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商人创业故事
说到商人,自然就会想到金钱与利益。《史记》中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商人们也有自己的创业故事,有什么关于著名商人的创业故事呢?今天小编整理了著名商人创业故事分享给大家,欢迎阅读!
著名商人创业故事1:
63岁的美国人霍华德·斯金格(HowardStringer)正试图带领日本“60岁”的国宝级企业——索尼公司走出“泥潭”。这名索尼公司首任非日籍董事长在上任半年后公布了索尼公司复兴方案。然而这并没有让投资者满意,公司股价依然大幅下跌。
因为摆在他面前的景象并不令人振奋:逐步衰败的消费电子业务,壁垒森严的日资企业特色,渐渐滑坡的产品收益率。
索尼公司辉煌时抢占了全球市场价值720亿美元的消费者电子产品市场,在电影以及音乐等大众传媒上的成功也使得索尼公司成为了前卫潮流的代名词。
有着“减支先生”之称的霍华德·斯金格能否改变索尼的萎靡状态?
10月17日,《第一财经日报》初识索尼新任掌门人,这也是他首次以此身份访问中国。
“我不愿平凡地生活”
1965年,霍华德·斯金格在自己22岁的时候做出了人生中的最重要的决定,在牛津大学完成现代史学业并获得硕士学位之后,他决定到美国去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这个决定虽然在当时非同寻常,但是他没有丝毫犹疑。
“那时候英国经济萧条,政治和商业的景况都索然无味,来到美国是我的个人冒险。我那时对自己的未来并不确定,但是我清楚自己不愿意受传统或他人的期望所驱使。我不愿平凡地生活。”
但初到美国,在法律意义上,他还只是一个大不列颠公民。他面临着一个必须做出的选择:作为一名美军士兵前往越南服役,或者卷铺盖回英国老家。霍华德·斯金格没有犹豫,这个威尔士小伙直接踏上了山姆大叔驶往越南的航空母舰的甲板,成为一名美军士兵,并因两年多出色的表现获得美军荣誉勋章。
今年7月28日,索尼发布了截至6月30日的2005财年第一季度财报。报告显示,由于平面电视价格持续下滑,以及PlayStation3游戏机开发导致运营支出增加,索尼连续第二个季度出现亏损:该季度索尼净亏损72.6亿日元(约合6500万美元)。
着名咨询业专家、帕勒咨询资深董事罗清启就此分析:索尼的困境缘于其战略转型失败。“未来的网络时代应该是个内容为王的时代,但是内容与硬件不是完全的游离状态,而是一个共同进化的过程,也就是说二者在互动中相互优化改进。在网络时代要取得胜利必须是内容与硬件的结合。数年来索尼在电子与内容的取舍上就是扔了电子去掰内容。
再次“减支”
担任索尼公司董事长后,霍华德·斯金格依旧在沿袭老传统——“减支”。
10月17日,他来到北京,介绍了他担任索尼掌门人后提出的“重振电子业务”的策略,在作为核心内容的“削减成本”方案中,索尼计划到2007财年末削减2000亿日元的成本。索尼将通过削减一些业务和产品型号的数量、合理配置生产设施、建立更高效的管理结构,从而消除在组织和业务流程中的重复来达到这一目标。具体计划为:索尼将对15项业务进行缩减、整合或退出;索尼将减少20%左右(与2005财年对比)的产品型号的数量;索尼将减少11家生产设施,并从65家变为54家。
“作为以上措施的结果,到2007财年末,我们将在全球范围内削减10000名人员(总部/行政部门人员5000,非行政部门人员5000;日本 4000,海外6000)。这些削减措施将精简我们的运营,令公司运营更加高效,”霍华德·斯金格踌躇满志地说到:“当然,在大裁员决策上,我跟日本总部的董事会成员沟通了多次。”
但显然这次“减支”远没有上次轻松。据悉,索尼的裁员计划曾遭到了多位日本高管的强烈反对,部分高管甚至反对任何形式的裁员,按照他自己的意思,索尼的重组计划应当走得更远,因为索尼的业务大约有一半都出现亏损,不过,在员工的压力面前,他不得不妥协。新公布的减支方案被业界认为是双方妥协的结果。
在业务的调整方面,霍华德·斯金格同样受到了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我希望削减更多的业务,但每个人都告诉我,‘我们将使这些业务扭亏为盈’。事实上,我已经尽了我最大的努力。”
如今的霍华德·斯金格清楚地意识到担任一家以日本为总部的公司的董事长必须以聪明的方式跨越文化鸿沟,只有这样才能在做出果断决策时得到公司上下的支持。他认为多数日本人更愿意逐步改进而不愿剧烈地变革,有些人甚至对和谐的重视程度超过了利润。“我会在很多场合说服日本员工——逐步改进可能是不够的,我们要战斗,并且没有退路。一旦失败,和谐就一文不值。”
“另面”霍华德·斯金格
63岁,在中国这是一个老人安享晚年的开始,但显然霍华德·斯金格并不承认自己老。此时的他依旧在“为工作牺牲个人生活”。他说,有时候这是人生中的必需阶段:“在出任索尼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后的现阶段,我要以索尼的利益牺牲我的家庭生活。我不能经常跟家人在一起,在飞机上的时间可能比地面上还要长,但这不是什么问题。孩子们对我很支持,9岁的女儿说:‘我希望你经常回家,但不希望你离开索尼。’现在我12岁的儿子对索尼的每样产品都感兴趣,他找到了PSP网站,还想要一台笔记本。”
