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心理危机干预论文
心理危机的提出最早始于20世纪40年代,来自Lindemann对丧亲事件的研究。在20世纪60、70年代以后,经Caplan等人发展后逐渐形成心理危机理论。然而我们该如何写有关心理危机的论文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浅析心理危机干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析心理危机干预论文篇一
《大学生心理危机分析及干预》
摘要:社会进步与社会节奏的加快使心理危机的发生不再成为偶然,而处于各方压力交汇时期的大学生,其心理健康水平一再降低的同时,由其心理危机所造成的危险事件也频频发生。因此,以大学生心理危机特点及形成原因的分析为基础,做好大学生特殊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不容忽视,本文就此进行分析探究。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危机;危机干预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0-0056-03
现阶段,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我国经济也面临着各方面的冲击,就业求职困难重重,社会问题频频出现,大学的校园已不是从前的安逸,遭受各方压力冲击大学生,心理危机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大学生自杀、犯罪等事件的不断惊爆,大学生心理健康关注度的不断增加,频繁发生的大学生杀人、自杀、校园暴力等现象都是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外在表现。因此,关注大学生心理危机,及时做好危机干预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概念
(一)心理危机
心理危机的提出最早始于20世纪40年代,来自Lindemann对丧亲事件的研究。在20世纪60、70年代以后,经Caplan等人发展后逐渐形成心理危机理论。Caplan认为,当一个人面临困难情景(Problematic Situation),而他先前的处理危机的方式和惯常的支持系统不足以应对眼前的处境,即他必须面对的困难情境超过了他的能力时,这个人就会产生暂时的心理困扰(psychological distress),这种暂时性的心理失衡状态就是心理危机。其后,随着心理学理论的发展,对于心理危机概念界定有很多种不同的定义。但美国加州大学的心理学教授Kristi Kanel从实质上分析,心理危机包括三个基本的部分,即:1.危机事件的发生;2.对危机事件的感知导致当事人的主观痛;3.惯常的应付方式失败,导致当事人的心理、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功能水平较突发事件发生前降低[2]。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
大学生作为心理危机的限定词,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别于心理危机在其他群体发生时的特点的。目前为止,心理学界的诸多学者给出了特殊的界定,主要是在心理危机的定义中注入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其高校出现心理危机的特征等因素。大学生处于心理发展的敏感期、危险期、断乳期,此阶段是各种人生压力相对集中的阶段。广义上将大学生心理危机定义为:大学生个体或群体面临超出其承受能力范围的压力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失衡状态。狭义的概念中则涉及到大学生心理结构发展的不平衡性,价值观的不确定性,自我意识的不明确性,思维观念的模糊性,理想现实的矛盾性等内在特点,还包括有大学生处于学业、就业、经济、情感发展等的特殊环境中,因此面对问题,无法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而出现的情绪与行为的严重失衡状态。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原因分析
(一)个体因素
1.生理因素。大学生的处于青年中期的人生发展阶段中,其生理发育已完全成熟,且性生理也与成年人相同,因此有了强烈的性生理和性心理的需要。我国法律在现阶段随意规定大学生有在校结婚的权利,但道德、学业、就业、生存等各方面问题任要求大学生以学业和自身发展为重,所以大学生处于性成熟到以合法婚姻形式开始正常的性生活的过渡时期,有人将这段时间称为“性饥饿期”,从而产生因生理带来的心理困扰。
2.心理因素。心理因素影响包括大学生的人格结构不健全,价值观、人生观的不稳定性,心理素质过低等因素。大学生的人格结构,主要影响在气质与性格层面中,现阶段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家庭教养方式使其性格中带有自我、冲动、或孤僻、骄纵等特点,因此受挫力低,心理脆弱性高,危机承受能力不强。而且我国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大多数中小学校对学生心理发展不重视,造成相当多的青少年人格不健全,心理素质较低,从而进入大学后其心理问题凸显。
(二)环境因素
1.学校因素。大学生的生存环境以学校为主,因此学校对大学生的心理危机有直接影响。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学业压力,成绩的不合格影响毕业,中学的优秀和大学的平淡反差;情感问题,恋爱与失恋的困扰;就业压力,经济危机,就业困难加剧,求职屡屡受挫;人际关系问题,同学间的文化差异,生活处事方式的不同引起人际冲突等;个别学生的网络成瘾,使之感情缺失,脱离集体,严重影响生活和学习;经济问题,我国大学生中贫困生占30%,其学费负担,生活来源问题等都会严重影响自尊心发展。因此,诸如此类学校的正常事件均可能影响部分学生心理环境失衡。
2.社会因素。许多研究也表明,社会支持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呈显著正相关。其原因是由于社会支持能够从两个方面对危机起到缓冲的作用:一是社会支持能够影响大学生对潜在危机事件的知觉评价,即大学生如果知觉到他人提供的社会支持的内容和程度足以应付潜在的危机事件,那么潜在的危机事件就不会知觉为危机事件;二是在危机知觉之后,足够的社会支持能够导致危机的再评价、抑制不良反应或产生有利的调整性反应,从而降低甚至消除危机的反应症状,或者直接影响生理活动过程,从而达到缓冲的效果。
3.家庭因素。学生的家庭环境不仅影响学生现在的心理环境,还影响将来的心理发展。有关研究表明,大学生的不少心理问题是与家庭生活的不良背景、早期不良家庭生活经历联系呈现相关。家庭的显性或隐性的文化环境,如家庭的自然结构、家庭的人际关系、家庭的教育方式、家庭的抚养方式以及家长的素质等,都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及心理健康水平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三、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
1.心理危机干预的概述。心理危机干预,简称为危机干预(crisis intervention)。其概念最初源于Lindemann和Caplna的军事精神病学实践工作,近几十年来在西方取得很大的发展,已成为一种在简单的心理治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特殊的心理技术的领域。概括来说,危机干预是指心理学人员对心理危机者提供有效帮助和支持的一种技术,即给与及时适当的心理援助,防止其精神崩溃,防止意外发生,并使其尽快摆脱危机状态,重新建立和恢复其危机前的心理平衡状态。
