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经济小论文
随着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相关经济理论学说也随之诞生,这些学说对于促进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关于经济小论文,供大家参考。
关于经济小论文范文一:采矿环境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1.采矿专业学习经济学的必要性
进入21世纪,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煤炭产量由1999年的10亿吨发展到2014年的38亿吨,接近世界总产量的一半,如此大规模的开采必然对水土资源和环境造成严重影响。为此,中国矿业大学钱鸣高院士提出了资源与环境协调(绿色)开采技术,改变传统的采煤方法和采煤工艺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和污染等问题,实现煤炭资源的安全高效绿色开采,确保采矿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钱院士再一次提出了“科学采矿”的概念。完全成本是科学采矿的经济基础,但完全成本影响价格,而价格和国家经济发展还存在最优配置问题。煤炭企业间的不公平竞争使完全成本难以实现,必须制定相关政策实现公平竞争,从而实现完全成本,为科学采矿奠定基础。因此,采矿专业必须学习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使企业实现完全成本,形成一个全新的采矿学科理论与技术体系。当前我国矿产资源开采存在很多问题:重采轻治,严重破坏矿山生态环境;过量开采、过量出口导致优势资源过早、过快耗竭,廉价资源大量流失,资源储备严重不足。环境保护和资源的高效利用迫在眉睫,采矿专业学生学习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十分必要。
2.采矿专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教学所面临的问题
采矿专业学习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可以扩展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的知识面和学科面,更好地适合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然而采矿工程专业作为一门工科专业,在课程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1)采矿专业学生经济学基础薄弱,对经济学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其中涉及很多抽象的经济学概念和原理,对非经济学专业学生来讲,由于没有相关经济学知识的基础,对有关经济学的原理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另一方面,采矿工程专业学生普遍的认为经济学对以后的工作没有实质性的作用,认为只要学好专业基础知识就行,这种错误的认识导致采矿学生不注重经济学的学习,对于经济学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2)课程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教学枯燥乏味
当前,在采矿专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教学中,课堂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教学形式过于死板,几乎以讲授为主:教师站在讲台上当演员,学生坐在台下当听众。这种教学形式导致学生的学习很被动,把大部分时间投入在记录、整理笔记上,只满足于理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很少主动去探究理论背后的原因,更谈不上运用理论去解决实际问题。有些教师偏重于理论的讲解,缺乏案例强化和充实,师生缺乏互动交流,课堂枯燥乏味,学生积极性不高。这种“填鸭式”教学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重理论体系、轻实际运用,重方法介绍、轻能力培养”的现象。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很多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但是有一部分教师过度赖多媒体教学,导致某些内容解释不清,知识接受存在盲点,学生跟不上教师讲课的节奏,减少了思考的时间,加重了学生的负担,教学效果下降。
(3)教学大纲不规范,缺乏配套的教材和参考书
目前,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不规范,教学目标和任务不够明确。国内外市场关于《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教材有很多。有些教材缺乏可读性,章节之间衔接不当,系统性不强。有些教材内容和教学大纲相似,缺少重点和难点。有些教材内容陈旧、落后于经济发展现状,不能把采矿学和经济学有机结合起来,不能正确处理好经济学和采矿工程之间的关系。
(4)教师队伍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的教师有些是资源与环境相关专业出身但是对经济学不够了解,有些教师精通经济学但是对资源环境理论又不够了解,不能把资源环境与经济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很多高校对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教师的配备不够重视,大多数教师是由经济学专业转行而来,对于经济学知识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对于矿业工程知识严重缺乏,他们专业实践的机会不多或者自身就不重视专业实践,导致课堂教学中理论不能联系实践。
3.对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1)积极引导采矿专业学生学习经济学,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逻辑性、系统性很强的课程,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培养起学生对经济学的浓厚兴趣。首先,教师要平易近人,多与学生交流,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其次,让学生先了解课程的整体安排,在第一节课向学生简要介绍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授课计划、考核方式等,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教学上可以辅以案例教学,经济学案例往往是以现实生活中经济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不乏一些经济社会的热点问题,能够勾起学生的兴趣,吸引他们主动思考、积极讨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拓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多样化,完善教学体系
