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乡养儿》心得感悟3篇

2017-03-15

用一天的时间翻看了《下乡养儿》。这本书最早是在同学的微信里看到的。文字很简单,只是流水账一样的记录,也可以说是很原生态的再现了一对有社交障碍的父母带着有同样问题的孩子,在乡下渡过的一段安静日子,不再读书、上学,只是放羊、种菜,养小鸡小鸭小狗,却在琐碎的重复中慢慢恢复了能量,孩子本来就有的力量。本文是小编《下乡养儿》的心得感悟,欢迎大家阅读。

《下乡养儿》心得感悟一:

很多人不喜欢《下乡养儿》白开水式的叙述。说实话,我初读也极为不适应。但后来想,也许这就是天天妈的用心良苦,将平淡的生活付诸每日的坐息、谈话、活动,给读者敞开一片任其想象、思考、回味的天地,不会把我们的思想拴起来牵着走,人从其中往往得到的感悟反而更丰富。通过字里行间、通过日常对话、通过看似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生活场景,让你看透人情冷暖、让你知晓育儿坎途、也让你能够尝到身为父母对儿女呕心历血的滋味。起码,我便是如此。

请先别急着去指责天天父母在很多事情上的失误。毕竟,我们都是初为人父人母。相反,我自认为对女儿尽职尽责。她从小身患先天性心脏病,六个月便接受开胸手术治疗。因此体质极差,三天两头生病,一生病就是半个来月。身体受罪不说,从小为了保护她不被传染感冒导致肺炎,很少与同龄孩子玩耍,导致交往能力迟缓,胆小如鼠的个性常常使我们为她的将来担忧。因此,对于天天凡事都害怕、仿佛天要塌下来的个性,对她父母的心情感同身受。但我真的很佩服他们对孩子的坚持、爱心和耐心,繁忙的工作之余,依然还拖着疲惫的身体陪孩子玩到凌晨一两点,并且周而复始,试问多少母亲能承受得了如此煎熬?为了能帮助天天,夫妻两人来到陌生的乡下,即使那意味着要付出每次骑三轮车到车站,再倒两趟公交车到杂志社的往返四五个小时的辛苦,当最后看到天天可以晚上一个人在大院子里看家时,很是惊讶,我想晚归的天天妈一定和我一样,心疼她的成长!面对乔老师提出的建议,身为读者的我,有时都觉得过份而气愤无比,但天天的父母却虚心接受、敢于自我反省、自我挑战。这是自己所不能、所汗颜的。从这点来说,天天的父母很伟大,乃是实实在在的真爱!每一次看到天天实质性的改变,心里都不觉会欢呼一下,替天天欢呼,也是替天天的父母欢呼!

非常幸运的是,他们遇到了一位读过千百本育儿书、读过教育学、担任过幼儿园老师的乔。她可以说是天天蜕变的灵魂导师,不,不仅是天天,也是天天父母的导师。我们真应该都读一读她为什么会对孩子这样用心的缘由。当乔老师的老公说:“教育制度不改变,人们的观念不改变,你这样一个一个帮助,有多大意义?最终能帮得了几个孩子?”乔老师却说:“我读过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海滩上有一大片搁浅的鱼在艰难呼吸,一个小男孩一条一条钱捡起来,把它们一条一条抛回大海。有个人 问:‘这么多鱼,你才能救多少?谁又会在意?’小男孩一边往大海里抛鱼一边说:‘这条鱼在意,这条鱼也在意... ...’”我说:“是的,天天这条鱼也在意。”

身为父母的你,在意你自己的孩子这条鱼吗?虽然外在的环境我们改变不了,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心境、眼光和为人处事的角度。天天的父母做到了,天天也做到了,我相信乔老师腹中的宝宝也能做到。我也在学着去做,乔老师的话纠正了自己很多错误的教育理念,也同时自惭形秽,原来,养育孩子,不光是让他吃饱穿好、门门功课一百分,更为重要的是有一天,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离开孩子时,他面对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敢于坚持自我、敢于承担责任、敢于改正错误,敢于面对自己的懦弱。我们留给孩子的不是金山银山,而是一个健康的心态!

故事没有结局,因为人生没有结局,生活的车轮每天都在不停向前奔跑。我们需要有故事中小男孩的坚忍、善良和勇气来面对它。正如乔老师所说:你们是孩子的父母,相信自己,不要怕错,就凭着你们的心去养育孩子!即使错了,我们还有机会去改正,只要我们敢于把握机会,孩子就会像春天种下去的种子,秋天必收得茁壮健康!

《下乡养儿》心得感悟二:

用一天的时间翻看了《下乡养儿》。这本书最早是在同学的微信里看到的。文字很简单,只是流水账一样的记录,也可以说是很原生态的再现了一对有社交障碍的父母带着有同样问题的孩子,在乡下渡过的一段安静日子,不再读书、上学,只是放羊、种菜,养小鸡小鸭小狗,却在琐碎的重复中慢慢恢复了能量,孩子本来就有的力量。

这个连幼儿园都不敢进的孩子,不仅可以跟农村的孩子打打杀杀地玩到一起,还每天为父母做午饭,主动要求读书、识字、学习。最终,回到了正常的校园生活中,表现优秀。他们在农村生活了四年,而书中仅仅记录了半年左右的时光,如果将书外更长的日子记录下来,应该更厚重。但纵是如此,还是有一些收获:

