网络的成分。现代民主因其代议制形式,具有内在缺陷――与古希腊城邦的直接民主相比,人们直接参与政治在实际操作上是不易实现的。所以,对间接民主制的批评一直没有间断过,无论是现代民主先驱卢梭,还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主张实行直接民主制。而在“屋子装不下”的问题难以解决的条件下,互联网的应用使个人信息化程度提高,社会信息通讯网络性能的范围普及,实现了间接民主向直接民主回归的两个条件,网络民主也由此在政治视野中兴起并发展起来。
一、互联网对民主政治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增强了公民政治参与的动力,成为公民参与政治的新渠道
互联网为公众更广泛地参与民主政治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工具,增强了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网络使政治参与主体范围扩大,令政治参与模式和途径得以创新,同时使政治参与有效性得到提高。互联网为人们创造了一个开放的空间,被学界和很多民众称为“绿色通道”、“民意直通车”。网络民主的兴起,也在技术层面上为大众的直接民主提供了某种可能性。网络超越了生活中的一切繁文缛节,透过博客、网络论坛,无数民众可以绕开传统信息渠道所设置的表达壁垒,直接、自由地表达自己对公共事务的观点、见解和主张,形成了具有深厚民意基础的网络舆论。公众话语权,作为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在网络时代发生了许多令人欣喜的变化。可以说,网络如一夜春风,为人们的政治表达吹开了千树万花。
2.推进了政府转型及电子政务的发展,使民主更加精密和完善
互联网使政府成为“阳光政府”,受到公民监督,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大大提高,“快门一闪,任何东西都暴露在阳光下”。网络具有的群众监督功能,扩大了公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拥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和舆论动员力。互联网悄然改变着执政理念,使各级政治领导人重视起网络更直接地反映民意、汇聚民智的能力,形成了政府与公民之间的良性互动。如为百姓所津津乐道的国家主要领导人上网与网民交流,更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表明了国家对于网络民意的尊重和重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网络时代的中国政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而新华网、人民网等主流政府媒体,也都在利用网络,促进民主,下情上达。网络舆论也对政府的立法、决策产生了看得见的影响。2008年,被称为中国的“网络监督年”,网络监督开始成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新力量;2009年,“网络问政”、“网络反腐”就达到了全新的高度,人民网更以“小鼠标扳倒了多少大贪官”作为年终新闻盘点的醒目标题;2010年―2011年,随着微博的飞速发展,政务微博的增速超过200%;2012年更被称为“政务微博元年”,政务微博有如一个大大的“黑板报”,提升了政府部门的服务意识和积极性。网络的飞速发展为构建电子政府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利用网络技术还可以很方便地进行民意调查和电子选举等政治活动,互联网越来越深入地渗入公共事务各领域。
(二)消极影响
1.网络民主存在参与主体的不平等性
网络民主虽然提供了这样那样十分广泛的政治参与渠道,但是这些渠道的享有者仅仅是有能力和有意愿上网的部分人,而不具备这种条件的人,往往就会被排除在网络民主之外。也许我们可以说网络不分阶层,但将来,网络很可能造成新的两大阶层――信息富人和信息穷人,即可以利用网络的一类人和不能利用网络的一类人。目前,我国网络的普及地区还主要作用于城市和发达地区,而西部尤其西部农村尚未普及网络;并且上网的多以年轻人为主,中老年人利用互联网的几率却较小。这就带来了信息的不均衡性,即“数字鸿沟”,而只要鸿沟存在,就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民主。
2.民众非理性的“情绪性民主”左右政治
在网络中,所有的人都是自己的领导者和管理者,网上信息的传递和交流是在相当程度上不受政府的管理和控制的。一著名黑客宣称:“进入电脑的权利应该是不受限制的,一切控制都是错误的”,这就充分暴露了网络非理性的缺陷。在网上,亿万个网民的亿万种声音可能造成“无政府状态”。再加上网络时代参与主体虚拟化特征,完全没有人知道你是谁,就会导致大量的非理性参与行为的产生。有学者指出,“政治参与者的素质,直接影响政治参与方式、目的、性质和效果,影响政治生活的发展状况。”由于网络民主参与主体本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水平良莠不齐,而网络开放、自由、随意的特性,就更容易导致民众缺乏理性和产生情绪化。由网络所煽动起来的公众非理性情绪,也可能导致决策者在人声鼎沸的公众面前无法保持理性,极大影响社会公平和公正及行政决策的效率。网络中的过分自由和放任,有可能引发民主政治的危机,从而使网络民主成为一纸空谈。这种非理性,甚至可能导致民粹主义,成为颠覆实体民主的“导火索”。
3.网络信息的失真可能导致民主的虚假性
