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中小学生的交通安全常识

2016-11-12

安全是指不受威胁、没有危险、危害、损失。人类的整体与生存环境资源的和谐相处,互相不伤害,不存在危险、危害的隐患, 是免除了不可接受的损害风险的状态。安全是在人类生产过程中,将系统的运行状态对人类的生命、财产、环境可能产生的损害控制在人类能接受水平以下的状态。

中小学生作为弱势群体,参与交通,对道路交通法律、法规知之甚少,自我防范意识差,缺乏自我保护意识。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道路规划建设越来越完善,为出行提供了便捷,但随着机动车数量的增加,特别是私家车的成倍增长,中小学生在享受现代交通带来便利和快捷的同时,也遭受到交通事故的意外伤害。通过调查近几年中小学生发生交通事故受伤或死亡的案例来看,不满12岁骑自行车、横过马路、不走人行横道、随意穿行、不遵守信号灯、中学生骑自行车、电动车随意调头、不走非机动车道、小学生在马路中间玩耍等不文明的交通行为,是造成伤害的主要方面,而学校老师、学生家长监管教育不到位,安全教育意识淡薄是造成学生受伤害的另一方面。其次便是机动车驾驶员遇行人横过马路不停车避让,争抢超速行驶所致。而这种伤害正日趋加重,中小学生要远离这种伤害,就必需提高自身的交通安全意识。因而如何提高中小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已成为社会、学校、家长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交通安全宣传及交通管理工作者,对如何提高中小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作一点粗浅的分析。

一、什么是交通安全意识

交通安全意识是一种自觉行为。具体来说,就是交通参与人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和被普遍认可的道德标准参与交通的一种自觉行为。

在这个定义中,讲了二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二是要有交通道德。要做到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必须要有正确的道德观和高尚个人道德去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才能做到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也是我国以法治国、以德治国基本方略在交通管理领域的具体表现。

二、中小学生应该树立什么样的交通道德观

交通安全意识属于道德范畴。在道路交通中没有法律、法规是不行的,有了法律、法规,不严格遵守同样是不行的,要规范中小学生的自觉严格地遵守法律、法规,就得培养中小学生的交通道德。道路交通道德就是交通道德观、交通道德规范和交通道德修养。

1、道德观。道德观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的是非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什么样的道德观决定什么样的道德。在道路交通中不同的道德观导致迥然不同的交通行为。比如,横过人行横道不遵守信号灯、不走人行横道随意横穿马路、不走人行道而走机动车道等,我行我素,一味从众,是非不分。在新时期,正确的交通道德观,应该是以“八荣八耻”为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2、交通道德规范。则是要求交通管理者和交通安全宣传工作者,很好地把握交通安全教育工程这一契机,开发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形成相对完整的交通道德规范并身体力行之。中小学生通过道德规范教育,自觉规范自己的交通行为。

3、道德修养。我们知道,法律是最低的道德标准,而道德则是最高标准。为政者必先有德,而且占统治地位的“为政之人”是“有德之人”。道德来自修养、教育感化是修德的主要方式。教育的内容不外乎仁、义、礼、智、信。从江泽民同志大力提倡以德治国以及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为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说明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4“慎独”。交通道德修养就是中小学生通过受教育养成“慎独”而不是一味从众的习惯。什么是“慎独”?自律的最高境界就是“慎独”。慎独是一种自律;是一种修养;是一种情操;是一种坦荡。所谓慎独,是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凭着高度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的行为,而不做任何有违道德和法律之事。自律的最终目的是增强中小学生的自觉性,从而成为约定俗成的固定价值体系。

三、中小学生如何提高交通安全意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发布施行是我国道路交通法制建设历程的一座里程啤,是我国道路交通事业全面走向法治时代的崭新开端。教育部门,特别是中小学校应当将道路安全教育纳入法制教育的内容。生命权是人权中最重要的环节,人的须臾离不开衣食住行,而交通参与是公共安全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政府应把交通安全摆上重要日程。

1、中小学校应该开设交通安全课,每周安排适当的课程,让学生认真的学生《道路交通安全法》及配套的法规和规定。通过学习,在中小学生学法、懂法的基础上懂得如何自觉严格的遵守法律法规。在熟知信号指示灯、斑马线、交通标志标线的基础上,懂得如何在马路上行走,如何遵守信号灯横过马路,乘车应注意哪些安全,哪些车可以乘坐,哪些车不能乘坐,明白哪些是文明的交通行为,哪些是不文明的交通行为。通过对中小学生的安全教育,在参与交通时,让他们懂得哪些做法是不安全的,哪些是危险的,养成良好的交通习惯;从小做起,从我做起,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远离交通事故的伤害,让交通安全意识伴随着他们健康成长。

2、中小学生要自觉接受道德教育,用交通道德来规范自己的交通行为。

首先要加强“八荣八耻”为内容的道德学习,通过学习懂得什么样的交通行为是光荣的行为,什么样的交通行为是可耻的行为。

其次中小学生要加强对交通道德的修养。道德的修养要靠教育感化等方式,仁、义、礼、智、信是教育的内容。一是父母身传胜于言教。父母在交通参与中要给小孩起表率作用,要严于律已,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加强自我保护的安全意识。二是中小学生是弱势群体,要做到自我保护,必须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在懂法守法的基础上,才能更好保护自己。三是学校要加强对中小学生安全教育,要言传身教,为自觉、严格遵守法律,提高安全意识作表率。四是成年人在交通参与中要为中小学生作表率作用,自觉遵守法律和增强安全意识。五是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宣传教育的投入,使社会营造良好交通安全意识氛围。只有这样才能感化教育中小学生,使他们养成良好交通道德。六是中小学生要加强自身礼仪修养。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也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的做法。礼仪的本质是尊重,一方面是参与交通的人要对其他的交通参与人始终保持敬重之情;另一方面是要对良好的交通环境保持敬重之情。因为敬重不但源于修养,同时地反映出大家对自我和公众的一种期待,期待一种和谐,期待出行时有一份快乐的心情。期待越强烈,行为就越郑重,礼仪就是满足这种心理需要的交通形式。中小学生要特别加强礼仪的修养,在交通参与中保持和谐快乐的心情。

最后是要从小培养自律,也就是“慎独”,不论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都要严于律已,要有高度的自觉性;要有高尚思想情操;要心怀坦荡。只有时时处处能“慎独”的人,才称得上是一个具备交通安全意识的人。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