在教学内容方面,不仅要注重基本知识的学习,还要结合科研课题,突出矿业特色,给学生讲述资源需求预测,矿产资源评价,绿色开采,矿山污染治理等方面的案例,不断完善教学体系,增强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打下扎实的基础。结合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内容的特点,需要将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以多媒体教学为主,在某些逻辑性较强、内容抽象的情况下,辅以必要的板书进行推导、演练。积极探索启发式、讨论式等方式展开案例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引导学生创新思维。启发式即以启发提问的方式进行,教师抓住课程重难点和热点问题,通过介绍案例,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在理解原理的基础上,应用案例分析问题。结合课程内容对目前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开展综合案例讨论,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加深其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选择一本适用于采矿工程专业的经济学教材
教材的选择要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在教材内容方面,不仅要阐述清楚经济学基本理论,还要把经济学运用到采矿工程专业的实践中,例如矿产资源评价,资源与环境协调开采技术,矿山污染治理等。教材应该与时俱进,能够反映经济社会运行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能够反应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前沿动态。教材各章节之间既要系统性又要有一定的独立性。有条件的学校可根据本校学生实际结合采矿工程的具体情况自编教材,这样更有利于本校学生的学习。
(4)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一门交叉学科,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丰富的跨学科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既要精通资源与环境理论,又要懂得经济学知识,然而很少有教师同时具有这两个学科的教学经验,所以应该加强教师的学习和教育,使得教师能够达到这一教学要求。学校要重视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建设,进而重视对相关教师的培养。学校应为教师提供学习和实践的平台,给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教师更多的进修和实践的机会,帮助教师提升专业水平。教师自身应不断拓展和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改善知识结构,实现矿业与经济学知识的交叉融合,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于经济小论文范文二:政治经济学方法分析
一、政治经济学方法论的基本理论概念
(一)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政治经济学是一门重要的社会科学,它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商品经济、工业生产方式的形成发展而出现并演进的。迄今为止,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基本上还处于经验传授和个别人的领悟为主的阶段。对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来说,经济学说正是其体现。也就是说,对政治经济学方法的研究,必须要以经济学说的研究作为依据。政治经济学的主体也制约着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体性也是其最重要的特性。当我们研究方法时,必须要明确自己的主体地位,再从主体性出发对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进行总结与归纳。历史出现的经济学说,派别与种类繁多,我们作为研究者,不可能脱离开其中的派别,对所有的学说一视同仁。对于我们来说,我们是中国的劳动者,所要研究的是中国政治经济学的方法,才能应用于我国经济中产生的具体的矛盾。
(二)研究政治经济学方法的意义
首先,研究的意义都是为现实服务的。在我国现今的政治经济中,很多经济矛盾不断涌现,这些实际问题都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从新经济体制的确立到改革到经营管理层面,这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相应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作为指导。如今,我们从国外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中,概括出其一般的规律,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学说提供启发与借鉴,这也就是政治经济学方法研究的最主要的目的与意义,也就是说,我们应通过对政治经济学方法的研究,明确我国现今最主要的经济矛盾,从而随之建立中国自己的政治经济学学说。
二、对苏联政治经济学方法的分析
(一)苏联政治经济学方法的演变
