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音乐论文
音乐在我们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提升我们的内涵。下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当代音乐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当代音乐论文篇1
论钢琴音乐艺术的审美情感表达
摘要:音乐是人的主体意识反映,认识到钢琴音乐的特质,感受到它所蕴涵的人性关怀时,应对钢琴音乐的审美价值重新加以审视。特别是对于钢琴音乐作品来说,不仅能从不同的钢琴作品中感受到高超技巧带来的听觉享受,还能感受到钢琴作曲家鲜明的个性、多样的情感,更应该重视其在审美活动中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完整的人格、感知生命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钢琴音乐;钢琴艺术;审美情感
一、钢琴音乐艺术情感的主观性和丰富性表达
钢琴音乐注重情感表达,并体现出鲜明的主观性、丰富性,通过钢琴音乐的诸多要素来表达丰富、细腻的情感世界。
一是情感表达的主观性。
音乐的主观性是指用音响手段去表现人的心灵感受和主观世界。音乐形成了一种表现方式,其中心内容是主体性的,表现形式也是主体性的演奏家们用钢琴这种极具表现力的乐器,表达着对整个世界和现实生活的各种现象、场景、人物的主观感受,反映纯主观的、但也带有一定社会典型性的个人情感。李斯特令人眩目的华丽技巧下所饱含的激情;肖邦歌唱性旋律透露出的款款深情;门德尔松形式简练,清新朴实而富于声乐性的钢琴旋律;舒曼的作品短小精干,个性鲜明,充满着生命的激情,富有深邃而浪漫的诗意,表现出人的内心体验多种复杂的心理状态。总之,钢琴家用极富个性的音乐语汇,创作出不同风格特征的钢琴作品,成就了五彩斑斓的钢琴音响世界。
二是情感表达的丰富性。
钢琴音乐表达了作曲家多样的情感,首先是强烈而深厚的民族情感,在钢琴音乐的创作中体现出了对民族价值观的肯定,对祖国人民的深深眷恋之情。作曲家或者直接采用本民族的民歌和舞蹈,如李斯特在广泛收集匈牙利民歌和吉卜赛音乐的基础上,创作了日后成为其代表性作品的匈牙利狂想曲;肖邦的《叙事曲》就是从波兰文学的叙事诗中汲取了灵感,从波兰民间音乐中借鉴和发展了其简洁的史诗叙述性和淳朴的抒情风格,这都体现了作品自身同波兰民族的内在联系,以及音乐所流露出来的流亡者的忧患心情。同时,钢琴家也在作品中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如门德尔松《无词歌》中的第六首《威尼斯船歌》,作品采用了三段体简单的歌曲形式,在三连音伴奏音型的陪衬下,形成柔美的色彩,悠扬、婉约而略含伤感的旋律,优美如歌,把轻舟荡漾、水光浮动的感觉表现得恰到好处。门德尔松把一切感觉、一切体验都变成为音乐,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自然图画,作曲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也在作品中显露出来。
二、钢琴音乐艺术情感表达的形式变化
一是用旋律表达情感。
在旋律创作上,作曲家不再像古典主义音乐那样常采用动机展开旋律的创作方法,取而代之的是长线条的、强调对比的、自由舒展的旋律进行,使作品赋予歌唱性和抒情性,多愁善感、幽雅流畅的浪漫主义风格取代了古典主义的英雄性音调,夜曲是浪漫主义时期器乐作品的一种体裁形式,是钢琴音乐体裁中的一种颇富浪漫情调的特性曲首创,是一种用于表现静夜沉思的抒情钢琴曲。菲尔德的作品典雅、优美、感情细腻、充满诗意,肖邦的夜曲受到菲尔德极大影响,但在创作手法上进行了丰富多样的发展。他采用的“加花变奏”的方式,在主旋律重复时通过短小的音型与花腔、颤音、倚音、琶音等装饰性经过句或华彩,使主题旋律在重复时,总能够充满艺术性并生动活泼、富于变化,不但大大增强了旋律流动感和歌唱性,也使得旋律线更加优美如歌。拉赫玛尼诺夫的前奏曲就以拉赫玛尼诺夫式的淡淡忧愁和如歌的旋律,表达了一种哀思与伤痛,全面而深刻地表达了一种浪漫主义的情怀:令人难忘的、忧郁的、富含激情的浪漫主义情感,拉赫玛尼诺夫极具主观性情感在钢琴作品中得到强烈的宣泄。
二是用和声表达情感。
