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论文
心理健康教育对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知识经济时代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将有助于教育工作者观念的更新和经验方法的改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论文,供大家参考。
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论文范文一:生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摘要:
生态心理学作为一种新兴的心理学研究取向,为各个心理学应用领域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现状,基于生态心理学观点,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如何更好地开展。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从整体环境出发,将各种环境的资源相融合,形成系统的、整体的、动态的、开放的、发展的、层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并进行横向与纵向结合,开展系统、全面、可持续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
生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生态心理学是心理学界新兴的一种研究取向,自20世纪中期西方开始出现。21世纪以来,我国学者开始更多关注这一研究取向,对其进行分类和界定,研究其理论取向及意义,根据其观点对心理学研究模式进行新的探索。研究内容也陆续从以生态危机及环境保护为初衷的生态心理学角度扩展至研究人—环境交互作用的注重实际应用性的生态心理学,谋求人与环境有机和谐,并致力于提升人类生活幸福感。生态心理学蕴含的生态哲学思想也为更加系统地、动态地、发展地研究心理打开了新的思路。生态心理学观点在各个学科当中都有运用。它系统宏观的思想可以给予各项工作许多启发,并十分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每个高校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实际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需不断提升,各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需不断改善。利用生态心理学观点整体把握、综合考量、系统操作并用发展眼光看待问题,有助于促进大学生整体心理和谐、稳定,助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持续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思路可结合生态心理学观点进行探索。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自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16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颁布以来,各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给予了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学生工作中逐渐占有较重的地位。2011年,教育部先后颁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各高校在实际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1.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现状近年来,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机构设置、体制机制、队伍建设、硬件软件等方面均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开展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正在逐步走向理念人本化、队伍专业化、管理规范化、建设标准化、发展科学化的目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形式主要体现为以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心理咨询服务、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相辅助,以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相配合,进行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心理危机排查,对有较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重点关注并及时加以疏导和干预。
1.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虽然国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已有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亟需解决。与此同时,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也在不断带来新的考验。当前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点:第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多强调心理问题与危机的防范处理,除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外,重点针对已经出现问题和有可能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部分学校甚至把心理健康教育错认为仅仅是心理咨询与治疗,缺乏对学生整体的心理素质教育与心理健康的维护;第二,很多学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足,主要表现为: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专业素质不足,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面学时设置不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费不足,学校其他教师及行政人员不重视、不理解、不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导致工作开展不力;第三,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较为单一,目前大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往往只有课堂,相应的社会实践课程少,且课堂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第四,由于家庭环境、成长经历、网络资源、社会多元思想等多方面的环境影响,现阶段大学生的心理呈现出多元化和复杂化的倾向[1],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受到诸多影响。