苏联政治经济学方法的研究演变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从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苏联的政治经济学研究,进行着许多方法上的争论,二争论的问题虽然简单幼稚,却是系统抽象方法应用到社会主义经济研究所遇到的基本问题。这个时期最早争论的问题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否应该存在和发展的问题。他们的方法为:生硬的印证和转述一些马克思经典作家的基本原理或者粗浅的叙述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第二,苏联的40年代,前期是以抗击德国法西斯为主,后期主要回复战争对经济的巨大创伤,因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几乎没有什么进展。随着经济的恢复和战后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第三,1952年,斯大林发表了他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进一步提出了他对教科书的原则意见。他们主要着眼点,不是现实中存在的经济矛盾,而是经典作家的某些论述。如何将散见于各种经典著作中的有关论断整理成“社会主义经济规律”,进而演绎现实经济工作应该如何,是这部教科书社会主义的主要方法。第三,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经济学界着手编写新的教科书,在方法上,对50年代的研究方法有所改进。虽然那种从经典著作出发的演绎依然存在,但从实际经济现象开始的归纳逐步加强。第四,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苏联、东欧和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都开始把改革经济体制作为研究的重点。由于改革指导思想方面的问题,经济研究中的短期行为也泛滥起来,坚持传统的经济学学家似乎不能理解正在进行的改革,而新派的经济学家认为改革就是向资本主义经济学说靠拢,这本质上是在回避苏联经济中的矛盾,试图用资本主义的经济学说来改革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演化到90年代,私有化被明确提出,导致苏联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停止。
(二)苏联政治经济学对苏联的影响
在苏联的走向解体过程中,其政治经济学方法处于指导地位,所以,苏联政治经济学中存在的缺陷也要为苏联的解体担负起责任。由于苏联初期起就只注重从上往下的演绎的方法,斯大林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把优先发展重工业看成发展工业的唯一道路并使之绝对化,造成了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长时间失调,同时背离自愿原则强制推行全盘集体化,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是苏联农业生产力遭到了严重破坏。在政治上体现为政党行政化。苏联夺取政权后,行政集权体制成为党组织的形势,并直接由党行使国家权力或由党领导行政、军队、警察、检查、司法等全部社会管理,党组织按行政级别划分、统属,破坏了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是党内的封建家长制和一言堂现象日趋严重。政集权体制在经济上的体现为统制经济体制,作为一种经济体制,其主要特点是政治对经济的全面掌控,而且以行政的办法指挥和管理经济。在经济体制中不能明确劳动者对其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个人所有权,国家不仅行使占有权和管理权,而且已占有权取代所有权,并由国家以行政方式行使经营权,以管理权决定收益权和处置权,并不受所有权主体的监督。
三、苏联政治经济学方法上的缺陷
(一)归纳与演绎角度
在苏联的政治经济学方法中,演绎一直远远大于归纳的作用。苏联的政治经济学学者大部分是转述马克思等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的思想,而不对已发生的经济矛盾进行归纳。在把这种演绎的方法运用到苏联的实际经济活动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弊端。首先,虽然一些经济学家注意到了在苏联真实发生的经济矛盾,但是他们只是将之视作已经由先人规定了的经济规律的论据,而不是根据本国的具体国情总结出适合自己国家的经济矛盾。
(二)特殊与一般角度的批判
在《苏联教科书中》,编写者就将苏联一国的经验直接说成世界一般性的。由于苏联人自以为是社会主义“正宗”的观念,他们就把自己的社会主义模式说成社会主义唯一的模式。在这个过程中。苏联政治经济学家混淆了特殊与一般,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是特殊,他们却以偏概全认为听他们代表了世界上所有国家的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学。这种对特殊和一般的混淆也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生活。斯大林建立的苏联模式,在社会主义阵营中被当作社会主义唯一的正确选择,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也就自然地把它当做蓝本,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这一目标模式在中国逐步确立起来。新中国仿照苏联模式建设社会主义,在经济体制上,体现在建立了比较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指令性计划管理体制。
四、对中国政治经济学创立的启示
我国作为一个工业起步晚的人口大国,在工业化的初期不得不效仿苏联模式,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我们必须正视中国自己的政治经济学,首先要从思想根源上摆脱苏联残留的僵化的思想,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政策应根据中国的国情出发,而不是按照苏联的经验来制定政策甚至提出我国的主要矛盾,同时应分析现实中国的经济矛盾,迫切要求在概括中国劳动者利益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中国的经济矛盾,我们应把重心转移到劳动者权利的保证上,最主要的是创建中国的劳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求明确中国政治经济学的主体性,即中国劳动者。我们要建立属于中国劳动者的劳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这当然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我们应理解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并不意味着无条件的接受马克思研究的结果。它不是对这个或者那个论点的信仰,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应指的是方法,即辩证的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