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随笔

2017-02-14

随笔为何最好?就是触动心灵,引起共鸣。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最好的随笔,希望你喜欢。

最好的随笔篇一

偶尔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位父亲和儿子的对话,儿子问:“爸爸,你一生最开心的事情是什么?”父亲答道:“拥有你是我一生最开心的事情。”我没有这样问过父亲,只是母亲给我们唠叨过去的事情时说的最多的就是,你爸爸这一辈子做的最大事情就是养育三个子女,盖过两次房子。

说到盖房子,离家多年,村里的老房子是什么样子,在我脑海里已没有太多印象,只记得,当时父亲铆足了劲要拆掉老房子时,我是第一个反对,但是没有一个人去理会一个十几岁孩子的话。父亲在召集了村里的叔伯和几个邻居到家里喝完一箱高粱白后,在一阵呼喊和铁锤声中,伴随了我十几年的老房子像一个腐朽的老者,偶尔摔了一跤,便支离破碎了。喝过了酒的父亲一下子年轻了十几岁,抡起铁锤一下一下砸碎了当年他一点一点夯实的土坯。

老房子和我同龄,是在我出生那年,父亲靠着500块钱和姥姥家给的一缸麦子,与我的几个本家叔伯盖起来的。80年代,村里面很少有几所像样的房子,在外面工作的父亲是村里人羡慕的对象,因此在盖房子上,父亲有自己的想法,那就是再苦再累也要盖一座让村里人羡慕的房子。

那时,村里面盖房子基本上不用花钱雇人,全是亲戚帮着干,父亲兄弟多,实在忙不过来就找几个村里人帮忙,当然工钱是无需给的,只要每天管上三顿饭,晚上一壶酒就行了。盖房子的钱,父亲是经过精打细算的,因为有村里人帮忙,日常的开支不可能压缩得太厉害,别的不说,至少每晚的酒是必须有的,另外砖瓦是不馀账的。这样下来,房子还没盖起一半,500块钱已花得精光。看着盖了半截的房子,父亲发愁了,平时不愿求人的他把亲戚朋友借了个遍。后来一提起这事,母亲的眼圈总是红红的。

不管怎么样,房子还是勉勉强强地盖起来了。新房虽算不上豪华,但也是村里面独一无二的。一面砖墙三面土坯的房子吸引了村里面所有人的目光。我的满月就是在新房中度过的,自然,新房的光辉也照在我这个家里唯一的男孩身上。我的出生给家里带来了莫大的荣耀,村里人都说我家占的那块地风水好,又盖了一所好房子,把所有的好运都装到房子里去了。甚至,村里的老学究看了我之后,说,这孩子天庭饱满,哭声响亮,有贵人相,以后非富即贵,大有前途。尽管这都是一些奉承话,但父亲听了还是很高兴。以后许多年,每每说起这些,母亲总是很自豪。

托老学究的吉言,十多年后,我考上了大学,成了村里面唯一的大学生。而那时,承载了我童年欢乐和美好记忆的老屋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光华,在四周不断崛起的一座座漂亮的小洋楼和一排排青砖亮瓦的砖瓦房中黯然失色。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人们有信心有能力去装扮自已漂亮的居室,盖新房对于村里人来说已不再是什么新鲜事,眼看着周围一座座小楼拔地而起,眼瞅着和自已年龄相当的人都抱上了孙子,父亲羡慕极了,见了别人的小孩抱起来又是亲又是逗的。“要不是我娃上大学,这会儿,我也住上新楼房,抱上小孙子了。”父亲半是遗憾半是自豪地说。也就在那时,父亲又萌生了盖新房的想法。记得我毕业前的一个寒假,父亲告诉了我他的想法。我理解父亲的心情,但又不愿让年过半百的他再为我操劳,于是我不赞成盖房。我向父亲说出了自已的理由,一是毕业后,我想在外面发展,因为父亲没有能力为我谋求一个好的职位;二是家里并不宽裕,我不想父亲再去借钱盖房。然而,现在看来,我是多么地自私,我的自私,差点打碎了一个年过半百的老父亲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幸好父亲并没有因此而放弃盖房的念头,在我临近毕业时,母亲打电话告诉我,父亲已拆掉了老屋准备盖新房。对我工作的问题,父亲的意见是,先在外面找个临时工作,等有合适的机会再回来。我明白父亲的苦心,他不愿让他唯一的儿子离得太远。但我没能够听父亲的话,一毕业便在离家很远的地方找了一份工作。记得我上班第一天,父亲从老家赶来看我,此时的父亲已苍老了许多,也瘦了许多。看了我的工作环境,了解了单位的一些情况后,父亲很满意,但又有些不安。我本打算多留父亲住几日,父亲不肯,第二天便执意要走。他说家里的活还很多,就你母亲一个人在家,我不放心。临上车时,父亲道出了他的不安,“你一个人在这里,有啥事,有啥难处给家里打个电话,别太难为自已了。我答应着,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

