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物教育的本科毕业论文

2017-06-14

生物学科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价值,要让社会、学生真正重视生物学教学,就必须切实重视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实现,这样才能实现生物教学稳步可持续的发展。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关于生物教育的本科毕业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生物教育的本科毕业论文篇一

《高中生物教育改革探讨》

【摘要】改革高中生物学教育课程体系,转变传统教育思想,充分利用各种现代教学手段,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本文就高中生物学教育改革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生物学;课程体系;创新意识;教育改革

高中生物学教育是为大学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的基础之一。随着高等医学的教育事业的发展,更多的学者认为高中生物学教育是一种基础性的、普及性的通材教育;另一方面,高中生物学教育也面临新的课题,必须进行重大改革以适应新世纪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高中生物学教育重新定位势在必行。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转变。

1单一性向多样性转变

就教师而言,从单纯教学成为以教学为主向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方向发展,这种转变,既可以提高学生学生兴趣,又可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对学生而言,从单纯知识掌握向知识、素质等综合能力培养转变,从学会到会学,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从模仿到思索到创新,从被动到主动,给学生压力的同时,更要给学生学习的动力及兴趣。

从教学方法而言,从“满堂灌”到“启发式”到“以学生为中心”到“双向互动式教学”,即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主导并非主宰,而是主要指导,整体引导,主体则是教师的对象(学生)。主导和对象的关系首先是双向的,只有双向才意味着沟通。而互动只能在“双向”的基础上才可能实现。就教学手段而言,应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鼓励教师进行CAI教学,使教学形式生动、形象,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确定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难点,疑点。从教学内容而言,由单门系统性向多门整合性发展,不断拓宽基础,介绍前沿学科的进展,最新动向,填补课程内容的间隙,不断培养学生的全面把握力,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教学体系而言,必须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注重教师的个人教学特色、风格和魅力,百花齐放。

2被动性向主动性转变

即从社会需求→专业→基础课的被动模式,向基础课→专业→面向社会相对主动模式转变,使基础课有更大的主动性,甚至条件成熟的各教研还可以组成院系,自主招生,这样更有利从基础课自身特点出发,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出发,摒弃过时内容,引入创新体系,构筑宽广的基础课平台,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3依附性向独立性转变

基础课历来被认为只是为专业课服务的,这种依附性思想必须得到改变,在社会发展的同时基础课在人才培养中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实际上已成为科学素质培养的主渠道。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培养,学习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培养是学生科学素质培养的温床,也正是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专业更新快,而基础相对稳定,高等教育的基础化趋势,赋予了基础课更为艰难和重要的历史使命。

综上所述,基础课必须走出专业相对封闭的传统教学空间,融入相对开放的教学科研结合中去,充分与多种媒体结合,多门课程结合的综合培养,从而完成对基础课的重新定位。

完成基础课的重新定位后,如何完成教学内容的改革、课程体系的建立呢?我们认为必须做如下几点:

(1)课程内容体系要与人才培养模式相呼应。

①传授知识,必须注重基础性,同时兼顾针对性。课程体系是教学改革的灵魂,教学改革的切入点是课程体系。已经延续近五十年的基础教学课程体系已明显地不适应新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作出全面改革势在必行,以基础促专业,以基础课程作为本科教学及研究生教育的纽带,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

②提高素质,必须注重形象思维,兼顾多向思维。高素质的重要表现是强思维能力,必须突出本门课程在形象思维培养中的作用,形象思维是与逻辑思维对应的主要思维方法,在介绍形象思维的同时,介绍逻辑思维、逆向思维,创新思维等方法,以期在更大范围内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③培养能力,必须注重创新性、开拓性,兼顾历史继承性。

(2)课程内容体系与计算机技术相融合。

计算机的出现、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为基础各学科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条件,广泛应用CAI软件教学,充分发挥计算机教学直观,形象的特点,可极大地增加学习的兴趣,在有限时间内,介绍更多的知识。

(3)教学内容要“吐故纳新”。

处理好经典内容和现代内容的关系,要科学而审慎地研究在传统的教学内容中应“吐”什么,“纳”什么,积极探索用现代教育思想、观点和方法改造传统教学内容的途径,在讲授经典内容的同时,注意渗透现代教育的思想,概念和方法。同时打破学科设课的界限,促进不同学科内容的相互结合和相互渗透,促进相关课程的重组。

(4)确定以学生为中心模式。

教师、学生、课程体系是教学过程的三要素,在教学模式上分别存在“教师中心论”、“学科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其中以教师为中心在我国教育体制中占据主导地位,如倡导教学由“满堂灌”转变为“启发式”,就是教师中心论的典型例证,如何理顺教师、学生、课程体系三者之间的关系,真正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通过教学方法的根本变革实现知识、素质、能力的培养,将是一个长期的任务。

我们认为教师是教学改革的关键,教师局限于教学,特别是单门课程的教学,可能很难真正搞好教学,特别是教学改革工作,教学的源头应该是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及师资队伍的建设,科研稳定了师资队伍,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科研也为教学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它开阔了教师视野,转变了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

学生是教学改革的根本,教学必须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学生为中心,学生是根本,局限于教师,很难发挥学生的作用,教学失去了其根本的目的。以教师为中心,就教师而言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就学生而言只有沉重的压力;以学生为中心,对教师是一种解放,教师可以更好地起到指导作用,便于投身到更富有创造力的工作中去,对学生将不仅仅是压力,更多的是兴趣、动力以及能力的培养。总之,教学改革将是一个永恒的课程,我们将不断探索。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