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物理一轮复习建议
总得来说,一轮复习是完全靠功夫和投入出效果的复习。再好的复习方法最后还是得靠我们同学扎扎实实的执行。不过作为多年指导高三同学复习的物理老师,还是希望针对我们同学一轮复习中常见的一些误区做些建议,让同学们少走些弯路。
建议一:弄清考点、重点、命题特点再复习
看到一些同学刚开始复习就陷入题海不可自拔,实在痛心。更让人疾首的是看到我们同学有时候明显是在做无用功。由于多年的分省命题,可以说现在不同省高考命题的差异是巨大的。我们不能把各个省高考试题汇编直接当复习大纲,当然"五三"之类的书可以当找题的工具书用还是不错的。让我无语的倒是很多中学发的复习资料,居然多年基本不动。个别垃圾题,我至少给同学答疑答了七八年了。实在有些想吐了。虽说一轮复习重基础知识,习题只是帮助构建知识体系。但是这些资料上很多题知识的要求,能力的要求方面明显在都是和北京新的《考试说明》是相违背的。
了解高考首要就是要了解每个省设置的高考主干知识模块,其次就是每个模块下的具体的核心命题点。比如说有一些省要求用惯性力解题,还有些省要求对简谐振动的对称性进行计算,这样的试题给北京的同学做是很不靠谱的。对于物理能力方面的要求,北京市在全国也是独树一帜。如果我们盲目的把时间消耗在"多板多块多过程"之类专题训练上,实在是残害身心。
建议二:对做过的题进行归纳总结
这个建议很容易被人理解成把试题分类,按试题的一些特质归纳解题套路。我知道不少的高三老师就是这样做的。不过我觉得这种做法在新高考面前是低效率和不稳定的。
首先我们应该每做一道题就对这个题考查的知识以及知识的理解方式做一个归纳。其次我们每复习完一章,都应该拿出一张纸写一下本章知识结构:包含概念的内容,概念的联系,公式,公式的变形,在具体问题中理解与结论等等,并尽可能的注解上每一个在习题中得到的知识理解。时间长了,我们会发现绝大部分题是可以按照"破题"的知识点分类的。这实质上是提高了我们的应试能力,让我们对习题的反应速度与正确率提高了。
尤其应该反对的是按题的命题表象(比如习题示意图,或者一些力学环境)分类记解题步骤的做法,这会造成我们同学一种眼高手低的毛病,且这样的同学特别害怕命题者在命题表象上做手脚出"新"题。。我经常听同学抱怨说考试时一些题看上去好像眼熟,但实际一动手,这样那样的错误一堆。最近几年我观察一些同学,在一模考试时物理几乎拿满分,高考却几十分没动笔,基本都是这样复习导致的。
建议三:注意分析试卷而不是盲目的剪卷子贴错题本
错题本我看到现在基本上是人手一本了,但是错题本如何用法,很多同学却不怎么讲究。往往就是把错题解答看一遍就完事了,踏实一点的同学可能会动笔重做一遍。但应该说这都是不足的,我们应该及早学会对试卷进行总结,找出自己出错的深层次原因。具体来说出错的原因有以下几类:
1:概念或者原理理解出错。我们学习物理,如果只是把一个公式在最直白的情况下套对了,其实根本不能算会了。一旦一个习题与老师介绍公式举得例子不一样,这就需要我们去理解一个原理真正广义的内涵了。
很多同学会辩解说自己试题出错是因为粗心大意,不过就我个人的统计,其实绝大部分同学出错都是因为对概念原理的理解不到位。我们应该去承认这一点,并把每个题中概念的理解过程与最简单的例子做个对比,争取把思维的每一步都清晰化。这样我们的理解能力才能越来越强,对概念原理的理解才能越来越深刻。
2:过程与情景分析出错,这种问题一般出现在动力学过程计算题中。应该说这是一种能力的不足,我们必须通过大量的分析训练提升大脑的概念转化速度与概念分辨能力。所以一旦我们有这种出错的试题,我们应该引起重视,多从参考书中找一些类似的题加以训练。
3:计算出错,这要求我们同学养成好的书写,解题习惯。做题即做事,做事即做人。这种事情只能自己救自己了。
4:习题命题者把大量的老题拼凑在一起,导致条件10多个,读题读晕了。或者习题的条件不明,导致各种讨论。这种错题我们正确的应对方法是撕下此题,捏成团,丢地上,踩两脚,再给它踢到垃圾筒里。让广东四川山东考生去做吧。
5:读题出错,这其实也很普遍,能正确读懂题意本身也是一种习惯养成的结果。我们同学平时做题心态就应该端正,把习题当做对知识理解的检验与拓展,不要一看习题示意图就在老师讲过的题中找"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