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师职称评聘中的问题与对策探讨论文
高等院校教师职称的评聘是关系到学校师资建设的重要工作,也是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随着职称改革的不断深入,当前高校教师职称评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评审体系有失科学性,评审材料有失真实性,评审程序有失公正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高校体育教师职称评聘中的问题与对策探讨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高校体育教师职称评聘中的问题与对策探讨全文如下:
【摘要】:在高校体育的管理体制改革中,人事制度改革是当前的热点问题。其中,体育教师的职称评聘改革更是一项重要内容,它关系着体育教师的切身利益,并直接影响到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高校体育教师的职称评聘管理工作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热点”和人事制度改革的“难点”。
【关键词】: 高校体育教师 体育教师队伍 职称评聘制度 重要内容 人事制度改革 体育学科 直接影响 管理体制改革 切身利益 职称评审
2000年,中共中央组织部、人事部、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通知》(人发[2000]59号),自此,各级各类高校纷纷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大改革力度,改变用人机制,力图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竞争激励机制。在体育教师职称评聘改革过程中,体育教师的岗位意识逐渐增强,激励机制逐步形成。这种改革对于合理配置与利用高校体育资源、增强学校体育活力、改善体育科研环境、优化体育教师队伍、调动体育教师主动性等方面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随着职称改革的不断深入,在职称评聘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何有效评价体育教师的工作成绩;如何体现职称评审的专业性和客观性;如何合理改革体育教师的评聘制度;如何对待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等问题,均存在较大分歧和争议,这些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及时进行研究、探讨并制定相应对策。
一、高校体育教师职称评聘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高校体育教师的职称评聘制度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并被赋予新的内涵。鉴于职称评聘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目前的职称改革尚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具体来说,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科研轻教学,忽视体育专业特色
现行高校体育教师职称评审中,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在评审过程中,体育教师的著书立说、论文获奖、科研项目等都有具体规定,对教学工作量和教学效果等却无法进行量化考评。科研成果与数量被作为反映体育教师业务水平和能力的标志,甚至成为唯一的评价准则。基于这种将任职条件向科研方面倾斜的认识,很多体育教师对照评聘条件劳碌奔波,将主要精力放在科研论文上,轻视甚至无心教学。不论是从体育教学任务的实质,还是从身体参与的体育学科特点来看,单纯考评科研成果的人才竞争机制,无疑不能有效促进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和高校体育教师的成长。
2.重数量轻质量,考评导向产生偏误
高校体育教师的职称评审中,对于科研数量的规定十分具体,在相应年限中必须发表论文的数量是职称申报的基本条件。与此同时,对于条件相当的职称申报者而言,论文的数量成为竞聘考评的最直观有效的参数。于是,体育教师们为“凑数”而发表论文的现象不断蔓延;大家不愿意长期深入地研究某一领域的问题,而是花精力去满足各种考评条件。“剪刀加浆糊”,明知是学术垃圾而为之等,各种不应该出现在象牙塔里的丑陋现象到处可见。有的教师晋升副教授时发表三篇文章,参加一个科研项目,参编一本教材就可以,再多就不做了,因为要将多余的成果“留着”晋升教授时用。这种趋势极不利于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的培养与建设,极大阻碍了高校体育的良性发展。
3.重形式轻实效,劳命伤财浪费资源
在高校体育教师晋级评审条件中,特别强调科研成果“鉴定、获奖”的情况。学校体育科研范围涉及体育政策研究、评价、预测与规划等诸多方面,所研究的课题既有国家体育事业的宏观管理与决策问题,也有具体到单个运动项目发展的微观问题,这些问题涉及教育、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其科研成果既有研究报告、发展战略与对策分析、政策与规划建议,也有预测与评价报告,以及涉及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思想的研究论文与专著等。在体育教师的考评过程中,对待各种体育科研成果,大多作为纸张束之高阁。既不考虑研究成果的实效性,也不看重能否进行成果转化的可能性,更不要说去发挥该研究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这种考评制度的导向就成为一种巨大的资源浪费。
