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有效课堂的途径
导语: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对于如何打造有效课堂,古今中外教育家有着自己不同的见解。孔子有一则非常经典的表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返,则不复也。”(《论语述而》)中国古代的教育智慧在这里得到了最凝练的确证与表征。那么到底如何打造有效课堂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四点入手。
打造有效课堂的途径
一、多一点亲和力,使学生“信其道”
首先,教师应是与时俱进的终身学习者,能全方位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领、维持和促进者。教师只有具有扎实的经验积累和知识积淀,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驾轻就熟。其次,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有幽默感,能蹲下身子与学生打成一片,又能有适度的要求和规范学生,真正形成师生之间的信任和同学之间的认同感。有人讲:师生关系第一,学习知识第二。不将良好的师生关系建立起来,学生的思维习惯就很难生成。这是不无道理的。再次,课堂中要多一点走动,使每一个学生感受同样的关注。倘若我们一堂课一动不动地站在讲台边,和学生总是保持一段距离,这样做对于那些学习兴趣不浓或成绩较差的学生来说,课堂上走神、思想开小差就成了常事。因此,老师在讲课时,不妨离开讲台,在过道间巡回走动,边走边讲,边走边看,并有意识地在开小差的同学前驻足片刻。这样能缩短师生空间距离,给学生以亲切感,也灵活巧妙地提醒了开小差的学生,把学生的注意力凝聚到课堂学习中来,而且能使教师深入了解学生学情,为教学有效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多一点等待,使学生能体悟
一方面,我们要能灵活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促使学生多方面感知,杜绝单一性。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像等结合的特点,利用这一特点设计适合学生学习的情境,能有效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进入主动探索的最佳学习状态之中。也可以用视频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使学生受到感染,开发学习动机,生成学习积极性,开阔思维。另一方面,我们更要注意多一点等待,给足学生思考的时空。在课堂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在一个问题提出一会儿后,就急于请一位学生答问,匆匆走过场,导致学生浅尝辄止;讲析几个习题,学生刚刚读懂题目的意思,老师就已开始点拨提示,于是一些学生的思路被打断,有些学生就干脆坐等老师讲解;学习一篇课文,学生还没有读熟、把握课文内容,老师就布置学生开展小组合作讨论,急于拓展阅读……这些都属于课堂中教师“等待”不足甚至缺失的现象,反映出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严重不足。事实上,学生从接受教师的讲解到理解、体会所讲的内容,需要一定的时间。因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基础、所讲内容的难易,有意识地控制讲课的节奏。在讲完一个知识点后,要有适当停顿,等待学生“消化”知识,切不可口若悬河,只顾自己说个痛快,却让学生直皱眉头。欲速则不达,等待是让学生消化,让学生思考体悟;等待,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信任和爱护;等待,是为了引导学生走得更快更好。
三、多一点简约,让学生自主生成
我们要注意重视教学过程中的联系,加强概念与概念之间、概念与原理之间、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起概念和原理的网状结构框架,发挥纲举目张的作用,前后勾连,有机生成新知。学生有了联系的习惯,把握知识的重点才会更明确,才能真正学以致用。花哨的情境、华丽的课件、繁多的环节、形式的合作……是当今课改浪潮下的朵朵浪花,结果是课堂热闹、学生喜欢,而效果令人担忧。其实,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简约。布鲁纳的认知理论认为:任何学科的内容都可以用更为经济、富有活力的简约方式表达出来,从而使学习者易于掌握。教师的作用就是引领学生的课堂自主思考、体验,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新知,感受成功。
四、多一点放手,让课堂“动”起来
建立探究学习的方式,就是多一点放手,让学生自主体验学习,即研究性教学。学生只有“动”起来、“活”起来,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可现在教师的分析与研究能力参差不齐,最不容乐观的是一大部分教师不分析、不研究,只是照搬重复教学那点任务。把全部精力放在知识训练和应试上,也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分析与研究。殊不知分析与研究能力将伴随人的一生,学习的目的就是形成学习的自觉实践性――体验。只有放手,学生才可能在充分的体验过程中完成思维习惯的培养,形成自己的思想。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能明察秋毫,在学生思维闪现的瞬间,可以抓住时机,生成学生思维,使学生真正听懂、会运用知识,避免只能听懂不会做题的尴尬现象出现,培养学生思维习惯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并受益终生。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研究教材、了解学生的前提下,适量安排教学内容,努力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理顺一节课的主要教学线索。多一点亲和力,才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唤回学生课堂注意力;多一点等待,才能着力铺垫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多一点简约,才能积极引导教师钻研教材内容,把握课堂本真,让学生自主生成;多一点放手,才能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更大的空间,才能让教师在课堂中有“闲暇”去有效观察课堂学生、思考教学的本真,才能真正打造和实现课堂的“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