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心理效应论文
心理效应,其普遍地存在于各种场合中,是指大多数人在这种相似的情景之下对某种相同的刺激产生相同或者相似的心理反应现象,它对人们的行为和思想有着巨大的影响。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探讨心理效应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探讨心理效应论文篇一
《巧用心理效应优化高三班级管理》
摘要:心理效应,其普遍地存在于各种场合中,是指大多数人在这种相似的情景之下对某种相同的刺激产生相同或者相似的心理反应现象,它对人们的行为和思想有着巨大的影响。如果我们班主任有意识地、巧妙地应用心理学原理于班级管理工作之中,对一些典型的“心理效应”能融会贯通、活学活用,将对我们的教育管理工作有极大的启发和帮助作用,使我们的教育管理工作更上一层楼。它能启示我们一些具体的制胜招式和技巧,使班主任和学生的智慧及其自身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使我们的班级管理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借助心理效应的作用,对如何利用心理效应优化高三毕业班的班级管理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班主任;班级管理;心理效应
班级管理是一个琐碎复杂的过程,特别是面临着备考升学压力的高三班主任们,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巨大的压力、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如何将班级管理工作做得更好,需要每位班主任去思考与探讨。作为高三班主任,我在班级管理中巧妙地应用心理效应,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巧用“名人效应”,激励高三学生勇往直前
所谓名人效应,是指名人的出现可以起到引人注意、增强印象、导致模仿与扩大影响的作用。名人效应的产生依赖于名人的权威和知名度,名人能引起人们的好感、关注、议论和记忆。由于高中生的认识特点及心理发展,他们易被名人的形式化、表面性的形象所吸引。故而,他们喜欢的名人多为歌星、影星一类,并出现追星现象。这就要求班主任为学生选择好“名人”,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1.向学生灌输“名师”出高徒思想,制造好第一印象
每一届高三在9月1日开学都会隆重召开一次班会课,班会课上的一项关键内容就是向学生们详细介绍班级的任课教师团队。我是在高三接手的班,我的秘诀在于公开地利用第一次班会课秘密地为自己造势。我极力宣扬每个老师的荣誉与影响,告诉学生,我们所有的任课教师都非常出色,都是经过学校精挑细选的,每位老师都很有名气。“别班的学生都在悄悄地羡慕着你们呢。”巧妙地暗示学生,作为班主任的自己教学很有经验,做班主任也很成功。学生心里很高兴,情绪也非常好。
在高三开学伊始,我利用名人效应成就了自己的真实“谎言”。试想,学生初上高三,面对新的环境、新的教师,其内心渴望遇到名师。他们对高三新任教的老师大多是一无所知的,此时,第一次接收到的关于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信息印象是很深刻的,更何况是在班会课上隆重介绍得来的信息,可信度很高。一旦他们的渴望变成了现实,就会在第一个月好好地复习备考,试图给“名师”留下一个好的印象。由于学习积极,心态也积极,目光中充满敬佩,因而上课效果极佳,每节课下来,感觉收获很大。
此外,老师在学生的积极情绪感染下,成就感也油然而生,默契地与学生配合,实现教学的超常发挥。如此,创造了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和良性循环,迎合了学生良好的预期――“我的老师是名师”,从而为班级教育管理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通过教学相长的过程,学生的良好期望衍生的积极行为反过来又对任课老师们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从而真的造就了“名师”!
2.介绍名人奋斗史,以激励学生为向往的大学而努力拼搏
名人之所以具有影响力,还因为人们对名人充满崇敬与喜爱,从而爱屋及乌,喜欢他们所喜欢的东西,愿意做他们所做过的事情。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是因为他们在某一领域有其过人之处,而且也付出了相当多的努力。根据学生对名人的崇拜心理,通过开展如“我从居里夫人身上学到了什么?”的班会课,利用班会课的渠道,让他们明白名人成功背后的刻苦与不易,激励他们像名人一样努力,从而巧妙地发挥名人偶像的励志作用。
3.通过身边的“名人”榜,聚集榜样的无穷力量,鞭策学生努力备考
名人之所以具有影响力,还因为名人是公认的榜样,人们愿意观察并模仿他们。社会人物与媒体名人远在天边,本校乃至本班的名人近在眼前,更是可望又可即。
我的做法是向学生介绍校史,让学生了解历届优秀校友,特别强调自己教过的学生,如2011届,笔者所教的普通班就有两个学生考取了重点大学,告诉学生考取重点大学不是创新班学生的专利,高考面前人人平等,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仅如此,趁着暑假,我还会请自己教过的正在读大学的优秀学生回来给学弟、学妹们讲自己的学习经历,树立近距离的学习榜样。当然,距离最近、最可见的榜样就是同班学生了。在班级里树立“班级小名人”为榜样,诸如那些在学习上不同科目有突出表现的优秀学生及其他多才多艺的学生,挖掘学生身边的榜样。对学生来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名人们的励志故事鞭策着他们勇往直前。
二、应用“皮格马利翁效应”,对学生进行精神引领,使整个备考过程充满信念