老家的新房终于盖好了,我知道这是父亲为我盖的,但我却没能回去。我在单位里结了婚,也有了住房。我想接父母过来一起住,但他们不肯,说,在村里住习惯了,一下子换个地方适应不了,再说也舍不得自已盖的新房。由于工作忙,两年里我很少回家,每次打电话,母亲总要抱怨:“以前住旧房子,一家人在一起也不觉得难过,而今住了新房子倒觉得空空落落的,你爸现在退休了,整天盼着你俩回来,整天盼着抱孙子呢。”

听了母亲的话,我心里有个部位好像猛地被扎了一下,隐隐作痛。父亲一生盖了两次房子,第一次是给他刚出生的儿子盖的,第二次是为儿子结婚盖的,但是每一次儿子都没有好好去住。

最好的随笔篇二

一碗鸡蛋面带来的乡愁:人生已将近过半,走过无数地方,尝过众多的美食,但哪里的风光也抵不过少年时的故乡,再多的美食也比不上儿时妈妈的手擀面。

今天正月十三,按照习俗元宵节没过年不算完,过年还在进行中,妻带子携女去泡温泉了,我自己在家解决午饭,试着做起儿时妈妈的面条,总想找寻记忆中妈妈的味道。手擀面是没有的,只能吃挂面,找齐葱姜蒜、豆瓣酱就开工了,少许棉籽油(别的不行)加热,放入葱姜蒜沫,炸至焦黄,放入适量豆瓣酱翻炒出香,加入纯净水,一股特有的酱香味扑鼻而来,水未烧开时,把两个鸡蛋打碎搅匀,像做鸡蛋汤一样,只不过这个不用打成花,慢慢倒入锅里,浮上来一缕一缕的,浸满豆酱的颜色,又飘出混合了葱姜蒜炸香后的味道,那香味沁入心脾,香在心里,一时间儿时等妈妈做饭的场景又浮现眼前,懵懂少年眼巴巴的看着,妈妈和面,烧火、尤其是均匀细致的刀工,把不多的白面做成面条;细细碎碎的葱花,入锅后滋的一声,葱丝由白变焦黄,那香味简直可以保留两三天!等盛到碗里,我早已迫不及待的用筷子开吃了,妈妈在一旁只说慢点慢点,别烧烫着了!可饥饿感活着难以抵挡的香味让我不顾一切了,边悉悉索索,边吹着热气,一碗鸡蛋打卤面顷刻之间就进肚子了。随后端起碗品味飘着葱花油花的面汤,喝完最后一滴汤,最后一片葱花,还要回味半天。那滋味,那感觉,是后来所以有美食都没有过的!今天按着记忆里的做法,我重新如法炮制,盛到碗里也是蛮香蛮诱人,可吃到嘴里总有些不很正宗的感觉,好像缺了点什么,怎么也吃不到当初妈妈的手艺和味道!

我的这种吃法,现在的孩子都不喜欢,对做法不认同,他们不知道那时候,鸡蛋可以换任何东西,吃荷包蛋、炒鸡蛋简直是做梦都不敢想,两个鸡蛋是要供一家人共享的美食,不打成缕,做成咸香的面卤,一家人如何分享?没有经历过不理解也正常,我特别想吃的时候就自己做一次,虽然妻子也还是说我,可骨子里对妈妈面条的渴望是没有力量能够阻挡的,因为这碗面伴随着妈妈的爱,已经牢牢扎根我心里,融合进我的血液里。妈妈的面条陪伴我成长,从孩提到进城读书直至参加工作,每一次回家都能吃到妈妈的面条。直到妈妈走了,就再也没有吃到过,也不会再有了,家也回不去了,因为妈没了!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