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获奖课堂实录

2017-06-08

隆中对是跟三国时代的诸葛亮相关的文章,那么这篇课文到底讲述了怎样的一个典故呢?教师应该如何进行授课?下面是由小编整理的隆中对获奖课堂实录,一起来看看吧。

隆中对获奖课堂实录第一课时

一、文从句顺辨读疑──合作为旋律,疏通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把不会读的字,读不顺的句子勾画下来,一会大家共同解答(生自由朗读,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同学们相互帮助解答长句如“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等)

师:本文长句不多,朗读起来比较顺畅那我们就重点来扫除一下理解上的障碍老师将课文朗读一遍,同学们一边听,一边理解大致的含义,概括一下文章先后写了哪些内容?如果不太理解的词句,就标记下来,我们共同讨论(师范读)

生:文章第一段介绍了这个诸葛亮的基本情况,第二段是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的事,第三、四段写三顾茅庐见面后的一番对话,第五、六段写刘备得到诸葛亮后的感受

师:这位同学们已经把文章的大意逐层予以了准确的概括文章中还有哪些词句你不太理解,请提出来向大家请教

(学生就“时人莫之许也”、“遂用猖獗”、“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等语句的理解提出质疑在同学中进行讨论和解答)

师:扫除了阅读的障碍,让我们回到阅读的主阵地上来,欣赏这为后人景仰的会面

二、先生分鼎画图中──对话为重点,品读

师:隆中对的关键就在于刘备与诸葛亮一番对话这番对话是否确实让刘备有如获至宝之感呢?如果让你通过阅读来判断这一点,你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观察?

生:我会诸葛亮是否解答了刘备急需解决的问题?

生:我会分析诸葛亮的筹划究竟有没有道理?

师:还有没有别的办法呢?

生:还可以观察刘备在隆中会面前后对诸葛亮有怎样的变化

师:这三位同学说的都很有道理请同学们从这三个方面自己选择一个阅读任务和方向,根据自己的兴趣组合成小组,认真阅读课文,共同发现,一会儿,结合原文或者你了解的资料把你们的收获谈出来让大家鉴别和分享(生分组,自由阅读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参与,重点参与从“诸葛亮的筹划是否有道理”的角度来思考的同学)

生:我们是从诸葛亮才筹划究竟有没有道理这个角度来阅读的我们共同阅读了文章第四段,感到诸葛亮的分析是面对现实、讲求实际的

师:为什么说是“面对现实”的呢?

生:诸葛亮分析了刘备面临的现状只有一种发展方向,就是占领荆州和益州因为,背面的曹操十分强大,“已拥百万之众”,军事力量强大,而且“挟天子以令诸侯”,有舆论优势;而东边的孙权,“国险而民附”,也是很难战胜而荆州的占领者“不能守”,益州的刘璋“暗弱”,“智能之士思得明君”,最适合刘备去发展

师:为什么说诸葛亮的分析是“讲求实际”的呢?

生:诸葛亮指给刘备的出路是一个退可守,进可攻的地方益州拥有有利的地形条件──“岩阻”,可很好地“内修政理”,而荆州四通八达,是“用武之国”,“天下有变”则可以“向宛、洛”,益州之军也可以“出于秦川”这样的政权所在地可谓攻守兼备

生:我们是从“诸葛亮是否解答了刘备急需解决的问题?”的角度来看的刘备在寻找诸葛亮时已经是一败再败了,只能在小小的新野县藏身这时候他最需要的是有一块稳定之所,而自己有无计可施,就向诸葛亮求教刘备的话指出了他的出路

生:我们感到刘备在与诸葛亮会面前后的态度变化明显先前,刘备对诸葛亮还有轻视之心,在别人推荐时,根本请没有打算去请,只是说了句:“君与具来”;在徐庶的劝告下才发生了变化三顾茅庐之后,与诸葛亮情感“犹鱼之有水”,显得十分欣喜和满足

师:大家的发言都说明诸葛亮隆中一席话确实有充分的价值除了象刚才同学们谈到的那样解决了刘备安身之所外,还有哪些值得称道的呢?我们在听听这段谋略,结合自己了解的历史和课文,辨别出这番话中还有哪一条治国良策?(师朗读)

生:诸葛亮还向刘备提出了“与孙权联合”的思路──“可一为援而不可图也”

师:这条谋略有什么价值呢?结合课文的分析谈以谈

生: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争锋”,他强大的军事力量依靠单个力量是难以应付的

师:“东联孙权,北拒曹操”,这也正是诸葛亮谋划的“三国鼎立”的局面的关键所在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