鸢尾兰怎么养殖 鸢尾兰的病害防治

2017-05-15

鸢尾兰为兰科,鸢尾兰属的一种植物,花果期8~12月,产云南西南部至南部,那么养殖鸢尾兰需要注意什么呢?以下是由小编整理关于鸢尾兰的养殖方法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鸢尾兰的养殖方法

生长温度

鸢尾兰种植后温度是最生要因素,温度在5度以上,最高温度在20度左右,最适合的温度在17度左右。

生长湿度

理想的相对温度在75%左右,注意避免湿度大幅度变动或湿度逐步变化。在温暖的晴天、荫天或潮湿的天气里,相对湿度往往较高。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需要通过同时加热和通风来降低湿度。

遮荫

遮荫可以控制温室中的温度、湿度和光照。在光照强的月份中,通风的温室和露地温度都过高(高于25℃),在这种情况下,遮荫同时通风可抑制切花品质的下降。

施肥

常用于温室鸢尾兰的化学肥料有硝酸二氢钾、复合肥以及一些兰花专用花肥等。施用方法为加水至2000倍稀释液后用人工喷施或加入自动喷灌系统中喷洒。按鸢尾兰生长期的不同,施用化学肥料的成分应有所区别,其肥料氮、磷、钾的比例是,中小苗营养生长阶段为20:20:20;大苗和开花植株为7:11:27。施肥间隔时间应以7至10天喷施一次为宜。

花后处理

花枯萎后,可将花茎从基部剪去,当基质老化时,应及时更换。

鸢尾兰的繁殖方式

鸢尾兰常用分株繁殖,亦有播种者,鸢尾兰以分株繁殖为主。于早春萌动前、开花后或秋季停止生长后,分割根茎,每段带2~3个健壮芽种植,一般2~4年分株1次;根茎粗壮的种类,分割后切口宜蘸草木灰、硫磺粉或放置稍干后再种,以防病菌感染。播种繁殖易发生变异,多用于培育新品种,种子采后应即播,实生苗需培育3年始见花。

分株繁殖

待根状茎伸长时即可进行,每隔2~4年进行一次,春季花后及秋季均可。花后分株,花芽可在秋季分化,次年着花较好。分割根茎时,每块以2~3芽为好,至少要具一芽。播种应于种子成熟后立即进行,播后2~3年开花。

鸢尾兰多用鳞茎繁殖,鳞茎可隔2~3年采收一次。采收后,摊放于通风、干燥而冷凉处,其上所附子球及须根不要分离或除去,否则伤口会腐烂,应于秋季栽植时才分离。亦可用腋芽、腋片、底盘、花茎等不同器官,通过组培方法培养新的球茎。

鸢尾兰的病害防治

鸢尾兰主要病虫害:褐斑病、青霉病、白绢病、花叶病、蚜虫、线虫等,要注意防治。

鸢尾兰常见有褐斑病和软腐病危害,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洒。虫害有介壳虫和粉虱危害,用2.5%漠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喷杀。

鸢尾兰的形态特征

鸢尾兰茎短,不明显。

叶近基生,5~6枚,二列套叠,两侧压扁,肥厚,长6~16厘米, 宽6~15毫米:先端短渐尖或钝,干后脉明显可见,下部内侧有干膜质边缘,基部有关节。

鸢尾兰花微小,无观赏价值。花葶从叶丛中央抽出,长20~25厘米,超过叶的1倍,近圆柱形,下郡两侧有狭翅,连翅宽达4毫米,仅在靠近花序下方有少数很小的不育苞片外,其余均不具不育苞片;总状花序长达16厘米,直径5~6毫米,下垂,密生数百朵小花;花苞片近椭圆形或长圆形,长1.2~1.5毫米,边缘有啮蚀状齿;花梗和子房长约1.5毫米;花红褐色;

中萼片卵形或宽卵形,长1~1.3毫米,宽约0.8毫米,先端钝;侧萼片略狭而先端渐尖;花瓣卵状长圆形,长0.9~1.1毫米,宽约0.6毫米,边缘具不规则啮蚀状齿;唇瓣轮廓为宽卵形或近半圆形,长宽各约1.5毫米,不明显的3裂,基部向后方延伸,边缘有不规则的裂缺或流苏,先端2裂,裂口深度约为唇瓣全长的1/3;蕊柱短。

果实

鸢尾兰蒴果椭圆形,长约2.5毫米,宽约2毫米;果梗极短。

花果期

鸢尾兰花果期8~12。

鸢尾兰的生态习性

鸢尾兰自然生长于向阳坡地、林缘及水边湿地,能耐干燥,喜半阴环境。鸢尾兰性强健,耐寒性较强,但不耐炎热,露地栽培的最适温度为15~20℃。

鸢尾兰对土壤要求不严,喜生长于排水良好、适度湿润和微酸性的壤土,也能在沙质土、粘土上生长。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