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湖南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纪实

2017-03-15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中国全面深化改革集结号。

从开局之年到关键之年,湖南改革脚步铿锵,奋勇前行,先后启动近百项重点改革,一系列关键改革措施落地生根:

工商注册登记制度改革、政府部门“两清单两目录”改革举措 、国有林场改革、治理“三超两乱”等一批改革走在全国前列;

两型社会建设、文化体制改革、法治湖南建设、创新创业等一批改革形成湖南特色;

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社会治理创新、农村金融改革、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等一批改革取得创新突破。

在全国率先探索第三方评估办法,建立改革督查专员制度,有力推动改革落地见效。

湖南改革探索得到中央肯定,连续批准在湖南布局洞庭湖生态经济区、长株潭自主创新国家示范区、湘江新区等改革试验区,如此密集的大手笔政策利好,史上少有,全国少有。

中央改革办评价湖南改革工作:“紧跟中央部署,承接有序,落实有力,激发了活力,形成了特色。”

省委制定改革施工图、任务书、时间表,精准施策,在新一轮改革起跑线上——

奋力起跑

2013年11月18日,十八届三中全会,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果断开启全面深化改革的时间窗口。

“湖南,决不能输在新一轮改革起跑线上!”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守盛的话掷地有声。从北京返湘当晚,湖南省委就召开常委会议,传达中央精神,部署湖南改革。

把脉省情实际,湖南决策者有清醒认识:尽管经济总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10位,但人均均量和运行质量不占优势,县域经济、非公经济、开放型经济是“三条短腿”,发展不足仍是最大省情。

对比沿海省份,更能看清差距挑战:江苏每60人有一家私营企业,湖南每215人才有一家私营企业;2014年,我省97个县的GDP平均为167.7亿元,仅相当于江苏的27.8%; 2014年湖南进出口总额为310亿美元,仅相当于广东的2.88%。

面向未来,破解发展难题,根本出路在改革开放。

放眼全球竞争格局,湖南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

湖南是中国中部枢纽,是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是“一带一路”和长江开放经济带结合部。立足“一带一部”新定位,立起新的发展增长极,是湖南的历史机遇,更是光荣使命。

“奋起直追,抢抓新一轮改革机遇,需要勇气、智慧、决心,更需要行动。”徐守盛说。

“机遇稍纵即逝,改革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必须大力破除各种观念性、体制性和环境性障碍,闯出新路子。” 省委副书记、省长杜家毫说。

2014年1月,湖南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成立,徐守盛任组长,杜家毫、陈求发、孙金龙任副组长。下设经济体制改革、农村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民主法制领域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司法和社会体制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纪律检查体制改革等9个领域改革专项小组,由省委常委担任各专项小组组长。

2014年2月8日,春节长假后上班第一天,省委就召开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成立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出全面深化改革起跑令。

在省委书记、省长带领下,省领导深入基层和生产一线,密集调研改革发展;湖南党政代表团先后到上海、湖北、广东、江西、广西等地学习考察改革经验。

2014年2月,省委十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湖南省委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施工图、任务书、时间表——从2014年至2020年,湖南将组织贯彻实施10方面319项重要改革举措,主攻难点问题,突破薄弱环节,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湖南的实践,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014年12月,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审议通过《湖南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方案》,全面依法治省与全面深化改革一体部署、一体落实、一体督办。

一年半来, 省委深改组先后召开11次领导小组会议,5次改革办主任扩大会议,审议出台近40个改革方案和文件,紧锣密鼓推动全省改革前行。

改革,首在破除思想藩篱,凝聚全省人民智慧,回应全省人民期待。

2014年4月,省委宣传部、省委改革办面向海内外启动“为改革攻坚献策”金点子征集活动,共征集到700多个优质金点子,徐守盛、杜家毫、陈求发、孙金龙等省领导批示达75次。许多金点子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改革举措。

