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研究论文

2017-02-20

近年来,越来越多学校开始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是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并不理想。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心理健康研究论文,供大家参考。

心理健康研究论文范文一:高校创新人才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摘要]在创新与发展的当代,创新人才应具有这个时代的素质特征。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创新人才培养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主要就如何充分发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促进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进行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对策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国间竞争变得异常激烈,只有持续创新才能在经济、军事和综合国力的竞争中获胜,创新的关键在于大量具有过硬创新素质的创新人才。创新人才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高校要发挥培养创新人才的职能,为早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当代创新人才的涵义及特征

当代创新人才要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勇于突破的创新精神,灵活的创新思维和高水平的创新能力,才能够创造出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的创新成果,因此创新人才是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其主要特征为:1)创新人才不愿墨守成规,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对事物的敏锐洞察力。2)有别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习惯,创新人才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学习习惯。3)创新人才具备个性化、求新求异的思维方式。4)创新人才具有较高的成就动机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勇于面对困难、解决困境。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1)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增强创新人才的创新意识。心理健康教育强调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用尊重、积极关注的态度给予大学生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的空间,发掘并培养其潜在的创新意识,激发其创新动机和欲望,在创新活动的整个过程中不断强化创新意识的培养,使创新内化为一种自觉自愿的习惯,乐于创新、乐在创新。

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创新精神。创新是有风险的,创新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会有困难和失败的挫折,因此发挥创新精神也要正确对待创新道路上出现的失败。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课堂讲解、团体辅导、心理干预等形式引导大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正视和应对失败,教育学生用正确的思维方法解析失败的原因,从失败中汲取有益的经验教训,走出失落的低谷,将失败转化为成功的阶梯和创新的源泉。

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激发创新人才的创新思维。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课堂讲授、心理辅导、个体咨询等多样的教育形式,帮助大学生解除困惑,在身心愉悦、心情舒畅的状态下,学生的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发散思维等更容易被激发出来,使其养成勤于动脑、求新求异的科学思维习惯,加深对事物内在规律性的理解,将大脑中的感性和理性知识进行分析、重组和升华,善于捕捉灵感,有意识的进行创新。

4)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创新人才的创新能力。心理健康教育从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入手,培养高校学生求新求异的创新思维,鼓励大学生运用聚合、发散、辩证思维等思维方式进行创新活动,通过不断的训练逐步培养出较好的创新能力。并积极引导大学生对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技能进行归类并重新组合,找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提高创新能力的水平。

5)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塑造创新人才的创新人格。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课堂讲授、团体辅导、心理疏导等形式引导大学生学会释放心理压力,合理宣泄、转移和升华负面情绪,增强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开阔的心胸和积极乐观的性格,通过发挥自身的智慧和潜能勇敢面对并战胜困难,促进其创新人格的形成和塑造。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高校创新人才培养

(一)转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理念,更好的服务于创新教育

创新性教育尊重人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提倡独立思考与创新意识,鼓励大学生通过创新性活动应对挑战、在危机中发现机会。人的行为不可避免受观念的制约,因此,教师更要转变教育理念,尤其是在转变那些如心理健康教育是针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进行辅导与纠正等错误观念,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鼓励学生掌握一些创新思维、创新心理素质培养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强化课程设置,构建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需要一套合理和完整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方面要体现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实施多元化、个性化培养,因此,课程体系的设置一方面要体现综合性,保证通识课程的数量,另一方面还要体现出时代性,尤其要重视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多开设一些如创造心理学、创造力开发、创新心理素质培养、择业与就业的心态调整等课程,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强化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式的内容,培养创新素质

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要重视和强化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方式的内容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用尊重、积极关注的态度给予大学生发挥积极、主动性的空间,发掘并培养其潜在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主要包括发散思维、聚合思维以及辩证思维和批判思维等多样的思维形式。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基本的创新思维方式,帮助他们动态、多角度的把握事物内在的规律性,不断锻炼和提高思维能力。

(四)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课外活动,全面提升创新心理素质

高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课外活动,使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锻炼和提升创新心理素质。如开放大学生心理测评系统,让学生通过测评科学、客观的评估自己的能力。测评后,心理健康老师定期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心理咨询或团体心理辅导。通过课堂教学与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一起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解除大学生在创新方面的困惑和心理困扰,鼓励学生通过自我体验开发心理潜能、乐于创新。

(五)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培养高创新素质的教师

教师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施和引导者,其言传身教具有强烈的示范效应,教师队伍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学生素质的高低,因此将全体教师的创新能力凝聚在一起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心理健康教育在这方面也要发挥积极作用。通过宣传、引导和营造创新氛围,激发教师学习创造心理学、创新教育等相关知识,改进教学方式,科研与教学并重,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教学工作的根本任务。

四、结论

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关键,高校要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发挥好培养创新人才的职能,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个体咨询、团体辅导,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积极运用校园网络、校报、校内广播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大力弘扬创新精神,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热情,营造良好的氛围,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程美华等.浅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2]王凌锋等.实施"积极"创新心理素质教育,拓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

[3]王继明.心理健康教育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功能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

心理健康研究论文范文二:理工院校国防生心理健康研究

摘要:国防生SCL-90得分显著低于军人常模和普通大学生常模,这说明国防生的心理健康总体状况明显优于军人和普通大学生。其原因可能与国防生的选拔制度有关,坚持“全面衡量、保证质量、择优录取”的选拔原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国防生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