现在霍华德·斯金格必须把周末的时间都花在旅行上,每周六从纽约出发,以便在周一一早出现在东京的办公室。他的妻子是位医生,很担心他没有时间锻炼。
著名商人创业故事2:
雅诗·兰黛的前半生大都是一个谜。她1908年7月1日出生于一个犹太人家庭,她生来就厌恶自己的犹太移民身份,厌倦贫民区的生活,一直拼命想成为百分之百的美国人。
作为一个女人,她为她一生的爱人创造了一款香水,成就了香水界的一段佳话;她统治的化妆品王国至今依然被她的名字牢牢控制着;EsteeLauder, LaMer,Clinique,Origins,MAC……美国化妆品的半壁江山都归于其下;为了表示对她的尊敬,美国人将她的传奇一生拍成了电影。这个女人的名字就叫雅诗·兰黛。
2004年4月25日,一颗难负重荷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它属于雅诗兰黛的创始人亚诗·兰黛,一个至死不肯透露年龄的女士。
身世如诗,亦真亦幻
雅诗·兰黛的前半生大都是一个谜。就比如作为品牌名的名字来说,就有好多种解释。毕较流行的说法是,一开始她被家人叫作“艾斯蒂”,而填写出生证明的那位先生就把他错拼成了“艾瑟尔”。等到雅诗·兰黛读书的时候,她的老师希望让这个名字多一些浪漫色彩,所以融合了法语的特点给她起名为“雅诗”。雅诗·兰黛的姓氏“兰黛”则来自他的奥地利丈夫约瑟夫·H·劳特尔。两人结婚后十年就把这个姓氏的拼写改了,让它回到了奥地利语的原貌“兰黛”。就这样,“雅诗·兰黛”诞生了,它看上去天生就是一个化妆品的品牌名。
传记作家李·以色利说她1908年7月1日出生于一个犹太人家庭,不过家人却说她的生日比这个时间早两年。无论如何雅诗·兰黛的出生地没有问题,那就是匈牙利的科罗那。
雅诗·兰黛小的时候,街道还不是柏油马路的,可以说那个地方更像个乡下小镇。有不少意大利人在那里定居,附近有不少加工厂,而不远处就是一个倾倒垃圾的地方。为此,整条街的气味都搞得很难闻。也许正是这种难闻的气味,促使雅诗·兰黛最终进入了香水业。
父亲门泽尔开着一家小店,主要售卖马饲料和种子,雅诗·兰黛从小就喜欢给人化妆,母亲是她用得最多的模特。她经常为母亲梳理头发,有时候一天摆弄两次。
皇后街贫民区——白皙女郎的梦想
雅诗·兰黛出生在纽约皇后街的意大利移民街区一位匈牙利犹太籍的五金店主家里。她是这个大家庭里的第9个孩子。这个小姑娘继承了母亲的美貌———金发碧眼,并且拥有晶莹透亮的皮肤。
她生来就厌恶自己的犹太移民身份,她厌倦贫民区的生活,一直拼命想摆脱那里特有的气息,成为百分之百的美国人。多年以后,为了摆脱童年的记忆,她把名字改为雅诗,以洗去移民色彩。面对公众,她一直谎称父亲是英国绅士,自己出身欧洲豪门。但当谎言被揭穿后,这一切似乎只能使她的致富故事更富有魔力。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化学家叔叔的到来改变了她的一生——因为叔叔有护肤油的秘密配方。叔叔带来的神奇的护肤膏使雅诗从此把惟一的梦想与它联系在一起,开始孕育一个美容世界的梦:“我的未来从此写在一罐雪花膏上。”
纽约——为理想牺牲婚姻
门泽尔以家人后来移居到了美国,无论他们在匈牙利的生活怎样,他们在美国显然只能算中下阶层。他们家住在贫民积聚的纽约皇后区,父亲先是当裁缝,后来做起了五金生意。他们来美国不久就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接着舅舅舒茨也来到了美国。舒茨是个药剂师,专门弄面霜之类的玩意,当他将自己的配方放在煤油炉上煮的时候,雅诗兰黛似乎看到了她的未来。
可是在雅诗·兰黛正准备要开始自己事业的时候,她却先选择了成家。1930年,她与约会3年的约瑟夫举行了婚礼,正式成为劳特尔太太。无论按照1908年的生日,还是1906年的生日,雅诗·兰黛那时候都还年轻。结婚3年后,他们有了第一个孩子:伦纳德。
但是幸福蜜月过去没多久,她开始了工作:自己在家做护肤膏,并且兜售给身边的女性。在那一年纽约登记家庭电话号码簿的时候,她在“家庭职业”那一栏填写的并不是丈夫的职业“会计师”,而是“兰黛化学家”———这标志着他们首次进入美容界。
但两人的婚姻也随着雅诗更加专注于事业而出现了裂痕。在她31岁那年,丈夫提出了离婚要求。
1939年,雅诗·兰黛与丈夫离婚。离婚过后一段时间,她曾这样解释这段婚姻:“我很年轻就结婚了,肯定有人觉得我会错过生命中的不少光鲜时刻,但是我却发现我得到了一个最可人的老雅诗·兰黛的前半生大都是一个谜。她1908年7月1日出生于一个犹太人家庭,她生来就厌恶自己的犹太移民身份,厌倦贫民区的生活,一直拼命想成为百分之百的美国人。
与丈夫分手的几年,雅诗·兰黛也没有闲着,她结识了阿诺德·范亚美利根,并且成为他的密友。范亚美利根后来做了一个香水集团的老总。他在香水上曾鼎力支持过雅诗·兰黛。事实证明,许多雅诗兰黛的产品,也有他的功劳。两个人关系很好,友谊持续了一生。可雅诗·兰黛越年长越清楚自己需要什么。他通过夫妻双方共同的好友给前夫传话,希望能够缓和离婚带来的紧张关系。“他真是个好人,我不知道为什么要和他分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