2基于生态心理学观点进行研究的价值及意义
生态心理学,狭义上可界定为:强调研究动物(人)—环境交互体的动态交互过程,尤其倾向于研究生态环境中的具有功能意义的心理现象(根据吉布森和巴克等人的思想),是一种新的心理学研究取向。有学者先后对国内外生态心理学本身进行了梳理、分类和界定,概括出其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在研究中学者们达成以下共识:第一,生态心理学受深层生态学理论影响,以整体主义为指导思想,认为生态系统(整个生物圈乃至宇宙)中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人类只是其中的一部分[2];第二,生态心理学强调环境或背景性因素的重要性,反对脱离环境孤立研究有机体的心理或行为;第三,多元的交互的因果解释对应用学科具有很强的指导性[3];第四,生态心理学的基本原则是交互作用,研究对象是人—环境,研究要在真实环境中进行[4]。从生态心理学观点可以看出,心理学不应该仅研究人的意识和行为,更应重点研究人的心理和所对应的环境因素。生态心理学的兴起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意义与价值。
2.1生态心理学观点对各个心理学应用领域研究的意义及应用概况整体主义是生态心理学遵循的原则,研究侧重于谋求人与环境(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有机和谐,并致力于提升人类生活幸福感。自兴起以来,将实验室心理研究扩展到了社会应用性的心理研究,其观点对心理学研究及各个心理学应用领域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有很长远的发展趋势。研究者发现:“更为宏观的社会及自然环境同样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塑造着个体的心理和行为;同时,个体的心理和行为模式不仅仅是对外部宏观环境变化的被动响应,还能够反过来作用于塑造它们的宏观环境”[5]。因此,生态心理学观点将研究对象从个体与近端环境扩展至宏观环境,可以为各领域研究创建更多视角,将生态学理论融入各领域理论体系,更系统全面地、贴合实际地研究问题。目前在各个心理学应用领域,运用生态心理学观点进行的相关研究主要有对心理疗法的探索、对心理健康标准的构建、对学生学业成绩提升的作用、对教育活动的启示等。如在心理疗法领域,荒野疗法、家庭疗法都运用了生态心理学观点,行之有效,应用广泛;在教育领域,生态学习观、情境教学观应运而生。这些研究的结论将有助于系统全面地思考如何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2用生态心理学观点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与研究价值生态心理学观点认为,个体与环境各自分别是一个生态系统,个体与环境的组合同样也是一个生态系统。同理,在高校中,大学生、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各自分别是一个生态系统,而大学生所处的环境本身也是一个生态系统。以往大多数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将大学生自身与外在环境隔离开,习惯于对学生做单一的心理问题、心理危机预防和处理,以不出现问题为目标,很少采用积极手段维护学生的和谐心理;在学校整体环境上,仅仅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负责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而学生家长、学校其他教师及工作人员极少参与,如此很难真正实现各个独立生态系统与整体生态系统的协调与平衡。想要构建大学生和谐心理状态,不仅需要做针对大学生的工作,更应融合环境,把握整体情况,共同规划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使其更加系统、全面、行之有效、可持续。
3生态心理学观点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根据生态心理学观点对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与价值可知,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注重人与环境(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整体研究,要考虑到其相互之间的共生关系,结合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有助于解决问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可从整体环境入手,坚持横向全面发展,纵向可持续发展,系统地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3.1从整体环境出发构建和谐心理环境大学生心理本身是一个生态系统,需要依托于整体环境情况,用系统的观点来看待,不能割裂联系孤立地看待心理活动。任何心理的发展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生态环境中实现的[6],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发展。从整体环境出发,作用于学生心理这个整体的生态系统,将各种环境的资源相融合,形成系统的、整体的、动态的、开放的、发展的、层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将有助于改善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3.1.1注重培养学生整体心理素质上文提到,当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之一是过多强调心理问题与危机的防范处理,而缺乏对学生整体的心理素质教育与心理健康的维护。若要构建整体和谐的心理环境,不能孤立来看学生的心理活动,应改善原有的仅针对问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注重提高学生自身调节心态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等,培养学生整体心理素质,促进其内心全面和谐发展。