中央、省市新闻媒体聚焦改革,讲述改革故事。湖南日报推出的《大道向前——全省深化改革进行曲》大型系列报道,获徐守盛高度肯定:“报道立体呈现了我省全面深化改革的壮阔场景,为我省全面深化改革营造良好氛围,发挥了重要作用。”

省委改革办专职副主任秦国文介绍,通过评估、督察、动态监测等机制,湖南各项改革落地有声。截至今年7月底,已取得近300项改革成果。

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市场活力的“加法”,加减之间——

活力绽放

全面深化改革,从经济体制领域率先破题。

2014年1月1日,长沙、郴州在全省率先启动工商注册登记制度改革,打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第一炮”。

变“先证后照”为“先照后证”,大幅削减前置审批事项,注册资本由实缴改为认缴,办事环节更简捷,办照时间更短……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由点到面,从试点地区到全省全面铺开。

“没想到办事速度这么快,没想到改革红利这么大。”湖南中南楷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毅见证了改革的力量:2000年1月,他在广州创办第一家企业时,办理相关证照,耗时3个多月;2014年3月底,周毅回湘创业,3天就办好了营业执照。当年企业销售额就超过200万元。

审批权,历来被视为政府权力的“象征”。过去,政府较多依赖行政审批调配市场行为,“见庙就进”、“见菩萨就烧香”、一纸批文跑断腿等现象时有发生。

改革直指“审批多”、“审批难”顽疾,一年多来,以“清权、减权、制权”为标识的简政放权取得重大进展。

今年2月1日,省政府在门户网站上“晒”出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及省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

“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各级政府纷纷亮出责任清单、权力清单,大幅精简、下放行政权力。截至今年6月底,我省对应承接国务院取消事项49项,取消初审和审核环节314项;省本级共取消行政审批事项68项,各市州共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1000多项。省编办负责人坦陈:“这一轮清理,决心、力度、成果都是历年来最大的。”

从省到市、从市到县,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在改革中一步一步厘清划定。

放权让利,自古不易。“拿刀子割自己的肉,革自己的命”,步步生痛、步步艰难。

“权大责小不愿放,责大利小不愿留。”面对一些单位的“选择性改革”,长沙市委市政府一声令下:改革必须动真碰硬,行政审批事项必须精简50%以上,行政审批效率必须提速50%以上!

长沙市教育局拥有行政处罚、检查、许可等12类职能131项。第一次自查自清后,上报保留93项;第二次清理减至73项;最终减至42项。

一个工程建设项目,从备案开始,需历经20个正处级政府职能部门、20个二级机构、30个中介机构,缴纳70项行政事业和服务性收费,历经200多个工作日。

株洲市在全省率先启动建设投资项目审批体制改革。改革尚未启动,就遭遇或明或暗的阻力,拍桌子“骂娘”者有之,冷嘲热讽者有之,袖手旁观者有之。

“不换思想就换人!”株洲市委市政府的决心不可撼动,最终将建设投资项目审批时间减少到40个工作日。

全省各级政府以前所未有的胆识和气魄铲除行政审批“沉疴”。

以行政审批制度和商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全省各项经济体制改革衔枚疾行——财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金融改革蹄疾步稳,科技体制改革接连试水,国企国资改革重点突破,非公经济、县域经济、开放型经济“三条短腿”拉长补短……

收缩政府的手,放活市场的手,补强社会的手。改革为市场主体准入“减负”,为创业者“松绑”,极大点燃了全民创业激情。各路资本,如开闸洪水奔涌而入;新登记注册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小微”和“互联网+”企业增长出现“井喷”……

省工商局统计,截至去年底,全省新登记企业9.82万户,注册资本4643.6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6.9%和120%。今年上半年,全省又新登记企业5万余户。

改革红利加速释放,为新常态下湖南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活力和动力。

今年上半年,湖南GDP同比增长8.5%,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经济趋势整体向好,在湖南落户的世界500强企业达到130家。

啃硬骨头、趟深水区,改革打出“组合拳”——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