关键词:国防生;心理健康

国防生是军队委托地方高校培养的将要投身国防事业的“准军官”。作为高等院校里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既不同于军校学员,也不同于普通大学生。国防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与后备军官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息息相关,也必然给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带来直接影响。随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发展,对国防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也逐渐增多。目前,研究内容多集中在国防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国防生与普通地方大学生、军校生的横向比较,国防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人格特征的关系研究等方面,而对同一对象在不同学习阶段心理健康状况的纵向分析和跟踪研究则鲜有涉及。本文拟探讨国防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纵向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为完善国防生培养模式、提升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提供有益参考。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被试对象为江苏省某理工院校2011、2012、2014级国防生,共214人(男生202人,女生12人);其中2011级56人,2012级78人,2014级60人;分布于自动化、轮机工程、机械制造、热能与动力、会计学等8个理工类专业;年龄17—23岁。

(二)研究方法

选用“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Checklist90,SCL-90),”对被试进行团体施测,筛查阳性标准。SCL-90共有90个项目,涉及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9个因子。

(三)研究程序

受试国防生分别于2011、2012和2014年新生入学军训结束后进行前测,并于2014年4月统一组织实施重测。前后测验均采用SCL-90,并由经过统一培训的同一主试实施测验,以减少误差,确保测验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四)统计分析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分析方法主要有描述性统计分析,F检验和t检验。

二、结果

(一)总体结果

参加实测的214人中,前测阳性检出结果表明12人存在轻度心理问题(阳性症状),占测验总人数的5.61%;1人存在中度及以上明显心理健康问题,占测验总人数的0.47%。后测阳性检出结果表明15人存在轻度心理问题(阳性症状),占测验总人数的7.01%;1人存在中度及以上明显心理健康问题,占测验总人数的0.47%(见表1)。按中国常模结果,SCL-90每一个项目均采用1—5级评分,总分超过160分,或阳性项目超过43项,或任一因子分超过2分,可考虑筛选阳性,需进一步检查。任一因子分或总均分超过3分表明存在中度及中度以上心理健康问题。

(二)不同年级国防生

SCL-90前测、后测对比通过比对分析,发现2011级、2012级国防生的前测与后测存在差异(见表2),而2014级国防生的前测与后测在SCL-90各因子上没有差异。表2显示,2011级国防生SCL-90前测、后测结果在躯体化、焦虑和恐怖等3个因子上有显著差异,后测得分显著高于前测;2012级国防生SCL-90前测、后测结果在躯体化、强迫症状、敌对和偏执等4个因子上有显著差异,后测得分显著高于前测。

(三)国防生

SCL-90得分与军人、军校学员、普通大学生常模对比表3显示,2011、2012和2014级国防生SCL-90各因子分高于军校学员常模,并具有统计学意义;低于军人常模和普通大学生常模,并具有统计学意义。

三、结论

(一)心理健康总体状况良好,优于军人和普通大学生

国防生SCL-90得分显著低于军人常模和普通大学生常模,这说明国防生的心理健康总体状况明显优于军人和普通大学生。其原因可能与国防生的选拔制度有关,坚持“全面衡量、保证质量、择优录取”的选拔原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国防生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同时,国防生SCL-90得分高于军校学员常模,这说明国防生的心理健康总体状况不如军校学员。其原因可能与“90后”国防生自身特点相关。“90后”国防生个性张扬、思想独立、好奇心强、容易接受新生事物,但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缺乏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自我约束能力;同时,自2014年起,国防生考核形式从签约大单位组考改为全军统考,考核内容拓展、难度增加,且考核结果直接影响毕业分配去向,使得国防生的心理压力陡增。而军校学员自入学后就接受严格的军事化管理和教育,较国防生“类军事化”的管理和教育方式而言,显然更能磨炼个人意志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二)在高年级阶段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下降,心理问题更加突出

2011、2012级前测与后测结果表明,国防生在大三阶段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不如入校时良好,大四阶段表现出情绪上的焦虑感和恐惧症状增多,并伴随出现主观上的躯体不适感。其原因可能为:国防生升入大学三年级后,各项训练强度增加,管理更加严格,伴随自我认知逐步增强、价值追求基本明晰,对自身各方面的要求增高,压力增大;同学间的竞争压力加大,人际关系问题逐渐增多,再加上肩负着自我和家庭期待带来的压力,导致心理负担加重,焦虑感明显上升。2011级国防生的后测时间为4月份,此时他们即将面临毕业前的军政素质达标考核和毕业分配,考核的压力和未来的不确定性使焦虑和恐惧得到空前放大。总体而言,本文对国防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初步的阶段性跟踪调查,分析了不同年级和阶段国防生心理问题的特点,但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对某一届国防生大学四年期间心理健康状况的连续跟踪调查、样本容量、个性特点和应对方式等相关因素的分析等等,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从而补充、验证和深化本研究的成果,为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拓展和提升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参考文献

1、我国心理健康研究的现状、热点与发展趋势俞国良; 董妍教育研究2012-06-15

2、十年来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的回顾和展望张积家; 陆爱桃教育研究2008-01-15

心理健康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1.浅谈心理健康论文

2.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毕业论文

3.有关心理健康的论文

4.大学生心理健康毕业论文

5.大学生健全人格取向心理健康研究论文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