3.1.2建立全员心理教育的体制机制学校环境与校园文化直接作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而当前很多高校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仅由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一个部门来完成,学校各级人员(包括领导、行政人员、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等)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学生所接受的心理健康教育十分片面并具有局限性。全员心理教育是指全校上下共同努力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在体制机制上,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加强每一位教师的心理知识素养。除对问题的处理以外,在日常管理、教学、活动、校园文化等方面传递心理教育讯息,培养学生积极心态,使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得到教育,共同营造一个时时温暖、处处温馨的和谐心理环境。3.1.3把握“互联网+”时代开展全面教育随着科技的进步,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在不断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互联网+”时代为人的各种社会活动提供了新的媒介,社交、娱乐、学习……以上种种活动均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等网络新媒体来实现。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基于生态心理学观点,有两方面启示:一是防范。即要注意大学生在新媒体获取的信息是否对其积极心态有不良影响。二是利用。即主动通过新媒体来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也可以通过新媒体对学生心理状态“察言观色”,如通过微信朋友圈观察学生实时心理状态,通过个人博客博文看学生的心路历程,通过微博使用情况观察学生的兴趣爱好取向,通过播客、小咖秀等作品上传观察学生的气质个性[7]。把握“互联网+”时代这个社会环境,开展全面的心理教育。
3.2从横向与纵向双向考虑全面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根据生态心理学观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整体主义和可持续原则,开展系统的、全面的、可持续的教育活动。可从横向和纵向双向考虑全面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3.2.1从横向角度全面系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各项内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多项工作内容,包括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授课、心理普查、心理咨询、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等,从生态心理学观点出发,每一项工作都应站在宏观的角度系统地探索其开展方式。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方面,结合人—环境的交互作用,第一,在课堂教学模式上尽可能多利用情境教学,创设相应的相对真实的情境,使学生更直观地处在真实情境之中,深入体会教育内容,掌握处理方法;第二,改善仅有课堂教学的现状,多结合实际的社会实践课程,加强学生心理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水平。在心理普查方面,除了利用相关心理普查量表进行筛查以外,可以基于生态心理学视角建立新的心理健康标准,以弥补目前心理健康标准存在的片面的、静止的、孤立的缺陷,形成系统的、整体的、动态的、开放的、发展的心理健康标准体系,宏观考查心理健康问题,全面地衡量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仅关注个体的症状表现,而且注意心理健康问题与环境的关联性,在相互影响中审视心理健康的表现及其影响[8]。在心理咨询方面,生态心理学观点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出现心理问题的人与环境的动态平衡状态被破坏,这时可采用荒野疗法、森田疗法、冒险疗法、自然疗法等,在行动上回归大自然,在思想上顺应自然,为所当为,从而改善与环境的平衡状态;对于未出现问题的学生应多注意动态平衡的维持,尽可能将工作重心从“治”转换为“防”。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体系方面,可在个人成长性质活动基础上开拓团体性质活动,重在协调学生与环境的关系。一方面,可以开展生生关系、师生关系、家庭关系等为主题的活动,加强学生与环境的互动;另一方面,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可以增添心理和谐的校园文化,使学生处于积极温暖的校园环境中,心理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3.2.2从纵向角度开展可持续的心理健康教育纵向开展主要是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果应具有持续性,要走可持续发展的路线。不能只顾眼前,不能只把重心放在处理问题上。“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使之积极关注自身的心理状态,学会遇到问题积极调节心态,确保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可持续,学生心理得以长久健康发展。大学生是祖国的栋梁之才,其自身心理素质如何将直接影响我国未来各项事业的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应加强师生互动、家长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加深校园文化影响,让学校、家庭、社会、文化形成合力,构建和谐的整体环境,使学生得到系统的、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共同保障大学生健康和谐的心态。生态心理学观点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有一定的价值与意义。随着生态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将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更具实际意义的启示。
参考文献:
[1]王珲.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教育与职业,2015,(14):63—65.
[2]雷毅.深层生态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3]易芳.生态心理学之界说[J].心理学探新,2005,(25):12—16.
[4]易芳,俞宏辉.生态心理学———心理学研究模式的转向[J].心理学探新,2008,(28):16—20.
[5]窦东徽,石敏,赵然,刘肖岑.社会生态心理学:探究个体与环境关系的新取向[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43—53.
[6]李梅.从生态心理学的视野看心理健康[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35—139.
[7]吕妍,马小晶,王军胜.新媒体环境下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析[J].高教学刊,2016,(7):223—224.
[8]朱琼,吴建平.生态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健康标准[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5):630—633.