作为一个信息平台,互联网汇集着海量的信息,在提供真实信息的同时,也会掺杂许多虚假甚至不负责任的恶意信息。如何在海量信息中有效区分真实和虚假的成分,无疑是对民众能力的巨大考验。面对这些或真或假的海量信息,很多民众由于缺乏驾驭这些信息的能力与精力,时常陷入更加迷惑、茫然和人云亦云之中。信息失真,很可能会误导公众,公众被失真的信息所左右,政治评判和判断就会发生偏差,网络民主的效用也会因此而大打折扣,甚至遭到破坏。这种立足于不实信息的泛滥“民意”,并没有推进民主政治,反而破坏了政治文明建设。
二、网络民主的发展对策
伴随着网络对我国民主政治带来的诸多影响,政府能否积极利用和有效管理互联网,能否充分利用信息化时代的特点发展网络民主,如何引导公众有序地利用网络参与政治,使民主政治朝着科学、理性的方向发展,成为了政府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加强实体民主的同时,推进“电子政府”建设
民主的最佳状态不是纯粹的直接民主或纯粹的间接民主,而是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之间相互补充,健全的民主制度应是一个复合机制。因此,网络民主、现实民主也应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一个能够获得民众认可的民主制度,必须有效地解决收集民意的问题。在这方面,网络作为新兴的、独特的表达渠道,自有其重要功能。另一方面,一个可以正常运转的民主制度又必须导入充分的理性因素。因而,传统的代议制民主机制依然应当发挥主导性作用。在当前中国社会,实体民主仍占主体地位。民主的效用,仍取决于实体民主的作用。因此,政府应努力加强实体民主,同时使网络民主起到补充的作用,成为推进中国民主政治健全发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让二者相互补充,共同推进我国政治民主的进程。对此,政府官员应做到推进其政务公开模式,增强透明度,接受群众的监督。
(二)加速信息化进程,消除“数字鸿沟”
民主的真谛,是广泛和平等的参与机会。因此,要努力消除网络不普及所带来的“数字鸿沟”问题。首先,政府要加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消除信息获取上的差距。其次,政府应采取相应的措施,通过宣传教育等手段,普及网络民主,以实现更为广泛的公民参与。目前,我国已经实施了如“村村上网”、“户户上网”的工程,大大推进了这一举措的实施。
(三)加强网络民主政治制度建设
由于网络民主尚未制度化,其非理性的缺陷就极易引发无政府主义的泛滥,影响社会的稳定。因此,需要加强对网上政治行为主体的监督,并加快网络立法进程,加强法制治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打击网络犯罪,构建网络法治秩序,促进网络民主法制化。理性有序的政治行为是民主发展的基础,而由于互联网自身的特点,使网上政治行为的放纵与无度成为可能,很可能导致网络民主成为空谈。所以应通过努力,使监督、引导并规范网上言行成为每个个体的义务。
(四)加强网络道德建设,优化网络民主环境
有学者指出,比手段更重要的是参与者的思想,失去思想的政治参与只能流于形式。因此,要发挥网络民主的积极作用,还应当在网民中倡导一种正确的民主氛围,培养网民的自律意识,提高网络民主参与主体的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从而树立起健康向上的网络公民文化,以及积极健康的网络政治文化,使得网络民主的环境得到优化。只有参与主体的素质提高了,网络民主的效用才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综上,网络民主为民主政治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同时也出现了诸多问题。而如果人们能以平常心看待网络民主,它现有的很多弊端就大可不必被当作洪水猛兽一般。归根到底,网络民主只是民主的诸多形式中的一种,除此之外,还有别的民主机制;网络民主有明显的优势和明显的劣势,但其他方式的民主也同样有缺陷。正如科恩所言,“民主永远处于尚待改进的状态,而改进的过程是永远不会完成的”。网络民主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我们大可视其为“民主催生前的阵痛”。网络民主需要不断完善,其他民主形式也应当积极发展,不断创新和进步,正所谓“一枝独秀不是春”,我们应当正确处理网络民主与现实民主的关系,使二者互相砥砺,长短互补。只有这样,网络民主才能真正发挥其时代特色和技术优势,并有机地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格局中,谋就民主的新篇章。因此,正视互联网这把“双刃剑”对于民主构建的作用,并努力采取相应对策,将有助于进一步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伟大进程。
参考文献:
[1]阿尔温・托夫勒.创造一个新的文明(中译本)[M].上海:三联书店,1996.
[2]科恩.论民主(中译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3]石国亮,徐媛.我国网络民主发展问题探析[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9,(7).
[4]齐百健.民主执政视角内的网络政治参与问题及对策研究[J].求实,2009,(2).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关于互联网的形势与政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