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马会"创造历史改变未来"读后感范文

2016-12-01

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张志军4日宣布,经两岸有关方面协商,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将于11月7日在新加坡会面,就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以下是关于 "习马会"创造历史改变未来"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读"习马会"创造历史改变未来"有感

若干年以后,历史学家一定会以类似口吻记录2015年11月7日这个重要日子:习近平、马英九两位“先生”,以一红一蓝的领带,微笑握手的姿态,终结了跨世纪的两岸仇怨,克服了会面时机、场合、身份、成果等重重障碍,实现了自1949年以来的第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两岸领导人正式会谈,改写了最初未曾料到的两岸关系历史,重塑了可能趋于黯然的两岸关系未来。

很多人在惊叹两岸政策执行层此前毫无走漏风声的严谨,更多人钦佩两岸领导人着眼于民族未来的谋略,所有人更感慨冥冥之中的某种历史牵引力,令两岸关系终究重回正途。

100多公里的台湾海峡宽度,真正要迈过两岸政治鸿沟,远比只身横渡难无数倍。早在1956年,北京方面就致信台湾蒋介石,以“奉化之墓庐依然,溪口之花草无恙”温情攻势,盼蒋在中国统一后回故乡看看。蒋一度动心,曾数次派国民党将领宋希濂、著名报人曹聚仁等回大陆,面见大陆第一代领导人。双方思量重启和平谈判。可惜,历史造物弄人,两岸内部的各类重大事件,令两岸分治超过一个甲子。

1992年11月,两岸达成了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1993年4月,大陆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和台湾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实现1949年以来第一次两岸非正式会谈,为关系解冻撕开了裂口。数轮接触后,2005年国共两党领导人60年来首次会面。2008年以后,两岸直接“三通”,高层互动和协议签署明显加快。

然而,两岸领导人层面始终差“关键一晤”。2014年2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北京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时谈的一番话,感动了台湾许多人,被台湾媒体普遍认为是充满“两岸一家亲”的温情,着重于共同命运、中华血脉、民族复兴的深意,把中国梦与“两岸梦”完美地联结起来。这些都与习近平本人在福建连续工作17年、熟悉对岸情况密不可分。

由此看,艰难走了66年才得以实现的两岸领导人会面,既有前人积累的厚重情理,更有着个人特色的魅力体现。均有秘书履历的两位“先生”的细腻,在二人见面的着装仪表、举手投足中得到了完美体现;而大陆方面给予台湾的对等尊重与长期耐心,更体现了习近平本人的自信、包容与善意。习近平曾说过,“世界上的很多问题,解决起来都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但只要谈着就有希望。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我相信,两岸中国人智慧找出解决问题的钥匙来。”

如果说个人魅力是此次“习马会”最终成行的特殊因素,那么,社会互动则是两岸领导人必须见面的宏观基础。2014年两岸贸易额为1983.1亿美元,占台湾全年对外贸易的60%左右;2014年两岸人员往来总量941.1万人次,其中,台湾居民来大陆536.6万人次,占全台人口20%多。两岸定期客运航班每周总班次将近1000班。

加之两岸海关电子信息交换系统上线、两岸货物通关效率大幅提高等因素,台湾与大陆的互动,无论是人员,或者是贸易,丝毫不亚于大陆同样一个2000多万人口的省份或区域,与其他省份的互动频次。

正如习近平在“习马会”致辞中所说:“我们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亲人。”从这个角度看,两岸领导人最终会面也是被两岸人民“拱”出来的。这也正是三天前“习马会”消息一宣布,两岸股市均连日大涨,最敏感的资本市场用实际行动对两位“先生”见面表达的真实期盼与一致拥护。

除了个人因素、社会期盼,世界同样在为“习马会”点赞。在许多中国人看来的“关键域外国家”美国的国务院,第一时间出来表态:“(习马会)为两岸、为美国以及整个地区带来的利益是巨大的”。

11月7日两岸领导人第一次会面没有触及具体问题,但象征意义已经大于所有具体的成果。过去20多年,苏联解体、东欧巨变、朝鲜半岛局势曲折、全球分离主义盛行,“习马会”的成功,体现了中国人完全对解决好自己问题的“大智慧”、“大团结”和“大远见”。

历史没法选择,但现实却能倍加珍惜,未来更应全力创造。今天这个日子,两岸化干戈为玉帛,化对立于对话,全球15亿华人为两位帅气的“先生”叫好,因为他们看到了中华民族振兴的又一个希望,再次体验到这个多灾多难民族复兴的伟大荣耀。

延伸阅读:

习马会的四大看点

看点一:称呼、身份怎么处理?