“皮格马利翁效应”对我们班主任教育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许多老师在教学的实践中都能发现这样一个共同现象:当一个学生没能得到应有的期待和注意,被埋没在人群中,他很可能就这样一直平庸下去;而当他被师长寄予厚望并频频鼓励时,他会仿佛突然间充了电一样,宛若新生,做出一番令人不可思议的“壮举”。
我们学校分了创新班和普通班,我所带的是普通班,普通班的学生心里一般都会自卑感较重,到了高三更是如此,总觉得在普通班考上大学的机会很渺茫。因此,我把调整好学生心态作为高三班主任工作的头等任务。我告诉学生,到了高三,我们的改变是可以非常大的,普通班并非人人都普通,科科都普通,如果我们能把自己看得不普通,有明确的目标并愿为之奋斗,我们班所有任课老师都坚信,我们师生共同努力奋斗一年,一定会让大家的人生由“普通”变成“重点”。
如我们可以经常召开诸如“我们砥砺青春,超越梦想”“青春似剑,高三砺之”等主题班会课,以消除学生对高考的疑惧。
此外,还可采用目标激励法。我经常对学生灌输“志当存高远,功到自然成”的思想,引领每个学生都要为自己的理想奋斗。“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根据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他们设定相对自身来说较高而又可即的学习目标,并经常对他们进行关注、鼓励和个别辅导,班上的学生以较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他们将会更加勤奋、努力,将会更加自信、自强,大部分学生都会取得老师所期望的显著进步。
实际上,这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的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使学生潜意识地挖掘出自己的潜力,提升自身的价值,学生受到鼓舞与激励,从而产生了学习的动力,并对自己产生了自信心。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对学生多关注、多鼓励,要重视“皮格马利翁效应”的作用。
三、应用“蝴蝶效应”,关注学生细微变化,确保班级的稳定
“蝴蝶效应”告诉我们:细微的小小因素与看起来完全不相关的巨大复杂的变化之间有着紧密的因果关系。我所带的52人组成的班级集体就是一个存在内部联系的体系,班上每个学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而学生个体的思想、品质、成绩、心理等差异甚大。
在高三紧张的备考过程中,总有些学生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成绩优异的学生老师关注得比较多,其问题往往能化解得比较及时。而那些成绩中等偏下的学生,老师们关注得明显偏少,特别是基础薄弱的学生,学习上更是存在诸多困难。高三起始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成绩如果不见增长的话,他们的学习劲头就会渐渐削弱,备考热情便会降低,学习意志也开始消沉。
这时候我们班主任如果不关注这部分学生,不通过谈心解开他们的思想疙瘩,那么他们当中只要有一个不愿学,上课睡觉、说话,偶尔迟到,甚至厌学,且老师不加制止,就会有学生跟风效仿,接下来整个班级就像引发一场狂风,迅速冲击整个体系,最终使得班级良好的学习风气荡然无存。
在高三第一学期8月份上课期间,我发现个别学生上课睡觉不听课,一开始没在意,几天之后发现睡觉的学生越来越多了,此时我才发现问题变得严重了,不得不“痛下杀手”,管理整顿,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蝴蝶效应”告诉我们,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如果对一些小事处理不当,有可能就会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面对教育中的小事要更加慎重,将不好的小事扼杀于摇篮之中,让好的小事真正引起“飓风”。
四、应用“木桶效应”,引导学生改变偏科现象,磨尖治拐促增长,实现总体成绩突破提高
“木桶理论”的最早提出者是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长短不齐,其盛水量不是取决于最长的那一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桶壁中最短的那块木板。这里隐含着两层意义:第一层是只有木桶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够高的时候,木桶才能盛足够的水;第二层是只要这个木桶里有一块木板不够高度,那么木桶的盛水量就会被限制。若要使木桶盛水量增加,唯有将短板加长或换掉短板才行。即构成总体的各个部分如果优劣不齐的话,那么劣势部分往往决定整体的水平,须转劣为优。
对于普通班学生而言,总存在偏科现象,各个科目发展得往往不平衡,如英语稍微好点,数学就惨不忍睹;数学有优势的,语文却又“亮红灯”。总有一两个科目是“瘸”的,导致总分上不去,从而与本科院校失之交臂,这是非常可惜的。
作为班主任我的做法是尽快消除学生对弱势学科“破罐破摔”的不良倾向,在备考过程中帮助他们在薄弱学科复习时制订复习计划,树立信心。联手各科任教师加强学科学习方法的指导和监督,助他们将薄弱学科短板加长一臂之力。
古人云:“小胜在智,大胜靠德。”班主任如能积极地关注学生,对学生有同理的心,再加之巧妙地运用心理效应,与学生真诚一致,以科学的方法为指引,以爱心为底色,以智慧为彩笔,一定能描绘出一幅幅美丽的风景画。
参考文献:
[1]刘儒德.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效应[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
[2]刘儒德.教育中的心理效应[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美)Paul Burden.成功营造你的班级[M].张艳华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4]郑立平.做一个聪明的班主任――对常见七类学生的教育艺术[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