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父母如何教育孩子
80后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比上一代的要高,可是这一代父母的独立生活能力锻炼还不足,真正生活中教育孩子,不靠学历、收入,而是取决于教育素质,那么80后家长该如何教育孩子?下面是由小编整理的80后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介绍,希望对您有帮助。
80后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一
保护好了孩子的安全感,就可以严格教育了,这样孩子有对父母有信任为基础,不容易产生抵触,容易从被管教的情绪中走出来。《正面管教》中介绍了“温和而坚定”的方法,换句话说也可以叫“严而不厉”,对孩子用温柔、尊重的态度坚持自己的决定。很多家长做不好这一点,态度温和了就骄纵,想坚持原则就发脾气,这样会把孩子培养得蔑视规则、不懂尊重、喜欢情感操纵别人,孔子所说的“……小人难养也”就是这种情况造成的,不想要这个结果就一定得改。
尊重孩子要从点滴做起,即使是在管教他时也要使用礼貌用语,比如“请到你的小凳子上去冷静一下”,不可以用居高临下的态度给他屈辱感。
向孩子指示人物、地点时要用并拢的五指而不要用一根食指,介绍某人时更是如此。想象一下当你说“请到这里来”、“那是邻居家的奶奶”、“把果酱放在这儿”时,用五指和只用食指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
对好习惯的提醒是平等的,既然认可是好习惯,大家就都应该遵守。当孩子提醒大人坐姿端正或安静进餐时,对他说“谢谢提醒”然后照做,会让孩子对好习惯更加认可,并让他看到大人平时对他的管教是平等的,给他一个共同进步的气氛。不要让孩子觉得提点别人是资格,不要让他以被提点为耻。
80后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二
首先,教育要从了解孩子,理解孩子开始,加强与孩子的感情交流,建立良好的家庭人际关系。了解,就是要懂得孩子的性格、兴趣、爱好以及心里想什么,平时主要做什么,交往的人是些怎样的人等。理解,就是不要忽视孩子在家庭中的作用,在家庭中有他发表意见的一席之地,而不能说“小孩子懂什么”。家中大事应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设家庭民主化,即让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的权利和地位得到尊重。尊重儿童在家中的权利、地位,不是一味德宠爱娇惯孩子,置于“小皇帝”地位。对孩子百依百顺,不是尊重,是溺爱。
在上述了解和理解孩子的基础上,在重视身教重于言教的同时,讲究“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教育方法,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下面,列举常见的几种类型孩子的表现及主要教育方法:
第一类:上课不专心听讲的孩子。此类孩子主要表现为上课多动、好玩、爱讲话,甚至在家中学习也表现出心不在焉。对此类孩子的教育,有的家长说,“那是学校的事,不该我来管,我又不能坐在孩子旁边。”实际上,训练孩子专心听讲,要从日常生活入手,因为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是紧密相关的。
教育的主要方法:首先,父母要训练让孩子听一遍就马上做到;其次,在生活中,家长可以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听话能力,如安排三、四件事,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最后做什么,家长观察孩子是否如此;再次,家长要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注意力,和孩子讲话,一定要孩子看着你的脸听;第四,家长还可以告诉孩子一些听讲的小窍门;第五,家长应尽量要求孩子复述课堂内容,或谈上课中印象最深的问题。
第二类:精力过剩的孩子。此类孩子主要表现为爱玩,爱闹,爱打架,难以管教,但他们较聪明好动,反应快,接受能力强。
教育的主要方法:首先,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让他们明白自己不是一个“不听话的孩子”,这样他们容易在心理上接受教育和指导。其次,要适当放手,管教适度。管教若太严,与他们性格不对劲,就会适得其反。要给他一定自由,一定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再次,耐心教导:即耐心教育与疏导,通过讲道理,使孩子明白自己的一些“主见”并不那么好,并不那么符合社会道德与规范,从而自愿放弃自己的“主见”,克服自己的毛病,逐步走向成长之路。
80后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三
在多年的讲座、调研实践中,我经常发现这样的父母:“我是大学生、研究生毕业,还不懂怎么教育孩子吗?”“80后”的一代正好碰上中国高校扩招,上大学对他们中的许多人来说,已经不是问题。
我要给“80后”父母一个忠告:真正生活中教育孩子,不靠学历、收入,而是取决于教育素质。这个教育素质就包括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教育能力。像李某某的父母尽管是歌唱家,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但孩子照样没有教育好;而莫言的母亲尽管没什么文化,却获得了孩子毕生的尊重,这就是教育素质的不同。
真正的好教育是给孩子自由和尊重,把孩子的主动性和自制力结合起来,主动性和自制力是健康人格的核心,需要关爱与管教的平衡。2014年,我与中美11位脑科学家和心理学家对话后写成了《用心教养》一书。书中认为,教育不能走极端,最成功的教育是培养孩子主动性和自制力的平衡,民主权威性的家庭最有利于孩子的成长,既理解尊重孩子又严格要求。
但在现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一个普遍心理。比如,在社会上很多父母为了抢9月升学时间而选择剖腹产,让孩子在8月底出生。父母如此焦虑,孩子怎么能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下成长呢?
父母的焦虑传递给孩子的另一个突出表现是,各种兴趣班轮番上演。可是父母再怎么走火入魔,也改变不了只有1%到3%的孩子是超常儿童这一现实。当然参加少量的艺术课是可以的,但为了考级而学艺术则是不可取的。董进宇博士说过,最可怕的是让幼儿认很多字,做很多练习题,还有越来越低龄化的外语课。我们生活的环境背景不同,过早开发孩子的英语能力,要付出很高代价,完全没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