以往,外界谈及两岸领导人会面议题,“称呼”、“身份”问题如何解决,总是受到很大关注,也被认为是能否实现会面的一个考验。

此前,两岸国共高层已经有互动会面,而对于两岸领导人会面这一重大议题,如何处理称呼、身份问题,一直尚在协调摸索。

如今,这一问题在两岸双方商定之下,终于得以解决。张志军介绍,此次会面双方以两岸领导人身份和名义举行、见面时互称“先生”,是经双方商定的。这是在两岸政治分歧尚未彻底解决的情况下根据一个中国原则作出的务实安排,体现了搁置争议、相互尊重的精神。

看点二:会面时机选择有何意涵?

概括来说,会面之所以会在此时举行,主要有两点:一是近年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取得积极成果,获得一些突破,两岸双方在“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共同政治基础上,不断累积互信,为两岸领导人会面打下一定基础,创造良好氛围,令外界对会面有所期待。

实际上,自2005年时任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到大陆展开“破冰之旅”开始,两岸高层之间互动就很热络。

2013年2月25日,习近平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中新社发 资料图

习近平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以来,已经数度会见了国民党领导人。2013年2月,习近平会见时任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当年6月,习近平又会见时任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今年5月,习近平在北京会见了中国国民党主席朱立伦。

二是两岸关系正处于新的重要节点。当前两岸关系如何排除“台独”干扰,在“深水区”克难前行,成为迫切课题,需要有新的重大的推动力。

习近平在5月会见朱立伦时强调,两岸关系处于新的重要节点。两岸关系路应该如何走,攸关中华民族和国家未来。

张志军4日指出,两岸领导人在这个时候举行会面,是两岸双方顺应两岸同胞心愿和时代潮流共同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将开启两岸领导人直接交流沟通的先河。

他强调,这将有利于两岸双方加强沟通、增进互信、管控矛盾分歧,巩固共同政治基础,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维护台海和平稳定,也有利于地区和平稳定。

看点三:会面地点为何选择在新加坡?

事实上,新加坡曾见证了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历史时刻。

1993年4月27日至29日,在海协会的倡议和积极推动下,经过两岸的共同努力,第一次“汪辜会谈”在新加坡举行。这是海峡两岸授权的民间机构最高负责人之间的首次会晤,也是两岸分隔40余年后,两岸高层人士的首次接触商谈。

舆论认为,“汪辜会谈”开创了两岸制度化协商的机制,树立了两岸平等协商的典范,标志着两岸关系迈出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目前客观而言,在大陆或者台湾举办两岸领导人会面,还需要克服台湾岛内阻力,还需要积累条件。

而有了“汪辜会谈”的历史积累,两岸在实现领导人会面议题上,便有了很好的地点选择,体现了灵活而又务实的姿态。新加坡又一次成为见证两岸关系重大历史事件的“舞台”。

看点四:会面将谈什么?做什么?

“习马会”之所以备受海内外关注,正如张志军所言,两岸双方共同迈出这一步非常不容易。1949年以来,两岸关系历经风雨,跌宕起伏。两岸领导人会面得以实现,来自于两岸双方和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得益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累积的丰硕成果。

两岸领导人会面即将实现了,那么此次会面将具体做什么?谈什么?据张志军介绍,双方将就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探讨深化两岸各领域交流合作、增进两岸民众福祉等重大问题,以维护和进一步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据张志军介绍,两岸领导人会面结束后,还将共进晚餐。晚餐是一个相对轻松的场合,相信通过晚餐的互动,两岸领导人能够进一步交流双方关心的重要议题,增进双方互信和善意。

可以说,会面不只有“握手”这一亮点。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