和声在音乐表情中的作用也是极其重要的,舒曼曾这样描述道:“音乐像国际象棋一样,在它里面,王后(旋律)起最大的作用,但决定最后胜负的却永远是国王(和声)。”古典时期的和声语言显然已难以胜任浪漫主义音乐表情的需要,为了达到表达个人情感和精神世界的主观目的,浪漫主义作曲家们采用了大胆而富有新意的和声进行,以独特的、个性化的方式寻求和声对旋律的支持。如使用一些非功能性的和声进行,半音化和声、远关系转调、使乐曲不结束在主和弦上,以及各种变音及不协和和弦的使用等等。如在舒曼《童年情景》第四首《孩子的请求》结尾处,舒曼没有安常规把乐曲终止在主和旋上,而是结束在D大调属七和弦上,乐思似乎还在延续,情感的抒发也没有终止,这种期待感留给我们别样的情感体验。可见,在钢琴作品中,和声已不仅仅作为音乐形式的组成部分,为加强音乐发展动力而用,而是力图模糊大小调体系的调性轮廓,变成了一种表现的工具。
三是用钢琴小品表达情感。
在音乐体裁方面,音乐根据感情需要“自由地来建立自己的音乐形式”,最突出的现象是钢琴小品成为浪漫主义作曲家抒发情感,捕捉瞬间情绪体验最拿手的表现形式,浪漫主义作曲家们大多都涉猎过这种体裁,因为这种体裁最适合他们进行个人抒情,凭瞬间的感悟进行创作。在钢琴音乐的演奏中,也不断探索钢琴的表情功能。如肖邦就通过踏板运用极大地丰富了钢琴的音响色彩,把右踏板的使用发挥到了极致,原本短促的乐音通过广阔的空间起作用,和声被相互连接起来,音色变得开扩、丰润,更善于表达抒情性的情感体验。这些不同于以前的变化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改变,还有形式背后所体现的音乐深层观念的转变――感情的洪流在黑白琴键中肆意地流淌。这在讲究理性和逻辑的古典主义时代是不可理解的,但在浪漫主义这样一个情感高扬的时代,音乐创作手法主要就是符合感情表达的需要。
三、钢琴音乐艺术情感的诗意化表达
一是标题音乐的确立和发展。
标题音乐的本质是音乐与音乐之外因素的结合,尝试把强大的音响引入一个可以规定其思想的情景中,而标题的形式则给予钢琴音乐以诗意化的启示。舒曼的钢琴套曲《童年情景》中,“捉迷藏”、“火炉旁”、“竹马游戏”、“入睡”,这一系列标题似乎能够把我们带入一个儿童世界中去,在音乐所勾勒的美妙想象中,游戏正一步步地展开而这绝不仅仅是对孩童时代一些事件的简单描述。浪漫主义作曲家创作了大量的标题性钢琴音乐,作曲家赋予钢琴音乐以文学形式的描述,从诗中吸取意象塑造。我们在充满诗意的钢琴音乐感受到对幻想的偏爱,对逝去时光的追忆,对于捕捉永恒的向往;感受到作曲家把生命、死亡、爱情和梦境的神秘的魅力赋予了钢琴音乐的表达,一个个梦幻的世界充盈着我们的内心。
二是直接根据诗进行创作。
许多钢琴音乐作品直接与诗有关。如李斯特将自己创作的三首歌曲改编为钢琴夜曲《爱之梦》。其中《爱吧!》是这三首夜曲中最著名的一首,此曲取材于德国诗人弗莱里格拉特的作品。乐曲也如同诗一般,由一个轻声吟诵,情意绵绵的旋律开始,宽广而平稳,如同从心中涌出一样,主题旋律在中声部,相当于中音提琴或大提琴的音域,温暖深沉。他用简约、质朴的分解和弦写出伴奏部分,模仿竖琴的效果,表现出含蓄深沉又多情的心态。左手的低音进行,音与音的间隔较长,体现出一种舒缓感,突出它的横向线条,就更衬托出音乐的深沉、委婉、样和,且具有流动感。为柴科夫斯基重要的钢琴代表作之一。
三是用钢琴音响营造诗的意境。
钢琴家不但根据诗进行创作,直接从诗中获取灵感,还善于用钢琴音响营造诗的意境,并且他们对诗意的理解又各有不同。舒曼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如《童年情景》的第七首“奇幻的梦境”,作品采用再现单三部曲式结构,旋律是婉转动听的主题及其反复变化,主题的题材非常简短,只有4小节,但表现出动人的梦幻色彩,似乎描述孩子们安静地入睡,然后由人睡到梦境的升腾,再进人梦境的变幻,最后又回到开始的入睡状态。中低声部的副旋律的线条对话,以细腻的明暗对比,刻画出心灵的波纹。由此可见,努力营造诗的意境成为钢琴音乐审美的重要原则,这不仅仅体现在个别钢琴家的创作中,而是普遍存在于这一时期的钢琴音乐作品当中。它为我们开启了钢琴音乐的新的生命,钢琴音乐的美在这里开始肆无忌惮的显现,并直接影响了德彪西等印象主义音乐家的创作。
参考文献:
[1] 石夫.论钢琴协奏曲《春之采》的艺术手法[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1989,(02)
[2]苏澜深.抚琴鸣心曲挥笔谱佳音──杜鸣心先生访谈录[J]钢琴艺术, 1998,(05)
[2] 吴祖强.谈钢琴独奏《鱼美人》选曲[J]钢琴艺术, 1999,(01)
当代音乐论文篇2
谈西方音乐审美形态
【摘 要】审美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审美形态是在审美实践活动中特定的人生样态、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和审美情趣、审美风格等的感性凝聚、显现及其逻辑分类。 这是审美形态在美学方面的基本内涵。双希文明,又称“两希文明”,代指:希腊――罗马文明(文化)、希伯来――基督教文明(文化),被称为欧洲文明的源头。
