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教学应融理施教
太极拳蕴藏着深邃的东方文化内涵,它源于我国武术、中医、儒教、易学,为武当丹派所用。太极拳施教应该融理(天理)守法(真法),理不融则法同虚设。然而太极和太极拳理法又很不容易认识和掌握,要练出绵里藏针的内劲功夫,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就更加困难。下面是小编专门为您整理好的:太极拳教学应融理施教。
太极拳教学应融理施教一、明理会真意,人天还本一
何谓太极?太极之名,源之于《易》。太极即圆,它圈周不止,是生生之源,含有化生成万物之理,本是一团混元气。《医宗金鉴·太极理气天地阴阳歌》说:“无极太虚气中理,太极太虚理中气。乘气动静生阴阳,阴阳之分为天地。未有天地气生形,己有天地形寓气。从形寓气曰阴阳,即气观理为太极。”研究太极拳要领,首先要认识宇宙的阴阳性,通晓其全息性。《系辞传》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阴阳即地与天之气的升降循环运动。四象源于望、朔、上 弦月、下弦月之运动规律,八卦生于四象。两仪即阴阳,阴阳合和归太极。太极运动归于“黄道”(大圆圈)之中等等,均是指月(月亮)[纳于天于化为五运(土、金、水、木、火)];日(太阳)[纳于地支化为六气(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象。《内经》以此描绘出了一个主宰生命活动的天地、日月、星辰的巨大宇宙生化系统,并反复强调“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木始,神明之府也,不可不通乎”。
太极拳教学应融理施教
又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由此观之,不知运气而为医,欲其无失者鲜矣。不识阴阳盲学拳,初学容易而精艺难矣。阴阳、太极从作为哲学范畴的“圆”到作为美学范畴的"圆",从圆形意象思维模式到以“圆”论艺,这其中有可循的历史轨迹,而这一轨迹的核心则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一气”更符合于自然,同时又超越了自然,宇宙运动之“圆”与“人体演拳”艺术境界之“圆”合二为一,体现在中国“武、医、易、儒、道、禅”文化的文论中,这是历代学者所追求的艺术超越和对永恒宇宙的向往。万物皆太极,太极具有阴阳性和全息性,明了太极之理在于使人之阴阳和合归一而自生太极中和之气。何谓太极拳?《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太极拳为“流传很广的一种拳种,动作柔和缓慢,既可用于技击,又有增强体质和防治疾病的作用”。本篇围于对太极拳内涵的感受,认为太极拳是以养生机理为指导,根据兵法的战咯原则创编,集技击性、技术性、艺术性于一身,其“刚柔、虚实、开合”等特性恰合阴阳太极之理,从而形成矛盾统一的一种拳术。“阴阳运动”介于一般武术之动与儒、释、道三教之静(即“动”与“静”相兼的“太极”),是动与静之间的独特的武术与修身养性运动。《现代汉语词典》和一些学练者显然没有认识到“太极”和太极拳的修身养性作用。太极拳学练应该是形意结合,以意将气沉入丹田,敛入脊骨,气遍周身,无微不至地阴阳互根、互变而独蓄内劲。施教者不仅要首先明了太极S即O,通晓“守中”集气的道理,从中获得高乘功夫,还要陶冶自我以真实情感和责任感对待他人、自然和社会。太极拳行功是以意领气,以意领动,意在气先,意在动先,阴阳意气、动静形体归一合太极。它既不是广播体操式的拳操表演,更不是一般的体育舞蹈。
太极拳教学应融理施教二、调身全其形骑“赤”即踩“黄”
太极是阴阳运动的合成体,太极图是宇宙存在的模式图。对于太极图,任何一位习练中国功夫者都不陌生,它中间有一条~曲线,这条曲线实质是地球每年环太阳公转(定时地前仰后合,其倾斜度总是保持66°34")而太阳绕赤道上下附近留下的一条金黄色起伏变化的~曲线。如若将赤道比拟“直线”,那么绕这条直线的~就是“黄道”。“调身全其形”是指太极拳学练中人体通过“骑直线(一)”,“趟弧步(~)”,达到骑“赤”踩“黄”和合于自然气化圆通之理,同时采用"导引词"诱导,以腰脊带动四肢升降、旋转,依“实脚送虚脚、下脚找上”的盘架子学练中,其实腿(支撑腿)的小腿与地平面形成66°~70°角,完成“蹬后足、踩前脚”,必然使脚底产生阴阳、动静、虚实的变化,当变到实未转虚或虚未转实之际,脚底自出太极图而腰背、四肢等当即迎来巨大的太极劲(即混元劲、缠丝劲、内劲),越是“沉肩坠肘,松髓竖项、降步桩、扭膝节”,周身越是清灵而形于一派混元、腾挪之势。这种产生“内劲”的功夫是能够迅速松缓“躁腕、颈项、胸腹、腰背”等关节、肌肉,更利于拓开三阴、三阳经脉在手足,阴经在腹,阳经在颜面交接的气化通道,使我校基础医学院198名学生的太极拳成绩考核优秀率上升到88%,其“52人81人次”患胃溃疡、胸闷、神经衰弱、手足凉、头痛用经失调等症,经半年的太极拳融理学练,痊愈率占了6%,有效率达100%,表现出“虚实分、开合明、四肢灵”和“面色红润,呼吸徐缓,神清志远”的太极拳健身功效,于1996年该院组织了大型太极拳汇练,曾获“黑龙江省高校全民健身”系列比赛第一名。
太极拳教学应融理施教三、舍心定神活,尽性养天命
先净自心,融理观照,则法通理通,非但身(命)不累心(性),并且性能养命而尽其大用。“心”即凡心(表意识),“神”即元神(潜意识)。以静守抑制凡心外驰,“心”即气,心定气势腾挪,“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久则自然缓节柔筋、舒肝健脾、气血充盈、功深体强、元神内藏,此时诸形、诸法似有似无皆臻太极。以易宣至理,以艺演至精,非世所知太极拳之浅薄。是故易之圆道不仅是演拳之初则会的形骸运动,而是外有“调身全其形”以参神,内能“明理会真意”,以阴阳而行经。武术迸奥运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契机,而太极拳乃是中国文化的体育、智慧的载体。这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较西方科技更重视形而上的历史观、价值观等精神层面的教育。
太极拳教学应融理施教四、道是行之始行是德之成
道为体、德为用之灿烂的太极文化,造就了无数代睿智的中国人。太极即圆,圆即道,圆之理乃正气也。《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天地合气,命之日人。”学校体育教育应该成为对青少年“道、德、行”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而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高校太极拳教程应以融理为真,调身当先,坚持经常,学者自发产生“心定气和、遇事不惊”和“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正确对待自我和他人、自然和社会,培养人的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