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名人小故事

2017-05-26

生命本身是一个过程,成功与失败只是人生过程中一些小小的片段,若果把生命与成功或失败联系在一起,生命将失去本身该有的意义。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近代名人小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近代名人小故事篇一:不向命运屈服的蝉-张悉妮

1990年7月,她出生在河南南阳一个普通的家庭。像所有的孩子一样,她是父母手心里的宝贝。但是在她两岁那年,一场高烧让她的人生发生了巨变。出院后,她不能再发出声音,想要东西就比划着哭。

为了给她治病,1993年,全家人南迁到父亲打工的广东。医生的诊断让人很泄气:听力无法康复。就这样,4岁时,父母开始教她手语、认字、发音。爸爸编写了一个教学大纲,妈妈按照这个大纲教她。有些字符她模仿不了,妈妈就用手放在她嘴里摆舌位,这样她学会了用拼音识字。

尽管双耳失聪,她的父母并没有将她送进聋哑学校,而是让她在普通学校跟健全孩子一起读书。由于听不到同学说话,她不敢主动跟别人说话。也就是从那时起,她开始了大量的阅读。读的第一本书是《漫画西游记》,她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鲁迅、莎士比亚、泰戈尔、歌德、曹雪芹、卢梭、罗曼·罗兰、曹文轩、贾平凹、史铁生、韩寒……她喜欢上了读书,她喜欢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她觉得很神奇,当不具备说出语言的能力的时候,文字竟然可以代替嘴巴,去倾诉你所要表达的心事。

看的书多了,她开始学着写点东西,她的写作文采逐渐显露出来。渐渐地,她开始用电脑写作、用电脑作画、上网与人交流。有了电脑陪伴,她与外界交流也更多了。凭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她先后写出了《童言无忌三国志》、《童言无忌泡泡狗》、《童言无忌小王子》、《童言无忌成吉思汗》等书籍。

2005年,她的长篇自传体小说《假如我是海伦》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原主席邓朴方作序,一经上市就在青少年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著名作家史铁生曾这样评价:“她更能够听见内心深处的声音,说出被喧嚣的白昼所忽视的话语。”她的努力没有白费,她先后获得第八届共青团中央“五个一工程”奖、第十五届广东省新人新作奖,还被中国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

初三下学期,她的视力突然急剧下降,变成了近视眼。她在网上查找有关近视的知识,发现90%的近视是由于“光污染”导致的,也就是说,“凶手”是我们日常使用的荧光灯。

她决定利用自己的知识和勤奋,去发明一种既不伤害眼睛又无辐射的健康环保台灯。父亲非常支持女儿的想法,在家里给她布置了一个实验室。学校也很支持她,为她安排了一名指导老师。2006年夏,经过不断试验,数千次的失败,她终于发明了“S.E.E技术及其绿色环保直流荧光灯装置”,并且获取了国家专利,被评为“年度中国最具投资价值专利项目”。

2006年12月,加拿大一个企业的总裁苏佐刚先生辗转找到她,表示愿意以上亿元的价格独家买断她的专利。苏总裁又为她提供了一个专门的研究室,让她与企业生产技术人员一起反复试验。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一种取名为“聪明灯”、无频闪无电磁辐射的灯具终于问世了。2007年7月1日,由她发明的“惠视聪明灯”正式进入中国灯具市场销售,而年仅17岁的她也因此拥有该企业价值2亿元的股份,成了中国年纪最小的亿万富豪。

她叫张悉妮,一位阳光少年,一位90后的代表人物。

张悉妮写过一篇文章《读书,我与蝉的联想》,她说:蝉是聋的,所以它会鼓起胸部使劲地唱。其实人类同蝉一样脆弱,也同蝉一样执著。只要你不向命运屈服,命运就会向你屈服。聋,不能阻止我聆听;哑,不能阻止我歌唱;近视,也不能阻止我前进。我要像蝉鼓起胸膛呜叫一样,鼓起理想,一路向前!

近代名人小故事篇二:巴雷尼坚强的故事

巴雷尼小时候因病成了残疾,母亲的心就像刀绞一样,但她还是强忍住自己的悲痛。她想,孩子现在最需要的是鼓励和帮助,而不是妈妈的眼泪。母亲来到巴雷尼的病床前,拉着他的手说:“孩子,妈妈相信你是个有志气的人,希望 你能用自己的双腿,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地走下去!好巴雷尼,你能够答应妈妈吗?”母亲的话,像铁锤一样撞击着巴雷尼的心扉,他“哇”地一声,扑到母亲怀里大哭起来。

从那以后,妈妈只要一有空,就给巴雷尼练习走路,做体操,常常累得满头大汗。有一次妈妈得了重感冒,她想,做母亲的不仅要言传,还要身教。尽管发着高烧,她还是下床按计划帮助巴雷尼练习走路。黄豆般的汗水从妈妈脸上淌下来,她用干毛巾擦擦,咬紧牙,硬是帮巴雷尼完成了当天的锻炼计划。

体育锻炼弥补了由于残疾给巴雷尼带来的不便。母亲的榜样作用,更是深深教育了巴雷尼,他终于经受住了命运给他的严酷打击。他刻苦学习,学习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大学毕业后,巴雷尼以全部精力,致力于耳科神经学的研究。最后,终于登上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领奖台。

近代名人小故事篇三:苦难是财富还是屈辱?

在一次聚会上,著名的汽车商艾顿向他的朋友,后来成为英国首相的丘吉尔回忆起他的过去———父母早逝,是姐姐帮人洗衣服、干家务、辛苦挣钱将他抚育成人。但姐姐出嫁后,姐夫将他撵到舅舅家。舅妈更是刻薄,在他读书时,规定每天只能吃一顿饭,还得收拾马厩和剪草坪。刚工作当学徒时,他根本租不起房子,有将近一年多时间是躲在郊外一处废旧的仓库里睡觉……

丘吉尔惊讶地问:“以前怎么没听你说过这些呢?”艾顿笑道:“有什么好说的呢?正在受苦或正在摆脱受苦的人是没有权利诉苦的。”

这位曾经在生活中失意、痛苦了很久的汽车商又说:“苦难变成财富是有条件的。这条件就是,你战胜了苦难并远离苦难不再受苦。只有在这时,苦难才是你值得骄傲的一笔人生财富。别人听着你的苦难时,也不觉得你是在念苦经,只会觉得你意志坚强,值得敬重。但如果你还在苦难之中或没有摆脱苦难的纠缠,在这个时候你能说你正在享受苦难,无异于就在请求廉价的怜悯甚至乞讨……”

艾顿的一席话,使丘吉尔重新修订了他“热爱苦难”的信条。他在自传中这样写道:苦难,是财富还是屈辱?当你战胜了苦难时,它就是你的财富;可当苦难战胜了你时,它就是你的屈辱。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