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方法
医学教育是指按着社会的需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医药卫生人才的教育活动。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医学教育方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医学教育方法:
1 五年在职培训计划 对全国特别是西部县级
以上医院从事康复理疗的在职人员,进行康复医学理论和治疗技术的在职培训,以提高其对临床常见疾病的康复治疗水平和康复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方法:每年一期,以函授为主,面授为辅,面授时间为一个月,主要进行康复操作技术训练。
2 五年千人计划 为全国省市级以上医院培养康复医学技术骨干共1000名。方法:由各地推荐选拨专科以上业务骨干到培训中心脱产学习两年,合格者授与学士学位,每年200人,共1000人。
3 五年社区康复计划 为全国省市以上单位培养社区康复全科医生和治疗师各500名,全脱产学习一年,每年100人。
医学教育开设的课程:
①水平综合型。在 医学基础课范围内,按人体的器官系统作横向综合,如人体正常结构与功能的综合;异常结构与功能的综合;在临床课程范围内把各学科的内容以症状为中心加以横向综合。
②垂直综合型。不仅打破学科界限,而且打破基础与临床的界限,按器官系统,或以疾病、或以症状、或以临床工作常见的典型问题为中心加以纵向综合。这种教学形式尚在试验之中,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医学教育的改革正方兴未艾。总的趋势是:
①医学教育面临着 医学模式的转变。 现代医学随着 疾病谱、死亡谱的改变,随着 新健康观念的形成,已从传统的 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的生物心理 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这种转变对医学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医疗保健人员需要具备适合新医学模式的知识结构和智力结构。为此,则需要加强 预防医学和群体医学的教育,需要增加人文和社会科学的课程,如心理学、 社会医学、 医学伦理学、 医学社会学等等;采取适当措施使医学生早日接触临床,早日接触社会,开阔医学生对疾病、对社会的观察能力,提高了解病人和防病治病的能力,增强做社会保健工作的能力。
②加强培养医学生的智能,提高他们独立思考,独立工作能力和自学能力。为此,提倡适当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和讲座;压缩课堂时数,增加自学时间和课外活动;改变灌输式教学方法,调动师生双方积极性,实行启发式教学;改进实验实习课,加强技能训练;指导学生自学和小组讨论;帮助学生充分利用图书资料和声像教材进行学习;有的学校试行以问题为中心,以小组讨论为主的教学形式。
③增强终身教育观念,把基本医学教育、毕业后教育和 继续医学教育结合起来。在提高本科生学校教育质量的同时,加强住院医师专业培训制度化、规范化的工作,使毕业后教育成为医学生毕业后都必须接受的一种医学正规教育制度;此外,广泛开展继续教育,使医学工作者不断开发智能,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技术水平,以推动医学科学的发展。
医学教育的发展历程:
世界历程
医学教育的历史源远流长。人类在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建立了医学,为了把长期积累起来的医疗经验传给下一代,便产生了医学教育。起初是以师带徒的形式,随着知识量的扩大和对医务人员需要量的增加,学校形式的医学教育便应运而生。中国早在公元 443年 刘宋王朝已设立了官方的医学教育机构;公元9世纪, 意大利萨列诺医学校开始闻名于世。一定社会的医学教育要受到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制约,并且直接受到卫生和教育事业发展水平的影响。与此同时,医学教育反过来又对它们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和作用;为社会培养医疗保健人才,保护社会劳动力;把医学知识和经验世代积累下来,传授下去,实现医学知识的继续和再生产。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 欧洲出现了终身教育的思想,认为教育是个人一生中连续不断地学习的过程。在这种思潮的启发下,目前国际上医学教育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一个医生接受医学教育也是一个终身过程。这一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基本医学教育,即医学院校教育,学生在学校中接受的是基础教育;毕业后教育,医学生从医学院校毕业以后,在所学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接受专业化培训,使所学知识和技能朝着某一专业方向深化;继续医学教育,是在完成毕业后教育以后,为跟上医学科学的发展,继续不断掌握新知识、新技术的终身过程。这三个性质不同的教育阶段应紧密地衔接,形成连续统一的医学教育过程。
国内历史
中国的医学教育始于 南北朝,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19世纪以后,西方医学传入中国,外国教会在各地陆续办起医院,进而招收学徒,创办医学校,西方新医学教育引入中国。1866年 美国教会在 广州创办了博济医学校,1881年清政府在 天津开设医学馆,继之,1903年在北京京师大学堂内增设医学馆。这以后全国各地建立许多医学院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基本上确立了初等、中等、高等、研究生和进修教育等形式的教育结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多层次的医学教育体系(见表中国医学教育形式和层次一览表)。在发展 现代医学教育的同时,又奠定了中医药教育基础,发展了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医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