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论文范文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摘要:
积极心理学的本质在于改善人们生活,发现自身更多美好的品质,并激发出自身的积极力量。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积极心理学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己在国内开展了二十多年,然而很多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依然定位于防治性层面上,以此解决少数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为目标,而忽略了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而积极心理学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则能针对性的为学生提供帮助。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引言
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高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构成单元,可从多个维度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1],使其养成出众的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的作用重点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其生成更加积极的力量,将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视为最重要的教学使命。积极心理学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借鉴意义,在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心理的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应对困境与挫折的能力,最终为推动学生的健康成长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积极心理学下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意义
第一,推动教育目标的有效实现。积极心理学能够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回归最为本质的教学目的,如此一来,也可以更加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意义。毋庸讳言,既往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偏离了实际的教育目标,而基于积极心理学视域背景下,更加强调对学生采用“人文主义”关怀,更加重视对学生积极品质的培养,以助其形成积极的人格。毫无疑问,积极人格,更加有利于当前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融洽共处。在积极心理学的依托之下,推动教育目标的有效实现,并且强化学生心理健康。唤起学生潜在内心的心理素养,最终帮助学生提高自信心、社会责任意,以更好的心态面对社会。
第二,推动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众所周知,每个人的心理状态都存在正负两个方向[2]。一般意义上,既往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其要点,就在于妥善处理好学生的心理问题,帮助学生疏导问题症状,而并未把教育的重点安置在学生积极品质的锻炼上来。有鉴于此,高校唯有主动出击,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方可健全学生的心理健康系统,以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实现教育目标。
第三,建设健全优质的教育环境。可以肯定,一个优质的教育环境,能够推动许多事情的良性展开,并最终促进教育目标的完成。同样,积极的教育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成长,也有着本质的推动意义与现实作用。随着外在教育环境中推动积极体验的形成,每一个学生个体的积极性也会随之不断增强,将环境的外在作用安置在学生的内在心理,也可以使学生的积极人格也两种作用下得到很好的发展。
三、积极心理学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对策
第一,树立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的。学生之间在心理素质层面上是相同,但又有显著的差异性。因此,基于每一个学生心理素质基本一致,也给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给予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并且在教育环境作用之下,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也不尽相同,学生与学生间的客观差异可以说普遍存在。而积极心理学的引导,正是倡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当从学生的差异性为出发点,并且,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让每一个大学生可以在原本的条件下获得更大的发展和健全。因此,高校不仅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期帮助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得到全面提升,还有必要最大限度上利用高校的心理咨询室,开展一些咨询活动还有其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保证每一个学生的整体发展、个性发展。
第二,树立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对于如何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内容,在既往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往往只是单方面地关注对消极层面的教育。因而,高校所有的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都是只是单一地围绕着一些消极环节进行衍伸,其中消极层面,主要是指对学心理疾病、心理障碍的治疗。而积极心理学的教学理念为其提供了全新的观点,即提出积极的心理品质教育,从源头上遏制消极情绪的产生,这样一来,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也就获得了极大地丰富,更加关注积极层面。当然,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必须要依托于学生、教师、校方这三个环节的共同努力。细化来说:学生应当重视和关注自己的积极品质,并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实现不断积累;教师在课堂教育中,更加全面地向学生展示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的内容,而课外活动中也需要关注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校方在这其中的作用是将工作的目标进行重新定位,推动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
第三,提高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一方面,高校的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的教师必须要充分体现其专业技能,可以让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有效地解决,积极的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要做到这一点也就一定要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以及心理咨询中心教师,努力加强自身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养。积极地学习与掌握当下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新路径。另一方面,教师要更加深入地学习积极心理学,自积极心理学的理论过渡到积极心理学的实践。惟其如此,教师在开展自身的教学工作过程中,就不在只是单纯的关注学生的消极层面,通过积极的教学治疗手段,更好的树立学生积极的心理健康养成。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过去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主要是以“解决问题”当成教育的唯一目标,而单方面的“解决问题”,显然充满了很强的功利性,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因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更有必要向积极的方面进行个性,借鉴积极心理学的引导下使得关注信息更为立体化。也只有真正的消除学生的一些消极心理,才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发展,推动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孝凤.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初探[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4,12(04):151-154.
[2]覃梅芳.基于积极心理学深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4,12(04):220-221.
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论文相关文章:
1.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范文
2.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
3.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毕业论文
4.大学生心理健康结业论文
5.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