2.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具体步骤。第一阶段(问题评估):治疗师须全面且真实了解引起心理危机的外部诱因、内部诱因,危机者的心理特点,危机的影响程度,危机处理的影响因素,危机解决的协助条件,危机者的自杀自伤可能性以及危机干预的效果,如有需要应及时住院治疗。在此同时,还应注重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第二阶段(制定计划):危机干预不是注重人格塑造,而是要帮助危机者恢复其危机前正常的心理平衡水平。因此在制定危机干预计划时,要根据前阶段了解的内容和危机者的生理心理及生活环境的特点,制定适宜的干预计划。干预目标明确,干预技巧有效。第三阶段(治疗干预):这是危机干预工作中最重要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首先要帮助危机者正确认识与理解自己所处危机问题,其次要引导并帮助危机者释放压抑的危害情绪,再次帮助危机者总结原因,学习用正确的应对方式面对逆遇,最后要让危机者建立新的人际、生活环境,特别是对失恋或丧亲的危机者的干预。第四阶段(治疗终止和随访):多数心理学家认为,一般经过4~8周的危机干预,大多数病人的危机问题会得到缓解或解决。因此,应采取适当的技巧及时中断治疗,防治危机者形成依赖性。同时对危机者给与鼓励与应对方式和社会治理利用技巧的强化,便于避免或减少危机再次发生。
四、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针对性研究
1.教育和引导。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前期预防,应从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着手。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加强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适技能的宣传和教育。让学生了解心理危机的内涵,最容易出现心理危机的情况,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主要特征和预兆,以及如何发现自己或身边的同学、朋友可能产生心理危机等。学校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宣传和心理素质训练活动,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加大心理危机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同时,开展生命教育和价值教育,让他们对生命有更清晰的认识,学会珍惜和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培养学生对社会及他人的关爱,使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和心理成熟度获得全面发展,学会有价值幸福地生活,从而减少危机现象的发生。
2.辅导和咨询。辅导和咨询主要正对是有出现危机苗头或心理困扰的大学生进行的心理辅导,是心理危机形成和爆发前的预测和排除,通过对有危机可能的学生进行相关信息分析和研究,及时发现和识别潜在的或现实的危机因素,进行系统评估,采取防范措施,减少心理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和意外性。学校心理工作教师可在每学期开学前,用标准心理测量工具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普查和建档工作,根据普查结果和约谈情况对学生心理状况进行评估,筛选出心理危机干预和预警对象,并建立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发展档案,跟踪其心理状况的变化,从而有效并及时地发现可能有心理危机的学生,预防危机事件的发生。
3.干预和处理。这各环节是对已产生心理危机的大学生而进行的实际性的危机干预,使其摆脱危机状态,防止意外事件发生,恢复其心理平衡的环节,即对学生出现的危机给与危机应急处理,这是对高校心理工作者要求最高的环节,也心理危机干预的核心部分。大学生心理危机应急处理应该遵循危机干预的原则和程序,由专业心理咨询师或中级职称以上学校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对危机者处于危机状态的程度做出快速、准确的判断,根据心理危机的严重程度确定干预方案,帮助其解除或降低危机状态。对症状表现较重、危机程度较高者,应立即转介到心理专科医院或精神卫生医院进行治疗。对于群体性、灾难性事件的危机干预,也可以采用紧急事件应激晤谈法(Critical Incident Stress Debriefing,CISD),包括导入期,事实期,感受期,症状期,干预期,再进入期七个环节,晤谈时间通常在危机事件发生的2~10天内进行,持续3~4小时;在重大灾难中通常在3或4周后进行。
4.处理网络建立。高校应建立多级心理危机干预小组,一级由心理咨询专家、心理危机干预专家、保卫部门、学生工作部门、医院、后勤服务部门等人员组成,对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实行监控、协调、教育、普查、建档,做到专家心理咨询服务制度、热线24小时开通制度、定期预测分析制度、心理危机会诊制度、危机分级报告制度等,确保大学生心理危机解决落到实处。二级由学院(系)学生工作负责人和辅导员队伍组成,这些老师和学生接触密切,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对他们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与咨询、心理危机干预理论与技术的培训,可以成为学校心理危机预测、监护和后期跟踪的主要力量。三级为同辈心理健康监护队伍,组建学生心理健康社团,开设朋辈心理辅导热线,配备班级心理委员,协助辅导员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做好心理健康宣传工作和学生心理健康监护工。四级为家庭支持系统,建立家长告知制度,做到辅导员与家长定期联系,家校合力的支持系统,联合家庭学校从各方面给予学生生活帮助、心理监护和支持。
在此基础上,学校还应与社会各方面联系,合力打造高度的社会支持系统。从社会角度来说,学校只是社会系统的一个部分,学校应利用自身的资源和力量及时取得社会各界的支持,力争把危机事件的危害降低到最小程度。其中包括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消防部门和公安部门的应急救援作用,医院的救护作用,社会专家的影响作用,最大化的增加社会支持力量,减少不必要的危机产生。
参考文献:
[1]龙迪.心理危机的概念、类别、演变和结局[J].青年研究,1998,(12).
[2]Kristi Kanel.A Guide to Crisis Intervention[M].California:Marcus Boggs,2003.
[3]陈青萍.临床心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心理咨询职业资格委员会.心理咨询师教程[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靳伟涛(1985―),男,陕西户县人,硕士,西安科技大学学工部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就业能力、大学生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