第一,这本书的写作风格与一般的亲子书不同。一般的亲子书,都是成功的父母用常人罕见的毅力教育一个成功的孩子。而这本书的作者则毫不回避自己的失败,还面对孩子时候的无奈。甚至,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是父母的失败,导致了孩子在过去全方面的溃退。但是在字里行间,还是能够读出一种暗暗滋生的力量,一种在父母与孩子艰难蜕变中的力量。文风跟《窗边的小豆豆》相似,简单、懵懂、甚至有些怯生生的视角。

第二,父母对孩子无条件的爱与呵护,使孩子失去了成长的需要和力量。我们的童年与孩子不同,或许因为各种原因父母忽略了对我们的爱,但这一代孩子显然是被爱的太多而不是太少,他们像终日饱腹的孩子,从来不知饿的滋味。当作者将孩子从身边推开的时候,孩子在不解、哭泣、纠缠、继而无奈地接受、承担之后,从内心滋养出一种力量,能够主动做事、把事情做好的力量。因为我需要这么做,而不是你要我这么做。

第三,让孩子做一些家务。我自以为我的孩子懂事、独立、适应性强,但当我要他擦一下地板的时候,他非常愤慨:“我为什么要帮你做?!”在中国人传统的观点里,孩子只要好好学习,其他什么都不要管。其实,做家务事是孩子最基本的生存能力,父母不能跟一辈子,也不能让孩子吃一辈子快餐。而且,在设想、准备、统筹、完成、善后等各个环节进行中,也锻炼了孩子善始善终做事的能力。

第四,如何让孩子主动学习。Cathy第一次跟我说道日日新的教育理念:首先把孩子放,放到一定程度,孩子自然会收,比如孩子不愿意上课就可以出去玩,玩够了可能还会觉得大家一起学习更有意思。她说,多数家长接受不了这一点。我将信将疑。但看完这本书,我将信的程度更多一些了。

我小时候开始并不想考学,初中毕业就回家待着以为自由了,但待了两个月以后觉得实在没意思,强烈要求回校复读,然后一下又读了10年。当然,放在孩子身上,哪些可以放、放到什么程度,这个过程的暗箱怎么发生的变化,我还没想明白。

《下乡养儿》心得感悟三:

在《读库》上读到《下乡养儿》上篇的时侯,稍有点诧异:作者怎么这麽事无巨细,像流水账一样的把所有甚至不值得一提的事情都记录下来?但是奇怪的是,诧异归诧异,我还是一口气读完了整篇文章,心里还惦念着什么时侯能看到下篇。

直到这本书出版以后,我才知道,原来《读库》上的这篇文章登出后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有的人觉得这是什么文学作品,简直就是流水账嘛,但也有人对其推崇备至,觉得这种充满细节的写作是非常具有文学性的,三川玲所做的序里题目直接就表明态度,“还原真实生活的颗粒感”,说这本书就像胶片一样,记录下了一段真实的生活。细想想,就是这样。

先不谈这本书的争议,就书中所讲的故事来说,我觉得是扣人心弦的,特别是对于为人父母者来讲,有很强的带入感。

说起来也简单,一个换了多家幼儿园都无法适应学校,从恐惧上学到演变成害怕睡觉的孩子,跟父母一起到乡下生活的一段时间的故事。在乡下他们认识一位懂得教育的乔老师,给了很大的帮助,孩子通过学习做饭,学习照顾小动物,学习跟邻居孩子相处,学习承担责任……

伴随着一系列的学习,孩子的内心变得越来越强大,不管是生活上还是精神上都越来越独立。这本书所有细密详实的文字,编织出的就是这样一个转变的故事。

变的是孩子,其实也是父母。孩子在成长,父母也一直在反思。到底孩子需要的是什么样的爱?有时候明明觉得不应该去帮忙让孩子自己承担责任,但又无法强咽下巨大的担心与不忍。多少时候父母是满怀着为你好的慈悲而阻断了孩子自我成长的路,越来越虚弱,越来越需要父母,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好在这对父母有反思,也有开放的心胸,听得到别人的建议,一次次将自己插手帮忙的欲望压下去,一次次给了孩子锻炼的机会和成长的空间。每到这个关头,我都会为他们捏把汗,我知道那有多难。为人父母,要紧紧抓住孩子最容易不过,但是要放开手真的不容易,你得有多强大的内心,还要忍得住耐得住。

我想起一次我跟朋友聊天时,说到要给孩子足够的爱,给足了爱一切就好办了。然后她问我,怎么样区分真正的爱和溺爱呢?我想是取决于深层的爱的动机。有的爱是为了对方更好,更强大,更独立,更幸福,爱的时侯是忘我的无畏的,我想这是真正的爱;而有的爱,或是夹杂了恐惧,害怕对方更强大而离开自己,或是为了满足自己,以付出的方式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从而达到控制对方,让对方完全听从自己的渴望,其实也是恐惧的一种,又或是通过爱孩子来弥补自己童年爱的缺失,等等。

后面的所有这些爱,无外在表现是如何地为对方好,甚至牺牲自己在所不惜,但我觉得都不是真正的爱,怀着这样的爱带出的孩子总是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书里天天的父母在后来意识到,天天的问题其实是他们自己的问题,在天天身上真实地反映出来。以前他们总是像老母鸡一样把天天这只小鸡护在自己的羽翼下,使得她无法成长。但当他们修正他们的爱,信任孩子,放手,教孩子承担责任的时侯,孩子就发生了神奇的变化。这本书让我再次意识到,没有问题孩子,有的只是问题父母。

注:本文发表于我的微信公众号:心心妈咪。因为非常反感那种成功学的教养书,所以一直爱读的都是偏文学性的亲子书,并十分想推广这一类的书籍,于是写了许多相关书评发布在公众号里。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