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探析论文
语文教育不仅能训练学生分析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且还能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生活情趣,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语文教育探析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语文教育探析论文篇一
《高中语文审美教育探微》
摘要:语文是工具,更是陶冶人的情操的教育,然而,在教学中,不少老师忽略了语文的审美教育功能,本文就高中语文的审美教育谈谈自己的一点认识。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语文;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0-0027-01
语文学科不仅是训练学生分析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且是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生活情趣,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特殊学科。语文教育是一种美的事业,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审美中获得知识。美的具体性、情感性决定了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去创造美,指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鉴别生活中的真、善、美.语文不仅是交际工具,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人文教育功能和内蕴丰厚的艺术魅力是学生精神生活、情感培养和智力发展的动力。可以说,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审美教育。
1.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策略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努力培养学生理解美,鉴赏美的能力,当代青年学生在生活中自觉地进行对他人的评价和自我评价,自觉地寻求生活如何美,人生如何美,此时他们的思想与感受最为敏锐,能深入到社会人生最细微的瑕疵中,但他们缺乏艰苦生活的磨练,阅历浅,知识单一,对事物的鉴别能力比较差。在审美教育中,我们必须帮助学生练就一双"慧眼",锻炼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剖析美的本质属性,了解美的现象与美的本质的关系,从而获得对美的正确认识和理解。如小说《项链》中的路瓦栽夫人,虽天生丽质,但心灵并不纯美,是一个爱慕虚荣,醉心于奢华生活的小资产阶级妇女的形象。她尽管出身低微,社会地位低下,但由于受资产阶级虚荣心的支配,对奢华的资产阶级上流社会生活非常向往并尽力追求。为能在上流社会露一下脸,她费尽心思打扮,找女友借来了项链,参加了所谓上流社会的那种灯红酒绿的夜会,然而乐极生悲,在欢乐和赞美声中丢失了项链,最后付出了十年艰辛的劳动。在教学中,应通过对路瓦栽夫人这个人物形象的全面分析,使学生充分领会作者的美学观点:路瓦栽夫人的外表是美的,但她沉醉虚荣,孜孜以求物质享受,结果毁掉了自己的青春,因而她的灵魂是丑恶的。
2.重点培养审美能力
高中是承前启后的阶段,既是把审美感受引向深入,又是为理性思维及审美创造力的培养做好铺垫,加强审美想象力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日常性情感逐渐发展为审美性情感,他们能对作品所隐含的情感和意味在审美感受中达到直觉性的把握。"在全面感知课文内容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拓展、丰富意象的需要。从教材方面看,以现当代中国文学作品为主,兼顾传统戏曲和影视文学,选读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主要时期的代表作家、作品,这些全部都是文学作品,而且以诗歌、散文、小说为主。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一个模糊性、多义性的集合体,且大都十分讲究含蓄,常常是纸短意长写而不满,或弦外有音、或思想深刻,在行文中形成了若干空白和契入点,极具有限中富含无限的艺术效果。这就为集中进行审美想象力的培养提供了可能性和必然性。审美想象是审美反映的枢纽,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巧妙联系同一作者的类似作品去强化感受,适当用某作家的作品来补充另一作家的作品,自觉而自然地融入自身的见闻感受,甚至是跨时空的、跳跃性地重组积累的意象以帮助学生探幽发微,形神兼备地领会作品的意象及深层意蕴。随着审美想象的丰富,学生在学习中潜在的创造思维逐渐上升到意识表层,加之审美想象本身就是一种对作品的再创造,这就使学生在审美教育中培养理性思维及审美创造力成为水到渠成的一步。
3.重点培养理性思维及审美创造力
随着知识面的拓宽和基础的扎实,高中学生的思维具有了充分的独立性、批判性和内省性,其辩证逻辑思维与推理能力日趋成熟,智能发展上出体现出渐次向以抽象思维能力发展为主的方向。而且,在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想象的共同作用下,学生对作品的深入认识达到了审美理解,逐步能从美学的意义上去体味和认识作品。学生作为鉴赏的主体越来越需要把握作品的精髓、需要赋予对象以不落俗套的内涵。如果缺乏一种深层的抽象思考的自觉性,就无法满足这一需要。换言之,没有学生理性思维的注入,作品还只是独立于学生以外的事物,对作品的理解和诠释便无从实现。学生越来越呼唤评价性阅读。
4.相信学生,尊重个性审美倾向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在实践着审美活动,他们在自觉地评价他人、评价自我,自觉地探求生活美、人生美,在某种程度上说,他们就是审美家族的新型人才。教师有必要考虑并肯定他们的某些观点,要相信学生,要尊重他们的审美倾向。
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应该允许学生畅所欲言。例如指导鉴赏《米洛斯的维纳斯》时,让学生讨论:"是双臂完好的维纳斯美,还是双臂残缺的维纳斯美?为什么?"有的学生认为双臂完好的维纳斯美,有的则认为双臂残缺的维纳斯美,而且说得都非常有道理,最后我给大家总结:"二者都很美,但有双臂的维纳斯却只有一种形象美,而双臂残缺的她恰恰因为失去了双臂,更能引发人们无穷的想象,不同的人的脑海中都可以有一个自己的维纳斯,而且都很美。也就是说,是残缺激发了人们的无穷想象力,维纳斯才有了永恒的美。这就是艺术上的残缺美。"经过交流,学生们认为没有强迫接受某种观点之感,思维有了自由飞翔的天空,因而愿意倾心赏美,并能够陶醉于趣味无穷的体验与想象之中,使审美能力进一步加强。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激发想象、鉴赏评价的同时启发了思维,学生在感性基础上得到了理性的提炼,并不断发挥主体的能动性,尽力捕捉新鲜而独特的情思,于一连串原储存表象的分解与重组中创造出新的意象。虽不如原文意象丰富,却可能生发出新的认识。学生也正是在这样的精神活动中发挥了自己的创造性,获得了审美的愉悦。逐渐地,作品里、意象中蕴涵着的美渗透到了学生的心中,净化了他们的心灵,提升了他们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