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青年走上“汉语桥”聊聊“中国梦”

2017-03-13

新华网华盛顿4月13日电(记者孙浩)“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华盛顿地区比赛13日在马里兰大学举行,会聚了美国东部和中部7个州、12所高校共19名选手。在今年“汉语桥”上,“中国梦”成了热门词汇,这些美国青年用一个赛一个地道的中文讲述着自己与中国话、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缘分。

参赛选手来自华盛顿特区、马里兰州、弗吉尼亚州、犹他州等地,其中既有学习中文多年的“顶尖高手”,也有刚起步却成绩不错的“新鲜人”,但共同点是都有一个中国味十足的中文名字。

乔治·华盛顿大学大三学生马茨·蒂姆斯很喜欢自己的中文名“田若可”,觉得其谐音能让人一下子联想起“求知若渴”,反映了自己学习中文的态度。对这名经济学和中文双学位学生来说,中文如今既是事关未来职业发展的专业,更是自己真心投入的爱好。

两年半前,田若可面临辅修外语的方向选择,他没有像大多数本地学生一样选择在美国日常生活中应用普遍的西班牙语,而是选择了更有挑战性的中文。进入中级阶段后,他感到难题一个个跳出来、汉字多得背不完,真正体会到学中文是“全世界最难的事之一”。他开玩笑说,学中文既像和女朋友约会——“总是很甜蜜,但有时也想分手”,也像他当年在四川旅游时爬峨眉山——越上越难,但贵在坚持。为学好中文,这名白人小伙去年已在北京交流学习8个月,今年夏天还计划再去南京学习。用他的话说,这就好比峨眉山上爬了一峰又一峰。

田若可说,老师可能也没想到他这个曾在中文课上“不太听话”的学生居然咬牙坚持下来,中文还学得越来越好。眼下,他有一大一小两个与中国有关的梦想——梦想重登峨眉山,也梦想有一天把中文说得“像中国人一样好”。

前不久,乔治·华盛顿大学校园内举办了一场活动,让学生们在黑板上填写“有生之年梦想做点什么”。中文名“齐思源”的大四学生安德鲁·切斯特给出答案——“去很多次中国”。在“汉语桥”赛场上,他回顾了自己3年前去中国旅行时经历的很多“第一次”——和中国哥们儿“酒逢知己千杯少”而有了人生第一次酒醉,自己用中文写就的一篇小文章意外走红让他第一次成了“微博达人”。这名击剑高手习惯了运动中的“快”与“猛”,第一次在太极拳学习中体验到柔中带刚的武术魅力。

齐思源原本学的是生物专业,但受兴趣带动计划今年大学毕业后转换方向研修语言学,并打算将学中文进行到底。他说,自己期待再去中国经历更多“第一次”,实现更多“中国梦”。

弗吉尼亚州威廉-玛丽学院选手阿伦·莱文想重访中国的心愿似乎更迫切。这名中文名“梁安伦”的犹太裔青年说,他在往年犹太教逾越节中都会祈祷能去圣城耶路撒冷,而今年他祈祷的梦想是“再去中国”。几年前第一次去中国时,他在沈阳与中国、朝鲜的年轻人相识相交,让他觉得“不同文化之间的墙是可以跨越的”。

随着中文水平不断提高,年轻人们对大洋彼岸的中国也有了更多了解。乔治城大学选手尼尔·梅农的中文名“孟志尧”透着古意盎然,他在演讲中也透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孟志尧觉得,汉字独具魅力,还常折射出中国人朴素美好的愿望,比如“儿女双全凑成一个好字”。他认为,中国这个大家庭中有大批勤劳能干的儿女也凑成一个“好”字,而地球村中拥有十几亿热爱和平的中国朋友也是一个“好”。

“选手平均水平真是一年更比一年强,”现在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中文的中国传媒大学教师陈晓宁告诉记者。该校选手曾在前两年华盛顿赛区比赛中摘金夺银,但她今年明显感觉到竞争更激烈,选手中藏龙卧虎。

“汉语桥”竞争日趋激烈的背后是美国中文学习规模不断扩大。2011年,美国开设汉语课的公立大中小学超过5000所,学习汉语的学生人数突破20万人,相当于5年前的10倍。此外,美国目前设有92所孔子学院和逾300个孔子课堂。

带学生远道来参赛的犹他谷大学中文项目老师袁国芳告诉记者,该校现有约200名学生学习中文,除中国历史等相关专业学生外,中文课堂还吸引了不少商务、医学等其他专业学生。他还介绍说,由于中文学习需求渐增、与中国联系更紧密,犹他州中文教学正渐成规模,预计今年秋季可有多达27所小学探索和采用英语和汉语双语教学模式。

随着美国中小学中文学习规模逐步扩大,未来“汉语桥”赛场上的竞争恐怕还会更激烈。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