二、对高校体育教师职称评聘的建议
高校体育教师的职称评聘不仅存在上述问题,同时还有评审条件弹性过大,教授水平参差不齐,岗位设置名存实亡,聘后考核流于形式、可有可无,等等。在高校体育教师的职称评聘管理中,发现了不适应高校体育发展的问题和弊端,就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和完善。以便早日建立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形成更为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和用人机制。本文从体育学科的特点出发,针对高校体育教师职称评聘中的一些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1.建立体现体育特色的多元评价指标体系
体育是高等教育中的特殊学科,承担着教学、科研、竞赛、群体等多项任务;高校体育教师常身兼多职,集教师、教练、裁判、社会体育指导员等角色于一身。体育教师的工作性质有别于其他“文案工作”学科,应该区别对待。因此,高校在制定体育教师的人事考评指标时,不应该和所有学科一样,单纯以科研数量进行评价;应当将竞赛、群体、教学等各项因素考虑进去。例如,某教师是某个运动项目的国际级裁判;某教师指导的学生在大运会等国家甚至国际比赛中获得殊荣等,都不应该在评价该教师能力时被忽视。这里提出的综合考虑,绝不是指个人职称申报时的材料说明,仅供评审参考;而是要求以成文的,产生法律效应的具体量化考评指标,将高校体育教师各方面的任务和职责加以明确。这样才能人尽其职,使绩效考评充分体现出体育学科的专业特点,尽可能地发挥每个体育教师的个性和特长。
2.注重质量与实效并重的学术评价
尽管体育有其学科特殊性,但高校教师的科研能力仍然是其学术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高校体育教师职称评定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工作业绩评价、科研成果评价、教师素质评价和能力水平评价等各项内容,而学术评价是其晋升和聘任的基础。由于学科发展和学术研究的特殊规律,如研究的探索性、创新性、长期性以及研究成果价值显现的滞后性等等,如何准确评价体育教师学术水平就成为评聘机构面临的严峻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校普遍采用量化考核的方式对体育教师进行评价,量化使操作变得方便和公开,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评价尺度也越来越趋向简单形式化、数字格式化。有的教师只有一篇著作,它可能是传世之作;有的教师书文高筑,若干年后可能等于废纸一堆。因此,我们不应在评审标准量化的规定上绝对化和简单化,要适可而止;应注重强化科研工作中的精品质量意识,看重科研实效和成果转化,防止学术泡沫化,维护科学研究的神圣性。
3.不断作出与时俱进的适应性调整
职称评聘是高校体育教师不得不关心的事情之一,它不仅涉及到体育教师的切身利益,同时也是作为一名专业技术人员,体现身份、才能和学术水平的象征;这是激励体育教师成长的重要环节,是高校体育人事管理的重要内容。随着高校教师的定岗定编,体育教师队伍的年轻化,职称评聘的竞争愈演愈烈,很多青年教师评上副教授以后,将在现任岗位上工作二三十年,甚至因为学历学位的硬件指标,失去了竞聘正高职称的机会和意愿。我们不能对现行的职称评聘制度中的弊病一味批判,更不能因噎废食,完全否定甚至提出废除当前的职称评聘制度。
而是应该将重心放在建立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充分考虑到学校之间、学科之间、以及个体之间的差别,以人为本,使人才发挥应有的作用。对不同的情况区别对待,尊重体育学科的独特性;实现评价的客观、公平和公正;科学设岗、动态管理,使高校体育教师的职称评聘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随着时代的进步,保持其应有的激励作用和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张新平.教育组织范式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10.
[2] 薛天祥主编.高等教育管理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
[3] 钱理群等编.中国大学的问题与改革.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10.
相关文章: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探讨论文
2.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对策探讨论文
3.高校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评价论文
4.2015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有什么利弊
5.现行职称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探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