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万富翁的创业故事

2016-12-02

我们的企业在中国,就应该了解中国的国情,应该掌握我们国家每阶段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握好企业的方向,所以我常讲,企业家可以不从政,但不能不关心政治。现在请看小编为您精心推荐的亿万富翁的创业故事,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的!

亿万富翁的创业故事:从木匠到亿万富翁的创业故事

作为江西商界璀璨的明星,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当大多数国人还在做着赚钱成为“万元户”的“中国梦”的时候,他已经成为了新中国第一个亿万富翁,其个人资产在那个年代就已经达到了3000万美元。而如今,与他同时代致富的富翁们要么早已退出“一线”,要么已经风光不再,逐渐淡出公众视线的时候,他依然作为江西的传奇富商被人津津乐道。

他就是张果喜,一个仅有中学文化程度的人,却成为中国第一个获得小行星命名荣誉的企业家;一个靠1400元下海的人,却多次跻身《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一个凭借“雕虫小技”的木匠,却完成了从雕刻艺术到雕刻人生的转变。

第一次创业:

“要吃饭的跟我来!”

每个成功的企业家都有不同寻常的创业历程。作为中国最早吃“螃蟹”的创业者之一,张果喜的创业历程长达30多年。见证了国家由封闭走向开放、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改革开放全过程,他的创业经历,可以说是“浓缩版”的中国民营企业发展史。

1952年7月,张果喜出生在江西余江,1973年,还是一个小木匠的他靠一只樟木箱和变卖祖房的1400元钱开始了第一次创业。

“要吃饭的跟我来!”1973年9月,眼看着邓埠镇农具修造所摇摇欲坠、濒临倒闭,年仅20岁、身为车间主任的张果喜以这样简单质朴而富有锐气的话语,鼓动了21个同事,跟随他开始创业。他跑回乡下把祖屋卖掉,用所得的1400元开办了余江工艺雕刻厂。

但当时张果喜心里很清楚,只靠卖自己家产凑的这点钱是发不了几次工资的,木器厂要生存必须要找到能赚钱的活儿。然而,仅靠附近农村即便找到一点活,又能赚几个钱呢?在反复思考后,张果喜想到了上海,而之所以能够想到这个大都市,是因为在邓家埠时他经常和“上海知青”聊天,并知道了上海是“大世界”,那里或许可以找到活做。于是,他带了200元钱和三个伙伴“闯上海”。

到了上海后,张果喜他们先来到了上海手工业管理局,在经过简单的自我介绍后,他说出了想在上海找活干的心事。工作人员听完后,热情地把他们介绍到了上海雕刻艺术厂参观学习。

到厂之后,他们在陈列样品室里看到了一种樟木雕花的套箱,由两个或三个大小不一的箱子组合而成,每个箱子都是单独的工艺品,套在一起又天衣无缝;箱子的四沿堆花叠朵,外壁层层相映着龙凤梅竹,十分精美。

张果喜问管理员,这套箱价格是多少?回答是200元。张果喜以为自己听错了,便又问了一遍,回答仍然是200元。此时的张果喜又惊又喜,200元啊,他们4个人千里迢迢来上海,全部盘缠也不过200元呀!

于是,张果喜决定要把这个手艺带回余江。他们4人分工,一人拜一个师傅,一人学几道工序,就是死记硬背也要把这个产品的工艺流程和制作技巧牢牢地记在脑子里,就这样苦学了7天。

就在回到余江的当天夜里,他就召开全厂职工大会,决定做雕花套箱。第二天,他把全厂的零木碎料全部清理出来,分成三十几堆,全厂职工每人一堆,让大家照着他从上海带回来的样品花鸟去练雕刻。

然后,他又把工人带到有“木雕之乡”美称的浙江省东阳县学习,还将个别老师傅请到余江来传授绝活。套箱需要上等的樟木,余江县城连樟树都很难找到,他又带领职工到远离县城的山区去采购。在经过一系列艰苦的努力后,花了半年多的时间,张果喜生产了第一只樟木箱。

那时候,江西没有外贸,出口产品都要通过上海进出口公司,所以他们把制作的第一只樟木箱送到上海工艺品进出口公司,由上海工艺品进出口公司送给广交会。结果第一次交易会上就订了20套樟木箱。这20套樟木箱让他们赚了一万多块钱,同时还使他们了解到了客户对他们产品的要求。根据客户需求生产雕木箱,一下子产品的销路就打开了。

第二次创业:

把事业做到无边无际

如果说第一次创业是为了找饭吃,求生存,那么,张果喜从199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创业”,意义早已不同于此。张果喜说,之所以提出二次创业,是为了改革旧的体制与生产模式,促使企业向现代化管理和生产的科学化发展,跻身高新技术产业。他先后投资5亿多元进入化工发泡材料行业、酒店旅游、汽车小饰件等行业。

在海南尚未被人看好之前,1988年,张果喜就跑到海南“圈地”,1994年决定兴建酒店。1996年,由于国家经济调控,海南热突然降温。张果喜没有犹豫,将进行了一半的工程施工停下来。静观两年多,直到认为时机成熟了,张果喜才再次“上马”。现在他们的三亚果喜酒店,日进斗金,成为张果喜事业大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中,别人都紧缩银根,张果喜却在佛龛生意不景气的时候挥师疾进,加紧建设新的生产线,最终在经济复苏时进一步抢占了市场。

张果喜曾这样总结他两次创业关系:“因为第一次创业产业局限相对窄,好比是湖,湖虽大,仍然有边;随着产业的多元化,第二次创业可以说是江,开始走得更远做得更大;而现在,二次创业正全面进入成熟期与收获期,果喜集团产业化也渐入佳境,这时又好比是海,我希望把事业做得无边无际、无穷无尽。”

目前,整个果喜集团有3000多名员工,其中有不少是张果喜的亲戚。果喜集团算不算一个家族式企业呢?对此,张果喜认为,“在果喜集团的中、高级管理层中有四五个人确实是我的亲属,但这完全是按现代式管理机制来操作的,果喜集团不是家族式企业。即便算是家族企业,也不能用家族式的管理方法来管理,这样会制约企业的发展。我们的企业是根据不同的行业需要,本着任人惟贤而不是任人惟亲的原则来选聘人才的。”

从创业之初到现在,张果喜有“常胜将军”的美誉,但其实在第二次创业的过程中,张果喜也经历过失败。引进发泡材料生产线的初期,张果喜把生产线放在了老家余江县,1995年项目实施的第一年就亏了400多万。第二年他马上调整产业区域布局,分别放到福建、上海和深圳等工业密集和发达地区。一年后就产生了1000多万元的经济效益。这次经验教训让张果喜意识到生产项目的成败与区域条件有密切关联,有了好的项目,还必须放在好的地区发展。

张果喜坦言,“我们的企业在中国,就应该了解中国的国情,应该掌握我们国家每阶段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握好企业的方向,所以我常讲,企业家可以不从政,但不能不关心政治。”

亿万富翁的创业故事

以下是小编的推荐阅读:没有钱如何创业,帮人寄信也可以赚钱

2001年9月,我在广州市郊打工。一天在街上闲逛,发现很多打折邮票卖。

我脑子里灵光一闪,如果用这些打折的邮票帮那些写字楼里的公司寄信,免收手续费,仅一封平信就能赚1毛多,而一封挂号信就能赚两元多!这不是一条挺好的谋生途径吗?

第二天一大早,我赶到了那个花园小区。写字楼里的那些熟面孔,都很热情地打招呼 。我告诉他们,自己可以买到一些有折扣的邮票,希望以后能为大家代理寄信函的业务。那个写字楼里的30多家公司都很爽快地答应了我的要求。当天我便收到了其中5家公司要寄走的170多封商业信函。

我用7折的8毛钱邮票寄走了这些平信,轻轻松松就赚了40多元。第二天,我买了一辆旧单车和一大沓邮票,一共花了不到1000元,我的创业准备就做完了。

刚开始时,我只有那一栋写字楼的业务可以做。一个月下来,我总共寄出了2000多封平信,400多封挂号信,收入是1900多元的!

为了使人放心,对新客户寄出的挂号信,我总是当天就把邮局的查询单给人家送回去。这项服务很快赢得了客户对我的信任,他们不断地为我介绍其他公司的业务,我一下子迈过了做这种业务最难过的信任关。打工妹也能月赚3万。

随着业务的发展,邮票的用量也越来越大了。为了保证邮票有一个稳定的来源,以便获取更大的利润,我绕开二手贩子直接找到了批发商。他们的邮票不但货源充足,品种齐全,能满足各类信函业务的需求,而且拿到手的价格也是最低廉的。

到2004年3月,我的服务范围从广州的海珠区扩展到了天河区、越秀区、荔湾区和东山区,拥有三十多个写字楼的700余家客户。两年下来,我净赚了40多万元!而仅2004年11月,我的总业务额是9万多元,纯利3万元!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