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人体色彩变化规律
人体的色彩极其丰富,大自然缤纷的色彩在人体上都可以找得到。由于民族和地域的差异,人类肤色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即是同一人种,由于生活环境、工作条件的不同,肤色也会有明显的差异。如常在海上作业的渔民与城市工厂的工人肤色显然不同。同一人种同样的生活环境也有因遗传因子的变异而带来的肤色的不同。同一个人,身体的不同部位的肤色也有明显变化。加之光源色、环境色的影响,所以,在艺术作品中人体的肤色是十分丰富的色彩总和。难怪英国美术史论家肯尼思·克拉克在他的《人体艺术论》一书中说过这样一段话:“狄德罗说过:‘成百上千的画家连肉都没有感受就离世而去了。’实际是数以千位画家(我还想多加一些)都已感觉到了肉,但却无法将这种肉感表现出来。颜色既非白色亦非桃红色,虽然堪称柔滑细腻而又具有变幻莫测的感触的;虽然吸收了光却也返照出光却也返照细却富有弹性;姿色倾城却昙花一现;天生丽质和哀伤之情相互交织……这些千姿百态的实际存在——对于仅仅以粘粘的颜料和涂抹这种颜料的笔为手段的画家来说,如此难以解决的问题无疑是前所未有的。而且恐怕只有三个人确实游到了能够解决这一问题的彼岸,他们是提香、鲁本斯、雷诺阿。
虽则人体绘画中肤色、质感的表现有其相当的难度,然而并非无规律可循。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
人体色彩变化规律(一)色彩的大关系的涂绘
在画室里进行的人体绘画课题,人体总是置于一定的环境中,不论是背景衬托下的人体还是具体的生活环境中的人体,与背景环境总存在着一定的色彩和空间关系。这种对此关系根据执教者的设计,可以是对比度很强的画面,亦可以是对比度较弱、画面朦胧感较强的画面;可以是对比色的关系,亦可以是类似色的关系。总之,这种大的关系决定了画面的大调。
人体色彩变化规律(二)色彩的微差
在常人的眼中,一个人皮肤白晰或黝黑,似乎从头至脚都是如此,而事实上人体的各部分均存在色彩的微差。从上而下,头部、颈部、胸部、腰部、大腿、小腿、脚存在着色彩的渐变、差异,这种差异的原因一部分是由于裸露和非裸露之故,一部分是微血管在皮下的分布状态所至,还有受光多少不一等。我们敏锐的视觉可以感受到这种区别,我们要通过比较达到相对准确地把握肤色的微差并表现之。图12-18中,各部分肌肤色彩的微差就把握得相当精彩。
人体色彩变化规律(三)形色合一的深入塑造
“有形无色的油画是素描,有色无形的油画不是画”。色彩的表情作用是通过形的控制而发挥效应的,画面上的颜色只有放在它所在的空间位置上才起作用。表现实体形和表现空间形都是在造型。人体上色彩由暗部向明部的转化,转折面上色彩冷暖的把握,肌体的起伏与凹凸结构的互相连接,骨头的具体形的塑造,肤色晶莹的质地,肌体柔软的弹性体块,皮下血脉的分布等等,都是我们在处理形色关系时要考虑的。总之,人体的生命状态全靠调色板上的若干种颜色的调配并在画面上作形色合一的深刻塑造。
人体色彩变化规律(四)色彩的生命线——冷暖对比
色彩的冷暖关系是贯串始终的生命线。人体肌肤的生命感,正是通过动态和肌肤色彩的冷暖对比表现的。以一种单一的皮肤色的涂抹不可能达到真实塑造的目的。比如在雷诺阿的人体画作中,我们看到了光斑闪烁在人体上,人体的生命感就显示得充分。不少人不敢于在人体上运用冷暖对比的规律,甚至不敢用冷色和暖色调和颜料,以为那样会弄脏了画面,实在是认识上的误区。