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夏季怎么养生
夏季是人体新陈代谢旺盛的时期,是小儿生长发育的良好时机,同时也是一些疾病的多发季节幼儿夏季养生的方法是什么呢?想要知道吗?下面跟着小编了解一下吧。
幼儿夏季养生要预防
1、预防小儿胃肠疾病
夏天天气炎热潮湿是细菌、霉菌大量滋生的时期,食物、餐具极易受污染。小儿的抵抗力弱,当小儿受凉受热、或饮食不当、暴饮暴食后,都容易导致消化功能紊乱,患上胃肠道疾病。例如急性胃肠炎、感染性腹泻、细菌性痢疾等。临床表现多见呕吐、腹痛、腹泻、发热等。若小儿患胃肠道疾病后应及时到医院诊治。
预防小儿胃肠疾病的关键是把好“病从口入”这一关,要特别注意卫生。吃瓜果要洗净去皮,蔬菜要洗净,并加少量蒜泥、醋,既能增加食欲,促进消化,又能灭菌解毒。生熟刀砧、案板须分开,外购熟食宜加工、加热后食用。平素饮食宜清淡,以易于消化的食物为主、多吃蔬菜和水果、少量多次喝水、但不宜过量冷饮冷食等。在夏季进行适宜的户外锻炼、对小儿的增长发育、增强抵抗力也有帮助。
2、预防小儿中暑
小儿体温调节功能尚未发育完善,或因体弱抵抗力差,不能耐受外界的炎热天气,当气温高,空气湿度大,无风、汗蒸发困难、体内热量积蓄过多时容易发生中暑,轻则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体温不高,面色苍白、皮肤多汗、重则甚至出现高热、呼吸浅、脉搏弱、血压下降、意识不清等症状。若小儿出现轻微中暑症状可将其安置到凉爽处,采用物理降温的方法,同时饮用些淡盐水、或5%糖开水等,休息后症状可缓解并消失,若症状严重需及时到医院就诊。
预防小儿中暑的关键是平时应注意做好预防中暑的措施。户外活动时,要避免强烈阳光的直接照射,例如戴遮阳帽遮挡太阳等;室内活动时,要保持开窗通风,降低室温,同时穿着宽松、透气、吸汗的衣服;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饮品宜生津开胃,清热消暑如酸梅汤、菊花茶、绿豆汤、赤小豆汤等。
夏季养生的误区
误区1:大量出汗有益健康
夏天出汗一方面可蒸发散热,维持体温的恒定;另一方面可排出多种有害的代谢废物,如乳酸、碳酸、肌酐、尿素以及细菌的毒素等。所以在暑天只要能出些汗,小便通利,就不大会得病。若无汗少尿,常为暑病先兆。老年人汗腺萎缩,所以容易得暑病。
那么,为什么出汗多了又不好呢?原因是蒸发散热的效果以少量出汗为最佳;若是汗珠大滴流淌,其散热效果反而不佳,徒然损伤津液和元气。因为大量出汗可以丢失许多有用物质,导致机体缺钾、钠。据测定,汗液中还含有锌、铜、铬、钼、钴、碘等多种微量元素,以及维生素和其他活性物质,所以出汗过多会导致脱水体虚。另外,大量出汗可使血液浓缩,血黏度增高,对动脉硬化者有诱发血栓和心肌梗死的危险。因此,在酷暑盛夏出汗较多时,要随时补充水分和盐分。平日三餐应多喝些菜汤,多吃些含水分多又富含维生素和钾盐的水果、蔬菜,如西瓜、黄瓜、菠菜、丝瓜等。
误区2:运动后大量喝水
暑天运动必然会大量出汗。如果运动时间稍长,人体失水较多,必然会感到口干舌燥。有的人运动后便大量饮水,一是觉得痛快,二是觉得大量饮水才能尽快补充身体需要,使体液平衡。实际上这种做法是不对的。人在运动时,体内大量血液存留在四肢肌肉中。如果运动后马上大量饮水,势必会使胃肠道部分血管急剧收缩,吸收能力减弱,且使人感到胃部沉重闷胀,妨碍膈肌的活动,影响正常的呼吸。因此,夏日运动后应适量补充点水,特别是盐水,不要快速大量饮水。
误区3:赤膊凉快
闷热的三伏天,有些人总喜欢光着脊梁,以为这样凉快,其实未必如此。从生理角度分析,人的体温调节不仅靠皮肤蒸发,而且还靠皮肤辐射等。据测定,在气温18-28摄氏度的环境里,人体体温的70%靠皮肤辐射、对流和传导散热;气温达到35摄氏度时,体温主要靠皮肤蒸发散热;当气温继续升高时,皮肤不但不能通过辐射方式散热,还会从外界环境中吸收热量。所以,如果这时赤膊,就容易吸收热量,非但不凉快,反而会感到更加闷热。
误区4:夏夜不宜晚睡
有人认为夏季后半夜气温下降再睡而第二天晚起可更好地休息。但按人体“生物钟”的规律,睡眠的最佳时间是22-23时,早晨5-6时是生物钟的“高潮”,此时起床精神最好。因此,夏季仍应按时起居。
误区5:开门窗通风凉快
在夏季酷热的日子,室外气温很高,有时连外面的风都是热的,这时打开门窗会使室内外的温度一样高。所以,夏日如室外气温很高,应在气温最高的14时前关上门窗,使室内气温保持较低的水平,到傍晚时再打开门窗,房间里会显得凉快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