【关键词】双希文明;优美;崇高;荒诞
音乐是人类文化之一,它远在人类语言文字之前就产生了。一切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一切政治、军事教育以及文学艺术专家,如果不懂音乐,他们的知识不能算是完整的。如果他们懂得音乐,爱好音乐就可以对他们的专业起到积极作用,并且使他们的生活更丰富、更有意义。一般讲西方音乐发展史,应该包括亚、非、拉美在内,但迄今为止,所谓音乐史主要的只是在欧洲范围内,其他地区涉及很少。
西方的重要审美形态是在“双希文明”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即希腊文明和希伯莱文明。在希腊文明中,神是人造的,美丽的阿芙洛蒂忒是希腊人审美意识结晶,是希腊审美文化的象征。在希腊民主制度下,人们物质生活俭朴,精神生活却十分“富裕”,所有的一切在希腊人看来都是在行乐,都是在进行审美活动。在这种俯拾皆审美的希腊文明中,产生了“优美”这一非常重要的西方审美形态。而希伯莱则是一个苦难的民族,他们被巴比伦人所囚,随后成为波斯的臣民,继而成为亚历山大的奴隶,最后成为罗马帝国“铁与火”的牺牲品。除了“优美”与“崇高”,随着西方文明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些非常重要的审美形态。
一、优美(Beauty or Grace)
优美是西方美学中一种最常见的审美形态,并被西方美学认为是最高的审美形态,常与崇高相对。完整、和谐与单纯是其最大的特征,两者相辅相成。优美的完整是指,它是一个统一、单纯而自足的整体,没有什么缺陷或累赘。而这种“完美”的效果依赖于内在的“和谐”。所谓内在的和谐,是指该事物各结构因素间相辅相成,共同趋于“完整”这一效果的结构关系。
二、崇高(Sublime)
崇高是一种与优美相对的审美形态。崇高是指在审美实践中,通过表现主体与对象所对的斗争,克服死亡的恐惧而升华出来的高尚精神气质。在这一表现过程中,审美主体往往首先暂时性地被其对象所压倒,然而经由尖锐的矛盾斗争,最后战胜对方,显示审美主体巨大的力量。从现象形态上看,崇高往往具有客观的规定性,它体积巨大、气势磅礴;它往往冲破光滑、对称、和谐、整齐、多样统一等形式美的规律,并常常将丑、扭曲、变形包含于自身,从中透出神秘的威力、惊人的气概,是一种以不和谐为和谐的美。
三、悲剧(Tragedy)
这种审美形态主要是指现实或艺术中那些肯定性的社会力量,在具有必然性的社会矛盾激烈冲突中,遭到不应有的、但又不可避免的苦难或毁灭,从而引起悲痛、同情、奋发的一种审美特性。悲剧作为特定的审美形态必须在本质上与崇高相通或类似,通过正义的毁灭、英雄的遭难激发人们伦理精神的高扬,必须能使人奋发兴起,提高精神境界,产生审美愉悦。
四、滑稽与喜剧(Comedy)
从广义上讲,包括现实生活中的喜剧现象和作为戏剧种类的喜剧。滑稽与喜剧的对象是人的性格与行为中违背常理而当事人又自以为是的东西。它们与人性和人的生活的正常秩序摩擦时显得更加不近情理,但又没有产生重要的后果,只是使当事人哭笑不得,于是与此物直接利害关系的人可以自由地发出智者的微笑或大笑。滑稽是喜剧性的主要表现形式都是用蠢笨的、机械的或丑的外观形式表现言行上的机智或敏捷。从类型上分,有否定性滑稽和肯定性滑稽。
五、荒诞(Absurd)
荒诞原本是形容违反逻辑规则的一个术语,它的表现形式以存在的主义作为其哲学依据。荒诞派剧作家尤奈斯库对荒诞派戏剧的定义是:“荒诞是指缺乏意义......和宗教的、形而上学的、先验论的根源隔绝之后,人就不知所措,他的一切行为都变得没有意义,荒诞而无用。”这种定义也是西方现代派艺术的突出特点:即对优雅文化以及崇高与优美的反叛。
审美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审美需要是在人的生存需要、享受需要与发展需要基础上派生的一种特殊的精神需要。凡属于人对生命的自由活动的追求、对快乐的追求,都是人具有审美需要的表现。由于人的本质更多地表现在人的社会性和精神性上,审美需要与精神享受的需要和发展的需要这两个层面联系得更加紧密,它可以理解为是人特有的一种精神享受的需要,它表现为人对感官、情感、心理、精神的愉快的追求。因此,审美价值也有三个基本的层次:与生理层次的审美需要相对应的审美价值,一般由对象的感性形式直接产生;与心理层次的审美需要相对应的审美价值,一般由对象的形象产生;与精神意识层次的审美需要对应的审美价值,由对象的内在蕴涵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